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学会对孩子说话(Ⅱ) |
释义 | 学会对孩子说话(II)是一本亲子类的书。该书作者苏畅,是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资深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作者主张放弃抱怨的方式,不要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而是换一种方式对孩子说话,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陪伴他们一同成长。 基本信息作者:苏畅 ISBN:10位[7807530464]13位[9787807530466]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 定价:¥24.90元 内容提要每天说一遍:我相信你能行。就会成就一个孩子。 每天说一遍:你真笨,你不行。就会毁掉一个孩子。 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随便怎么说都行,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尤其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否则,良好的愿望在孩子心里却会变成深深的桎梏与随之而来的叛逆。 不应该说的话:自从有了这孩子,我的生活简直一团糟你还太小了,妈妈替你做!哭什么哭?他打你你不会也打他啊?你怎么一点儿上进心都没有?哭哭哭!我看你能哭多久!少废话,立刻照我说的做!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可强多了! 最应该说的话:在妈妈心目中,你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宝贝大胆一点儿,你可以的!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宝宝最坚强了!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你真是个独特的孩子!你真棒!你自己决定吧!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困难最怕勇敢的人,我相信你是勇敢的! 作者简介苏畅,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资深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 本书题记 谨以此书献给:王子箫小朋友 我有理由相信——你就是上天派来我身边的小精灵,开启了我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子,专门告诉我这个世界还有更多的美好。 也正是因为你的到来,使得爸爸和妈妈更加相爱了。因为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的爱因为你而变得更加浓烈,更加温馨,触手可及了。 然后,我还要悄悄地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其实妈妈和你一样大。 因为正是你来到世间的那一瞬间,我才拥有了这个令我终生骄傲的身份:母亲! 所以,我们是一同成长的——当你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同时,我也在学习如何做一位善解人意、宽容慈爱的妈妈。 现在,借着这本书,我要为我们共同成长中你的所有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为你愿意让更多为交流而苦恼的孩子和家长分享我们之间的那些令人快乐的相处经验而感到自豪! 虽然我每天都会无数遍地向你重复这句话——从你早上刚刚睁开朦胧的双眼直到夜晚我从你的房间关灯离开,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忍不住再次大声地说: 妈妈爱你! ——你的妈妈和朋友 自序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我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母亲。 相对于“女性时尚文学作家”“知名网络写手”“婚恋心理专家”“优秀青年教师”等等我曾经获得的称谓,我更愿意你们称呼我为“箫箫妈妈”,因为这才是我最得意的光荣称号。 说起这本书的写作契机,还真是值得一提。 因为箫箫妈妈曾经写过一些关于婚恋和家庭方面的畅销读物,所以常常有读者朋友误以为箫箫妈妈是一个深深沉浸在恋爱乐趣中的小女孩或者刚刚舔尝到蜜月幸福滋味的新娘子。可事实上,箫箫妈妈和老公经历了了11年的漫长恋爱历史,已经度过了结婚4年的花果婚纪念日,箫箫妈妈给箫箫庆祝两岁生日后不久,征得了萧箫的同意,正在和箫箫爸爸计划在明年再迎接一位新的家庭成员的来临。 援引一位读者朋友的留言:“天哪!你竟然能在奶瓶尿布和玩具中写出那些华丽浪漫睿智的文字,真是难以置信!” 于是,箫箫妈妈和读者朋友们的交流重点就从婚姻转到了家庭,从老公转到了孩子身上。很多朋友,特别是一些孩子妈妈,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对自己的要求置若罔闻等等。作为一个母亲,同时也是一个有十余年家教、课外辅导班和普通中学第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我有幸和一些读者朋友分享了与孩子相处交流的一些小小经验和技巧,并且有幸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常有读者朋友强烈建议我把那些交流的内容集结成册,可我却常常为了和箫箫一起在绿草坪上吹泡泡、在广场放风筝、送蒲公英的种子回家,甚至体会微风拂过面颊的感觉等等这些非常个人的原因一直耽搁了下来。 所幸,哈尔滨出版社的关力老师,我非常尊敬、感谢的合作者和朋友,一再敦促我、鼓励我,并且耐心等待我将这本书最终完成。于是,箫箫妈妈效仿电影《时时刻刻》里面的英国女作家维吉尼娅·伍尔芙,在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的同时,断断续续的将这本书的框架拼凑起来。箫箫妈妈希望拙作能给那些因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无效而苦恼的父母们一点点提示,换一种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以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对孩子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那些在你们对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往往能够表明你们的交流现状。 举个例子,箫箫妈妈对箫箫说过的话中,位列三甲的是: 1、妈妈爱你! 2、箫箫真棒! 3、你能自己解决!妈妈相信你。 而一位署名“苦恼妈妈”的网友给箫箫妈妈的留言中则表示,经过老公和儿子的提示,她意外地发现,自己对六岁儿子说得最多的话是: 1、你这倒霉孩子! 2、哎呀!真麻烦! 3、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 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这位妈妈网名的由来。 在其后的交流中,“苦恼妈妈”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话语对儿子是有伤害的,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与儿子的关系,最终不再“苦恼”。 你对孩子说过的最多的话是什么呢?回忆一下,或者请你的伴侣或者孩子(如果他能够的话)帮忙提示。是关怀鼓励的种类,还是讽刺打击的种类? 是的,我们对这样一段话应该不会陌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责难。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不仅爱人,更爱世界。 如果让箫箫妈妈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内容的话,那就是——语言是有力量的! 作为孩子最亲近和信任的人,父母的语言无疑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甚至于在孩子纯真稚嫩的心灵中留下深不可测的印记。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却对此茫然不知,甚至错误地运用了这种力量,对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那种情形似乎可以套用最俗的武侠小说里面的情节:懵懂无知又心底纯朴的少年因为因缘际会(无意中吃掉了千年雪莲万年山参或者掉下悬崖大难不死进入画满武林秘籍的山洞之类)拥有了绝世武功却浑然不知,不久之后在争斗中一掌将对手毙命之时才惊觉自己的神力。 是的,你就是那个身怀绝技的大侠,你的话语就是那神奇的武功,你是愿意用它将孩子脆弱的自尊打击得遍体鳞伤呢,还是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公理和正义呢? 是的,箫箫妈妈也犯下过此种错误,就像那个著名的启迪故事一样,每一句错误的甚至是伤人的话语都好像钉进墙里的一枚钉子,即使你能够拔掉钉子,却难以弥补留下的窟隆。 面对客户,或者同事,甚至仅仅是陌生人,我们都会谨慎的选择说话的方式,可是偏偏对自己的孩子却常常口不择言,用诸如“我真是不明白怎么能生出你这样不懂事的孩子!”“别动!烦死啦!你什么时候能消停一会儿!”“你能赶上人家小明一半我就知足了!”这样的毒箭刺伤孩子的心灵。说实在的,身为父母或教育者,如果真的这样想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的话,不妨每天重复一遍:“你真笨!你不行!你永远不会成功的!”天长日久之后你会发现,效果绝对惊人! 箫箫妈妈有一个朋友,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在把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苗苗送到所在单位的机关幼儿园(也是所谓的一级一类幼儿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意外地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快乐。她打算去找孩子的老师了解情况,刚刚牵着孩子的手走到办公室门口,却意外地听到老师们正在谈论他。 “我们班上的谢苗苗简直就是个害人精!调皮捣蛋,没大没小!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就是,那么没家教的孩子真不知道是怎么养出来的!一点儿老实劲没有,坐都坐不住!你说这样的孩子将来还能干什么吧!” 闻听此言,男主角——年仅三岁零两个月的苗苗转身飞奔,以绝对和年龄不符的速度绝尘而去,一路嚎啕,哭干了眼泪带着泪痕睡去之后还数次在恶梦中惊醒,从此视幼儿园为刀山油锅人间地狱,宁死不肯再去。 朋友于是对我感叹不已:“这些老师可真是厉害!二十天就能看出来孩子的终生,真是比那些命理大师麻衣神算还灵!”忍住了和老师理论的冲动,朋友一气之下把孩子送到某收费高昂的外资幼儿园,第一天送孩子去的时候就感觉物有所值:老师甚至园长本人——一个头发花白的瑞典老太太,见到孩子的时候统统都是蹲下身来面带微笑,用诚挚的话语对他表示欢迎。 周五的时候,朋友忐忑不安的去接孩子,老师牵着孩子的小手迎上前来,微笑的对她说:“你家宝宝真棒!特别积极活跃,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我真为有班上这样的小朋友而自豪!” 于是,那个顽皮活泼的苗苗又回来了。朋友感慨万千,从此四处宣扬“对孩子说话一定要特别注意”的理论。 是时候反思一下了:我们是称职的父母吗?我们的教养方式正确吗?我们是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了他们的需要?我们了解、聆听了他们吗?我们让他们有独立自主的机会吗?我们有没有注意到给他们游戏、玩耍的时间?我们勿需自责,也勿需自傲,只要做一个中庸的检视,而后再出发——从一个了解、包容的起点,从一个接纳、信赖的新开端。 或许有的父母会怨声载道:“这年头当家长容易吗?拼死拼活的挣钱,管孩子的吃穿,付高昂的学费,孩子生了病整夜不睡地照顾,那么贵得离谱的玩具眼睛都不眨地买下来……到头来跟自己的孩子说句话还得小心翼翼,这是什么世道!” 箫箫妈妈要对有这样想法的家长说一句:你们真的做得很完美了——如果你养的是宠物而非孩子的话。因为你的想法完全本末倒置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是可以因人而异的,但是精神上的关注和交流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的无限满足和精神需求的空虚忽视,才是令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源头。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心理学上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布兰代斯大学任教后,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1954年发表的《动机与人格》一书完整地建立了需要层次论——从研究人的最基本需求开始,把人的基本需求由低到高逐级分成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比如,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冷了要穿衣服,到了青春期会有萌动等等。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这是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够得到满足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接着出现的是安全需要,这种需要包括的内容很多。由于人的安全、稳定、依赖受到威胁,引起恐惧、焦躁,被混乱所折磨,人便产生对社会体制、社会秩序,对法律、纪律、规则规范和保护者的需要,目的是使自己受到保护,能够在安全状态下生活。这一层次的需求是母鸡保护小鸡类别的需求,可以由保姆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代替父母进行。? 第三个层次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了前两个层次需求的个体会空前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爱的人,渴望同人们有一种充满激情的关系,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一种被信赖的感觉,并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他将希望获得一个位置,胜过希望获得世界上的任何其他的东西,他甚至可以忘掉其他的东西。这种需求甚至单亲家庭里成长的孩子都可以通过父母的努力来弥补,可是很多貌似幸福完整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却很难得到。 第四个层次为自尊的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或者产生精神病倾向。非常遗憾,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对于孩子的这一层次的需求太过漠视了。他们实际上在用刀子一样的话语在剥夺孩子本应得到满足的需求。 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所有上述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们可以经常预料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又将执迷发展起来,除非个人正在独特地干着适合干的事情。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马斯洛把它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这一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可能想由此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的人可能想在体育上大显身手,还有的人可能想表现在绘画或创造发明上。在这一层次上,个人之间的差异是最大的。”而教育者们在满足孩子这一层次需求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最大的。且不说那些风里来雨里去送孩子们上“兴趣班”的父母们究竟是在满足孩子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是他们自己的自我实现,不妨重温一下那个著名的故事: 一个孩子真诚的说:“我的愿望是将来能成为一个小丑。”中国的父母会打击他:“瞧你那点儿出息!”然后逼迫他把愿望换成“读博士”“当总理”“开公司”之类高尚的愿望。而外国的父母会真诚的说:“多好的愿望啊!祝你能够实现你的愿望,把欢笑带给世界!” 研究表明,当我们的孩子还处于胎儿阶段时,就已经能够分辨父母的声音了。当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话语无疑是世界上最贴近孩子心灵的声音,最具有教育功能的媒介。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不要让它加深我们与孩子之间的隔膜。就像那位“非著名相声演员”所说的:“骂孩子是‘小兔崽子’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对家长也不好。” 是时候了,就从这一刻开始,别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了,还是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换一种方式对孩子说话,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陪伴他们一同成长,让发自肺腑的赞美、委婉睿智的忠告、温柔体贴的理解、充满力量的鼓励……来代替刻板严厉的苛责、幸灾乐祸的讥讽、自以为是的教诲甚至恶毒伤人的诅咒。 从一个微笑开始,蹲下身,平视孩子的眼睛,用温和的语气表示出你对他(她)的爱: “孩子,听我说……” ——箫箫妈妈 2007年仲夏于北京 目录第一章爱、欢乐、幸福 错误1.“......” 错误2.“自从有了这孩子,我的生活简直一团糟!” 错误3“妈妈希望你将做一个永远不犯错的乖孩子 错误4.“这么点的孩子懂什么是非对错啊? 错误5.“椅子撞宝宝,椅子坏!妈妈打它!” 选择1.“妈妈爱你,爸爸也爱你!” 选择2.“在妈妈心目中,你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宝贝!” 选择3.“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个世界吧!” 选择4.“阳光多么灿烂!生命多么美好!” 选择5.“爸爸妈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要谅解啊!谢谢你!” 选择6“大胆一点,你可以的!” 第二章成长、探索、发现 错误1.“别跑,小心统合!别碰那个,脏死啦!” 错误2.“你还太小了,妈妈替你做!” 错误3.“我都说了几遍了?你没长耳朵啊!” 错误4.“你又玩小鸡鸡!真是坏孩子!” 错误5.“天黑了,大灰狼该出来了!” 错误6.“你是妈妈从垃圾堆里面捡回来的 错误7.“哭什么哭?他打你你不会也打他啊 错误8.“我就说你会摔下来吧?活该!” 错误9.“别老缠着我,找你妈去!” 错误10.“这么小就撒谎,长大还得了?” 选择1.“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宝宝最坚强了!” 选择2“你自己也可以做到,妈妈相信你!” 选择3.“你真勇敢!” 选择4.“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 选择5.“你真是个独特的孩子!你真棒!” 选择6。“妈妈有重要的工作,只能陪你玩一小会儿!” 选择7.“这些画儿真美,要是能画在纸上就更好了!” 选择8“你想要哪个,这个还是那个?” 选择9.“我很认真地重复一遍,这非常重要!” 选择10.“真是太感谢了!” 第三章秩序、规则、鼓励 错误1.“你怎么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错误2.“不行,我得和你一起去!” 错误3.“小孩儿说什么爱来爱去的,难听死了!” 错误4.“笨死了!” …… 第四章自主、思考、认同 附录:开放性父母自测 书摘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第一篇 黄埔建军、北伐、清党 有些人所作的蒋介石传记写来唯恭必敬,读来有如新添了一部《二十七史》,内中又来了一篇《太祖本纪》。殊不知他蒋先生易箦之日还以为自己是一个大革命家。还有些人恣意批评,不顾及客观条件及各种背景上之层次。凡是“贪污无能”、“放弃群众,不知改革”和“迷信军事力量”的各色罪名,说时也不费力,即可信口盘出,随手抛来。好像中国人聚全国之精英,经营几十年,连门前一团秽水尚没有看到。倒是外国的一个研究生,作了一篇博士论文便将如此疏忽大意的地方指正过来。 世间无这样的“历史”。以上只代表各人以极窄狭的眼光,面临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动态,所产生的一种局部反应。 别的不说,这样写下的历史也就平淡无奇,读来索然寡味。中国过去一个世纪的经历,既包含着极大规模的颠簸,也有无数的纵横曲折。不仅人与人之关系间产生了各种惊险离奇的波澜,尚且在各人心目中引起无限块垒之起伏。如果当中激昂忧怨的情节概可以用“善恶”两字形容,也可见得作者并没有将笔下题材通盘掌握。如果中国亘世纪的历史尚是如此的简陋单调,则我们如何可以产生肠断魂回的文艺读物和看来胆战心惊的艺术杰作? 在实用的场合上讲,以上的情形也亟待纠正。如果我们想增进海峡两岸文化上的接触,则先必须对中国现代史之展开,有最基本之共识。再以美国而论:白宫及行政部门与众院参院对中国大陆方面之态度不同,相持业已多年。其间之差异源远流长,也仍是由于对中国历史之看法立场上已有差异。 至此我们也可以问及:要是蒋介石与毛泽东及他们之接班人所走路线全属错误,所做工作又彼此对消,则何以中国尚能生存至今,而且从1920年间至1990年间尚有显著之差别?难道今昔之不同全是负因素作祟?并且我们如果更正,则尚须将历史向后推七十年,恢复到创立黄埔军校与北伐以前的阶段中去? 倘非如此,则可见得我们过去所写的历史并未将中国长期革命的积极性格全盘托出,更没有将前述三段人物所领导的群众运动之所产生的连贯关系研究得明白。他们在人身关系上或为对头,可是在大范围内却又不经意地彼此支持。有如蒋介石曾在他的日记里写出:凡事有败必有成,亦有成必有败。今日认为恶因者,或适为他日之善果。而今日所获恶果,在昔日反视为善因者。以此证之,无事不在矛盾之中,并无绝对之善果也。(1944年5月31日)在这种因果循环的过程中,各种行动在历史上的长久意义,可能与当事人眼中所看出的不同。我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