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 |
释义 | 1949年4月1日,延边大学成立,并设有文学部、理工学部、医学部和农业专科,是一所综合性的民族大学。建校初期,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校设置了校直属的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和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承担全校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并开设了中国革命问题、马列主义基础、思想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 一、 初创时期(49——58)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分别对师范、医药、农林院校制定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政治理论课作了一些调整,文科有时事政策、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五门,占总学时的17%左右;理科有时事政策、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四门课,占总时数的10%左右;医学部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有时事政策、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五门,占总时数的11%左右;农业专科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有时事政策、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四门课,占总时数的11%左右。同年5月,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意见,理科、医科、农科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减少为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三门课,同时削减了教学时数。 1952年,学校按照国家的统一教学计划(暂定),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公共政治理论课,文科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四门课,时数约为总时数的16%;理、医、农各专业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等三门课,时数均为总时数的12%。 1953年10月20日,根据校党总支《关于学习党的总路线的决议》,暂停所有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组织师生员工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5年,哲学教研室从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分离出来,这样,由原来的三个教研室变成哲学教研室、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和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统称马列四大教研室。四大教研室直接受主管教学副校长的领导。四个教研室分别由朱红星(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全龙宽(中共党史教研室)、金址云(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和郑甲龙(哲学教研室)担任主任一职。并在原有支部(各教研室有党支部)的基础上,重新调整成立了新的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由安雄燮担任。当时,四个教研室的教员大约为25人(包括资料员)。四大教研室的任务是:承担全校的共同课教学(每周4学时)、政治专业教学(1956年师范学部设置了政治教育专业)和函授教学任务(从1956年开始)。 从1955年开始,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即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加自学时间,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暂行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把每周的学习时数均控制在30小时以内,全校的政治课时数也减少了四分之一左右。全部专业都能按照中央统一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每门课程基本上都有教学大纲,即有中央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经过修改后的苏联教学大纲以及兄弟院校编写的教学大纲。停止使用开学初沿用下来的旧教材,所有课程都采用新教材。新教材包括交流教材或推荐教材、苏联教材的翻译本、自编教材等三种。到1957年末,基本上完成了改革旧教学的任务。 中央高等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教师进修暂行办法》以后,学校便采取派往国内重点高等学校进修的办法来培养中青年教师,派出的主要对象是校内缺乏指导力量的课程的新教师和多年未能得到进修机会来系统提高的中年教师。此后,这个办法便逐步成为延边大学培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途径。在马列四大教研室的教师中,就有80%-90%的教师(25人中除4—5人外)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大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校进修,还有一部分教师考入国内高等学校研究班学习。 1957年4月1日,召开了延边大学第一次科学研究报告会,总结近几年间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的经验,并且在大会上由朱红星、高永一两位教师交流了有关“延边农业合作化问题”和“中国朝鲜族历史问题”的科研报告。 初创时期,马列主义理论课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清除旧思想,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师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时期,主要是借鉴苏联的高等教育经验来改革教育教学,因而,使用了一部分苏联的教学大纲和苏联教材的翻译本,在理论教学中偏离了我国和学校的实际。 二、曲折发展时期(58——96) (一)曲折前进时期(58——66) 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1958年8月16日,原来的延边大学正式分立为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和延边工学院。分校后,学校决定各院设置政治理论教研室。课程设置仍为4门,即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教学时数由原来的每年100学时压缩为50学时。主要教学任务依旧是承担共同课教学、政治专业教学和函授教学, 分校后的延边大学,原马列四个教研室归属于政治教育系,黄贵轩(女)任政治教育系主任,同时兼任校党委宣传部长,安雄燮任党支部书记,申铉武任副主任。同时,申铉武兼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崔钟国为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主任,安雄燮兼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朴德均为哲学教研室主任。四个教研室既承担政治教育系的专业课,又承担共同课的教学任务。 同年,根据中共中央在青岛召开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开展了“民族问题辩论”。并对“多祖国论”,“民族优越论”、“民族语言纯洁论”等进行了批判。为了澄清民族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学校增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时数占总时数的16%~20%。1961年9月,延边大学全校各专业都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之一,总时数为60学时,教学由中共党史教研室的教师来承担。(“文革”期间,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说成是“民族主义的东西”,是“宣传地方民族主义的课程”,一刀砍掉。) 民族理论课的教材,主要使用由太昌敏、董昌顺等6位教师编写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提纲》(1959年4月)。同时参照由政治理论教师共同编写的《马、恩、列、斯、毛关于民族问题的若干摘要》及由全龙宽、太昌敏两位教师编写的《毛泽东论民族问题》(1960年7月出版,本书属摘要形式)。 1960年,学校把政治教育系和历史系合并为政治历史系,马列四个教研室归属政治历史系,仍然承担专业课和共同课教学。政治历史系,由朴文一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安雄燮任党总支专职副书记,申铉武等四人任副主任。申铉武兼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太昌敏为哲学教研室主任,崔钟国为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副主任,金维民为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当时,从事马列教学工作的教师大约为25人 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1962年,历史专业暂停招生,政治历史系改为政治系,马列四个教研室归属政治系,仍承担专业课和全校共同课的教学任务。金址云任政治系主任兼校宣传部长,安雄燮为党总支书记,申铉武为副主任,金光雄为团总支书记。朴洪根为马列共同课教研室主任。政治系教师大约为35人。 这一时期,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克服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中的缺点和问题,建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从1958年开始学校开展了教育革命。并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克服轻视政治的倾向作为这次教育革命的一个主要内容和任务。并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民族整风、反右倾斗争、学术批判等政治活动。政治理论课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还增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频繁的政治运动打乱了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特点,教育革命、教学改革本身也采用了群众运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硬套“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公式,不断出现高指标、浮夸风,将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拉上了“左”的轨道。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66——76)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于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大革命期间,延边大学的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地破坏,学校的一切教学、科研以及日常工作被迫停顿。党政、教学机构陷于瘫痪,在“停课闹革命”的口号下,教学活动长期被中断,广大教师作为“思想改造”和“精简下放”对象,先后被送往农村或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从1966年起到1969年,停止招生长达四年之久。许多学生不学马列主义理论,不学专业知识,分不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界线,无政府主义泛滥。 1970年开始招收试办班,进行“教育革命探索”。8月12日,学校举行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试办班)开学典礼。这是1966年停止招生以来的第一次招生。试办班学制为二年,从这批学生开始,实行“工、农、兵学员上管改制度”,(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从而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党的领导遭到进一步的破坏。试办班的课程主要是《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金昌国、金得福等,编写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教材,供全校使用。 1972年,延边大学开始招收三年制的工农兵学员。当时,政治教员除一部分在政治连外,其余都分到各专业承担共同课。学校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为马列共同课,每门课的教学时数大约为每年120学时。1975年6月21日,延边大学革命委员会批准,任命李连秀为政治理论共同课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对校党委宣传部长负责。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在实践上造成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灾难,对教育战线的破坏尤其严重。作为民族院校的延边大学也遭受到极大地破坏,教学机构瘫痪,教学活动长期中断。1970年开始进行教育革命试点后,坚持政治建校的道路,把开门办学绝对化,拉出去,请进来,造成了学校秩序的极度混乱。实际上是全面否定课堂教学,否定系统教材,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严重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恢复发展和改革开放时期(76——96)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11月29日,学校制定了《1977级教学计划》。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制定的第一个正规化的教学计划。这一教学计划规定: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文科增设科学社会主义专题课,理科增设自然辩证法专题课,每门课的时数文科为120小时左右,理科为100小时左右。 1978年12月,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下设四个教研组:中共党史教研组,组长:崔洪彬,组员有郑元哲、崔厚泽、盛玉田、金昌国;哲学教研组,组长:朱七星,组员有柳长铉、金光雄、李福顺、王寿春;政治经济学教研组,组长:白风南,组员有徐桂娟、车东洙、朴养春、金容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研组,组长:丁钟福,组员有金正浩、朴洪根。朴洪根为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金昌国为副主任兼党支部副书记。张淑环为办公室秘书兼资料员。 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文科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公共理论课,时数为128学时;理科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三门公共理论课,时数为68学时。 1979年——1981年,延边三个院校的理论课教员共同编写了《中共党史》教材,为政治专业、公共理论课及函授教学所用。 1980年7月,国家教育部下达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这一通知,明确了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任务和教学方针,规定了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课程规定,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也可试开科学社会主义。教学时数规定,理、工、农、医各专业的三门课,每门各为一学年,每周讲授2学时,全学年实际教学时数一般不少于70学时;文科专业的四门课,每门各为一学年,每周讲授3学时,全学年实际教学时数一般不少于105学时。 我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基本上参照通知精神执行。 1981年初,延边的三大院校组织成立了延边马列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会,朴洪根任会长,韩春山、李钟秀任副会长,还推选了几名理事,此组织直属省马列主义政治理论研究会。不久,在延边农学院召开了马列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会,会上交流了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怎样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的经验体会文章。这次会议,对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1981年2月,学校成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研室,并在各专业开设这一课程。 1981年7月3日,学校决定,调整部分系、教研室和资料室。根据决定,从8月22日起,马列主义公共政治理论教研室合并于政治系。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三个教研室承担共同课教学和政治专业教学任务,受党委宣传部和政治系双重领导。马列共同课教员由政治系统一使用,相对分工。申铉武任政治系主任,安雄燮、金昌国、黄龙国任副主任,朴洪根任党总支副书记。当时,政治系约37人教员中,马列共同课教员约18人左右。 1983年6月,马列主义教研部从政治系分离出来,于1984年1月正式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部,校直属处级建制。经延边大学党委常委批准,任命朴洪根为马列主义教研部主任,金昌国为党总支书记,金承哲为副主任。马列主义教研部由22人组成,郑元哲任部工会主席,李顺玉任部秘书,张淑环任资料员。马列主义教研部主要承担共同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国际共运史)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部分政治专业的教学任务。 1983年7月,马列教研室开始办两年制在职干训班(办两期、三个班,学员总计150名)。干训班设置的专业有经济管理和税务,设置的课程包括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国际共运史、伦理学、社会学等。 1984年2月23日,任命金成杰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研室主任。 1985年,政治系和马列教研部合并成马列主义教研部(正处级建制),申铉武任主任,金承哲任副主任,朴洪根任党总支书记,李珠燮任工会主席。后来,申铉武调到函授部后,朴洪根任部主任,金昌国为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和工会主席不变。 1986年5月21日,经延边大学党委常委批准,任命金承哲为马列主义教研部主任,柳长铉为副主任,金正浩为党总支书记。当时,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约为35人,郑元哲为工会主席。马列主义教研部下设五个教研室:哲学教研室,金竹山任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金东和任主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吴风植任主任;国际共运教研室,丁钟福任主任;社会学教研室,李斗万任主任。马列主义教研部党总支委员有金正浩、金承哲、柳长铉、郑元哲等四人组成,党总支下设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三个支部。李顺玉为办公室秘书,张淑环为资料员。 1986年开始,马列主义教研部按政治专业招了两届学生。专业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伦理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自然辩证法、领导科学等十几门。共同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等四门课,马列主义教研部的教学任务包括政治专业本科生、干训班、全校共同课以及函授部的政治、朝文、经济等专业的专科生的教学。此外,还担负着全校范围的专题讲座任务。 1986年3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通知要求,从一九八六年起,用三至五年时间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开设出新的课程。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预计从一九九O年起,全国多数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可基本上实现中央《通知》的要求,教学内容也将得到充实、提高。理工农医院校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总计应不少于210学时。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精神,学校从1987年开始,将原有的四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改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三门课,文科专业逐步开设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重点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共产主义道德课改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其内容为大学生人生观修养、民主与法制教育,并把共产主义道德课教研室改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拟从一九八六年级学生开始,试用省内自编的《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新教材。 面对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艰巨任务和我部的实际,于1986年拟定出适合我部的关于“坚持关心帮助、热情支持、培养提高”的具体规划。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抓教师进修(派日本1名,国内26名,研究生和研究生班5名);抓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以老带青;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开展“比、导、赶、帮、超活动);召开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并取得良好效果。 自1986年以来,我部还涌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7名,马列部连续4次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集体。 我部还在全国各地出版部门共出版了专著、编著、教材、工具书41本,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论文206篇,其中国家级为47篇。《东方哲学史》(朱红星等)纳入1987年的省级科研基金项目。 1988年7月5日,吉林省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刻苦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和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继续开设好《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的基础上,1988年全省本科学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结合我省高校实际情况,暂定思想教育课程由四门课程组成:“形势政策教育”、“法律基础”、“大学生人生观修养”、“大学生道德修养”。明确规定,思想教育课程为必修课。利用每周原有形势政策课教育时间(每周二学时)进行教学。“形势政策教育”课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学生人生观修养”放在第一学年开设,学时50左右;“法律基础知识”、“法制教育基础”放在第二学年开设,先开设“法律基础知识”,然后开设“法制教育基础”,学时暂定50左右,各校可根据师资情况适当安排,但不能低于40学时。“大学生道德修养”第三学年开设,学时50左右。 根据省教委的通知精神,学校加强了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的建设,1989年3月3日,经第五次校务会议研究,校长任命金成杰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范昌林为副主任。1991年4月,马列主义教研部从政治系分离出来。学校任命柳长铉为马列主义教研部主任,金正浩为马列主义教研部副主任。马列主义教研部由21人(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组成,李正奎任工会主席,太善玉任秘书,张淑环任资料员。 学校规定,马列共同课的课程设置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国际共运史和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教学任务为全校共同课和函授部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时间为每学期60学时(每周4学时)。此外,又担负着朝文系办的自学成才专科班的教学和全校范围内开展的专题讲座任务。 马列主义教研部下设五个教研室,即中国革命史教研室,郑元哲任主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研室,吴风植任主任;哲学教研室,李正奎任主任;国际共运教研室,丁钟福任主任,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教研室,金正浩兼主任。 自1991年以来,我部先后3次派教师到韩国(延世大学,梨花女子大学)、19次派到国内兄弟院校进修。承担的国际、国家级、省级和校、州科研项目共11项,共有21人次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共有26人次进行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同时,我部还与韩国的一些大学共同组织了两次学术会议,独自承办了一次学术会议。 1991年6月8日,学校任命范昌林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党总支书记,郑晓艳为副书记。1993年3月5日,学校任命范昌林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主任。9月7日,经研究,党委同意梁玉今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党总支书记,郑晓艳为副书记。 1991年6月19日,学校任命金正浩为马列教研部直属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由李正奎、郑元哲、金正浩、柳长铉、张淑环等组成。 1993年10月20日,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延边大学哲学思想研究所,任命柳长铉为哲学思想研究所所长,处级建制,与马列教研部合署办公,编制人员及经费由马列教研部自行调剂解决。(延大校发106号文件) 1995年6月22日,经党委研究决定,任命崔厚泽为马列教研部直属党支部书记。 三. 五校合并,开拓创新发展时期(96——02) 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1996年4月16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等五所院校完成实质性合并。同年7月,原延边科技大学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延边大学,成立了新的延边大学。 五大院校合并后,1996年6月,延边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改建为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1996年9月26日,经校党委研究,同意校长聘任许兴(原延边医学院社科部主任)为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主任,崔厚泽为社会科学基础部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南熙京(原延边农学院社科部主任)为副主任(原待遇不变),郑晓艳为副主任(1999年11月调出)。当时,社会科学基础部的教员为33人。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下设六个教研室、哲学思想研究所、办公室和资料室。各部门分别由李正奎(马列原理教研室),张永福(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沈万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研室),戴绪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王惠民(德育教研室),梁玉今(民族教研室),张淑环(部办公室)担任主任一职。另外,柳长铉任哲学思想研究所所长,太善玉任部秘书。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承担着全校马列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两大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肩负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选修课的教学任务。96年承担的两大理论课教学总时数为438学时,97年为708学时,98年为534学时,99年为534学时。 进入1997—1998学年后,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分别为:马列原理4学时/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4学时/周(文科)和3学时/周(理科),德育3学时/周(文科)和2学时/周(理科),中国革命史4学时/周(文科)和3学时/周(理科),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4学时/周(只对文科生讲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2学时/周。 1997年4月7日,经校党委研究,由崔厚泽、许兴、沈万根、张淑环、李正奎等五人组成新的社会科学基础部党总支委员会,党总支书记由崔厚泽担任。 1997年10月,经吉林省教委的批准,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与东北师大政法学院联合举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考班。 进入1998—1999学年后,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两课”的文件精神,一些课程名称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中国革命史”课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马列原理”课改为“马列主义哲学原理”课,“德育”课分成“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另外,学校又增设了“政治经济学原理”课。 根据课程名称的变化,社会科学基础部对各教研室的名称和各部门负责人做出了相应地调整:政治经济学由邓理教研室(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研室)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了一个教研室,社会科学基础部由原来的六个教研室改为七个教研室(七个教研室共36人)。调整后的各教研室名称和负责人分别为:李正奎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原马列原理教研室)主任,彭怀彬任毛泽东思想概论教研室(原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沈万根任邓小平理论概论教研室主任,南文日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戴绪魁(1999年戴绪魁调出后杨洋接任)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主任,王惠民任德育教研室主任,梁玉今任民族教研室主任,张淑环任部办公室主任。课程名称更改后的各门课程教学时数为:哲学原理每周3学时,政治经济学原理每周2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每周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每周2学时,毛泽东思想概论每周2学时,法律基础每周2学时,世界经济与政治每周2学时(只对文科生讲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每周2学时。 1998年7月30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同意,由省学位委员会公布了1997年度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增设硕士点的审批结果,其中有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硕士点。 1998年9月10日,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关于做好秋季开学后师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在高校师生中大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即在师生员工中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师生进行国内经济形势的教育,及时了解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学校稳定。 1998年,金正浩当选为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许兴当选为延边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校党委决定免除沈万根的社会科学基础部党总支委员职务。 1998年11月20日,根据《延边大学聘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暂行规定》,认定社会科学基础部的许兴、金正浩、南熙京、李福顺、金成杰、崔厚泽、金龙焕等七人符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件,授予七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1999-2000学年开始,“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由原来的每周2学时改为每周3学时。 1999年,社会科学基础部的沈万根、王惠民两位教师成为延边大学第一批“251”青年学术骨干。 1999年,许兴当选为延边大学专业技术评定委员会委员和延边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99年6月25日,经延边大学第十二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成立延边大学法律顾问室,许兴当选为该顾问室成员。 1999年9月20日,延边大学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进行全面审核,对金仁权等28人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予以通过,任龙世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2000年4月3日,经校常委会议研究,同意校长聘任许兴为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主任。同一天,经校党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任命金宪淑为社会科学基础部党总支书记,免去崔厚泽的社会科学基础部党总支书记职务。同时,同意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主任聘任金宪淑为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副主任(兼),李正奎为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副主任,免去崔厚泽,南熙京的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副主任职务。由于原马列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主任李正奎升任部副主任,部主任聘任李红军为马列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主任。另外,车圣姬由化学系调到社会科学基础部担任部秘书。 2000年4月17日,许兴当选为校党委系统非常设工作机构委员。 根据社会科学基础部一些人员的变动情况,2000年4月27日,经校党委组织部研究,同意社会科学基础部成立新的党总支委员会。金宪淑,许兴,张淑环,沈万根,金成哲等五人当选为新党总支委员会委员,党总支书记由金宪淑担任。 2000年8月11日,延边大学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进行全面审核,对何云鹏等32人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予以通过,我部的李正奎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2001年5月16日,省学位办批准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举办二年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学习采取半脱产形式)。该班设置了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史研究,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研究等六个研究方向。该班开设的必修课程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共党史,政治学理论,邓小平中国特色理论研究,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哲学导论,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外语,计算机;选修课程包括:当代中日关系研究,邓小平特区经济论研究,中国民主党派史研究,人格学研究,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朝韩外交史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东北各民族人民抗日斗争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等课程。 2001年7月12日,延边大学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进行全面审核,对崔成日等50人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予以通过,我部的王惠民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2001年,社会科学基础部与校党委宣传部、校学工处共同成立了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李凤海任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兼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1年11月,吉林省教育厅和高校工委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两课”建设,深化“两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对全省32所普通高校的“两课”教育教学进行了检查评价。在被检查评价的全省32所普通高校中,延边大学被评为一等学校(仅在东北师大、吉林大学之后)。 2002年7月9日,延边大学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进行全面审核,对李龙振等30人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予以通过,我部的沈万根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2002年8月,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医学院社会科学基础部、农学院社会科学基础部完成了实质性的合并,组成新的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8月12日,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校长聘任许兴为社会科学基础部主任,金宪淑为社会科学基础部副主任(兼),李正奎为社会科学基础部副主任。新成立的社会科学基础部是负责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即“两课”)的校直属教学部门。新成立的社会科学基础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孟凡宪任教研室主任)、邓小平理论概论教研室(沈万根任教研室主任)、毛泽东思想概论教研室(金亨煜任教研室主任)、政治经济学原理教研室(姜学洙任教研室主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朴美兰任教研室主任)、思想品德教研室(王惠民任教研室主任)、形式与政策教研室(李凤海任教研室主任)等7个教研室,一个办公室(张淑环任部办公室主任,车圣姬、崔海燕任部办公室秘书)和一个资料室。新成立的社会科学基础部,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8门公共政治必修课,以及与“两课”相关的部分选修课程。开设的选修课程有:科学技术史、自然辩证法、市场经济与实用经济法、宗教与社会、现代社会学讲座、公共关系学、 WTO与知识产权法、人际关系心理学等8门(公共选修课是短学期开设的课程,每门选修课的教学时数为8学时/周,科学技术史采用的教材有,王玉仓主编的《科学技术史》;自然辩证法采用的教材有,陈文林等编的《自然辩证法》;宗教与社会采用的教材有,时光、王岚编的《宗教学引论》;公共关系学采用的教材有,张利痒主编的《公共关系学》;市场经济与实用经济法采用的教材有,沈万根主编的《实用经济法与市场经济》;人际关系心理学采用的教材有,郑全全、俞国良编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现代社会学讲座、WTO与知识产权法采用的教材是自编教材。)。 根据新的社会科学基础部成立后的一些人员的变动情况,2002年9月16日,经校党委组织部研究,同意社会科学基础部党总支委员会由金宪淑,许兴,李香善,车永洙,彭怀彬等五人来组成,党总支书记由金宪淑继续担任。 2002年,社会科学基础部的沈万根、王惠民两位教师成为延边大学第二批“251”学术带头人,车永洙成为延边大学第二批“251”青年学术骨干。 另外,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迅速推进和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化与全面展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许多新的丰富和发展,在理论方面也有了重大的突破,从而也对“两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反映时代精神,吉林省教育厅组织了全省的力量,不断地对“两课”教材进行调整、充实和修改。根据上述情况,我校近四年的“两课”教材使用情况如下: 1999-2000学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刘贤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程喜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思想道德修养》(陈秉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法律基础教程》(陈劳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毛泽东思想概论》(田克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邓小平理论概论》(徐毅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000—2001学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刘贤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版),《毛泽东思想概论》(王顺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版)》(冯特君主编,经科出版社1999年版); 2001-2002学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刘贤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程喜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思想道德修养》(陈秉公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法律基础教程》(陈劳智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邓小平理论概论》(徐毅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002-2003学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刘贤奇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陈恕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法律基础教程》(陈劳智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邓小平理论概论》(徐毅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