词条 | 延寿寺 |
释义 | 1 甘肃省武威市延寿寺原名曾家堡庙,坐落在甘肃武威市清源镇曾家堡村。现存建筑只有伽蓝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伽蓝菩萨殿前卷后脊古柏掩映虽经历史剥蚀,仍不失当年风韵。另广东汕头、北京昌平区、北京宣武区、河北平山县均有延寿寺。 大雄宝殿是寺中的正殿。“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号,意谓佛祖有大力,能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子魔。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殿前有两廊,殿额牌匾上有早年题写的“梵宫初建”和清雍正年间题写的“端映竺蜂”等。两侧有后人所作的巨幅壁画,均系宗教题材,如“姨母求渡”、“仙人求渡”、“佛化无恼”、“波跋陀女”、“迎吐求渡”、“四大天王”、“渔人求渡”等。大雄宝殿正中是大型彩塑的“华严三圣”。“青狮妙德永相辅,自象普贤传座右”,三组雕塑,布局合理,协调统一而又各有侧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华严三圣”后面的3组大型彩色悬塑,每组高达丈余,悬塑主体均为龙和各色莲花,轮廓有成百上千条小龙及吉样云纹构成,大有“佛光普照”之势。悬塑上部分别雕有大小3尊佛像,神态迥异,构思奇妙。殿内东西两壁绘有壁画,左为“六年苦行,成等正觉”,右为“乘象入胎,树下诞生”。整个建筑画栋雕梁,古朴庄严,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延寿寺内虽然遗存古建筑不多,但珍藏丰富,其彩塑被誉为“武威一绝”,是武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广东省汕头市延寿寺◎ 简介延寿寺,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南街道五仙村,坐北向南,占地1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它以二厅、一拜亭、一后堂、两厢房的清代古建布局,合理构筑而成。现寺之右厢复建为“治平古刹 ”。 ◎ 历史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二月“大清文林郎知潮阳县事刘世弘撰”的《重修延寿庵记》载曰:“潮邑有延寿庵,在治平后院,创自唐宋元明以迄我朝,世凡几更,其间变迁兴废,亦自正常。继而文照堂僧法茂,又为住持焉,十有余载。至癸末(1763)鸠工重整,焕然复新,并前所废遗产,积渐恢复十有四五。”“爱即所复之业……除出示严谕外,更为勒石永彰世守……盖此乃历朝古刹祝圣道场,故名延寿。” 1966年起“文革”浩劫,蒙受焚经毁佛,佛地被占为俗用,十载箫然。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拨乱反正,古庵重见天日。由旅沪潮籍名僧慧庆大和尚,杖锡莅寺,倡修名刹,博得十方信众鼎力支持,于1980年庀材鸠工,渐次修葺正厅殿堂,构筑后面“讲经堂”、祖堂及两厢僧舍、斋堂,遂立诸佛圣像于殿堂,时年已逾八旬的释慧庆老和尚,重返杭州灵隐寺,奉请释迦佛、阿兰、伽叶尊者来寺供奉。 1998年春起对延寿寺在木结构、连结体、瓦面墙体以及内外修饰上系统全面地修建,历时二年,投资100余万元。尤其是三山大门凹肚墙体由福建石雕厂雕塑青石雕,有龙、麒麟等吉祥物。石门匾上刻有赵朴初题的“延寿寺”三个大字。匾后有九华山仁德题的“佛光普照”。弥勒佛殿,上匾“遍照十方”,殿后置韦驮菩萨。拜亭的佛案上放一个三足圆炉及烛台、灯火。 古刹复新姿,佛日更增辉。2000年9月19日(八月廿二日),举行重建落成开光典礼。 3 北京市宣武区延寿寺◎ 历史沿革——徽、钦二帝的囚禁地?岳春生 民族英雄岳飞在《满江红》词曾悲愤地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里的"靖康耻",即指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的北宋被金国灭,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获的亡国之耻。 那么,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获后囚禁在何处呢?多种说法是被囚禁在北京的延寿寺。 延寿寺,原坐落在琉璃厂东街以北。现在的延寿街就是因此寺而得名的。 延寿寺建于何时,已难查考,但可上溯到北宋年间。北宋亡国前,宦官童贯等率师入燕,"曾勒碑于该寺,以纪其功"。 靖康二年,攻入宋国都开封的金军将太上皇宋徽宗赵佶与其子宋钦宗赵桓拘留在军营中。金主接到赵桓的降表后,又把他们父子贬为庶人。四月初一,金人押解徽、钦二帝以及皇室宗戚、部分文武官员共三千余人北去。后徽、钦二帝共同被囚于延寿寺。金人在开封所获车辇、法物等也置于此寺。 以上是多数人的说法,且这种说法影响到坊间。 但,查汤用彬等编著的《旧都文物略》,知对此又有另一说。该书在介绍"延寿寺"部分言:"宋徽宗被掳北来,羁囚于此,钦宗则居悯忠寺。"又查该书,得知悯忠寺即今法源寺,址在牛街附近。也就是说,徽、钦二帝被押解入燕后,被分禁在两处--延寿寺和悯忠寺。但是,至于此情是否属实,如此囚禁的原因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 现状史载延寿寺原规模宏大,今东琉璃厂及其以东都曾是寺址,但后来该寺在佘家胡同东口仅存一隅,且近几十年来,先是改成油盐店,后又毁庙成为毛笔厂,现又成了某地驻京办事处,故昔日巨刹现已荡然无存。延寿寺仅空有其名而已。 4 北京市昌平区延寿寺◎ 汉白玉“佛门”古刹延寿寺位于昌平区长陵镇黑山寨村北两公里的山坳里,这里四面环山,满山青翠,一条大道从寺院门前经过。三开间的寺院大门一字排开,庄重恢宏的气派中不失清雅秀美。进入寺院大门,抬眼上望,一座汉白玉筑成的巨大“佛”字迎着朝阳,矗立在高高的山岗上,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夺目。 这是著名书法家贾松阳先生所书的汉白玉“佛”字。它外形是字,实则像门,寓意“不二法门”。每位拜佛求仙的善男信女,必拾级而上,循入“佛门”,才会达到延寿寺的正殿,祈求佛祖保佑并得到心灵的净化。 穿过巨大的“佛”门,沿着山花烂漫、草长莺飞的山间小路逶迤北行。路旁两侧的山坡上是被称为“贡栗”的老树,粗壮的树干像遒劲的番龙,腾挪闪转,舞爪曲身,呈现出呼之欲飞腾空而去的姿态。延寿寺就在这栗树沟的尽头。 寺院坐落在山崖之下的漫坡上,层层递进,一殿比一殿高。站在山门前的台阶上向南极目远眺,群山的苍翠景色尽收眼底。从侧门进入寺中,菩萨殿中烟火缭绕,书法家贾松阳书写的“诚则灵”牌匾高挂在房檐之下,“心诚一炷香,长寿一杯水”的对联分挂在立柱的东西两侧。 菩萨殿是延寿寺的第二重殿,面阔3间,进深3间,殿内供奉着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像和碧玉观音菩萨像。碧玉观音菩萨像高1.2米,国内少有,价值连城。 大雄宝殿是延寿寺第三重殿,也是寺内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三尊佛,被称作三世佛,使延寿寺成为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 先有延寿寺,后有十三陵 据载延寿寺建于元末明初,先于十三陵。民间有“先有延寿寺,后有十三陵”的传说。相传当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就下令派人为自己和后代子孙选择“万年吉壤”。派出的人马在北京的周边足足选择了两年,才找到几处可供永乐皇帝挑选的地方。 几经反复,始终无法确定理想的陵地,永乐皇帝朱棣心中闷闷不乐。看到皇帝十分郁闷,群臣进言,纷纷叙说唯有刘伯温堪当此任。为此刘伯温走遍了京郊的山山水水。 一日他来到了黑山寨北侧的山里,看到这里背靠军都山,面临小平原,周围青山苍翠,雾霭缭绕,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上奏皇帝。朱棣亲自踏勘后,认为“万年吉壤”的选择是明朝江山社稷兴衰的头等大事,此地虽碧影森叠、紫霭飘渺、景自天成,但地方过于窄小,不能容纳明朝历代子孙。 随后刘伯温向朱棣皇帝推荐了西南方向的黄土山麓为再选陵寝,并奏明:此地山川广大,避风聚气,是皇上和万代子孙的理想之地。朱棣踏勘后龙颜大悦,下令圈地,并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 延寿寺所在的地界虽未被选为“万年吉壤”,但刘伯温非常喜欢这处风水宝地,不忍舍弃,因而在此修建了寺院,取名延寿寺,意寓大明江山益寿延年。 ◎ 盘龙松与凤凰松延寿寺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寺内有一棵巨大的姿态奇绝的“盘龙松”。它有黄山迎客松之美,有门头沟戒台寺卧龙松之奇。此松枝干盘桓交错,重复叠压,树虽不具高大挺拔之势,但器宇轩昂,气度非凡。交错盘旋的两主干,层次清晰灵动,酷似一条静卧山岗的巨龙,匍匐向东南方向自然延伸。它错落有致的细枝、舒展着的树冠,占据着大半个院子,足有近百平方米。据说,原来盘龙松有99个杈,共有九层,现在的盘龙松只有当年的五分之一。盘龙松其状其形巧夺天工、神斧仙凿,为历代高僧整形所致,距今历经八百余年的雨雪风霜。为保护古松,寺僧用几十根木桩支撑着古松,使古松似苍龙盘舞,如动若静,奇美无比。因而它被誉为“华北第一奇松”也是众望所归、名不虚传。 在盘龙松东南方向相距约20米的小山坡上,生长着一棵令人叫绝的“凤凰松”,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树干唯一曲折部分形成凤头,头部下折树杈为右边翅膀填充,形成树体左右平衡。其最大的特点是尾部的形成,她的主干西侧的一个大枝顺主干下落延伸,借山势低于根部,犹如凤尾低垂。整棵树的形状像展翅欲飞的凤凰,栩栩如生,因此得名“凤凰松”。 盘龙松在寺内,凤凰松在寺外,这一“龙”一“凤”两相对峙,遥遥相望,成龙凤呈祥之态。“龙”“凤”二树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自身灵性的体现,是独特的环境造成,因此也被无数观者称为是古寺的一大奇观。 ◎ 清泉与佛塔古刹西院山间有一眼清泉,传说历代寺僧常饮此水,都寿过百年,因而此泉被称为是延寿清泉。山泉从山岩石缝间涓涓而出,常年不断。夏季清澈甘洌,冬季微甜润喉,泉水晶莹剔透,大旱不涸。 寺院后山现存两座明代的佛塔,为寺院早期的建筑遗存,是寺院住持僧圆寂的坟墓,塔下埋葬着他们的骨灰、金刚经及住持僧人一生对寺院贡献的记录。两座石塔相邻而居,在静静的山岗上,默默的矗立,迎送着大千世界的风风雨雨。 龙凤松相依相偎,长寿泉水日夜叮咚,山上山下,绿织如毯,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真是一处难觅的人间仙境。 5 河北省平山县延寿寺平山县过去有个洪子店镇,古称洪洲,属历史名城,不过早已沉入岗南水库之中了。延寿寺是个很大的寺院,往洪洲的东北方向行一里多地,就会望见有一大片柏树的地方,这便是延寿宝刹。东寺不是它的本名,只是当地人们在习惯的一种叫法,它的本名叫“铁库院延寿寺”。延寿禅寺始建于宋元丰元年,明崇祯五年重修(有碑记)。 延寿寺的布局,比较独特,它依山面水坐西向东,南北并排建有两个大院:南院和北院。在北院的大门两侧,建有钟、鼓两楼。院内建有天王殿、韦驮殿、伽兰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在南院的南面,建着佛塔五座,最高的一座是九层,八角风铃宝塔,上边悬着七十二只铜铃,还立着九通石碑,最大的赑屓背上驮着一通大碑,碑顶雕刻九龙,另外,寺内寺外都载满柏树,使全寺一片浓碧,相传延寿寺的柏树,从来没有人能够数清,是因为地下有一个聚宝盆埋着。 由于1959年国家修建岗南水库,延寿禅寺旧址那座山现已成为岗南水库中的一个岛,四面环水,碧波荡漾,山清水秀,似有普陀、蓬莱之境。2000年延寿禅寺的修复工作正式启动,85岁高龄的有明老和尚(有明禅师)带领僧众进驻延寿禅寺,亲自筹划和指导修复工程,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早晚课诵,各种法会活动如法进行。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修复中的延寿禅寺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东西配殿、东西寮房(600多平米),小院(老年僧人安养院)、流通处已相继落成。延寿禅寺占地15亩,坐北朝南建在山坳中,山环水抱,东北方向与革命圣地西柏坡一水之隔,遥遥相望,相距10华里;距平山县城35华里,距石家庄市130华里,向西北方向距五台山200多华里。 有明老和尚(有明禅师)因思念幼年出家的寺院“延寿寺”,于一九九六年夏回去探望,到寺址后,有明老和尚长叹道:“挺好的一座古寺,毁之一无所有。”后登高环顾,有明老和尚精神忽然一振说:“好个所在!”他看到这四面环水,碧波鱼翔,山花烂漫,芳香飘溢,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大有普陀、蓬莱之境。此情此景,遂使有明老和尚萌生重建延寿寺之念。 6 上海市松江区延寿寺◎ 概况延寿寺位于松江区塔汇镇李塔街李塔院内,旁塔而建。明王建塔礼佛,高僧元信自定海卓锡塔中,吴越王裔钱氏结缘舍地助营殿宇,傍塔建寺。祈澄波静涛而名澄庵。礼塔为松江境内佛教发轫之地,塔寺胜迹历时已十三纪半有余。 ◎ 历史延寿寺系先有李塔而后建寺。据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李塔始建于初唐时期,因唐太宗第十三子曹王李明任苏州刺史时所建,为祈横泖舟楫波涛平静,夜舰明灯导航,兼以超度水陆亡灵而筑,已有1300年历史。因塔周内外上下匀布佛龛,精雕佛像及礼佛图,故称“礼塔”,实为松江最早之佛教道场。时人及后人为感念曹王李明约定俗成,称为“李塔”。横泖一湾也称为“李塔汇”。庶吉士仇炳台撰《重修李塔延寿寺记》云:“凡夫舟楫帆樯,过客往来,咸视浮图(李塔)为彼岸,荒江寂寞浙成镇市,不可谓非佛力也。”“李塔”实乃“礼塔”之讹。塔高40.94余米,七级方形,砖木结构。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有渐东定海僧人元信到此,募建寺院,当地钱姓富绅遂舍宅为寺,并捐土地,在李塔下建僧寮。初名“澄庵”、又名“圆庵”。咸淳年间(1265—1274年),僧如沾请以今额,改名“延寿院”,故李塔又名“延寿院塔”。元至大元年(1308年),寺毁。明万历初年(1573年),僧照重建,仍名“延寿院”。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松江知府祖承勋曾募资大修。乾隆五年(1740年),里人杨文龙尽倾其家财,建圆通殿和大雄宝殿。又捐置香火田若干亩,迎请寄舟上人主持法席,香火为之鼎盛。道光元年(1821年),住持僧之觉倡修禅堂。至咸丰初年(1851年),寺院又倾圮,佛像日炙雨淋,金碧黯澹,寺僧皆餐风宿露,当地信徒俞业等人延请僧人普信来寺住持。咸丰二年(1852年)起,修缮山门、大雄宝殿、方丈室和宝塔,增建“真静”、“澄漪”、“广济”、“妙悟”等四座寮房三十余间,并置香火田数亩,又在寺前三里河设慈航渡口,帮助行旅之人和信徒渡河,信徒远近悦来。民国二年,僧莲根住持出募化之资,重葺圆通殿,庙貌重辉。其时山门也装修崇辉,首埭为弥勒殿,二埭为悬空殿,殿后大院铺砖平旷,院内李塔高耸,其后千年古银吉左右耸翠,如盖蔽空。三埭为大雄宝殿。渡江通津,礼佛十方,为一方清凉胜境。抗战日机狂轰烂炸,殿宇银杏受毁。后修修补补,佛根依在,香火延续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 现状延寿寺占地十二亩,建筑面积2001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千年名胜梵宫礼塔(李塔),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等佛殿以及功德堂、僧僚等。寺院二期工程规模宏大,正着手建造千手千眼大悲观音殿、地藏殿、居士楼、钟鼓楼等,以及其它配套设施。另有历史名迹清工部尚书张祥和故居,清外交官雷补同宅等。现任监院为灵彻,现有僧人七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