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亚寒带针叶林带
释义

亚寒带针叶林带

又称“泰加林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约在北纬50°~70°之间,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界主要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典型植被为针叶林。针叶林是亚寒带的地带性植被,是分布最靠北的森林,针叶林的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界就是森林的北界。在亚寒带以外的地方,也生长着很多不同类型的针叶林,但是面积比起亚寒带的针叶林要小很多了,针叶林内的主要树种是落叶松。 落叶松喜欢阳光充足而较干旱的环境,森林常较稀疏而阳光直达林下,冬季落叶后林下更是充满阳光,因此落叶松林是典型的“明亮针叶林”。落叶松的根系较浅,可以在永久冻土上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生活在最严酷环境中的森林。中国大兴安岭的森林就是东西伯利亚的兴安落叶松林的延伸。 亚寒带的针叶林又叫泰加林,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在泛指寒温带的针叶林。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泰加林几乎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分布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欧洲-西伯利亚的泰加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纬度几乎跨了半个地球。由于跨度太大,欧亚大陆的寒温带地区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有所不同。最西部的北欧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小,泰加林只分布在接近北极圈的遥远北方,树木主要有云杉等较喜阴湿环境的树种。 东西伯利亚地区有大面积的兴安落叶松林,东部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冬季极端寒冷但夏季并不寒冷,年温差极大,世界上年温差最大的地方(达100°C,冬季低达-70°C而夏季高达30°C)和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都在这里(低于-70°C,仅次于南极,比北极更寒冷)。东西伯利亚地区春秋两季非常短暂,严寒的冬季很快就变成温暖的夏季,温度上升非常快。这种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的春季被称为“西伯利亚式的春天”。所以落叶松以落叶的形式抵御东西伯利亚比北极还严寒的冬季。 世界上其它大多数的针叶林也都属于暗针叶林,北美洲就分布着大面积的暗针叶林。北美洲针叶林的面积仅次于欧亚大陆,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分布到太平洋沿岸,横贯整个北美大陆。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针叶林与欧亚大陆的泰加林相类似,从海岸线一直延伸到西部的落基山下。 落基山以东的太平洋沿岸的针叶林面积较小,但那里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不是典型的亚热带针叶林气候,森林沿海岸想南延伸,已经不属于北方泰加林的范畴,而带有亚热带森林的特征,被称为“温带雨林”。这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针叶林,比北方泰加林高大繁茂,种类也更丰富,保存了种类最多的针叶树种,其中有不少是古老的孑遗物种。 编辑本段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50°~65°之间的亚欧大陆、美洲大陆内部。南半球没有这种气候类型的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分布。具体来说: 北美洲: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亚欧大陆:分布于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北部起向东经芬兰和前苏联西部(南界沿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前苏联东部(除南部外),北部以年可能蒸散量350mm与极地长寒气候分界。主要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北部靠近北极圈一带。跨越国家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等。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西岸分布区的纬度较高,在大陆东岸分布区的纬度较低,因为中高纬地区大陆的西岸受暖流影响,大陆的东岸受寒流影响。 编辑本段代表区域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代表区域是俄罗斯的中西伯利亚。该区大部分地域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方,纬度偏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地势高亢,西距大西洋遥远,东离太平洋虽然较近,但东、南侧都有高山屏障,受海洋影响不大;唯北向北冰洋畅开。所以本区气候特点是大陆度特别强,降水量少,比西伯利亚气候条件更为恶劣,是极端严酷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季,本区地表强烈冷却,太阳辐射量很少,平均每年80千卡/厘米2,气压很高,整个区域基本上被冰洋气团和极地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冬季气温很低,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20~-27℃,北部为-43~-50℃(在最寒冷的一些日子气温可降至-60~-68℃)。本区1月平均气温竟比同纬度其它地区6~14℃。由于辐射时冷却而产生的逆温度可达千米以上,一些山间盆地谷地更有助于气温的逆增现象。 位于本区东北的东北西伯利亚上扬斯克(位于海拔120米的雅纳河中游谷地)和奥依米亚康(位干印迪吉卡河上游谷地)地区,因处在巨大的上扬斯克—科累马山弧北侧的河流谷地,其东、西、南三面为高山环绕,特别有助于冰洋气团寒冷空气的侵入和下沉停滞,再加之这里地处高纬,所以冬季气温较低,被称作北半球的“寒极”,奥依米亚康(绝对最低气温是-71仑)和上扬斯克(-68℃)有“寒极两个女儿”之称。这里冬季气旋发达,几乎无气旋活动,天气晴朗少云,降水量不多,为3O~150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25%。 中西伯利亚的夏季气温相对较高,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4~16℃,南部个别地区可超过20℃,日平均气温可达11~35℃,连奥依米亚康也曾测得32℃的绝对最高气温。暧季降水量多,占全年降水量的75~80%。 本区年降水量比西西伯利亚少,除了沿叶尼塞河河谷的东部狭窄地带及南西伯利亚山地外,年降水量一般在411毫米以下,而“寒极”地区更少。稀少的年降水量、极大的年较差及大陆度(东西伯利亚的大陆度都在80%以上),说明东西伯利亚是亚洲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端严寒的大陆性气候导致本区永久冻士的广泛分布,在北部永冻土深达500~600米,有的地方甚至达到800~1500米,参数山区永冻土厚为200~400米。在南西伯利亚山地的阿尔泰等高山地区也分布着永冻土,且发育有现代冰川,在平原低地区地下冰到处可见。在本区松塔尔—哈亚塔山脉、契尔斯基山脉等地,山地冰川的总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公里,雪线高2100~2600米,冰舌可下伸至800~2000米处。 由于本区山地颇大的高度,所以气候的垂直带性变化也较明显,尤其是在南西伯利亚山地,如降水分布,在山麓低地年降水泥只有300~400毫米,但在2000~2500米处降水量可增至700~1000毫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