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崖城 |
释义 | 崖城是海南省三亚市的一个镇名。位于三亚市西40多公里处。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自宋至1953年以来历代的州、郡、县治均设在这里。 简介据史载,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使之成为海南岛规模较大的一座坚固的城池。现已修复了城门部分。自宋朝起,各个朝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流放到这里,如宋朝丞相赵鼎,胡铨,元朝的王士熙,明朝的王卓,赵歉等,故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的称号。唐代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著名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正值东北风风期,乘坐的船飘到崖城附近,停泊在宁远河口,并在崖城帮助修整了大云寺,留下一批佛教经典。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近40年之久,向当地黎族人民传播纺织技术。历代的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的流配谪居,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商贾留居落籍,对崖州城的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到了明代时,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 今天的崖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名胜古迹繁多而成为海南旅游胜地。 崖城镇是海南岛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崖城一直是琼岛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早在秦朝,崖城就已纳入了中央集权政府的治理版图,属于象郡的外境,隋朝时成为郡治——临振郡,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改名崖州。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改称崖县,1954年县城才从崖城迁往三亚市。2001年8月,三亚市实行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将原崖城镇、保港镇、梅山镇、雅亮乡撤并成为崖城镇。2006年11月,三亚市人民政府调整乡镇区划,又将雅亮片区划归育才镇管理。 2007年5月31日,崖城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是三亚最大的瓜菜、热带水果产地,2007年获得中国无公害瓜果菜龙头乡镇的殊荣。 《崖城之乱》——作者:燕南飞 春节是在崖城老家度过的,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节显得冷清了许多。白天还可以串门拜年,晚上就无所事事了。小城镇没什么娱乐场所,除了酒吧、咖啡茶座,就再无处可去了。而夜里出行,却总是让人提心吊胆。 飞车抢包、打架斗殴、偷盗摩托车——听母亲说,最近崖城的治安太乱,抢劫事件屡见不鲜。起初我还不信,心想如今和谐年代,谁还敢如此猖狂。直至大年初二晚上亲眼目睹,一男青年的手机被当街抢走之后,才知道家人如此郑重的叮嘱并非空穴来风。以致每当在街道上有朋友来电的时候,自己得先环顾四周然后走到靠墙边方敢掏出手机来接听。 乡村酒吧门口,数十名彪壮的保安及民警来回巡逻着,查看着每个进出的客人;在热闹的街道上,一辆载满武警的面包车呼啸而过更让人印象深刻——这般光景,在三亚城区里都未曾见着。在小小的古镇为何如此大动干戈?酒吧老板是我同学,谈及此事,不由摇头感慨。说正因为治安之乱,已经导致他的酒吧不停被勒令关闭。我诧异不已,难道没人来管?他叹气不语,给我讲了几个更惊奇的“故事”! 某日,一劫匪驾摩托抢了一妇人的项链及耳链(是硬拽走的,搞得妇人鲜血淋漓,嚎叫不已),未料过了数分钟后,劫匪驾车返回,把项链及耳链掷还妇人。妇人不解间,劫匪忽然狠狠地给了妇人一记耳光,并叫嚣着骂道:MD,没钱学人家带什么项链! 某日,某大叔骑摩托车到镇上买彩票,被一男青年突然窜出抢走钱包,于是撒脚追去。一路狂奔,无奈年岁已大,仍然追不上,只好懊悔着折返。回到彩票摊,发现摩托车居然也没影了。 故事是否编造,未能证实。但对崖城猖獗劫匪的描述,似乎并不为过。此前,崖城斯顿农业公司曾经屡遭当地痞子骚扰砸场,后来网上曝光,专案组下来了,经过蹲点抓了一批人,事情才算了结。春节期间,我与斯顿公司彭总经理喝茶聊天,谈起此事。他仍心有余悸。并且说目前问题只是暂缓而已,崖城治安的仍然治标不治本,迟早还会被人找麻烦。 “自宋朝起,各个朝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流放到这里,如宋朝丞相赵鼎,胡铨,元朝的王士熙,明朝的王卓,赵歉等,故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的称号。历代的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的流配谪居,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商贾留居落籍,对崖州城的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到了明代时,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 今天的崖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名胜古迹繁多而成为海南旅游胜地。” ——这是网上有关崖城的介绍。然而,今日的崖城之乱,看来与文明古城的身份已相去甚远…… 崖城是多民族聚集地区,有崖城、城东、拱北、水南、城西、北岭、南山、抱古、马丹、赤草等乡村,方言有海南话、军话、迈话、黎话等。以前每逢春节期间,各乡村还联合举办了春节运动会,有篮球、排球、书法、象棋比赛等文体活动。如今,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已然绝迹。且治安乱到如此让民心惶惶,不禁令人担忧—— 崖州古城曾经是崖州八大景之一,近年来则颇受冷落。虽然市里一直想在古城文化旅游方面下功夫,但一直没有大的进展。究其原因,硬件开发是其一,另一方面,不良的民风及治安环境也会让游人畏而远之。 创意新城位于崖城镇南部区域,是三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如果崖城治安问题未能给予彻底解决,势必影响该项目的招商引资。 2月14日情人节,本来打算回崖城过。停笔之时,母亲来电,再次叮嘱我还是呆在三亚,不要回去,不安全。唉! 崖城指南崖城(今三亚市崖城镇)古称崖州,距三亚市区42公里,是中国最南端的古城。古崖州城从南北朝起设置,在宋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坚固城池。崖州古城世称“诗礼之乡,文化重镇”。崖城镇是三亚第一大镇,方圆514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地区人口14万。 现存文物 2006年10月,三亚市政府公布了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其中崖城镇有高山窑址、官沟、既济亭热水池、林赞统故居、保秉礼故居、崖城古民居建筑群、三姓义学堂、孙氏祠堂、民国骑楼群共计9处。另外,崖城现存文物还有古城址、崖州学宫、迎旺塔、盛德堂、广济桥、还金寮序碑、万代桥等,这些都是古崖州厚重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 古城印象 古民居建筑群随处可见 从三亚市区乘车往崖城,在距离古城旧址几百米处,首先吸引人眼球的是崖城水南村的大门。该大门高大宏伟,相当壮丽。水南村村委会主任裴史光说,这是水南村村民于1998年自发捐资兴建的。 去了水南村的盛德堂和古民居后,记者寻古的足迹从古城南门文明门开始。该城门因设在崖城学宫前,故称为“文明门”, 经过历史长河的磨洗,古城的东、西、北三门已遭破坏,不复存在。如今的文明门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站在城墙下,依旧能感受到崖州古城曾经的兴衰荣辱。 进入文明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少师徒牌坊。遭过破坏的牌坊虽经修葺重建,仍有当年的肃穆和威严。古城四周的护城河如今已没有往日的规模。文明门后的护城河旧址如今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文明门前的护城河已被填平盖楼房,剩余的一部分也成了排水沟。如果不是当地居民指点,根本无法分辨出这竟是护城河。 从文明门往北约100米便是赫赫有名的崖城学宫。崖城学宫始建于宋朝,清道光三年迁于现址,曾为崖州培养过大量的人才。钟芳父子三人为明代进士,称“岭南巨儒”,他们就得益于崖城学宫。 沿着崖城学宫东行,记者来到城内几条古街。解放路(原关东街)51号的崖城居民苏启尧告诉记者,保留了大量南洋风格骑楼的解放路,因皆建于民国时期,俗称 “民国一条街”。解放路原来有很多民国时期修建的精美骑楼,可惜大部分已被拆,幸存下来的也多成危房。 如今,行走在崖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除了古民居建筑群、民国骑楼楼群、崖城学宫、水南村的盛德堂遗址,还有清代林缵统古宅、三姓义学堂原址等。崖城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具有明朝建筑特色,尤其是古民居的房檐,在全国古民居建筑中独一无二。 面对着破败不堪、几近坍塌的盛德堂和古老的城墙等,脑里闪映着先贤们的影子,不能不让人感慨岁月变迁,世事沧桑,日月如梭。 民俗民风古城农民喜琴棋书画者颇多 记者在崖城镇进行了两天的采访,崖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淳朴的民俗民风,都让记者感触颇深。水南村委会负责文书工作的村干部卢家明称,受悠久历史文化的影响,现代的崖城文化氛围浓郁。崖城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勤劳肯干,颇具慧能。“崖城人勤劳淳朴,靠辛勤的劳动发家致富,这里的农民大多数都生活殷实,社会治安良好。”卢家明说道。据介绍,崖城是海南有名的反季节瓜菜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瓜菜销往全国各地。现崖城地区的农民很多人喜文习字,也极胜诗文书画琴棋,尤其懂书法者颇多。他们成立了农民诗联社、书画社和诗词楹联协会,农民们的诗文书画创作极为活跃,这便是崖州学风的世代传承。崖城接纳了来自各地移民,在崖城地区,有迈话、军话、黎话、海南话等多种方言,而崖城的风土人情则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古镇未来自然景观与历史相结合的旅游点 2007年6月,经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定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有41个乡镇入选,崖城镇排第25位,是海南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填补了我省这一空白。 崖城镇分管文教宣传工作的干部邓聪介绍,2005年6月,《三亚市崖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通过专家的评审,崖城成为我省第一个完成保护规划编制的古城。三亚市政府也加大对崖州古城的保护、抢救力度,拨专款对崖城学宫、司徒牌坊、泮池、状元桥等进行了修复。邓聪表示,上个月,政府部门还专门成立了“三亚历史文化名镇管理委员会”,安排专人负责崖城的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工作,拟拨付专项资金解决崖城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相信崖城的历史文物会逐步被抢救、修复,成为一个原生态自然景观与古人类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文物旅游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为三亚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交通指南崖城镇离三亚市区有42公里的路程,如果自驾车,从三亚市区往西驶经凤凰镇,然后于西线高速公路349公里处驶上高速路。在西线高速公路三亚往海口方向326公里的出口处下高速路,再驶3.5公里就可到达崖城镇。如果乘坐班线车,那就得到三亚汽车总站,搭乘“三亚-港门”的车,三亚市区至崖城的票价为9元。班车行驶路线为“汽车总站-三亚湾路-友谊街-解放路-凤凰镇-上西线高速(349公里处)-天涯镇-下西线高速(326公里处)-崖城镇”。行车时间大约70分钟。 记忆长河水南村57岁的村民黎征才:如今的“少司徒”牌坊是近年才依照其原来模样修建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少司徒” 牌坊处玩,那时候的“少司徒” 牌坊太美了,可惜的是在文革“破四旧”时,用拖拉机摧毁了。当时我亲眼看到,红卫兵们找来几辆拖拉机,采用拖拉机拉和敲打的方法相结合,才将“少司徒” 牌坊拆毁。 水南村45岁的村民杨国兴:黄道婆是我国宋末元初的棉纺织技术改革家,她在崖州生活了30余年。黄道婆以前就居住在水南村委会的高山村,她曾饮用过的一口水井一直保留至十多年前。近年来,随着当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家家户户都打了各自的水井,于是黄道婆曾用过的水井逐渐荒废并被填埋掉了。这口有特殊意义的水井没有得到保护而被填埋掉实在是太可惜了。现在水井已基本被填平,被杂草灌木丛所掩蔽,里面有玻璃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 水南村委会主任、59岁的裴史光:“盛德堂”位于水南村裴家坊。始建于北宋时期,原为宋代昌化军守裴闻义故居,宋朝宰相赵鼎、胡铨力主抗金而遭南贬居此。裴史光小时经常跟小朋友到“盛德堂”里捉迷藏。裴史光如今清楚地记得,完整的"盛德堂"建筑宏伟,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祠堂四周砌砖墙,具有封闭、对称的古代建筑特色。有门楼、耳房、经廊亭,分为四进,占地面积20亩。文革时,“盛德堂”被人拆除。当裴史光得知消息从别处赶回村里时,“盛德堂”已被拆掉多半。裴史光挺身而出,冒着被批斗的风险,把尚未拆完的“盛德堂”保了下来。后来,“盛德堂”木匾被一位村民锯断,拿去当作水利沟闸板。经过多年的风雨沧桑,目前的“盛德堂”已面目全非,只剩下几片残墙断壁、破砖碎瓦,两堵残墙支撑着10多平方米的小屋。(杨作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