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姓 |
释义 |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三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三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塘答应当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留芳百世。 一、姓氏来源黄帝的儿子1、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 出自他姓或赐姓2、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以国名为氏3、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4、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改为安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三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三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塘答应当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5、相传先秦时有安国,国君偃姓,是帝尧贤臣皋陶的后裔,其后代也有安姓。 迁徙分布历史上安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安姓很少为人所知。进入东汉以后,安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唐朝,是安姓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但因安禄山之乱,河南一带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减少。 宋朝时期,安姓大约有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广西、甘肃、浙江、福建。全国形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晋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安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8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贵州和山西两省,约占全国安姓人口的40%。贵州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人口的21%。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陕西、山东、河南,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51%。宋、元、明期间,安姓人口减少很多,其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东南迁移。全国形成以川贵、晋冀豫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地。 当代安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汉族安姓的人口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安姓人口由8万增到170万,达21倍,安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安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安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安徽、山东、辽宁四省,大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河南、黑龙江、山西、甘肃、陕西、贵州,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河北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以渤海湾地区为中心,向西抵甘肃和向南达安徽的延伸形、高比率安姓分布带。安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安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京津冀、晋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段、贵州北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安徽北部、江苏西北、内蒙古大部、黑吉辽,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安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东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川贵桂大部、重庆、湖南西部、新疆西北,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一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3%的安姓人群。 各支始祖安 寿:字厚卿,宋进士第,调蔡州亲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阁校理检正中书,修起居,元丰初使高丽,加左谏议大夫,迁龙图阁直学士,改户部尚书,六年同知枢密院,元佑二年进知院事,拜亲文殿大学士,授光禄大夫,传戴宋史,元佑党人碑,名列政大臣,挥麈前录称公,在政府父尚康宁,且具庆焉,宋史载父曰华封光禄大夫,年九十余岁,子扶,给事中,殉靖康难。是为江苏安氏始祖。 山东日照安姓是相传明洪武年间,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云南景洪。 安天乐:元至汉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时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劲大丘,于明洪武初年来宾庆邵邑,旦落南门数年,转住城东关外张家冲,殁葬张家冲。元妣,袁氏,系守后哉门袁宦官之女,兴扈陈三姐妹,生殁佚葬张家冲。继妣,何氏,生殁佚葬张家冲。三妣,段氏,生殁佚,葬张家冲。生子五:佐;伟;亿;任;伯。是为贵州安氏始祖。 宗族特征1、安姓起源于汉代西域国家入中原定居者,后又加入鲜卑、胡人等少数民族血统,是一个刚开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 2、安姓名人多出唐代以后,如唐代有中书令安重晦、宋代有石匠安民、元代有四川提督参赞安慎、明代有宁国府通判安孝宗、清代有安致远等。 安姓名望手下大臣安同,博学多才,很受重用。唐朝代国公安金藏,以忠义闻名。后唐有中书令安重晦,宋代有知枢密院安惇,元代有集贤殿大学士安祐等,也可算是安姓中的名人。 家谱文献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 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抄十六卷,(清)安曾发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抄不分卷,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一名《瞻族录》(胶山安氏家乘瞻族录同续编)。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安荣光、安宗愈编辑,民国年间中和堂、天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无锡安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安涛辑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无锡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湖北浠水浠川安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浙江安海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贵州黔西水西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安姓后裔头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安姓人士,是辽东人氏安同。他仕于曹魏,以其有济世之才而见称于世,曾经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辅的高官。他的儿子安颉也是当时的名人,曾经以"寻死当战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语,大破来犯的贼军,而被皇帝封为西平公,光宗耀祖。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位也以战功辉煌而显达一时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经被封为武原侯的安原雅。这位大将,也是当时的辽东人,以况勇多智略而著称于世。 胡人安禄山取汉唐代,是安氏一段最为多彩多姿的时期,一方面文人名士辈出,表现优异,另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脉,使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茁壮庞大不少。 安禄山 当时加入中国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鲧)的胡人,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汉族的名字。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果然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北方部族安迟入关另外,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安姓还有另外一支"新力军",那就是南北朝时期侵入中原的安迟氏的改为安氏。因此,后世的安姓应该是有三支不同的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汉裔的安息国王之后,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迟氏之后,第三支则是胡人安禄山之后。 安氏自西北和东北入中原以后,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姓谱》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内",姑臧指的是现在甘肃省的武威县一带,河内是指的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见得安氏是一个在北方繁荣滋长的中国姓氏。 杨贵妃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以及他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已经熟悉万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的养子,备受恩宠,权倾当朝,当时唐室的满朝文武,几乎只有那位身为国房的杨国忠可以与他颉颃,后来,他认为羽翼已成,就以跟杨国忠有隙的藉口,举兵造反,并又来势汹汹,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坡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 羞与为伍改安姓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历来诗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之下,凄美绝伦,不知打动多少人的心弦。当时的安禄山,虽然曾经南面为王,建国号为燕,并且自称雄武皇帝,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陪衬,千百年来他的名气也不会这样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这就是《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 唐代安氏极为出色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的确是很出色的,像安庭坚、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杰出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气最为响亮。 武则天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专横的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两位唐代安姓名士,则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 唐玄宗 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 五代时期最有权势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三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三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瑭答应当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后唐明宗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河南一带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宋仁宗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俊,他守边多年,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郃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显示宋时的安氏,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郡望堂号郡望凉州: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置州,治所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辖今宁夏、甘肃及青、陕、内蒙各一部。曹魏移治姑臧(今武威),乃仅辖河西地区。曾属吐蕃。五代西夏为西凉府。元西凉州。明凉州卫。清雍正时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废府。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439)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汉置武陵郡,汉置,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辖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后移临沅(今常德西)。郡境渐次缩小。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常德)。隋唐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改常德县。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堂号安姓主要以“济世堂”为堂号。自立堂号:正伦、济世、中和、天全、武威堂等。 安姓字辈山东蓬莱登州府后移居辽宁辽阳穆家安氏字辈:广洪首成 黔德江县安氏字辈:(1)洪大应天维,高明正宗广,知新同立志,德行文曲昌。(2)显居宗德大、邦国永世祥、荣贵登台上、子孙文庆长。 某支安氏字辈:永怀道兴大,世贤邦国光,积善传家远,福禄自天开。 湖南邵东安氏老班次: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继应长春士,学能治邦国,宗光耀荣承,良傅元祖德,万代网纪定,忠孝惟作则。新班次:节义效先贤,福寿康宁悦,彝训昌盛典,乾坤辉伟业,玉金钦翊瑞,高仪通锦泽,广浩丽秀绵,正衍显英杰。 日照安氏家谱口诀: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亮,传在百纵,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铭,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贰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山东阳谷安氏字辈: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常。 徐州丰县安氏字辈:其赵槐映继,利方在允时,文意孝忠良,井德显代自。 山西安邑安氏字辈: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安姓图腾 祠通用联〖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轩辕;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济世; 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仙人食枣; 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长髯太保; 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耻为夷子; 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晋·安重荣。下联典指唐·安禄山。 河内世泽; 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 〖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画超溪径外; 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二人的事典。 ----------------------------------------------------------------- 〖安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端溪石砚宣城管; 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石刻二字蕴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 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五、迁徙分布 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河南泌阳安氏比较多有安庄十个有余,比如官庄的安庄,大安庄,小安庄。羊册的上安,下安,安吴陈。等等。 迁徒分布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 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 安姓 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 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 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相关名人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742年升为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最后拥有精兵15万,号称20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756年,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757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 安熙: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盘: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大嵬: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著《天全堂集》。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清光绪十九年(1893),一份满纸义愤、铁骨铮诤的奏疏,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銮大殿,如同万钧雷当空炸裂,顿时朝野震惊,因为这份奏疏的刀锋,直逼权倾一时的直隶总督大臣李鸿章和恩威并重实握皇家大权的慈禧太后。这份奏疏就是威震天下的《请诛李鸿章疏》,上疏者便是被誉为“陇上铁汉”的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甘肃秦安神明川(今西川乡农民村)人安维峻(字晓峰,号阿道人,生于1854年,卒于1925年)。 俗语道:“乱世出英雄”。但窃以为“乱世见英雄”这句话放在安维峻身上,方见其英雄真本色。 幼年时,安父因三次乡试不第,遂绝意不仕,一心在家耕作,兼授子侄功课。安维峻自小便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同治十二年(1873),他十九岁时,应试考取第一名,得拔贡生,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职。光绪元年(1875)8月,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资格,监试陕甘分闱后的甘肃第一次乡试,应试者3000余人,安维峻考取第一解元,光绪六年(1880)朝考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生,三年后,授编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 此时的中国,当政者昏馈无能,软弱又自负。为臣者欺上瞒下,唯求一己之富贵和荣华阿谀奉承,买官鬻爵,偷机钻营,谁愿负国家之重轭?谁又愿承民众之艰?况且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是心向主战的光绪皇帝,还是主和的慈禧李鸿章之流,成为区分朝臣有无道义之心的风向标。福建道监察御史这一六品官职,是安维峻任翰林院编修十年后方才被授得,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以鲜有的勇气和刚直,在短短的十四个月的任期内,连续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谏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请诛李鸿章疏》:“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他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最后,义正严辞地提出要将“倒行逆施,接济倭贼”的李鸿章“明正典型,以尊主权而平众怒”。如此直呈国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俟入宫,其结果可想而知。恼羞成怒的慈禧一道令下将安维峻交由刑都严惩,后经光绪皇帝曲意回护,方得幸免一死。安维峻因此遭革职,被发往张家口补过赎罪。但由此愤书一呼,安维峻“声震中外,人多荣之,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咨以赆,车马饮食,众皆为供应。抵太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托才书院”(《清史稿》)。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签订卖国的《中俄条约》,流放中的安维峻痛情难禁,连睡梦中都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喊,尔后又奋笔写下他刚直不阿的长吟: 国贼讨未成,遗恨长终石。 他生犹谏官,衮阙吾其补。 后来也有一身铁骨热血的鲁迅先生盛赞他是“中国的脊梁”。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后,安维峻被释回乡,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于家乡办学修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应聘总纂《甘肃新通志》共100卷81册。辛亥革命前夕,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撰写《四书讲义》四卷。宣统三年(1911),复归故里,在此期间,也就是他的余年里,整理刊印了《谏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诗集》三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等诗文集。 民国十四年(1925),安维峻终老于家乡柏堂山庄,享年七十二岁。《清史稿》载:“维峻祟朴实,尚跤履,不喜为博辨,尤严义利之分。归后退隐柏堂,杜门著书,隐然以名教纲常为己任。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个刚正耿直一生的人,抛却身家性命而不顾、勇赴于国难的人,一个热血的人,面对满目疮痍、战伐四起的山河城垣,怎会安然阖目? 安公卒难瞑目,也是他身上那铁骨鸣响下已、热血难以冷却的结果,这不免让人想起宋代陆放翁的警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安鸿勋:清江苏金匮(今常熟)人,官训导,善行草书。 安昶:清江苏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文钦:陕西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2000年6月去世。1 9 3 8 年赴港。1942 年后曾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工作。1949年在香港定居。1950 年与人合办中南公司、华南漂染厂。1969 年成立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1970 年至1974 年任港英立法局议员。1974 年后任港英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并任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副主席、贸易发展局主席、训练局主席,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及棉纺业同业公会主席。1976 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后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港事顾问。1993年3月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名誉主席。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安东(1918-1966),四川省阆中县凉水井(今阆中市凉水乡)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冬,由县苏维埃保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89师政治部宣传员、秘书,第265团政治处敌工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机要科机要股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轮训队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一科科长,军委作战部一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参谋处处长,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3军129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对外联络处处长,情报部三局第一副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兼军委办公厅机要秘书处处长,装备计划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5月21日非正常死亡,终年仅48岁。1973年,安东的夫人写信给聂荣臻,要求为安东作出恰当结论。聂荣臻认为:关于安东同志的非正常死亡问题,建议国防科委党委按中央1972年45号文件指示精神,作出恰当结论,并报军委审批。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安东按病故处理。 安志敏(1916-1967),原名安天江,四川省阆中县红土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阆中少共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第30军89师267团政治处秘书,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见习参谋,后随西路军远征河西走廊,失败后随西路军经历艰险到达新疆,编入新疆中共新兵营整训学习。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队队长,飞行大队副大队长,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空军部主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航空局航行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6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7月23日逝世,终年51岁。 安希亻及男,1916年1月生,河南人,民盟盟员,大学学历。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留校任助教两年;1942-1946年任重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6-1948年任中国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南京《世纪评论》周刊编辑;1948-1950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亚图)经济系进修;1950-1953年任西北农学院教授;1953年至今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农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农村经济顾问团长,中国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席。 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与管理学》(60年代全国统编教材)、《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出版社,1988)、《农业经济数量分析理论与方法》(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市场经济与农业》(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等。多次主持国际学术合作重大项目,研究国内,国际农村经济理论与实践。曾在1994年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的大会上当选为该协会的荣誉终身会员。安希(亻及)先生1980年至今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多名。 安迪光1929年生,江苏兴化人。笔名旭初、晓笛、若素、江海涛等。诗人,楹联家。1944年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建国后历任省商业厅、外贸局、农产品采购厅、服务厅、输油管道建设指挥部、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科长、处长。1983年任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江苏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并担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顾问》,自幼爱好诗词、楹联、书法,业余创作了大量诗词、楹 联、文章,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反映伟大时代生活,讴歌雄伟壮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著有《建设诗草》、《怡神集》、《搏浪集》、《问渠集》、《春泥集》、《春晖集》、《寸草吟》、《楹苑小筑》等诗词、楹联集。作品清新流畅,富有时代气息,在海内外80余种报刊发表诗词、楹联、书法和随笔、游记、评论等达千首(副、篇),颇得诗词、楹联、文艺界好评。1994年离休后更着重于诗词、楹联创作研究和评论。现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建设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学术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江苏省诗词协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南社暨柳亚子研究会顾问。 安汝俭1931年生,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调究员兼高调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同会艺术委员,紫云名土碑林特聘顾问。作品在全国及国际大赛 中获奖50多次。1991年中国书画篆刻作品大展获二等奖,1992年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七十周年大展荣获二等奖。1995年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七十周年大展荣获特等奖。作品前往前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及海外展出。作品入编〈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国际当代书法篆刻大观〉、〈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等多部辞书。国际华人书画艺术家协会评为94年度百人国际华人艺术家,世界硬笔书法协会等16个协会联合颁发世界硬笔书法家名人证书,中日韩新书画家好联盟等21个协会颁发当代艺术家名人证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等4个会颁发“跨世纪97艺术人才”证书等。 安鼎年 男,1931年12月20日生于甘肃甘谷,汉族,中共党员。重点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给排水专业,同年入大学任教,从教43年。<工业水处理>、<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编委;天津建委顾问,天津城建学院兼职教授。有突出贡献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际 IAWQ协会会员,载入"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14th Edition,1997";"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fhy,26th Edition 1988",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 Cambridge、"世界名人录"中国版,1997,"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等十余种名人录。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中;承担"城市污水净化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开辟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污水资源化新领域;承担电子工业部项目"去除水中低浓度有机物规律的研究",为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所需超纯水的制备提供了关健技术和改善城市饮用水水质提供了保证;承担天津市科委项目,在海水利用,工业节水与水处理领域开辟了新型逆流冷却塔和淋水填料,海水净化, JSW系列缓蚀阻垢剂等成套技术。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委以上重大科研十余项,并有十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如他主持的"七五"攻关课题,"城市污水资源化"获国家环保局二等奖,主持的"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回用于工业的深度净化技术系统及其水质指标研究"获国家计委、科委重大成果奖,并被收入国家规范,参与主持的"天津城市生态系统与综合污染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纯水制备"获电子工业部二等奖,给研究生主讲环境工程新技术,水处理理论;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青年教师10余人,多数晋升教授、高工。长期的科研与教学实践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研究方向: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近年来编著、合著、合编有关专著、统编教材、大百科全书、手册等十余部著作二百余万字,其中<给水处理理论与设计=获1995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给水工程》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合编著《工业水处理技术》、《给排水设计手册》、《环境工程手册》等亦获奖。,“净化水的生产装置”2000年获国家专利。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理论性论文80余篇。如1996年18届 IAWQ,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的"用纤维过滤处理石油化工二级出水回用于工业的研究"并被收入WST杂志VO1、34×10.10;"在1986年第8届 ICCCS会议上在高纯水制备预处理工艺中应用大孔树脂去除水中有机物的研究"。在 Water Treatanent(Vol-ume 4),1989发表"低浓度有机物在 C12大孔树脂表面的扩散模型",1997年中国给排水"滤池气水反冲洗的教学模型"等论文。 安 欧1932年4月生,辽宁辽阳人,满族。研究员,兼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美国传记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继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地质所进修研究X射线物理学、晶体范性学和光性矿物学。历任地质部地质力学所物理室负责人、所务委员,国家地震局学术评议小组、技术职称评委会和学术委员会地震地质组成员,地壳应力所高级职称评委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导师、室主任,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地震学评审组成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三个科学刊物编委,香港专利交易所高级技术顾问,英国剑桥 国际传记中心副理事长、美国传记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传记协会终身理事。主要研究地壳动力学,包括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岩石热学、岩石磁学、岩石蠕变、构造力学、天文地质、成矿规律、光弹性、超声波、X射线等实验和构造应力场理论及其在矿产勘查、岩体工程和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级和11项部级课题。1959年发现了地壳残余应力和岩石及其烧结面受残余和现今应力共同作用的综合强度,并在华北和西南50万平方公里深达7千余米范围内做了测量,结果已用于地震预测、岩体工程和油气勘探。出版系统专著《构造应力场》(地震出版社,1992)、《潜山油藏》(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编译《复杂构造带和多期变形区油气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发表论文105篇。组织指导构造应力场、岩石力学、岩石热学、P波辐射、地应力测量和地震预测方面的论文79篇。部分成果已被几个国家转译,获国家、部委、所科技进步奖多项,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传略被美国传记研究院选入《世界500名人录》(1997)、《国际杰出领导人名录》(1996)、《世界世纪知识名人收藏馆》(1998),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入《优等50名人—新一代》、《20世纪世界2000名杰出学者》(1999)。 安廷山 男,1938年3月出生于河北大名,字国峻。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国书法艺术专业。现任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研究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泰山诗书画研究会会长。1984年以来组织培训各类人才3600余人,其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被中南海、孔子碑林、布达拉宫多处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收藏、刻碑。被选入《中国当代书法辞典》、《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华人物大典》、《世界名人录》等。论文多次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出版主要著有:《泰山诗联集墨》、《山东摩崖书刻艺术》、《泰山伴君行》等。 安冠英 男,1941年1月生,北京人。民建会员,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67年至1970年在中华书局任编辑,1970年至1976年在北京房山县陈家台小学、班各庄中学任教,1976年至1982年在房山县师范学校任教,1982年调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工作,曾任组织部副处长、文史办公室处长、宣传部副部长、民建北京市委代理秘书长、民建中央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对中国统一战线理论、中国民主党派史颇有研究,有较深造诣,曾参加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编写的《当代中国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党派史》、《话说民主党派》的编委、编写工作,有的论文被该部组织编写的《统一战线工作一百例》、《第二条战线》收录。还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五十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五十年(画册)》、《中国民主建国会历史文献选编(一)、(二)》。参与《风雨同舟七十年(大型画册)》编写工作。在整理、研究、编辑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产生、发展和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在新中国成立后其阶级的转化工作方面,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文史资料出版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任全国政协与民建中央联合组成的《近代中国工商经济丛书》常务编委,该《丛书》已出版十余种。任《瑰宝之光丛书》、《老一代民族企业家》等书的主编。编辑与出版了《中华百年老药铺》、《形形色色商海经》、《同仁堂传人乐松生传》、《工商楷模李烛尘传》、《人民公仆万国权传》等书。知识面较广,对中医中药,尤其在针灸方面有独到见解,对气功、武术流派也知之颇多,除参与编写《党政群众工作大辞典》外,在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其中有养生、保健、书评、编辑理论、史料辨伪、知识介绍等内容。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同心谱》征文评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的《民主党派自身理论建设与实践》征文评委,兼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刊联络员。参与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组织编写的《章乃器传》、《李烛尘传》、《孙晓村传》的工作。 安琪女,1942年生,中国、艺术科学、研究员。曾任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文艺论坛》、《东方》刊物副主编。中国民艺学丛书编委、陕西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文理论委员、陕西省艺术创作协调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剧协会员、陕西剧协常务理事、陕西省艺术美术学学会会长等。1961年于西安学院油画系肄业,1966年毕业于四北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与文化演进,专著《民间美术概论》(两人合著)被专家认为是“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创举“、”达到理论上继承性与开拓性的统一“,受到文化部表彰,被中央美术学院选定为教材。在《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文艺研究》、《美术》等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要有《艺术传统与现代化》、《审美活动的自动力与他动力——马克思艺术美学初探》、《戏曲做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等,论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审美能力是与人类同步生成发展的人的本质力量,提出“稚拙”审美范畴,并对“荒诞”进行了理论规范。有的论文为《新华文摘》摘转,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10项,1993年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事迹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等 安启杰1944年5月生,江苏徐州人。大专文化。徐州市文联副主席、副研究馆员。主要学术成果:致力于文学及电视艺术创作和民间艺术研究。编著有:短篇小说合集《引航》、《进军》;主编报告文学集《泰山赋》、《当代风流》;编纂画册《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徐州六千年文化集萃》,获全国优秀对外出版物编辑奖;电视艺术创作有:民俗艺术片《喜迎春》获全国城市电视台金牛奖;电视剧编剧有:《泥恋》(合作),《沛县硬气神功》(合作),电视连续剧《天山公主》;还是10集电视连续剧《华西村的故事》的责任编辑。为《当代中国的江苏》等多种志书撰文。在国内外发表文艺、新闻作品、专稿等数百篇。 安在峰常用笔名:居山、艾峰 、安康、安迪、慧根、戈盾、剑圣、居山剑圣、武林儒生等,1957年11月生,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安庄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我国著名武术家、养生家、作家,中国体育史学会会员、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徐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徐州市武协委员、丰县体育总会第一届副主席兼秘书长、原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丰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丰县晨晚练协会主席,小学高级教师,丰县第四届、第五届拔尖人才。 自幼练武、习医,精通武术、散打、推手、中医、美术,擅长写作著书。在《武术健身》《武林》《中华武术》《少林与太极》《精武》《博击》《柔道与摔跤》《武魂》《武当》《拳击与格斗》《体育世界》《运动与健身》《养生大世界》《现代养生》《养生月刊》《健身科学》《民间传奇故事》《中国体育报》等省以上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性、文学性文章500多篇;曾分别为《中华民族体育志》《江苏省体育志》撰写词目20余条,参编了《徐州市体育志》,编写了《丰县体育志》,为《丰县志》撰写了体育篇;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台北品冠文化出版社、台北大展出版,分别出版了他编著的《八极拳运动全书》《飞花长穗剑》《大鸿拳》《太极推手绝技》《太极推手秘传》《42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杨式太极刀分解教学》《太极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太极拳搏击精萃》《武林硬功绝技》《武林轻功绝技》《武林擒拿绝技》《武林卸骨拿筋术》《奇门护身暗器练法》《散打快速入门不求人》《防抢防盗护身术》《解危奇拳》《海外搏杀》《拳击快速入门》《拳击实战提高》《世界拳王成名技法》《世界拳王争霸绝技》《中国硬气功》《拍打健身祛病功》《常见病拔罐疗法》《常见病艾灸疗法》《常见病贴敷疗法》《常见病熏洗疗法》《常见病指针疗法》《神奇拍打疗法》《神奇药茶疗法》《神奇药酒疗法》《饮食宜忌与健康》《美容盐》等70余部著作。他亲手插图数万幅。他的著作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如《出招制胜》一书就荣获第七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优秀奖。县委、县政府也曾多次给予嘉奖并评为先进工作者。 他青少年时代就是个“书迷”,受《水浒传》、《三国演义》及武林英雄人物的熏陶影响,迷上了武术。童年时曾多次怀揣馍馍步行数十里求师、购书。中学时代,他利用业余时间学练武术,先后随名师学练了八极拳、少林拳、太极拳、长拳、八卦掌、大鸿拳、查拳、华拳、太极五行功、大极推手、散手等拳术功夫,学、练出一身精功。他曾被丰县统计局、丰县人事局、丰县王沟教办等单位聘为教练教授太极拳,还义务在丰县体育场、凤鸣公园、凤鸣广场向群众教功授拳,受益群众数千人;曾多次带队参加全国及省市比赛,他训练的运动员,曾于1999年9月在徐州市 “华帝杯”武术冠军赛上,夺得太极推手65公斤级金牌一枚,二个75公斤级银牌,一个80公斤级金铜牌;曾于2008年11月在湖南娄底举行的“全国老年太极拳(剑)”比赛上,夺得了个人金牌一枚,一个第四名,二个第六名,八个优秀奖,集体二个三等奖和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他不甘于做一名“武夫”,他追求文武双全,练武习文并重。他学习钻研了《黄帝内经》、《剑经》、《枪论》、《本草纲目》和武术、气功、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古今名著,吸取精华,不断提炼创新,靠科学和勤奋,才结出丰硕之果。 他的事迹,徐州人民广播电台、丰县人民广播电台,《健身科学》《少林与太极》《搏击》《乐天报》《徐州日报》《徐州宣传》《丰县日报》及多家新闻媒介专题做过介绍,并入选《古丰新歌》《一路风流》《实干家》《太阳下的梦》等报告文学集。被入编《中国太极拳辞典》《中国武林人物志》《中国当代武术家名典》《中国民间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徐州市体育资料》《彭城武林》《丰县志》等20多种志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