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盐城市第一中学
释义

盐城市第一中学始创于1923年。学校1979 年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全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之一,1990年在盐城市率先通过省教委检查验收,成为全省首批验收合格的29所省级重点中学之一,2001年4月以高分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成功跻身于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行列。学校是江苏省向国外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推荐公费留学生的20所重点中学之一,是江苏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的江苏省30所中国名校之一。 盐城市第一中学还包括盐城第一初级中学(初中部)和盐城多伦多国际学校。

中文名:盐城市第一中学

外文名:Yancheng No.1 middle school

简称:盐城一中

校训:自胜 自强

创办时间:1923年

类别:公立中学

所属地区:江苏盐城

主要奖项:全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之一

主要奖项:首批重点中学全国示范性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级别:四星级高中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环路

邮编:224005

直属学校:盐城第一初级中学(初中部)

学校始创

盐城市第一中学自1923年始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盐城市第一中学的前身“盐城县初级中学”顺应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历史潮流,在盐城泰山庙应运而生,开盐城公办中学之先河。盐城市第一中学自建校来,饱经了白云苍狗的时局动荡,阅尽了沧海桑田的世纪变迁,历经了革命战争的磨炼,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数十年中,虽校名屡有更迭,校址多有变迁,办学数度中断,然全体师生员工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脉相承,延绵不断。今天,凝聚了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盐阜老区人民殷切期望,倾注了数代先贤心血与才智的盐城市第一中学,已发展成一所盛誉远播的江苏省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回顾历史,放眼未来,盐城市第一中学将一如既往,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负重前行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求实、求精、求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作出新的贡献。

建校之初

1923年,盐城有识之士将位于盐城泰山庙内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改立为盐城县初级中学,这是盐城县第一所公办中学。学校初创时只有一个初中班。1927年,县立女子中学、县立初级师范并入后,分为男子初中部、女子初中部、初级师范部三部。女子部设在城内沈家旗杆(今建军中路市政府大院内),仍由原女中校长李潄石主其事。1931年改女子部为第一院,男子部及师范部为第二院。1933年,复改第一院为县立女子初级中学;第二院为县立初级中学,双轨,计有六个班级。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步排除了封建性的内容,加强了自然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开设有公民、国文(白话)、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手工等。

学校首任校长李耕石,清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毕业。1927—1934年继任校长先后有朱坚白、彭大铨、陆家驯。四任校长均治学严谨。彭大铨先生执掌校政时对师生要求甚严,强调教师必须有真才实学,进德修业。教师陆家驯、潘德钦、陆家驷诸先生不仅学养高、教学好,且一身正气,言传身教,深受学生敬佩。要求学生必须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学校考试严格,凡成绩不合格者均不能入学、升级和毕业,凡主科两次补考不及格者则予除名。1932年省立第八中学(今省扬州中学)高中招生200名,报考者多达2000余人,盐城县初级中学21人参考,录取14人,皋学炳名列榜首,事载当年8月份《申报》。

盐城县初级中学的学生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心忧天下,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科学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1925年6月初,县中学生到街头和茶肆演说、募捐,声援上海工人罢工斗争。1928年10月初,县中学生同盐中、亭湖等校学生一道,在地下党员陶官云、梁乙东和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彭克勤的组织下,举行了废除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的大游行,参加了“捣毁城隍庙”的反封建活动。学校要求学生艰苦奋斗、勤学上进、崇实务本,以“人能咬得菜根香,则百事可作”教诲学生。师生曾自己动手将坟地平整为运动场地,学校开设劳作课,教会学生手工编织藤、竹制品等技艺。

1932年胡乔木因病从清华大学回盐养病,尝求教于时任校长的陆家驯先生,彼此过从甚密,遂结师生情谊。

1934年学校更名为“盐城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校长唐秉玄,中央大学昆虫系毕业。学校设普通科和农作科,普通科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同普通初级中学,为县中之延续。农作科培养范公堤东农垦区的初级棉作人才,课程分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践,不定期组织学生到棉垦区见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地下党员赵敬之等人的发动下,学生兴起抗日救亡的学潮,走上街头游行、散发传单,宣传抵制日货,要求政府发枪抗日,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1938年,日军侵犯盐城,学校被迫迁移,普通班迁至五区十八团廖家庄(今建湖境内),至1939年冬,师生星散。农科班迁至大孙庄福缘庵(亦在今建湖境内),至1940年暑假后停办。

1941年1月,新四军在盐重建军部,军部所在地泰山庙即我校原校址。1941年春在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民主政府于永丰邵家河福慧庵复办“盐城县县立中学”,续招新生,并在上冈舍利寺设分校。县长贺希明兼任校长,县参议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苏北的鲁迅”、“共产党人的真朋友”的宋泽夫兼任副校长,共产党员、教育家赵敬之主持校务。连同分校在内高初中共九个班,学生四百多人,教职工50多人。这是盐阜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一所完全中学,陈毅同志称之为苏北中等教育的“天之骄子”,其铜质校徽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

1941年7月,日本侵略军“扫荡”盐城,赵敬之率“夏令营”部分师生向北转移至阜宁的郭墅张庄。根据刘少奇、陈毅同志指示和盐阜行署的决定,赵敬之参加盐阜区联立中学的筹建工作,学生一部随赵北去,一部加入“鲁艺”,盐城县县立中学遂复停办。1943年,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逐渐壮大,地方局势渐趋稳定。5月,中共盐城县委、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在尚庄复办县中,胥大可任校长,校名为“盐城县育才中学”。学校初无固定校址,在尚庄侯家伙附近“打游击”,开学时初中三个年级,共四个班,高中设普通班、简易师资班和化工班,共三个班,学生280人。1944年春,西迁尚庄姚家伙,以和尚庙为校部,复称“盐城县立中学”。1944年底胥大可校长调县武装工作委员会工作,陶官云接任校长,王芷芬任生活指导部主任(在党内为支部书记)。1945年,为纪念共产党人的真朋友、苏北的鲁迅——宋泽夫先生,学校改名为“盐城县泽夫中学”,开学后又迁义丰石家庄,以乩坛为校部。同年,陶官云校长随军北上,由宋泽夫先生之长子、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宋我真继任校长。

1945年11月盐城光复,学校遂迁至城内沈家旗杆,接管了日伪时期的伪县中。1946年4月盐城县更名为叶挺县,学校随之更名为“叶挺县立中学”。是年夏,全面内战爆发,盐城战氛骤浓,为免损失计,学校主动撤离城区,迁至秦南西季庄。12月盐南保卫战结束后,又迁至学富白兔庄。后分散游击教学,一度迁至建湖花园垛,后又折回楼王江家庄西王舍。1947年初,战氛稍靖,便在秦南河夹寺大成庄集中,旋又迁至学富蒋湖庄。1948年2月,叶挺县中与建阳县中合并,名为“叶挺建阳联立中学”(简称“叶建联中”)。同年8月改叶建联中蒋湖分校为“叶挺县立中学”,并先后在大冈、尚庄设分校。1949年本部由蒋湖迁至秦南宋村,且在城区集仙堂设立分校。7月,叶挺县复改盐城县,校名遂改为“盐城县立中学”,至1950年初与苏北行署盐城行政区区立中学合并为苏北盐城中学。1944年至1950年校名多变校址不定,然领校长之职者均是宋我真先生。

盐城乃苏北革命老根据地,战争年代受敌封锁、包围。战时盐城县中在敌强我弱的根据地开创了教育史上罕见的“游击教学”这一特殊教学形式。学校没有固定形式,亦没有固定地点,师生随敌情变化,随时转移出没于乡村闾里,分散教学。学校没有校舍,没有教具,一俟形势稍靖,随处皆可作教室,学生则以被包作学桌。教学内容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开设的科目有:语文、政治、史地、数、理、化、生物、英文,主要以政治、语文、数学为主。除自然科学采用旧教材外,其余均为新编。英文无课本,只得译述抗日标语,或新民主主义论之片断。教学为政治和战争的需要服务。教学活动内容不固定,进度不统一,随时局的变化而变化。

战争时期教学做合一,师生互教互学。中学四年毕业,分初、高中各二年,学制服从革命工作需要,学生随时准备离校参加革命。学生大都是农民子弟,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故采用复式教学,或用小先生制、兵教兵的办法。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大抵依靠勤工俭学。在党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时,教师每人一部纺车。学校木制的手织机能织出毛巾、土布。学校还能就地取材生产纸张、墨水和肥皂。师生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情同手足。

战争环境,一切服从革命战争,经济极端困难,教师每人月薪仅大米75斤,一家数口,一切生活均在其中,但不觉其苦,不发牢骚,表现出高尚的情操。

战时盐城县中的师生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教育与党和人民所面临的基本任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为之服务,为抗战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如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参谋长的孙涛,曾任南海军区某师师长的孙捷,原南京市副市长葛德芝,上海市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任(博士)胥爱斌,原江苏省供销社主任钱岗,原哈尔滨市工业部部长陆顺祥,原连云港市财贸办主任王世凯等同志都曾是育才中学的学生。再如校长宋我真,解放战争伊始就带头送两子一女参军。赵敬之校长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发端于初创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革命战争的锻炼,更加发扬光大,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代师生困厄中不坠其志,艰难时愈振其雄,排难求进,创新创业。

步入基础教育轨道

1950年初,盐城县立中学与苏北行署盐城行政区区立中学合并为苏北盐城中学。同年苏北盐城中学工商合作班迁入西园(即今剧场路校址)。1951年秋,以工商合作班为基础组建苏北盐城财经学校。1952年,高中部并入苏北扬州财校,盐城财经学校遂更名为“苏北盐城初级财经学校”。1954年改财校为“盐城县初级中学”,招初一新生四个班,原财校两个“会计专业”班编为初三,共六个班级。1958年暑假,举校迁至北门今市二中校址,时16个班。1959年暑假,分出一半新建“师专附中”(今盐城市田家炳中学即盐城市二中);另一半仍为盐城县初级中学,校址迁至城南双园(今盐城市一职中校址),1964年8月复迁回西园,直至今日。1960年夏,初中为三轨,增招高中班一个,校名改为“盐城县中学”。1963年起,高中双轨,初中四轨,直至1966年未变。十七年间,校长共六任,先后依次为:蒯家毅、陈栖山(副)、崔开明(副)、孙士江、成汇(副)、蔡秀枝。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前十七年,学校几度变更,终于步入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轨道。迄1966年,全校计有19个班级,学生1050人,教职工77人,其中专职教师50人。十七年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时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如原盐城市副市长、后任省滩涂局局长的杨义厚,美国西雅图市贝尔系统公司经理杨增康,文学评论家、东南大学教授姜耕玉均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劫难告罄 涅磐重生

1966年5月开始的“文革”十年浩劫,教育首当其冲。1966年6月14日,校内出现第一张大字报。7月,主管教学的校长被“罢官”,教导处主任随即被关进“牛棚”,全校停课“闹革命”。学校继红卫兵组织成立后,造反派组织相继成立,在“造反有理”的旗帜下,打砸抢风行,一度处于造反狂热之中。学校领导瘫痪,教学秩序废弛。许多优秀教师被视为牛鬼蛇神,受到批判和迫害,身心备受创伤。教学资料和档案洗劫一空,教学设施被砸,以至全校教室竟无一块完好玻璃。更为严重的是对青少年思想的毒害,造成无政府思潮泛滥,“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1966年,高、初中应届毕业生335人,均因留校参加“文革”运动而未按时毕业,初一新招学生220人也未能按时入学。1967年1月校长蔡秀枝行政权被夺,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3月军宣队进校。1968年6月18日学校成立革委会,王干臣任主任,下设政工组、教革组和后勤组。11月工宣队进驻学校。1971年8月学校更名为“盐城县直属第一中学”。至1979年革委会撤销止,曹润、孙毅明(副)、沈恒生、曹润先后任学校革委会主任。

革委会成立后,学校“复课闹革命”。1968年秋冬,1966—1968三届高、初中学生共1050人同时毕业,全部下放农村,另招新生660名(包括66年招收的220名初一新生)。1969年春季又招6个班新生。4月城中女子小学并入我校,设小学部,至1973年小学生全部毕业离校,小学部撤销。至1974年,全校共有28个班,其中初中17个班,高中11个班,教职工113人,其中专职教师84人。

1968-1978年间,学制实行二二分段,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初中直升高中。当时,全国、全省均无统一教材。学校教学以乡土教材为主,由县市组织编写。1969年起使用由省组织编写的教材,教材明显体现社会中心课程倾向,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全盘否定了“十七年”课程体系。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学工、学农活动,组织师生到工厂、学农基地劳动,学习工农业基础知识。进行农教对流,农民上讲台上课,教师下乡参加劳动。教学活动一般不进行考试,学时完成即自行毕业。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劫难告罄,学校百废待兴。全校师生奋起清算“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在“文革”中受打击迫害的教师平反昭雪,落实政策。学校整顿并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整修教室,购置教学设施设备,恢复教研组,取消工业基础课、农业基础课,恢复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学制逐步由全日制四年制向全日制六年制完全中学过渡。1977年县一小、二小初中班并入。迄1978年,学校共有33个班级,1958名学生,141名教职工,其中81名专职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组织应、往届学生复习迎考。1978年“盐城县直属第一中学”改名为“盐城县第一中学”。1983年,盐城县撤销,设地级盐城市,“盐城县第一中学”改名为“盐城市第一中学”,使用至今。

人文荟萃

从1923年建校以来,以“人能咬得菜根香,则百事可作”的精神,熏陶了许多杰出人才。这其中就有中国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京津唐高速公路高级技术顾问皋学炳先生、苏北的鲁迅宋泽夫先生等等。

盐城一中更是在历史的沉香中桃李芬芳,许多校友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还有将这样的文化带出了海外。

学校也是苏北第一所红色学校。1941年赵敬之将印有“县立中学”的校徽赠与陈毅军长。校徽先存于南京博物馆。陈毅军长称学校为苏北中等教育的“天之骄子”。

校园建设

2008年9月1日,一中南校区建成,学校隆重举行了新校区建成启用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强和区委书记李纯涛出席并致辞,市领导陈正邦、戴元湖、周德祥、何桂英、葛传华及区四套班子全体成员在主席台就座。仪式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崔浩主持,各镇(区、街道)、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驻盐高校及区内外兄弟学校校长、工程建设代表和学校师生近三千人参加了活动。一中新校区建设工程是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28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于2006年8月正式启动建设。目前,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图书馆已经建成启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即将竣工,文化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预计明年交付使用,为盐城一中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

2010年,盐城市毓龙路实行西延,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正处于此道路西延路段上,因此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实行拆迁,至此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成为一中八十年代,九十年代,〇〇年代三代校友永远的回忆。目前此地正新建一所小学至初中的九年制学校,建成后由盐城第一初级中学和盐城市第二小学负责教学运行。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把“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作为办学理念,追求“让每一位学生成人,让更多的学生成才;让每一位学生合格,让更多的学生优秀”的办学境界。为保证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学校不惜财力,新建了教学楼,高标准美化了校园环境,配备了千兆校园网、校园双向信息传输系统、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高规格的微机房、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等一流的教学设施,此外还有电子图书馆、塑胶田径场、体艺馆,不断加强的硬件设施建设,确保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物质条件。

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校最可宝贵的资源,一流的硬件、先进的理念与作风过硬、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市内一流的教师团队的结合为学校谋求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现有58个班级,168名教职工,100%学历达标,中高级教师60%以上,有市、区两级学科带人、教学能手30多人,有1名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省特级教师。近年来,有27名同志获区级以上优课竞赛一、二等奖;有20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十几名同志参与《盐城市中考说明》的编写,两名同志参与国标新课程教材、教参的编写;30%以上的同志参与省市课题研究,每年有80%以上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论文。学校已形成了每个学科均有科研骨干,多点开花的喜人局面。

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精髓,尊重教育规律,立足学校实际,构建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在严格执行教育部、省教育厅制订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与学校选修课程,构建了三级课程体系。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规范养成,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学校代表队参加省中小学健康知识竞赛获省第一名;校田径队获市中学生运动会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囊括了盐城市初中组三个省一等奖,一件作品获全国一等奖,学校获江苏唯一的最佳组织奖;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学校被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授予集体组织工作奖;在省教育厅、省科委“金钥匙”科普知识竞赛中,学校获组织奖;在江苏省初中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作文竞赛中,全校400多人次获省一、二等奖;学校代表队两度获省奥数夏令营团体总分第五名。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市德育先进校、市安全文明学校、市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先进集体、市“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市“诚信在盐城教育”先进集体。

社会评价

盐城市第一中学曾以严谨浓厚刻苦的学风在当地闻名,尤其在九十年代为甚。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学校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放在首位,坚持诚信办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坚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生动活泼地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更好地了解家长、社会的需求,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家长学校被评为市优秀家长学校。学校开门办学,自觉主动地接受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受到了包括盐城市、盐都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誉。盐城电视台曾以三集深度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了学校教职员工追求事业无止境的先进事迹;当地的《盐阜大众报》也以《与朝阳共晖》为题,整版报道了学校的办学追求与办学实绩。

校歌

希望

贞洁的月亮,吸引着海洋,热烈的希望,吸引着心房。月下了又上,潮消了又涨。我的心一样,收缩了又舒张。

啊!我的生命,它多么仓促,搏动的心脏,着魔的忙碌,心和心相连,敲起了腰鼓,烧起了篝火,跳起了圆舞,啦。。。啦。。。啦。。。啦。。。啦。。。

波浪在奔跃,海没有倦时;生命在代谢,舞没有断时;纵然海知道,天会有暗时;希望告诉心,云必有散时。| | 共产主义真,马列旗帜鲜,理想多美好,奋斗更灿烂。

希望。希望。希望。希望。理想多美好,奋斗更灿烂。。。

校训

自胜自强。

自胜,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又见《韩非子 喻老》“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或见《商君书 画策》“能胜强敌者,先自胜也”。自强,出自《周易 乾 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省自强”讲的是一种立身处事态度,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与强者竞争时,要树立信心,努力超越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无往而不胜。只有自强不惜,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教风:严格、规范、创新、求精

学风:惜时、苦学、多思、求真

校风:团结、勤奋、严谨、求实

校训:自胜 自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