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岩斑竹 |
释义 | 岩斑竹(F.canaliculata Yi),秆高3~5m,径1~2cm,节间长20cm,极坚硬;秆环显著隆起,高于箨环;每节分枝5~7枚簇生。箨鞘早落,长三角形,长于节间;箨耳缺失,鞘口两肩无遂毛;箨舌下凹;箨叶外翻。 岩斑竹基本信息叶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5cm,宽 0.25~0.5cm,次脉 2~3 对,小横脉较清晰。笋期6月。笋味美,供食用,秆作一般用途。为大熊猫主食竹种之一。 分布:四川九龙,海拔2200~2650m。 岩斑竹命名命名来源:[Journ.Bamb.Res 4(1): 19. 1985] 中国植物志:9(1):397 系中文名:异枝系 系拉丁名:Ser.Collares 组中文名:圆芽箭竹组 组拉丁名:Sect.Ampullares Yi 亚族中文名:筱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THAMNOCALAMINAE Keng f.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 Nee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柄长5—15堙米,直径1.4—3厘米;节间长3—8毫米。竿高3—5米,粗1—2厘米,梢端直立;节间一般长约20厘米,最长可达25厘米,基部节间长5—8厘米,极坚硬,圆柱形,但在分枝节间于一侧具明显的纵沟(常位于节间中部以下或有时贯中整个节间),幼时粉绿色,被白粉(尤以节下方最明显),无毛,平滑,实心或几实心,如有小的空腔时,则髓呈海绵状;箨环微隆起;竿环显著隆起,高于箨环;节内长3—6毫米,平滑。竿芽系数枚芽组成的复合芽,卵圆形,不贴竿。竿每节以5—7枝簇生,枝较粗壮,常与竿作锐角开展,直径1—3毫米,均可再生次级枝。笋紫红色,被棕色刺毛;箨鞘早落,灰黄色,下半部革质,上半部纸质,长三角形,较节间为长,背面疏生棕色刺毛(鞘中下部较为显著),纵向脉纹明显,上部小横脉明显,边缘密生棕色纤毛;箨耳及鞘口毛俱缺;箨舌下凹,常不规则缺裂,无毛,高约1毫米;箨片外翻,线状披针形,无毛,基部较箨鞘顶端为窄并与之有关节相连。小枝具2—3叶;叶鞘长2—2.8厘米,边缘无纤毛或稀可生有灰色短纤毛;叶耳及鞘门缝毛俱缺;叶舌微呈圆弧形或下凹,高约1毫米;叶柄长1—2毫米;叶片狭披针形兼线状披针。长2.5—8厘米,宽2.5-5毫米,下表面淡绿色,无毛,次脉2(3)对,小横脉较清晰,叶缘一侧微有稀疏小锯齿,另一侧平滑。花枝未见。笋期6月。 用途等其他信息用 途:笋味美,供食用;竿供造纸,亦可作竹筷和农具等用。 本种提示:产四川西部。生于海拔2200—2650米的峡谷陡坡或沟谷山坡。模式标本采自四川九龙县咱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