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暗色巨蜥 |
释义 | 形态特征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睛至吻部间之中央。可依体色及鳞片外形等特征,区分成西部承名亚种及东部亚种。 体长可达2公尺以上(最长记录2.4公尺),最重超过10公斤,雄性大于雌性。 体色为黑、灰黑或褐色,上有斑点。幼体体色较深,体色与环境相关。刚出生个体为淡橙或浅褐色,身体具有黄黑色斑纹,尾部侧扁,微有双棘。 干季时会休眠。夜晚则栖息于草丛或水中,可保持体温高于周围环境,活动温度则为摄氏30度,故不须增加体温很久即可活动,主要活动时间为早上。主要活动于地面,会攀爬树木。 分布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南部地区较靠近越南的地方,马来半岛,爪哇岛,全长可达180CM。 食 性以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蜗牛与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并会舔食蚂蚁。脊椎动物较少,以青蛙、蜥蜴、蛇、蝙蝠、鱼及小型哺乳动物为主。 生活习性西部栖息于较干燥区域,东部栖息于湿润环境,主要活动于地面上,如遇到危险则会攀爬至树上,或躲进灌丛内将自己埋起来。 在白天照光增加体温,以增加活动力,主要于午后活动,活动时体温约为 34.5℃。 夜晚则栖息于草丛或水中,可保持体温高于周围环境,活动温度则为30℃,故不须增加体温很久即可活动,主要活动时间为早上。主要活动于地面,则会攀爬树木。 繁殖方式卵生。体型较大的雌体,一次可在地底或白蚁冢内产下15颗卵。 饲养方法养殖幼体:牛肉(生或熟的)牛胃片、鱼及煮熟的肺,幼体后期须每个礼拜餵食两次。养殖成体:喂食超过二十天以上的鸡,四或五条鱼,二十只小老鼠,或两只大鼠。吃完后会返回休息区三至四天以消化食物,之后排泄,通常在水池中。饲养时须较大的饲养空间,与较大的水域环境。须提供适当的攀爬树枝与直立容器,有助产卵时使用。可使用加温垫对沙地加温。最好单独饲养。日温22℃~35℃,夜晚温度可降至20℃,溼度日间为77%,夜间可至85%。 区 分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把暗影巨蜥归类于孟加拉巨蜥的亚种,现在以被独立为一个品种,两种动物在人工下都很难繁殖成功,市面上的成体肯定就是野生,幼体也不可能是CB,最多算个CH 左边是孟加拉 右边是暗影 比较容易区分两者区别的特征就是从产地和幼体形态上区分 两个品种分布地域的交界处只有缅甸(至于缅甸境内两者分布重叠不重叠就不知道了),如果说在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拍摄或捕捉到的肯定就是孟加拉,而在越南,泰国,新加坡,抓到或者拍摄到的就是暗影了。 就从画的图片上来看,暗影身上有黑色条纹排列,而且从面部延伸到颈部背面的黑色纹路更粗更深,而且两边黑线的交汇处呈现一个尖角,孟加拉则为圆形,而且黑线没有那么粗,长到一定大小后,暗影的黑色条纹会变的暗淡起来,所以导致成体区分有点难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