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严君平
释义

严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名遵(据说原名庄君平,东汉班固著《汉书》,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写为严君平),蜀郡成都市人。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时隐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为业(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因势导之以善”,宣扬忠孝信义和老子道德经,以惠众人。

人物生平

严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汉末期成都人,道家学者,思想家。原本姓庄,本名庄遵,字君平,后来汉书忌讳汉明帝刘庄的名,才将其改名为严遵,根据史料记载,他曾隐居于四川省蓬溪县金鱼山。他出生在今成都彭州市与郫县唐昌镇平乐山交界处的北君平乡的洗心庄(又称寄魂庄),也有史料称其出生在今邛崃市的南君平乡,卖卜于今郫县、成都、彭州、邛崃、广汉、绵竹等地,50岁后归隐、著述、授徒于郫县平乐山,91岁去逝后也埋葬于郫县平乐山,在平乐山生活了40多年,在此山上写出了“王莽服诛,光武中兴”的预言,提前20多年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 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还在山上培养出了得意弟子扬雄,写出了一生最重要的两部著作—— 《老子道德真经指归》 和《易经骨髓》 。

个人著作

大学者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自盘古开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则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君平、相如、王褒、杨雄,纵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自园公(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严君平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未著录,但从《王贡两龚鲍传》所记看来,班固是肯定严君平有著作的。 《隋书·经籍志》著录《老子指归》十一卷,阐明是严遵所著。新旧《唐书》皆有著录。今存《道藏》本残缺不全,而唐代《老子》注解中引《指归》之句,颇有在《道藏》本以外的,足证唐代和宋初之时,犹有《老子指归》的完本。他一生讲求修心养性、保身全命,不愿出来做官,长期隐居在罗清瀚大师的家乡——成都郫县沟壑交错,山水秀丽的横山(又名平乐山,为了纪念严君平,平乐山上建有古平乐寺,该寺是川西平原著名的佛教和道教旅游胜地)附近。为了糊口,他有时候到成都的闹市中,靠给人卜筮糊口度日,然后就闭门攻读《老子》,在清苦中自得其乐,著书10余万言。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扬雄,年轻时曾拜严君平为师,非常钦佩他的德行。 当时的益州牧李强很仰慕严君平,扬雄就告诉李强,严君平生性清高,不会向人卑躬屈膝,要备礼去拜见他。李强后来发现,严君平果真如此。当时的权臣王凤也想结交严君平,但严君平对他闭门不见。曾有富人问他隐居的原因,他的回答是,做官纯粹是自寻烦恼。后来,那个富人要送给他一些车马衣粮,他都推辞掉了,还说富人是在以不足补有余。富人听了,不以为然。严君平解释道:“你的家人日夜操劳,积累家财万贯,你还从未感到满足。我现在以卜筮为业,不用下床就有人送钱来,现在还余着数百钱,没有可用的地方,当然是我有余而你不足了。”说得富人哑口无言。严君平就这样以苦为乐,淡泊恬然,活到90多岁才去世。 严君平所著的《老子指归》十万余言,《老子指归》,又称之为《道德真经指归》和《道德指归论》,这部书,是例举一段老子的言论,便由严君平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讲述,从结构上看,这应该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课言论所整理出来的著述。严君平在《老子指归》中着重讲述了人的认识的主体问题,详细地说明了世界与人的生命主体是相互作用的一组关系,他的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比那法国的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了1600年,这也是为什么在受严君平影响很大的蜀地,相对崇尚人的自由和开放的原因之一,也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之一。《老子指归》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很大影响,其对中国禅学的产生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宋代曾经出现过孟子和扬子谁高谁低之争,也就是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扬雄和孟子二人的评价上出现了争论,当时,朱熹是属于反对扬子而推崇孟子的一派,他认为扬雄仕王莽是卖汉,而且,扬雄在学术上不儒不道,倾向黄老,所以,朱熹编著四书,把孟子编辑进去。后来,随着朱熹理学的兴起和四书在科举中的应用,孟子学说崛起,而扬雄学说则被挤出了正统。这样,严君平的学说也受到连累,在元明清三朝少见了,特别是《四库全书》在收集《道德真经指归》的时候,编辑者认为这书可能是后代人伪造,这样,就使得《老子指归》更为人鲜知了。 但是,1973年马王堆老子帛书的问世,可以说是为严君平洗去了这一冤屈,因为,《老子指归》中引用的老子言论,都与帛书老子相符合,所以,该书的确应该是严君平的作品。严君平的学说在汉唐宋时期,对许多道家人士和易玄大家的思想都有影响,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沉寂,现在,许多中国习道之人,又重新开始发掘《老子指归》中的新论。严君平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伸展,读他的书,就能够感觉到他的思想是非常开放自由的,思路特别的活跃,读他的著作,我们常常有种在看现代科学哲学理论书籍的感受,既深邃,又无拘无束……

社会评价

日得百钱足自养,即闭门读《老子》。精老庄之学,终身不仕,著书十万余言,为当时著名文学家扬雄所敬重(每天他看相,只收够一百个铜钱能维持生活,就收起摊子,回家闭门读书。由于他不慕仕宦,节操清奇,当时声名远播,很受敬重)。年90余,以其业终,史称“蜀人爱敬”。著有《老子注》和《道德真经指归》(《隋书·经籍志》作《老子指归》)13卷,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学说,更加系统条理化,得以发扬光大。前书已佚,后者今仅存7卷。

成就

严君平终身不仕,以卜筮和讲授易经及老子之学为生,由于原本姓庄,所以,生前生后也都一直被人称之为庄子。严君平是扬雄的老师,扬雄从小随严君平学习易老之学,扬雄成名之后,由于扬雄的推崇,严君平学说开始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甚至影响到了后来道教的产生,象道教中的“太上老君”神位,恐怕多半与川人崇敬严君平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庄子,恐怕多半是严君平和庄周这两个人的融会形象,甚至有可能就是人们根据严君平的事迹编造的,而庄子之学,则应该是庄周、严君平、扬雄这三人学术思想的融会表达。从现在概率学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庄子和庄遵如果是两个人,那就不可能有这样多的雷同,而他们既然有这样多的因素的雷同,那么,从概率统论上看,就应该是一个人。

?? 成都人民公园后的君平街,也是为纪念严君平而命名的街道。相传公元前二百年,严遵为传播老子教义,住在这条街上,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为名,宣扬忠孝信义和老子道德经。每天他看相,只收够一百个铜钱能维持生活,就收起摊子,回家闭门读书。由于他不慕仕宦,节操清奇,当时声名远播,很受敬重。他写的《老子指归》一书,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学说,更加系统条理化,得以发扬光大。他又是个长寿者,活了九十多岁。扬雄称赞严君平说:“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无以加之。”两千多年来,这条街名未改,说明人们对思想先驱者是怀念的。

对中国道家思想的发展和贡献

说起老子和庄子,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他们毕竟是战国时代的人,他们的学问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人去鸿扬发展的呢?中国浓郁的道家思想社会文化氛围又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人去培育和形成的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一批推崇老庄的人做了大量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老庄的思想恐怕在传播上还是有问题的。

老庄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其人其事,这一直是个历史悬案,根据1993年郭店发掘的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简本来看,这些古竹简中有《老子》,但是,却没有后来据说同样是上古典籍的周易和庄子等文本。当然,我们不能够仅仅根据郭店本的情况就可以断定历史上没有庄子这个人,但是,在许多秦汉时代的名家中的文稿中,都是不提庄周及其庄周思想言论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到是附带提了一下庄子,说他是蒙人(现河南商丘一带),曾经被楚威王邀请为相,庄子拒绝而终生不仕,庄子之学本归于老子,著有十万余言,他是隐士。

庄周名声鹊起,并与老子、易同时成为三玄之学,是在南北朝这近200年的时间里。如果说南北朝之前,庄子是否是真有其人还是无可考证的话,到了南北朝以后,人们就不再怀疑是否是有庄子这个人了,但是,从唐代开始,关于庄周究竟是谁的争论一直就是存在的。比如,说庄子著有十万言,但是,庄子的内篇,也就是据说是庄子自己的作品,则仅仅有二万多字。那南宋初期的蜀人张行成则有点不客气了,他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中揭发说:邵子(邵雍)曾经说:若无扬子天人学,安有庄生内外篇,以此知庄子外篇是邵雍门人... ...

孔子先师

1,今人应该还孔子是人类教育先师的本来面目

笔者在思考中国清末民初为什么会出现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尊孔”运动与陈独秀等人发起的“反孔”运动是时候,注意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无论是尊孔的康有为等人,还是反孔的陈独秀等人,他们都自觉和不自觉地沿袭了元清二朝皇家肆意将孔子泛政治化的套子,而是把本来是教育家的孔子刻意搞成为了像西方基督教中的基督耶稣和伊斯兰教中的穆罕默德那样的政教合一大宗师了!这就是说,中国清末民初由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尊孔运动及其由陈独秀等人发起的反孔运动,活像是在演出一出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瞎子打瞎子的“三岔口”闹剧!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不过就是个教书育人的教师而已。先秦时代,没有人把孔子泛政治化,官家和老百姓对孔子的纪念,也仅仅局限在他的家乡山东曲阜。西汉汉武帝时代,民间学人的“贤良”董仲舒见天下历史学说杂乱,他在给汉武帝上书的《对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经也,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汉书·董仲舒传》)。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五四运动以来流传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据说是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的直接来源。但是,从董仲舒这段文字上看,我们可以知道,董仲舒并没有去推崇孔子的全部学说和思想,而只是针对孔子编纂《春秋》一书的情况,建议汉武帝应该按照孔子编纂的《春秋》学说范本去规范他认为很杂乱的其他历史学说。而历史上的董仲舒是个极力推崇“阴阳五行灾异说”的学者,他也不可能将孔子学说凌驾于他当时正崇尚的“阴阳五行灾异说”之上,因为,他当时认为阴阳五行论,就已经可以解释一切春秋历史了,这,就是他之所以要写作《春秋繁露》的原因。

由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缘故,现在的人们普遍有种很流行的错误看法,他们认为,从西汉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之后,中国就走上了一条将孔子泛政治化的文化专制时代了。这,显然是对历史的无知!因为,汉武帝时代的中国,要面对既要外御匈奴,内又要反分裂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任务,因此,从汉武帝到汉昭帝及其汉宣帝的近100年时间中,汉朝皇家一直实行的是近似秦始皇那样的“霸王之道”,汉宣帝的太子刘?#93;好儒术,当他对父亲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时,汉宣帝立即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随后,汉宣帝“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以上皆引自《汉书·元帝》)

历史典故

大家如果看了以上这段历史记载,就会知道,汉朝自西元前202年立国以来,一直到汉宣帝死亡的西元前49年的50年时间中,孔子儒家在政治上并无任何地位可言,连后来是汉元帝的刘?#93;建议父亲汉宣帝尊儒,都差点把太子位置丢掉。因此,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说汉武帝时代就已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是毫无历史根据的!

中国皇家开始重视孔子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引作用,肇事于好儒的汉元帝时代。西元48年,汉元帝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但是,此时的尊孔,只是帝王尊孔为师,并没有普及到社会上去。一直到西元前60年的东汉的汉明帝时代,周公与孔子才进入了国家太学的祭祀典礼之中。到了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之后,周公与孔子便成为了官方太学学校的圣人先师了。这样,孔子伴随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官方教育领域内的行业祖师。但是,一直到南宋灭亡的1278年,孔子依然被局限在官方教育学校之内被崇拜,孔子并没有成为泛政治社会化的宗教领袖,在中国这样文化多元的国度中,孔子也不可能成为像西方的耶稣和中东的穆罕默德那样的政治宗教人物。

起源

孔子政治地位的崛起,与南宋末期的朱熹极力推崇孔子及其朱熹学说在元清两朝被官方推崇直接相关。而朱熹的学说的崛起,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一是朱熹学说本身集合了儒家文化的大成;二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的过程中更多受到了同样属于中国北方文化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们在元清二朝掌握中国政权之后,就更容易推崇朱熹学说,这样,孔子学说也就随之而升迁了,三是朱熹本人之所以推崇孔儒学说,有沿袭蜀洛党争的历史渊源,这就是说,是蜀洛党争,将朱熹逼到了誓死捍卫孔儒学说的偏执学术角落上了。由此可见,极力推崇孔儒的朱熹学说本身,是有严重历史误会和学术缺陷的。

元清二朝,由于皇家推崇朱熹学说为国家学术正统,这样,本来是教育家的孔子便有了一定的政治化色彩了,至少,在中国官方教育领域内,孔子就已经有了亚宗教的宗师味道了。

顺治二年(1646年),国家祭祀典礼中“正中祀先师孔子,南乡。四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俱东西乡。西庑从祀:先贤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晳哀、商瞿、高柴、漆雕开、樊须、司马耕、商泽、有若、梁鱣、巫马施、冉孺、颜辛、伯虔、曹血阝、冉季、公孙龙、漆雕徒文、秦商、漆雕哆、颜高、公西赤、壤驷赤、任不齐、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后处、鄡单、奚容□、罕父黑、颜祖、荣旗、句井疆、左人郢、秦祖、郑国、县成、原亢、公祖句兹、廉洁、燕伋、叔仲会、乐欬、公西舆如、狄黑、邽巽、孔忠、陈亢、公西、琴张、颜之仆、步叔乘、施之常、秦非、申枨、颜哙、左丘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凡六十九人;先儒公羊高、谷梁赤、伏胜、孔安国、毛苌、后苍、高堂生、董仲舒、王通、杜子春、韩愈、司马光、欧阳修、胡安国、杨时、吕祖谦、罗从彦、蔡沈、李侗、陆九渊、张栻、许衡、真德秀、王守仁、陈献章、薛瑄、胡居仁,凡二十八人。”(《清史稿·礼三》)。

尽管伴随元清二朝皇家对朱熹学说正统的推崇,客观上使得孔子地位非正常的膨胀。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孔子的泛政治化的亚宗教般的推崇,一直仅仅局限在官方学校体制之内,并没有波及到广泛的社会各领域。某种程度上讲,在元明清三朝时期,武圣关羽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关帝庙宇数量及其崇拜关羽的信众,要比被官方所推崇的文圣孔子要大的多和多的多!这就是说,清末民初的康有为和陈独秀等人所发动的尊孔运动和反孔运动,不仅仅是莫名其妙的不得要领,而且纯粹是神经质的中国文人比着西方政教合一模式和西方以科学反宗教运动模式去折腾中国的瞎胡闹!

中国经过这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折腾,现在应该彻底还原孔子的教育家身份了!

民办学校创始人

2,严君平应该是中国乃至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间民办学校的创始人

笔者在考证中外教育历史的时候注意到,人类文明时代的早期学校,几乎全部与官方统治政治及其社会宗教相关,即使是孔子在春秋时代开辟的民间私学虽然有别于当时官方政治学校的“明堂、辟雍”等,但是,纵观孔子的教育生涯,他只不过把同样为统治政治阶级服务的学校转移到了民间私学而已。这就是说,孔子的创办的民间学校尽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都有许多创新,而且,他的许多教育成果即使在今天也是先进和不可超越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指出,无论是孔子的教育生涯,或者是后来在他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科举教育,又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读书做官”,也就是读书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去“治国平天下”。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之内,几千年来的中国读书人,都难逃“指点江山”的虚妄和“做人上人”的虚华桎梏。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创办民间学校的教育家,他就是西汉末期蜀地的严君平。

史书对严君平记载甚少,一般的史书,都说他是“隐士”,但是,这些史书记载也反映出了严君平的教育家身份。“蜀有严君平……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著书十余万言。……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从这段文字上可以看出,西汉末期的严君平在蜀地已经是很知名的教师,但是,他治学的道路完全与孔子不同。西汉汉景帝时代,蜀郡守文翁在现在的成都市文庙街一带开办了石室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官学,从此,汉朝便开始在各郡县开办了地方官学以文化天下。现在成都市文庙街的旁边,有一条君平街,这里,曾经是严君平开办自己的学校的地方。但是严君平毕竟不同于孔子,他是典型的民间学人,他虽然接受了不少儒家思想文化,但是,他的知识底蕴,还是老子学说和蜀学本地文化传统,而无论是老子的学说还是蜀地的本地文化学说,都是不热衷于当官的,也就是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地方生产和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这样的务实教育宗旨就注定了严君平不会长期依附石室官学。因此,在四川各地,都有严君平的教育遗迹,他在郫县一带开辟的“读书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间民办学堂,一直到1971年才被当地生产队拆掉。严君平在四川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十分丰富的传说,这些传说,反映出了严君平开办学校和教书育人的旨趣,与孔子的“读书做官”的教育旨趣完全是相反的,他提倡学习与劳动生产实践相结合,他开办的学校中的学生,全部是耕读者,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半工半读者,即使是严君平本人,也是先寻找职业去养活自己,然后再教书育人。而严君平的学生扬雄提出的“耕读”思想,则成为了后来中国民间私塾学校和学生的重要宗旨,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在乡村里看到颂扬“耕读”的遗迹。严君平的民间民办教育思想和他不依附官家的独立知识分子形象,非常接近现代教育方向和现代知识分子要求。

荣耀

如果说中国自汉朝以来,就一直在社会中存在着官方太学学校形式和民间民办的私塾学校形式,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评论说,孔子创办了为社会政治直接服务的民间私学,后来,孔子又成为 中国官学的祖师;相比之下,严君平则从石室这样的官学学校中叛离出来,而在民间直接创办了教育知识为民间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而直接服务的私塾学校。这就是说,中国自汉朝以来的太学、书院等官学的祖师,是孔子;而没有读书做官宗旨且将知识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间民办私塾的鼻祖,则应该是严君平!

根据以上所谈,笔者认为,中国现在应该按照夏历将孔子的诞辰日子定成“教师节”,同时,应该祛除掉那些带有强烈政治文化内涵的所有陪祀孔子者们的名字,即使是像朱熹这样一辈子主要以教书为职业的人,也因为其晚年当过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也就是当过皇帝的老师的朱熹,也应该将其从教育家的行列中删除出去。今后的中国教育家祖师,就应该只是两人,一是创办了知识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家孔子,一是创办了知识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教育家严君平。

笔者曾经在四川师范大学中看到,他们塑造孔子塑像,显然没有经过仔细的历史考证和研究扬弃,他们几乎是按照清朝祭祀孔子的模式去重塑孔子塑像的,在孔子塑像的下面和两旁,同时照搬了“四配;十哲,先儒”这样的祭祀对象。这,就很没有意思了!这种对历史上的孔子祭祀典礼内涵采取囫囵吞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现在的中国,在扬弃自己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将孔子和严君平这两个中国教育先师推广到世界各国的教育领域中去,他们两人,完全有资格成为世界上所有教师的共同崇拜的教育行业祖师!

现代佳话

成都的支矶石街,也因街上留有“支矶石”而得名。支矶石又与严君平有关。在东汉初年,严君平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还不是神,可是,过了四百来年,到公元三世纪的晋代,严君平在口头传说中已成为神,把本来与严君平无关的支矶石也蒙上了神话传说的色彩。如《蜀中广记·严遵传》中说:汉张骞出使大夏(现阿富汗北部),历尽艰辛,走到河的尽头。回来时船上载了块大石头,送给严君平看。严君平观察很久后说:去年八月,客星侵犯牛郎星、织女星,难道会是这块石头吗?它是天上织女的支矶石啊!张骞惊奇地说:我顺着河源走到尽头,见到一个女子在织锦,一个男的在役牛。我问他们的地名叫啥,女的说这里不是人间,你怎么会来呢?你把这块石头带回去,问西蜀严君平,他会告诉你到了什么地方。所以我带了石头回来请教你。

传说故事

严君平说:去年我看到客星侵入牛郎、织女星座,心里很奇怪。原来那正是你到达天上星座的日子,你已经到达了日月之旁了。这是一则很美的神话传说,天上人间融为一体。但这段传说,基本上抄自晋代张华的《博物志》 。

在张华笔下,有人顺着大河乘船而上,到达天河,见到女子织布,丈夫牵牛饮水,并告之来人回西蜀问严君平就知道到了什么地方。这人回来一问,他到达天河的日子,正是客星侵入牛郎、织女星座的日子。张华当时没有说这个人是张骞,可被后代附会成通西域的张骞。后来,一些人认为张骞并未到达天宫,也未见到牛郎、织女,就说在支矶石街上的这块石头是古代从天上落下的陨石。也有的人说是张骞从西域带回的陨石。 历代史料、笔记上,对石头的形状、大小记载也不一致。有说长丈余,有说长五尺,石色微紫,原有唐人模刻的支矶石篆文三字。现在这块石头移到成都市青羊宫的文化公园,竖刻“支矶石”三字仍很清晰。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它不是天上织女垫织机的天石,也不是天上坠落的陨石,而是西蜀原始部族或奴隶时代,人们为纪念祖先或祭祀需要的特定场合树立的大石头。这类大石,被学界通称为“大石遗迹”。支矶石就是在三四千年后仍能见到的“大石遗迹”之一,也是在这漫长历史中遗留下的一个远古纪念物。总之,在秦于公元前316年灭西蜀前,西蜀有着悠久的历史,李白曾说:“尔来四万八千岁”、“开国何茫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