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乡跳三鼓
释义

跳三鼓原名跳丧鼓,起源于民间丧事,由“守灵伴歌的鼓盆”发展衍变而来。据查《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据鼓盆而歌”,艺人便以此为起源并尊庄子为“歌师”(即祖师)。这种习俗相沿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跳丧鼓不仅只为死人唱丧歌,也为祝寿人家唱寿歌,喜庆人家唱喜歌,俗称跳丧、跳寿、跳喜。解放后,艺人们根据上述“三跳”,加之三人演唱,三件乐器伴奏,三句头起唱,“丧”与“三”又谐音,故名跳丧彭为跳三鼓,又因本县流行最广,名师(不包括能吟会唱者)最多,乡土气息浓厚,故又有石首跳三鼓之称。

安乡跳三鼓流行于安乡中北部。源于悲丧鼓。艺人宋仁宗、沈国清等说,因为三人表演,所以叫跳三鼓;也有人说,因为“丧”字不吉利,故谐称跳三鼓。据艺人李耀中介绍,这一曲种形成于清代,原称为“悲伤鼓”,奉庄子为师祖。历代艺人开堂演时都念这样一段开场白:“想我严师庄子,鼓盆为妻吟唱,敲起悲伤鼓,留下醒世文章。”

据石首县艺人李月清说,清末民初,他的师父袁为寿(1892- )在湘鄂边境地区很有影响,与公安县郑家盛,华容县张大春,被群众称为“三鼎甲”。袁为寿曾带领弟子刘兴拓、曹良美、梁中桂等对悲伤鼓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一是把独鼓伴奏改为一鼓两钹伴奏;二是把一人掌鼓的坐鼓清唱改为三人伴奏,唱跳结合的表演形式;三是要求演唱人员具有口才、文才和人才(即一表人才,长相身材好);四是把演唱内容进行了扩充,唱四书五经,号称“八股文章唱三股”。经过这两代艺人的改革,“悲伤鼓”成了三人伴奏、三人演唱、“三股”唱文、“三才”艺人表演的“跳三鼓”,一直流传至今。

袁为寿的第三代传人郑启焕、徐鼎鉴、龚兴岩等,在继承和发展师辈艺术的同时,又提出了“三句起、四句落,七句八句不算多,切记莫唱六句歌”的演唱要求和“三句头,四句尾,表演不离桌子腿”的演唱原则并规范了“一大一小”的演唱内容(“一大”即老五本:《二度梅》、《琵琶记》、《三元记》、《梁山伯》、《朱砂印》;“一小”即《八大江湖》、《十大名》等小段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四代艺人李耀中、赵志中、周文明等人,把“接鼓”(主家接唱或义务演唱)改为“卖鼓”(收费演唱);把“文鼓”(只唱不表演)变成“武鼓”(边唱边表演);把“悲鼓”(只为丧事而唱)变为“寿鼓”(祝寿)和“喜鼓”(为婚事而唱),使跳三鼓走出了村,打破了县界,进了茶馆书社,登上了舞台。安乡县文化馆干部、业余爱好者与艺人合作,创作了《歌唱雷锋》、《歌唱肥帅》、《海上捉飞贼》、《双车缘》、《黄山四季美》等一批新曲目。十年动乱时期,跳三鼓被当作封建迷信遭停止演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五代艺人宋仁宗、郑永典、王业余(均为安乡人)等挖掘整理出40多个曲目,培养了宋仁元、曾小凡、陈孝见等第六代艺人。

1981年,由安乡县文化馆组织的曲艺队参加常德地区民间曲艺调演,宋仁宗、郑永典、宋仁元演出的新编跳三鼓《螳螂大战蟠桃园》获演出二等奖,词作者安乡县文化馆曲艺干部谌天喜获创作一等奖。

安乡跳三鼓以唱为主,间有少量“念、表、白”。无论是中长篇,还是短篇,它的音乐都由唱腔和钹鼓点子两部分组成。其基本结构为:开台钹鼓点子①(即前奏)―――三句唱腔(即三句头)―――间奏钹鼓点子―――四句唱腔(即四句尾)――尾奏鼓点子。前奏、间奏、尾奏的钹鼓点子都是一板一眼,其小节的多少较自由,一般根据曲情的需要取舍,由一二十小节组成。“三句头、四句尾”是指由七句组成一段,一韵到底,前三句与后四句之间加进间奏钹鼓点子的一种特有的演唱形式与结构原则:“三句头”即将一个乐句作两次变化重复,组成一段,艺人称“三句头”。“四句尾”即四句唱腔为一段,即将第一乐句作三次变化重复,使四个乐句组成一段,艺人谓之“四句尾”。“三句头”、“四句尾”可单独构成一个乐段,也可再配上多段唱作随意的多次反复。

安乡艺人们称曲目叫“丁头”或称“盘歌”,跳三鼓的曲目分正书、散歌两种。正书篇幅较长,情节比较复杂,有《五娘上京》、《秦雪梅吊孝》、《红石岭》、《山伯访友》、《杏元和番》、《朱砂印》等六本。散歌情节较简单,篇幅也较短小,有《上江景色》、《下五府》、《下江南》、《八大江湖》、《王婆骂鸡》、《秋江河》、《卖麻糖》等。上述曲目都是铁本,即有文字可查的唱本,另外还有一批水本,即由艺人“见物起兴”、“见子打子”所创作的口头文学段子。但不论是“铁本”还是“水本”,都必须按照“三句头四句尾”的原则来结构。据不完全统计,跳三鼓约有四五十个曲目,其中大本(正书)21个。

安乡跳三鼓音乐如上所说,由七个单乐句构成一个乐段。其曲调被艺人称为“无名曲,自来腔”,曲调与语言紧密结合,其唱腔调高随演唱的嗓音而定,艺人称为“以字行腔,以声定调。”跳三鼓的音乐属五声音阶,多数为羽调式,也有少数微调式。

跳三鼓唱腔中的(大开门)、(小开门)、(小锁尾)、(大锁尾)、(悲调)、(欢调)、(平调)等基本唱腔原来是指各种唱法,现已演化为唱腔曲牌名字。[大开门]与[小开门]原是指“三句头”的第一句拖腔。拖腔拉得长叫大开门,拖腔唱得短时叫小开门。[小锁尾]与[大锁尾]指每一乐句最后的拖腔,拖腔短为小锁尾,如[欢调]《梁山伯》中“再唱英台路上走哇”一句唱腔。拖腔长为大锁尾,如[欢调]《梁山伯》最后衬词的腔部分。[悲调]、[欢调]与[平调]原本是指“四句尾”的第三句收尾处,如用哭腔拖腔,称为悲调。如用戏快的曲调称为欢调。如用平直的曲调称为平调。

安乡跳三鼓可坐唱,也可站唱。三个演员三面鼓或一面鼓配两副钹,摆成“品”字形或三角形,三人围方桌进行表演,以东方后桌角为鼓位,也称大首,桌前为歌口,是客师(对主唱者的尊称)或掌坛师傅的位子,西方桌前角为伴唱者的位子。表演时,辅以形体动作,演员的表演区域限于方桌四周一米以内。艺人称为“两步直,一步梭,回回不离桌子角”。在表演服饰上将原来的道士服改为长袍礼帽,现在又发展为时装。艺人们说:“三鼓本是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钹子本是两块铜,筷子好比两条龙。鼓儿咚咚开口颂,生旦净丑在其中。喜怒哀乐重表情,唱做念打要慎重。三鼓本是小玩意,放下只四两,提起重千斤!”

安乡跳三鼓是深受安乡中北部群众欢迎和喜爱的曲种。

目前,《安乡跳三鼓》已被列为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郑永典为安乡跳三鼓传承人。 (全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