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雪雀 |
释义 | 雪雀栖息于海拔2500-4000多米的高山、草原、荒漠、裸岩。分布较广,数量颇多。夏季和繁殖季节多成对活动,冬季常集小群活动,且随季节的弯化,亦可作不大的垂直迁徙。 中文学名:雪雀 拉丁学名:Montifringilla ruficollis Blanford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 亚门:脊椎动物 纲:鸟 目:雀形 科:麻雀 属:雪雀 基本概述雪雀的分布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东西走向,基本贯穿整个亚欧大陆高山带。 青藏高原是雪雀的分布中心,在这里有6个种,11个亚种不同程度的重叠分布。在青藏高原隆起前,此地是低海拔的丘陵旱生植物草原,雪雀的原始种类有可能广泛分布于此处。青藏高原的隆起带来新的生存环境,雪雀的原始种类不得不面临新的生存压力,为适应新形成的气候条件,雪雀从原始种类中分化出一支来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寒冷气候。在竞争压力的迫使下,雪雀向四处相似的生境扩散。 黑喉雪雀向东北扩散;阿富汗雪雀向青藏高原的临近地区兴都库什山脉扩展;白斑翅雪雀则沿横贯亚欧人陆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扩散,形成今天独特的高山分布格局。 基本分类从形态学,遗传学,生态学及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将雪雀属划分为三个亚属阶元:原雪雀属种间,棕颈雪雀(M .ruficollis)、棕背雪雀(M.blanfordi)与黑喉雪雀(M.davidiana)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白斑翅雪雀(M.nivalis)与褐翅雪雀(M.adamsi)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建议可将其各自提升到亚属这一阶元,雪雀亚属Montifringilla(Montifringilla)与地雀亚属Montifringilla (Pyrgilauda)前者包括包括白斑翅雪雀Montifringilla(Montifringilla)nivalis与褐翅雪雀Montifringilla(Montifringilla)adamsi;后者棕颈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ruficollis,棕背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blanfordi,黑喉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davidiana与阿富汗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therease. 白腰雪雀(M.taczanowskii)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雪雀。体形稍小于白雪雀,具贯眼黑纹,喉部具两条分开的黑纹,上体暗灰褐色,枕部及颈侧具明显的棕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内具有不同大小的次端白斑;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亦具灰白色次端斑,下体白色。成鸟眼先黑色,具明显的贯眼黑纹;耳羽棕黑色;额灰白色,中央较深;头顶暗灰褐色,枕部及后颈棕褐色,颈侧棕色延至前胸两侧;背部暗褐,具较明显的黑褐色羽干纹;尾上覆羽褐色,除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外,其余尾羽黑褐色并具灰白色的次端斑;小覆羽和初级覆羽黑褐具白灰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褐,羽缘沾棕;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各羽外具白色羽缘并沾棕,内具不同大波折次端白斑;腋羽白色,颊、喉亦白,后者具2条分开的黑褐色纵纹;胸和腹部灰白色,两胁沾棕;尾下覆,羽端沾棕。虹膜黑褐;嘴、脚黑色。幼鸟个淡黄褐色的眉纹,上体和翼黄褐色,羽干纹不明显,翼上初级和次级飞羽外边缘淡褐;颊、喉部及腰部白色沾黄,下嘴及跗躔色较淡。 生活习性飞行距离不远,约5-50米左右,飞行高度离地面约5-20米,喜站在较高的地方鸣叫、叫声尖细,似“Jie Jie Jie”声。甚不惧人。飞行弱且低。冬季与其他雪雀混群。 生长繁殖5月初开始营巢,巢多筑在墙洞、土岩、或鼠兔废弃的洞内,雌雄鸟都担任作巢工作。巢外层为干草,仙层有羊毛、羽毛。称量卵重2.5克,大小21*16毫米,卵纯白色,较白斑翅雪雀的卵小。 分布于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指名亚种栖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北部、青海东南部及四川西部。迷鸟有一次至辽宁。亚种isabellina于昆仑山东部、阿尔金山至祁连山西部。 亚种分化青海有2个亚种: 1)青海亚种 Montifringilla ruficollis isabellina(Stegmann)分布于青海祁连山西段党河南山。 2)指名亚种 Montifringilla r.ruficollis Blanford分布于青海祁连山东部,青海湖以南山脉,柴达木盆地南缘都兰Ji,以至青海南部杂多和玉树。省外见于四川、西藏等地。夏季及繁殖季节多以昆虫为食,所食昆虫大部为为草原害虫,如蝗虫等,是一种草原益鸟。 棕背雪雀Plain-backed Snowfinch 雀形目 > 麻雀科 > 雪雀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Pyrgilauda blandfordi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雪雀。头部具特别的黑白色图案。雄雌同色。成鸟具黑色的眼先、颏、胸兜斑块、额中心纹及上扬至眼上后方的特征性短"角"。下体偏白。幼鸟色暗且淡而少黑色,但比棕颈雪雀脸白。亚种barbata上体灰色较浓,无姜黄色调;亚种ventorum色更淡,颈背两侧略沾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成鸟),或皮黄(幼鸟);脚-黑色。 叫声:甚安静无声。在地面或于飞行时发出快速的联络唧叫声。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至中国西部及西北部。 分布状况:分布零散,但地方性常见于海拔4200~5000米。指名亚种见于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及西昆仑山、青海南部、西藏南部;barbata见于青海湖南祁连山及大通山; ventorum见于新疆东南部至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西部。 习性:栖于干旱多石而矮草丛生的平原地带。与鼠兔繁群共处。冬季与其他雪雀结成大群。炫耀飞行时翼半僵举并在空中振翼。甚不惧人。于地面奔跑似鼠。 黑喉雪雀Small Snowfinch 雀形目 > 麻雀科 > 雪雀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Pyrgilauda davidiana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皮黄褐色雪雀。额、眼先、颏及喉纯黑色。初级覆羽基部白色,外侧尾羽偏白。幼鸟较成鸟色淡且脸上无黑色。与棕背雪雀及棕颈雪雀的幼鸟的区别为无眉纹或无白色的脸部。亚种potanini较指名亚种色淡且纵纹较少。 虹膜-褐色;嘴-皮黄,嘴端黑色;脚-黑色。 叫声:尚无记录。 分布范围:俄罗斯的阿尔泰山至蒙古及中国北方。 分布状况:不常见于海拔1000~3000米。亚种davidiana于青海东部的祁连山、甘肃、宁夏(贺兰山)、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湖区。 习性:栖居多石的山区及有疏草的半荒漠,通常于近水处。与鼠兔繁群相关联。冬季成大群,甚不惧人地进入农庄及村庄。 白腰雪雀拉丁名: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 英文名:White-rumped Snow finck 分类:雀形目、麻雀科、雪雀属 描述:全长约17cm。上体淡褐色,前额及眉纹白色,有一道黑色过眼纹。腰及尾上覆羽白色,翼覆羽及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翼上大块白斑;中央尾羽为黑褐色,其余尾羽具有白色端部;下体白色,胸部沾褐灰色。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或黄色,嘴端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高而洪亮的duid duid声。鸣声为短促响亮的duid ai duid, duid。 习性:栖息于3000~4500m的多裸岩的高原荒漠、草原及沼泽边缘,喜结小群枉于鼠兔群集处,栖息、营巢于鼠兔废弃的旧洞中。炫耀飞行似百灵,以及在地面作"敲击"求偶炫耀。冬季成大群。着陆时尾摇摆不停。甚惧生。 分布范围: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四川,为常见留鸟。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海拔3800~4900米。留鸟于西藏、青海东部及甘肃西南部祁连山及阿尼玛卿山并四川的北部及西部岷山。 褐翅雪雀Tibetan Snowfinch 雀形目 > 麻雀科 > 雪雀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Montifringilla adamsi 描述:体大(17厘米)的壮实而形长的雪雀。雄雌同色。甚似白斑翅雪雀但头及上体褐色较重,飞行及休息时两翼可见的白色较少。翼肩具近黑色的小点斑。 虹膜-褐色;嘴-黑(繁殖期)或黄而端黑;脚-黑色。 叫声:偏高的pink pink及较轻柔的咪声。群鸟啾啾叫。鸣声为单调的单音重复,由栖处或于空中振翼飞行时鸣唱。 分布范围: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3500~5200米。指名亚种见于西藏西部、南部及东部,青海南部及东部和四川西部,并可能于云南西北部。亚种xerophila见于新疆东南部、青海北部及东部的阿尔金山系、柴达木盆地及祁连山。 习性:求偶时炫耀飞行似蝴蝶。于地面取食,常至村庄附近的耕地。冬季结成大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