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牙痈草 |
释义 | 牙痈草,又名破布草、破布粘、大号疟草、一条龙、母一条根、半边龙,为紫草种植物披针叶琉璃草的全草。生于山坡、村边砂质土壤。分布福建、广东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植物形态二年生直立草本,被硬粗毛。单叶互生,阔披针形,先端短尖,基部渐狭而下延,下面具有粗而显明的叶脉,两面均被粗毛,全缘。蝎尾状总状花序;花白色或蓝色、或蓝色中间带红;无苞片;萼片5深裂;花冠管短,喉部有鳞片5,裂片5,先端钝,覆瓦状排列;雄蕊5,内藏于鳞片之下,花药卵形;子房4深裂,花柱稍长。小坚果4,短卵形,直径约1.2~2.0毫米,侧生于心皮柱上,被钩状刺毛。 药用价值【采集】5~8月采收,晒干。 【功用主治】福建晋江二医院《新医药学通讯》:"治急性肾炎,牙周炎,牙周脓肿,下颌急性淋巴结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3~6分。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肾炎 取牙痛草干叶研细,过120目筛,装入胶囊,每粒300毫克。每服3~6粒,日3次。亦可用干全草5钱,水煎,分2次服。1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服数个疗程。治疗47例,其中儿童37例,成人10例。结果痊愈(浮肿消退,小便常规检查阴性,停药后每月复查尿常规,连续3个月阴性)40例,基本痊愈(浮肿消退,小便常规有时出现微量蛋白)4例,好转(浮肿消退,但尿常规检查仍有微量蛋白和少许红细胞)2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7%,痊愈率86%。一般服药后第2天即见尿量增多,开始消肿,完全消肿时间最短者4天,最长者15天;尿常规检查转阴者40例,其中多数病例在10天内转阴。治疗期间应限制钠盐摄入,注意休息,并避免感染。 牙痈草·中药材【出处】出自《福建中草药》 【拼音名】Yá Yōnɡ Cǎo 【英文名】Herb of Smallflower Houndstongue 【别名】破布草、破布粘、大号疟草、一条龙、母一条根、半边龙、山芬芦、粘娘娘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草科植物小花琉璃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noglossum lanceolatum Forsk.[C.micranthum Desf.;C.hirsutum Jacq.] 采收和储藏:5-8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90cm。茎直立,中下部有分枝,分枝开展,全株密被具基盘的硬粗毛。基生叶及茎下部的叶具柄;叶落归根片长圆状披针形,长8-14cm,宽约3cm,先端尖,基部渐狭而下延,全缘,两面均被粗毛或伏毛;茎生叶无柄或具短柄,披针开长4-7cm,宽约1cm,茎上部叶极小。聚伞花序叉状分枝呈总状,顶生及腋生;无苞片;花梗果期几不增长;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长1-2mm,外面密生短伏毛,果期稍增大;花冠种状,淡蓝色或白色,钟状,先端裂片椭圆形,长1.5-2.5mm,喉部有5枚半月形的附属物;雄蕊5,内藏于附属物之下;子房4深裂,花柱短,肥厚,四棱形,长约1mm。小坚果4,卵圆形,长2-2.5mm,背面突起,密生长短不等的锚状剌,边缘锚状剌基部不连合。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800m的丘陵、山坡、草地和路边沙质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河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表面有毛茸。叶互生,皱缩,展平后呈阔年级针形,先端短尖,基部渐窄而下延,下面具有粗而明显的叶脉,两面均被粗毛,全缘。花皱缩成团,淡黄色。果实卵圆形,直径1.2-2.0mm。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份】牙痈草含澳洲倒提壶碱(cynaustraline)和澳洲倒提壶亭碱(cynausine) 【性味】苦;凉 【归经】胃;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牙周脓肿;急性肾炎;牙周炎;下颌急性淋巴结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研末,0.9-1.8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福建晋江二医院《新医药学通讯》:治急性肾炎,牙周炎,牙周脓肿,下颌急性淋巴结炎。 【摘录】《中华本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