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释义 |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技术部于2005年4月18日正式批准建设,2007年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 研究方向“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通过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组成、构造和演化历史,壳-幔过程与盆-山系统等。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手段,通过建立野外稳定实验室,研究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为固体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做出创新性贡献。 长期目标在岩石圈演化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为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方位开放,实施全新运行机制,聚集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实现多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岩石圈演化领域的国际性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吸引、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 主要研究工作规划立足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框架,着眼于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重大科学问题,以地球深部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主线,系统解剖大陆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为岩石圈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同时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实验室将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改造和破坏过程与机理作为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1)以华北克拉通为代表的早期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2)以华北东部为代表的大陆岩石圈的改造与破坏过程; (3)以大别-苏鲁-秦岭-柴北缘与青藏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代表的大陆深俯冲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 (4)以北方及中-东亚造山带为代表的增生型造山作用与大陆增生; (5)以喜马拉雅型造山带为代表的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山根形成与演化机制。 学术团队据“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资料:实验室主任为朱日祥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颙院士。实验室有固定人员45人,其中研究员26名,副研究员13名,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5人。固定人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1人、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5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1个。 项目成果“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有显示度的成果。在开放与流动管理机制下,发挥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融和优势,形成了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和一支有影响的研究队伍。实验室的研究骨干人员主持和承担了多项科技部“973”和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同时,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基本完成了相关学科及其配套实验与观测设备的建设。“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 历史发展“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为推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和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联合会(IUGG)共同组织的国际岩石圈计划的进行,联合国内对岩石圈演化这一研究领域有志趣的科学家共同进行高水平研究,在孙枢院士的建议下,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申请组建“中国科学院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并于1989年5月经科学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第一任实验室主任为锺大赉研究员、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孙枢院士担任。 1999年,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了整合,“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成为整合后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开放实验室之一。2000年,“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更名为“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 200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依照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要求,为适应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需求,调整和增加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向科技部提出了建设“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 2005年3月至5月,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数理和地球二个学科领域的41个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作为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参加了评估。2005年8月12日,科技部发文(国科发基字[2005]325号)公布了评估结果。“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在地球学科参评的27个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部门实验室11个)中排名第三(前二名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免评实验室)。 2005年4月18日科学技术部于正式发文(国科发基字【2005】111号)批准建设“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发文(计任通字【2005】5号)聘任朱日祥同志为“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聘任陈颙同志为”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8月2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发文(质球所字【2005】048号),聘任王清晨、张中杰、叶凯为实验室副主任,聘任翟明国、郑永飞、陈晓非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时聘任了11名学术委员会委员。 实验室主任朱日祥,男,1955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法国奥尔良大学荣誉博士。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在极性转换期间地磁场形态学、地质时期地磁场古强度变化与地球深部过程的相关性以及沉积盆地古地磁定年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成果。在中国开辟了地质时期地磁场古强度研究新领域,论证了地磁极性倒转频率与地磁场强度呈负相关性,将古地磁学的研究范畴拓展到认识地球内部过程。主持创建了集成岩石磁学、古地磁学和地磁场古强度研究的综合实验室,开拓了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实验室成为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学领域研究中心之一,提升了中国该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队伍组织研究部实验室的三个研究部为: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机制及大陆板块聚合过程中的岩石圈演化研究部、地球深部过程与岩石圈的改造和破坏研究部、岩石圈精细结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部。固定研究人员和流动研究人员依照不同的研究方向承担着各自的研究任务。 技术支撑系统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开展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和地球物理观测研究的各类实验室,构成了四大实验观测系统,即:岩石圈物质成分与性质分析测试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和数据处理计算系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