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寻师访友录
释义

这本拙著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欧非旅丝》,是作者1981年7月至8月随中国歌剧舞剧院表演艺术家小组赴法国、西班牙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以及1982年12月我带文化部调查巡视组赴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埃及、索马里等国考察驻外使馆文化处工作后写的散文集。第二部分,是1984年11月参加中国文化工作者代表团赴菲律宾访问后写的《菲岛情话》。第三部分《寻师访友》是作者自1954年参加工作起,几十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选辑。第四部分,是四首译配的俄罗斯民歌和罗马尼亚民歌。第五部分是《马越成长的风波》及《附录》。

书籍简介:

书名:寻师访友录

作者:于文涛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支持:个人出书网 老人出书网

推广发行: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5月

字 数:420千字

页 数:574页

版 次:2009年6月第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定 价:56元

作者简介:

于文涛,男,著名编辑。

内容简介:

《欧非旅丝》曾于1985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印数五千四百册,销售一空。那时出书还比较顺利,出版单位用不着让作者“包销”,还按字数计付稿酬。这本小册子还曾在1986年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

1984年11月,中国文化工作者代表团访问菲律宾。代表团团长是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丁谷。代表团成员有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许淑英,以及我和外联局的同志丁伟、栗健。

出访期间,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陈嵩禄与我交谈时曾说,现在国内有关菲律宾的出版物很少,希望我回国后写点东西介绍菲律宾,当然能写本书更好。我说,访问仅仅一个星期,写本书谈何容易。他说:“使馆可以给你提供资料。”去碧瑶时,我与使馆文化处一秘林东民同志同住一个房间,他也提出这种希望。使馆的同志真是说话算数,代表团回国后不久,我便收到了文化处车兆和同志托人带回的资料和出版物。有一本是图文并茂的英文版《菲律宾马科斯》(Marcos of the Philippines),还有使馆复印的英文版的《菲律宾历史》等。伊梅尔达马科斯会见代表团时,菲律宾记者拍摄的照片也一起带回。看到这些资料我真是喜上眉梢,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回国后,我也曾在书店里寻找有关菲律宾的书,但均空手而归。

1984年底我便开始动笔。其实在回国之前我就开始构思了。该书第一篇《悠悠茉莉情》便是在菲律宾时起草的。

1986年底,我调至《中国文化报》社工作,工作很忙。白天上班,晚上“爬格子”,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就这样断断续续,几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脱稿。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取名《菲岛情话》。

脱稿后,出版遇到了困难。曾有两家出版社看了稿子后愿意出书,但他们的要求让我难以接受。第一家出版社倒没说让我出钱,但却要我包销几百本。我又不是书贩子,摆书摊的,我拒不接受。不出也罢,告吹。第二家出版社看了书稿也没说要钱,但得让我包销几百本,并且提出一个让我啼笑皆非的“条件”,让我在出书后请菲律宾驻华大使出席首发式。天哪,这不是让我为难吗?值得打扰大使吗?再说我也不认识人家。于是出书的事再次告吹。

当时,报社社长马畏安曾让我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打听一下,出书“行情”。他说,报社有几个同志写了书(包括我写的《菲岛情话》),他想让公关部弄点钱帮大家出一下。因为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曾出版过我写的《欧非旅丝》,所以才让我去打听。我理解老马的一片好心。我去了,问了负责人,他说十万字作者要付一万元的费用。回来我给老马汇报,老马直摇头:“好家伙,这得多少钱呀!算啦,不出啦!”这事又一次告吹。

就这样,我想,出书这么难,算了。但有时又想,陈大使和老林对我的希望我“驴年马月”才能兑现?使馆还费心捎回那么多珍贵的资料让我参考,我把书稿压在书摊里“睡大觉”倒挺“安静”,可是我心里多着急呀!但又无可奈何。我这个人又不愿意求人,好像我要想出书出名似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我还不愿与“猪君”齐名哩!时间一长,我也就个疲了,灰心了,不出就不出,等我死了让儿子、孙子看看老子还有这么段经历;他们要没兴趣看,就一把火,或者当废纸处理了得啦!倒也省事。

今年,我订了一份《炎黄春秋》杂志。在第二期上,一则“广告”吸引了我,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广告”说:“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有出版个人或家族文集的习惯,但现在出版社内容审查严格且价格昂贵,谁能帮助广大民间作者出书呢?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公司专门设立《个人出书网》为个人少量出书提供专业服务……”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广告”中标明的“服务流程”很规范专业。我当即拨通了“广告”中告知的涂主编的电话,说明我的情况。这天是2009年2月10日,当天下午涂主编和责任编辑陈刚两位同志便来到我家里,谈出书事宜。他们这种为作者热心服务的兢业精神很让我感动。当时就把出书的事确定了下来。二十多年啦,《菲岛情话》有“救”啦!夜里我高兴得失眠,后半夜才迷迷糊糊地睡着。第二天我便开始用一周的时间把书稿看了一遍。我觉得除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士可能有变化之外,菲律宾的历史不会变,菲律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不会变,华侨华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不会变,中菲两国人民的友好历史不会变,菲律宾的风土人情不会变。历史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至于书中收不收入伊梅尔达马科斯会见代表团时的谈话和照片,我认为也应该收入。不管伊梅尔达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多少双“鞋子”,可是中菲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她功不可没。她是中国和菲律宾建立外交关系的奠基人之一。她对中国非常友好,十年中他访问中国达七次,世界各国领导人中有谁能够这样?他说:“我们是一家人。”我应该让大家看看伊梅尔达的美丽风采和她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谊的谈话。

2月16日,我提着沉甸甸的书稿去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公司,见到了涂金灿主编,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在我与责任编辑陈刚商量关于出书的一些具体要求之后,与涂金灿主编签订了出书合同。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实在好极了。

但是,每当我想起曾经十分关心《菲岛情话》写作和出版的周而复和丁谷两位老领导,以及林东民同志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们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看不到即将出版的书了。我的心里真是很难过。

这本书里,还收入了五十年代我与陈锌合作译配的三首俄罗斯民歌和与陆济新译配的一首罗马尼亚民歌。

陈锌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时的同届同学,他是俄语系的,我是音乐系的。由于我俩曾一度在学生会工作,所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俄语学得很好,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与我一样酷爱音乐,我俩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谈音乐、听音乐。当时,我在王府井国际书店买了一些乐谱和苏联歌曲集。我们特别喜欢苏联歌曲,尤其是俄罗斯民歌,简直入迷,有时唱着唱着,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如果有我俩都喜爱的歌曲,我们就确定下来,由他把歌词翻译出来,我来配歌。俄罗斯民歌《不要责备我吧,妈妈》译配后,最先发表在《北京歌声》杂志上,编辑先生不尊重歌名的原文,把歌名改为《我一定要爱他》。多俗气!我俩都不满意。于是把这首歌连同译配好的俄罗斯民歌《当我在邮局当马车夫的时候》寄给了音乐出版社(现为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出版社把这两首歌连同在《歌曲》杂志发表的罗马尼亚民歌《昨天晚上刮着风》(陆济新译词,于文涛配歌)一起收入了《外国名歌二百首》及《外国名歌二百首续编》。陆济新我不认识,他当时是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参赞。歌谱和中文译词是《歌曲》杂志编辑钟立民寄来让我配歌的。当时罗马尼亚歌舞团访华。这首歌曲发表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仅把歌谱刊登在《广播节目报》上,而且还向全国广大听众教唱。1965年5月,我随李昌同志率领的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赴罗马尼亚访问时,去的第一天晚上,在下榻的饭店吃饭时,一位罗马尼亚女高音歌唱家就演唱了这首歌曲。当时我对陪同我们的罗方翻译罗明先生说,我已经把这首歌曲译配成中文介绍给了中国听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给广大听众教唱了这首歌曲。他听了十分高兴。(罗明先生后来曾任驻华大使多年。之前他曾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普通话说得极为标准。)

俄罗斯民歌《小铜铃单调地响叮当》发表在《天津歌声》杂志上,也是著名的俄罗斯民歌发表后,天津的合唱团曾在音乐会上演唱过。我和陈锌还曾译配过《莫斯科——北京》的作者穆拉杰里创作的歌曲《友谊比一切都珍贵》,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但在“文革”中,我家两次被抄,这期报纸后来再也没有找到。所以现在无法收入本书中。

自从音乐出版社五十年代出版了《外国名歌二百首》及《外国名歌二百首续编》之后,“文革”中横遭指责、批判讨伐,人们只能偷偷地传唱,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地出版社几十年来争相出版外国名歌集,其中几乎都收入了这几首歌。仅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外国歌集就有十多种。最早演唱《不要责备我吧,妈妈》的是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关牧村演唱歌曲集》中,以及她好几个版本的CD光盘及盒带中都收入了这首歌曲。去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CD光盘《张华敏——俄罗斯歌曲珍品》,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五线谱歌曲视唱》,以及1999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歌集《中外名歌圣经》(1166首)和该社2007年出版的《中老年声乐教程》也都收入了这首歌。

我这一生,虽然当初学的是音乐,但在音乐创作方面少得可怜。除了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工作时算是务了五年多的“正业”,编辑出版了一些音乐理论方面的书籍;1990年应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之邀,为凌之凤任总导演、白唐任导演的十一集电视连续剧《吴晗》作曲(与边江同志合作);还曾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评论文章外,仅仅只有这几首译配的外国歌曲。我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根据几年来协会寄给我的“通知”计算,现在拒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约五十多家出版社和公司出版的歌集、盒带及CD光盘中收入了这几首译配的歌曲。这使我感到很欣慰。

在本书的最后,“附录”了1957年《马越成长中的风波》在《北京青年报》发表后,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报纸开辟的专栏讨论的文章,北京出版社在同年出版的《马越成长的风波》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们认为,《马越成长中的风波》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向教师、父母以及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我现在仍然认为,这段“前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育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越成长中的风波》一书的发行量达四万一千册,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不小的。

让我想不到的是,在《马越成长中的风波》发表和出版四十多年后的1999年,《中国石化报》记者俞珉女士,经过到处打听,最后通过我们单位终于找到了我,对我进行采访,了解我在当时采写《马越成长中的风波》的情况,并借走了有关资料、剪报、马越写给我的信件以及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马越成长中的风波》这本小册子。不久便在《羊城晚报》上以“特约记者”的身份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了招贴画《我们热爱和平》上马越和小女孩孟运的今昔情况。紧接着,上海东方电视台编导胡钊女士又根据这篇通讯,跟踪拍摄了电视纪录片。她来我家采访时,给了我十多分钟的时间,讲述了当时我采写的情况和感受,摄像师拍录了有关文字资料及照片等等。胡钊还采访了马越曾读书的北京小学、分司厅小学等处。

纪录片播出时我不知道,还是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老于,昨天晚上我在上海东方电视台看见你接受记者的采访啦!”

但是,让我至今不解的是,在“文革”中,我被打成“516反革命分子”被批斗时,竟有人愤怒地斥责我:“于文涛,你写的《马越成长中的风波》矛头指向谁?!”文章写的明明白白,竟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当时根本拒绝回答。不知他追问的所谓“矛头”是何目的和用心!而《马越成长中的风波》又与“516”又有何干系?

这本拙著实际上是我的写作“合集”,是我几十年来“爬格子”的心血。半个多世纪以来,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的跨度很大。书中的内容肯定会有各个时期的“烙印”,有与当今不合时宜之处。我想读者朋友会以历史的眼光对待,会理解和谅解的。

书要出版了,应该感谢的人很多。如果列一个名单,会是一大长串。请各位支持我并为本书付出辛劳的朋友原谅,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会把你们永远记在心里,永志不忘。穆拉杰里的歌曲唱道:“友谊比一切都珍贵!”是的,友谊地久天长!我们不是诸葛亮批评的那种“难以经远”的“势利之交”,我们是他赞扬的“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为益固”的真诚朋友。你们永远是我的挚友。

几十年来,在国内外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也采访过不少朋友;有的写成了文字,有的没有写成文字,但他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都曾给我以帮助、启迪、关怀和教育。现在有的已经过世,有的还健在,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话语如今历历在目,使我永远难以忘怀。

寻师访友国内外,良师益友伴我行。就让这本《寻师访友录》作为友谊的见证、怀念和纪念。

(以上为《寻师访友录》中的《书后絮语》)

本书目录:

一、欧非旅丝

蒙居涌的深情

孟迪尼亚克的日日夜夜

罗歇福尔的雪浪花

波城与亨利四世

西班牙交响曲

巴荣纳散记

古尔塞热

梦里塞纳河畔

戈雷岛今昔

尼罗河畔的歌声

非洲之角的友情

尼日利亚风情

鲜花盛开的非洲高原

二、菲岛情话

悠悠茉莉情

心灵的圣殿

马尼拉夜曲

艺术交流

阿虞斯汀教堂的音乐会

碧瑶散记

黎萨尔广场随想

艺术家的摇篮

在国家艺术家的家里做客

夜总会印象

马尼拉情曲

马拉卡南宫

圣诞节前的马尼拉

纳拉树下

花好月圆

奎松城一瞥

亲切友好的会见

最后的晚餐

普拉扎之梦

三、寻师访友

重操旧业忆当年

如此校长

附:批评的一个好例子

平凡可敬的年轻人

第四支队的大字报

金日成将军之歌

爱的要说,恨的要说

翻身复仇闹革命

在战斗的生活中扎根

友谊的歌声

舞台上下新事多

鞑靼歌舞团的优美演出

艺术团体的好朋友

老艺人的喜悦

书场见闻

音乐新园地

从战斗的延安生活中受教育

《武则天》剧场见闻

《杜鹃山》上的革命烽火

导演舒强和青年演员之间

沟头土台第一课

千里马时代的红色宣传员

深情厚谊

文化宫的夏天

革命烽火中的歌曲

愉快的相逢

“礼物”

三访北京电影演员剧团

和少年观众一起看《岳云》

北京电影演员探讨赵丹的表演艺术

火焰山下的风暴

马连良和他的小徒弟

访木刻家古元

他们是舞台上的好教师

作家与导演之间

众口齐夸双双好

老战友欢聚话“战友”

紧急电话

翻身农奴演《农奴》

翻身农奴演农奴

拍摄纪录片的人们

北京电影、话剧、戏曲演员探讨如何演好当代工农兵

“诗歌朗诵演唱”下乡见闻

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

清洁工人的歌声

三月,三年,三个三年

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

《箭杆河边》搬上了京剧舞台

难忘的“备忘录”

难忘的“小事”

开幕前夕的心情

从“麦子间苗”想起的

带着“礼物”回娘家

公社画题实在多

剧场内外传佳话

一颗红心

多瑙河畔创新业

这里是锻炼革命战士的学校

欢聚在欧洲歌舞之乡

中国,世界:既要横着比更要竖着比

春光明媚的里程

梦里兰亭

巴比伦国际艺术节见闻

博山明珠

国际主义精神的颂歌

非洲之角“美人国”的友情

箭杆河畔的明星

纪念史沫特莱逝世四十周年座谈会

迷人的“南戴河之夏”艺术节

引人入胜的“环游世界宫”

黄河?宁夏?世界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艺术繁荣

“山川多丘壑,云过见高峰”

中国作曲家与交响乐

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史诗

A Glorious Epic about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四、译配歌曲

不要责备我吧,妈妈

当我在邮局当马车夫的时候

昨天晚上刮着风

小铜铃单调地响叮当

五、风波前后

马越成长中的风波

风波过后犹成材

[附录]《马越问题对我们的启发》讨论文章选编

六、书后絮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