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衙内 |
释义 | 基本概念词目:衙内 拼音:yá neì 基本解释 [palace guard] 唐代称担任警卫的官员,五代和宋初这种职务多由大臣子弟担任,后来泛指官僚的子弟。 "恰待下拳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水浒传》 详细解释 1. 宫禁之内。《旧唐书·德宗纪上》:“己亥,敕左右卫上将军、大将军,并于衙内宿。” 2. 五代 及 宋 初,藩镇的亲卫官有衙内都指挥使、牙内都虞侯等,多以子弟充任。“牙”讹变为“衙”。后因称官府的子弟为衙内。 宋孔平仲 《珩璜新论》卷四:“或以衙为廨舍,早晚声鼓,谓之衙鼓,报牌谓之衙牌,儿子谓之衙内。”《水浒传》第七回:“恰待下拳时,认的是本管 高太尉 螟蛉之子 高衙内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保正道:‘这等是衙内了。请问当时乳名,可记得么?’ 详细解说猛兽的利牙,古时常用来象征武力。“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当时战事频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特别器重军事将领。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后来嫌麻烦,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作饰,营中还出 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 “衙内”本是掌理禁衙的官职,唐代籓镇相沿以亲子弟管领这种职务,宋元时便称官家子弟为“衙内”,犹如称“王孙”“公子”一样。元杂剧里所称“衙内”,则是影射当时的蒙古官员,包括元代的诸王、勋贵和权臣。他们多仗势欺民,并与官府、富户勾结,干预民政,抢夺人民财物或良家妇女,是让百姓又憎又怕的人物,杂剧中对这类权豪势要,毫不留情的加以披露与讽刺。现在也有人将政府机关称作“衙”的,在政府机关内工作即被称作“在衙内当差”。 汉末时,“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武瓦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 相关故事中国最出名的衙内要算高衙内了,即高俅的义子,他总是飞扬跋扈招人厌。而且还是个花花公子喜欢调戏并夺取长得漂亮的妇女。可因为他是高俅的义子,所以人们都不敢惹他。而最令人意外的是高衙内与高俅本是叔伯兄弟却做了他的干儿子,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无人帮助,因此过房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把叔伯弟兄弄来做干儿子,在人伦关系上完全乱了套。这是作者有意出高俅的洋相,存心鄙薄高衙内。高衙内年纪不大,虽然无官无职,因为太尉高俅是他干爹,便“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千古奇闻,怪不得高衙内如此出名了!可笑可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