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盐键 |
释义 | 又称盐桥或离子键,是蛋白质分子中正、负电荷的侧链基团互相接近,通过静电吸引而形成的,如羧基和氨基、胍基、咪唑基等基团之间的作用力。 吸引力F与电荷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电荷质点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在溶液中此吸引力随周围介质的介电常数增大而降低。在近中性环境中,蛋白质分子中的酸性氨基酸残基侧链电离后带负电荷,而碱性氨基酸残基侧链电离后带正电荷,二者之间可形成离子键。盐键的形成不仅是静电吸引而且也是熵增加的过程。升高温度时盐桥的稳定性增加,盐键因加入非极性溶剂而加强,加入盐类而减弱. 离子键与离子作用上一个编辑者的说法有一定误差,需要重新解释一下。 盐键又称离子键,在中学里学过离子键,以及NaCl、CsCl、CaF2、立方ZnS、六方ZnS、金红石TiO2 这六种典型化合物的晶体构型,是强作用力。 在生物学中重点是了解有机分子的离子相互作用。有机分子形成的离子,电负性差异没有那么大,相互作用不像这些典型的离子化合物离子键这样大,所以就称为离子相互作用;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靠静电引力做形成。 靠静电引力而结合形成的化合物,这种化学键称为离子键(Ionic Bonds),一般是由电负性较小的金属元素和半径较大,电负性较大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晶体的结构可以归结为不等径圆球的密堆积问题,正负离子半径比对离子晶体结构型式即正、负离子半径的相对大小,直接影响到离子的堆积方式和离子晶体的结构型式。 离子的极化:离子本身带有电荷,形成一个电场,离子在相互电场作用下,可使电荷分布的中心偏离原子核,而发生电子云变形,出现正负极的现象。离子极化的出现,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所以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身没有明显的界限。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点阵能的大小来度量,点阵能又称晶格能或结晶能。点阵能为在0K 时,1 mol 离子化合物的正负离子由相互远离的气态,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放出的能量。ΔH = U (点阵能),负值越大,表明离子键越强,晶体越稳定,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点阵能可以根据波恩-哈勃循环设计循环来求解,也可以根据公式: 离子相互作用(Ionic Interactions)然而这些中学的知识似乎对我们学习生物分子的离子相互作用没有多大帮助,上面的公式显然不能说明生物分子间离子相互作用。因为在生物分子中不是2 个电负性很大的元素来形成离子键(随距离1/r 而减小),而是离子—偶极子,离子—诱导偶极子的相互作用;比如Mg2+和ATP 的相互作用,氨基酸两性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偶极子是随1/r2 而减小,离子—诱导偶极子是随1/r4 而减小。所以生物分子中的离子相互作用(也称盐键)是弱相互作用,是随1/r2—1/r4 而减小。包括离子键、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统称为次级键;另外生物分子的识别也是依赖这些次级键完成的。 ATP 和镁离子相互作用 离子相互作用与氢键和共价键相比它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因而它在生物大分子中分子中具有维持结构特异性的作用。从离子键的公式可以看得出离子作用和介电常数有关,所以加入非极性溶剂可以增强盐键。 都是静电引力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所以真正关键词是“距离”,我们可以把分子作用力、离子键放在一起考虑。 作用类型 能量和距离关系 荷电基团静电作用 1/r 离子—偶极子 1/r2 离子—诱导偶极 1/r4 偶极子—偶极子 1/r6取向力化学 偶极子—诱导偶极子 1/r6诱导力 诱导偶极子-诱导偶极子 1/r6色散力 非键排斥 1/r12—1/r6 NaCl、CsCl、CaF2、立方ZnS、六方ZnS、金红石TiO2 这六种典型化合物的晶体构型其离子键能量是和距离一次方成反比,Mg2+和ATP 的相互作用,氨基酸两性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偶极子是随距离二次方 而减小,离子—诱导偶极子是随距离4次方而减小。所以生物分子中的离子相互作用(也称盐键)是弱相互作用,是随1/r2—1/r4 而减小。 而范德华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引力和6次方成反比,排斥力与距离12 次方成反比。 距离哲学范德华力很好理解,这和夸克的“渐进自由”不同。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近则不逊,远则怨。”人与人之间需要有一定心灵的距离,远了会孤独,需要彼此拉近;近了,矛盾又会激化。对原子来说这个“矛盾”可是和距离12 次方成反比,而吸引力是和6 次方程反比。原子间的距离可以近似度量,但是人与人心灵距离,却无法度量⋯⋯ 人与人之间也会有一个安全距离。美国心里学硕士邓肯说过:1.2 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你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逾越了这个距离,都会让你产生不安全的感觉。大街上的来来往往的人流,两人一组、三人一群的,前后彼此的距离也大都保持在一定的距离内,这也是人们下意识的安全防范吧;还有自动提款机前的一米安全线。留心一些,会发现安全距离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有的人说婚姻是一座围城,没有进去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又想出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往往大于生命的“范德华半径”彼此信任较少。 进入婚姻围城后都渴望彼此心得距离更近些变得不再孤独,也正是因为越过了人自我界限,便会有猜疑,不信任,误会,患得患失,渴望对方付出更多,向对方索取更多,最终像夸克、费米子一样走向了“渐进自由”才构成了现在社会的离婚。如果人与人距离过远,人就会孤独,得不到依靠,会变得不再信任他人,然后被社会所排斥。每个人要找到内心的完整,和不同的人保持合适的距离,内心才能平衡。这就是生命的“范德华半径”,这是分子的哲学也是人的哲学。 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