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衙口 |
释义 | 衙口村、南浔村位于龙湖镇区东南部,人口万余人,面积近十平方公里。以纵贯南北的街道为界分为两个行政村,东为衙口,西为南浔。两村人口、面积基本各半,其中南浔村兼有小埭、山前、田头、灰窑、桥头等5个相邻的自然村。 衙口建村于北宋后叶,属晋江县弦歌里。元朝属十七、八都。明清两朝沿袭旧制。民国时衙口建霞坡镇,新中国成立后改霞坡镇为衙口镇,衙口仍为镇所在地。1958年,撒镇设人民公社,衙口属龙湖人民公社,同时划分为二个行政村。 与晋江大多数村庄一样,衙口的先民来自河南光州,施姓人口占绝大多数,另外一小部分为粘姓等。几百年来,汉满两族和睦相处,融为一体,共同创建家园。 古时,衙口亦称南浔,因乡里南面有一古港(阳溪入海口)而得名,亦称浔江、浔海。当年肇基晋江的施氏可分为二个支派,前一支为钱江(前港)派,较于衙口早200余年;后一支即衙口,谓之浔江派。二个支派合称为钱浔两江。又因衙口的发展与海有莫大的关联,所以从清代开始,浔江施氏的堂号多称为“浔海”。 至于“衙口”这一现名,当应追溯到清初。其时村落规模已较大,人口渊薮,初具集市雏形。清初迁界时,居民徙往青阳,集市随之而废。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将军平复台湾后,沿海复界,居民回迁。施琅将军及随征族人因功受朝延封赏,兴建西衙等八座毗连的庞大官邸,并且铺设宽敞的石庭,俗称之为府衙。是时周围五乡十里的居民大都往府衙门口进行集市贸易。从此“衙口”作为集市名,很快就被叫开,同时乡里因集市而闻名,以至“南浔”这一乡名终被“衙口”所代替。 衙口人文历史深厚。历史上文韬武略,才人辈出。如清初统一祖国版图的靖海侯施琅将军、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施世伦等。据《浔海施氏宗谱》记载,衙口从宋至清,曾出进士17人。 由于交通和人口的因素,衙口商业起步较早,清代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加上地缘和人缘的关系,对台贸易尤其发达。外出经商开市者甚多,如石狮的第一条街道(现在的观音亭一带)即是衙口施能起所建。安海的不少店铺也是衙口人所建。 民国时期,衙口街道纵横交错,分布着米行、鱼行、布行、药行、杉行、建材行、油坊、珠宝、百货、文具、典当、食品加工、烟酒制造等数百家店铺和作坊。著名的商号有长顺、盛益、合瑞、活源、瑞成、合兴、捷成、盛吉、重美等十余家。时人将衙口与安海、石狮、永宁合称为晋江四大集镇。 衙口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现在仍然保存基本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古建筑比比皆是,其中施氏大宗祠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施琅官邸群、定光庵、粘氏宗祠、赤虾墓等列为晋江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1986年的施琅纪念馆,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成为泉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衙口半月形的海滩风光旖旎,得天独厚,一湾碧波,风平如镜;十里沙滩,细白如雪,百亩林带,绿荫如盖。今已辟为海滨浴场,每当盛夏金秋,游人如织,置身其中,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衙口素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建于清代的书房(私塾)近十处。衙口早在清末即兴新学,创办“南浔小学堂”(衙口中心小学前身),抗战胜利后又发动海外华侨回乡创办南侨中学。现在南侨中学为福建省一级达标校,衙口中心小学为福建省农村达标示范校。衙口中心幼儿园为泉州市一级达标校。 衙口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当年有不少乡人跟随施琅收军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三百多年来,他们的后裔大部份在台湾繁衍生息。加上后来的海峡两岸贸易频繁,去台人员更多。据台湾资料统计,目前施氏人口已逾十万,其中大部分出自浔江支系。衙口又是著台侨乡之一,旅居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的侨亲达二万余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