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雪域求法记
释义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是原书的修订版。口述者邢肃芝是一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门接受正规严格的佛学教育,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会会长、近代佛教界泰斗太虚大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进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拜多名活佛为师。后来,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史上迄今只有两位)。

基本信息

口述:邢肃芝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37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108029515

装帧:平装

开本:16

市场价:36.00

内容简介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一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芝老人的心愿。

编辑推荐

山柔水温的江南,他叫邢肃芝;在太虚大师身边,他叫碧松法师;在荒寒的雪域寺院,他叫洛桑珍珠。他是第一个获得西藏三大寺,拉然巴格西学位的汉人。他是蒋介石亲自任命的国立拉萨小学校长。他的人生横跨汉藏两地,他的身份涵盖僧俗两界。当年的游记、日记、藏品和照片与他一起走过了二十世纪。世纪末的口述自传记录了他见证的历史——宗教、民俗、政治、社会、文化…… 一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一个人的传奇故事。

目录

修订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童年记趣

乱世记忆

初入佛门

大明寺出家

种善寺的香火

太平庵的小主人

新式佛学教育

初闻密法

第二章 入藏缘起

汉藏教理院

传法上师

太虚大师

准备入藏

成都小住

本光法师传奇

福缘轮上的向领江

二十五个比丘尼

第三章 步入西康

嘉定遇贵人

雅安风情

炉城观俗

紧要关头贵人相助

骑马抵达折多塘

泰宁的喇嘛寺和农业实验区

道孚素描

炉霍的奇人趣事

闻名西康的女土司

大金寺的战火

独一无二的甲喇嘛

德格求法

第四章 藏地风情

两个不寻常的徒弟

金沙江的关卡

江达受阻

查验香疤的烦恼

藏兵护送登山

藏军司令的款待

第五章 走近拉萨

西藏纸币

从谭兴沛的遭遇说起

山中奇趣

在罗隆宗巧遇刘曼卿

硕督汉人的生活

康藏人的区别

夏工拉雪山中的神庙

牛厂娃讲笑话

难以入眠的荒原之夜

工布江达见闻

拉萨河中沐浴

第六章 喇嘛生活

进三大寺当喇嘛的学问

在康村的布施

喇嘛寺的管理机构

铁棒喇嘛与习武喇嘛

五部大论与四种格西

上下密院与噶丹赤巴

拜师学经

结场辩经

喇嘛寺的生活

慕朗青波——大愿节

降神的习俗

三大寺的汉人喇嘛

第七章 汉藏关系

拉萨的汉族商人和居民

西藏的贵族

噶厦和西藏的官吏制度

达赖喇嘛

中央政府的驻藏办事处

第八章 咱日山朝圣

圣山的传说

山南路途中的见闻

辅政大臣的款待

米及顶的遭遇

深山遇袭

莲花生大师显圣

尧西朗顿的趣闻

第九章 后藏考察

从拉萨到聂塘

曲水到龙蚌宗

巴朗宗的贵族之家

前藏统治的日喀则

那塘寺的风貌

达拉与朗拉

朝拜神奇的萨迦寺

农产区至拉孜

彭措林——觉囊巴的今昔

江孜的英国势力

金刚亥母寺的传闻

返回拉萨

第十章 西藏办学

重返内地

蒋介石见到了一位汉人喇嘛

衔命返藏

入关涉险

国立拉萨小学小史

藏兵被殴风波

应邀访问尼泊尔

他心通喇嘛的预言

驱汉事件和噶厦政府的通牒

恐怖笼罩的城市

撤出拉萨

后记

曲终人散以后

序言

本书自二○○三年一月第一次出版后,即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兴趣及出版界的关注,购书者甚为踊跃,两岸三地的诸多学者及专家们就此书提供了精彩的书评。两年多内,本书在书市销售一空,陆续有很多读者询问何时会再版。本人因此于二○○七年八月与三联书店接洽再版事宜,蒙三联书店欣然允诺,令本书得以顺利再版。再版书中,大部分的人名与地名经过重新核对,尽量改用现今的标准汉语翻译,同时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本书的笔述者张健飞与杨念群二位先生为此付出辛勤劳动,三联书店编辑郑勇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及再版鼎力支持,始终如一,对此我一并致谢。

出乎我的预料,远在欧美的读者亦对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读者相继打电话来要求访问我,我一一谢绝了。其中有一位英国读者两次飞来洛杉矶登门拜访,其诚意令我无法拒绝。二○○六年八月他初次登门拜访,告诉我他本人爱好西藏的宗教及文化,曾是黎吉生(H.E.Richardson)的学生。这使我回想起一九四八年我从西藏回南京参加中国边疆教育会议时,曾到当时英国驻拉萨商务处申请路经印度过境哲孟雄的签证,黎吉生即是当时英国商务处首席代表。他在西藏居住多年,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语,是当时英国驻西藏政界的名人。他听说西藏拉萨小学办得很出色,希望和我这位校长见上一面。为此他专门设宴邀请我及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全体官员参加。我们见了面,从此相识。他于1947年印度独立后退休。时至一九五九年我来到美国,他正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以后回到英国继续教学工作。交谈中,这位英国读者小心翼翼地询问我:当年英国势力企图入侵西藏,你恨不恨?我说当时我们都是热血青年,有志振兴边疆建设,故看到英国人有侵藏之心当然十分气愤。

第二次来洛杉矶时,这位英国读者随身带来了很多他收集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西藏照片给我看。我们谈到了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大典,那是在一九四○年的二月七日和八日两天。西藏地方政府将中央政府特派主持坐床仪式的吴忠信委员长排在第一日参加,也就是大典的正日,而把英国驻锡金省长古德(sirBasilJ.Gould)排在了第二日。事后这位英国代表在向英国政府的报告“Reportonthediscovery,recognitionandinstallationofthe14thDalaiLama”中,流露出被西藏地方政府冷落安排之忿忿不平之鸣。更有趣的是这位英国读者还去访问了当年拉萨的英国商务处办的小学校长,这位校长依然健在,住在匹兹堡。当他们翻着泛黄的照片,回忆那段尘封的历史时,这位耄耋老人竟未能忘记当年他的竞争对手,他回忆说我当时“很年轻”,“学校办得很好”,并委托这位读者在见到我时问上一句:恨不恨他?我听了抿嘴微笑。其实振兴边疆教育是我们办学的目的,而使英国人所办的学校关门,倒也并非我的本意!回顾历史兴衰,我对他强调:西藏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从唐代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始,汉藏关系从未中断,盛清时代并设有驻藏大臣。尽管以后因满清衰落、中国革命,汉藏关系曾一度中断,但自黄慕松代表国民政府至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后便设立了中央驻藏办事处,恢复中央政府在西藏的主权地位。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进入了新时代。英国读者听了我的这番话,频频地点头表示同意。

今当本书再版之际,略书旧事,作为本书再版序。

文摘

童年记趣

我于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生于南京,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位兄长,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的父亲是个商人,在南京和宝应县城经商,母亲在家中操持家务。我的全家祖辈虔信佛教,父母亲常年拜佛,叔父也是出家人,在扬州平山堂大明寺担任方丈。小的时候母亲带了我去看望外祖父,外祖父见我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将我带在他的身边,就这样我跟随外祖父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童年。

外祖父的家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只相隔几条街。外祖父姓沈,在宝应县城开了一间衣店,买卖旧衣服。那时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大部分的衣服来源于县里的当铺,当铺给顾客三个月的时间赎回所当的衣物,如果三个月过后顾客不来赎取,当铺还可以再延期三个月,到了六个月时还没有人来赎,当铺就可把衣服自行处理,卖给衣店,衣店把这些衣服转手零卖。因此每当宝应县城当铺中的衣服到期没有人赎回时,当铺就将这些衣服交给外祖父的衣店。这些衣服有不少是质地上等的货色,因为不好的和不值钱的衣服当铺是不会随便接受的。

在我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个十分守旧的人,他思想非常保守,而且为人很固执。外祖母则为人和蔼,勤劳贤惠,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妇女。外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也就是我大舅,从小在家受尽了外祖父严厉的家教,终于有一天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离家出走逃到了上海,从此不再回家。次子,即我的小舅舅,不是我外祖母所生养,而是外祖父早年在外面有外遇时的结果。他长得很英俊,但喜欢成日在外面游荡,或许是受不了外祖父的管教。大舅出走后,外祖父为了防止小儿子步老大的后尘,将一条铁链子拴在他的脚上,只让他在屋子里活动,不准出屋半步。

我那时只有四至五岁,不明白为什么小舅舅脚上要戴锁链。去问母亲,母亲告诉我小舅舅因为不听话到处跑,所以外公要把他锁起来。那时候还是军阀割据的旧时代,父母可以随便管教子女,没有任何法律的限制。到了小舅舅该结婚的年龄,外祖父为他迎娶了一位苏州姑娘。新娘子容貌漂亮,也十分贤惠。但尽管成了家,小舅舅却依然被外祖父强制锁在家里,没有活动的自由,只能与妻子相伴,终日生活在自己的小房间内。眼看着小舅舅被关在家中无所事事,外祖父便要他练习裁缝手艺,白天给人家缝制衣服,到了晚上就和妻子睡在同一个房间里。我这位小舅母为小舅生了一个女儿,可是产后没有多久,她便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就死在和小舅舅朝夕相处的房间里。那时我年纪还很小,记得小舅母去世的时候,我坐

后记

震惊世界的驱汉事件发生以后,我们这批国民政府的官员,包括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交通部直属拉萨电台、教育部直属拉萨小学各机构一百多人被迫撤出了西藏。当时经印度撤出的这支队伍本来可以走岗拖,借道锡金,从那里乘吉普车沿着平坦的大道直达印度的噶伦堡。但印度的商务代表以岗拖没有足够的住宿条件为理由,拒绝了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这一批男女老少只能骑马翻越喜马拉雅山,经过几天艰苦的行程才抵达噶伦堡。在噶伦堡,我们受到了当地华侨团体的盛大欢迎,并为我们安排了舒适的住处。不久我们来到加尔各答,由当时中国驻印度大使罗家伦设法将我们从印度送回中国。

蒋介石此时已经撤退到了台湾,国民党政府名义上迁到了广州,由阎锡山主持内阁。这时逃亡到印度的国民党官员越来越多,由于在新疆的国军将领陶峙岳率部向解放军投诚,许多忠诚于国民党的官兵由南疆逃亡到了印度,他们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历尽种种艰难,有的为了保存性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