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亚尔萨斯-洛林 |
释义 | 地名亚尔萨斯-洛林 Alsace-Lorraine 德语作Elsass-Lothringen。 简介地区名,包括今法国上、下莱茵和摩泽尔(Moselle)省,即普法战争后法国于1871年割让给德国的13,123平方公里(5,067平方哩)的法国领土。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块土地退还法国。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度割让给德国,1945年又归还法国。 历史历史上,在9世纪时,这一地区位于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帝国中心,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诸邦的一部分,直到三十年战争时期一直是由不同的君主统治下的德意志领土。《西伐利亚和约》(1648)结束了那场战争,并使法国获得了对亚尔萨斯-洛林的控制权。 由于亚尔萨斯-洛林历史上与德意志的关联,以及相当大一部分当地人讲德语,因此法国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失败后,该地并入德意志帝国。1871年至1914年期间法国的反德情绪主要是由于失去了亚尔萨斯-洛林地区。由于这一地区宝贵的铁矿石矿藏、炼铁厂、炼钢厂和其他工业落入德国手中,法国经济损失严重。 在德国统治下,亚尔萨斯-洛林被画为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但直至1902年才被赋予有效的自治权。此外,当地居民从一开始就对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具有热情,他们一直不欢迎德国的统治,连续多年反对德国的兼并。在这一时期成千上万把自己看成是法国人的当地居民迁离。但到了1905年,法国反对教权的政策使该地许多天主教徒望而却步,因此他们转而致力于使亚尔萨斯-洛林在德意志帝国内取得自治权。此后,特别是1911年颁行一部宪法后,该地德意志化有所进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尔萨斯-洛林回归法国。但是,法国政府企图迅速同化该地,特别是企图用国立学校取代当地传统的教会学校并禁止德文报纸出版(德语是75%的当地居民使用的书写用语),这使法国政府遇到了麻烦。1920年代,亚尔萨斯-洛林“自治”运动蓬勃发展,寻求在法兰西共和国内自治,但未获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于1940年失陷,随后亚尔萨斯-洛林重新并入德国。1945年又交还法国。此后法国修改了许多战前与当地自主独立主义相抵触的政府政策,因此,自治运动大部分销声匿迹。从语言上看,称为亚尔萨斯语的日耳曼方言仍为当地的通用语。学校里既教法语,也教德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