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癣菌疹 |
释义 | 癣菌疹是由癣病皮损中的真菌引起过敏反应而发生皮疹的一种疾病。一般癣病中的真菌仅寄生于皮肤角质层内,即使它有抗原性因不被吸收入血而不引起机体产生抗体,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如癣病皮损很活跃,局部红肿明显,真菌可侵入真皮通过局部血管进入血循环。若此时机体非常敏感会立即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与皮肤上的真菌抗原相结合而发生过敏反应,使皮肤表现出各种皮疹。 简介癣菌疹是一种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是因为病人对自身的癣病灶(80%以上为足癣)释放出的真菌代谢产物过敏,而引起的皮肤病变。15%左右的癣病患者会发生癣菌疹。 表现癣菌疹的皮疹表现多样,常见的为湿疹样癣菌疹。多发生于小腿、大腿或手掌、手指,红斑、丘疹、水疱呈对称性分布,患处略肿胀,剧痒或触痛。如果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出现脓疱,严重者有发热、厌食、表浅淋巴结肿大、血中白细胞增多。除上述表现外,还可见小腿丹毒样癣菌疹、荨麻疹样癣菌疹、环状红斑样癣菌疹等等。 该病的诊断并不难。患者多有活动性癣病灶(原有的癣出现水疱、糜烂、渗液、剧痒),在炎热季节发病。皮疹对称发生,癣菌疹处检查不到真菌,癣菌素皮试为阳性反应。 治疗治疗应一方面积极治疗癣菌疹,同时对原发癣病灶妥善处理。如口服扑尔敏等抗组胺药以控制过敏反应,局部用温和无刺激的炉甘石洗剂、地塞米松霜等止痒消炎,癣菌疹处切不可擦治癣药水或药膏,否则红肿、瘙痒反而会加重。对于足癣的处理,可口服斯皮仁诺、特比萘芬、氟康唑等,同时酌情选擦咪康唑霜、复方软肥皂液、5%水杨酸酊、特比萘芬膏等等。如有细菌感染者则应先控制感染,可口服青霉素类(注意有无过敏史)、红霉素类抗生素。一般癣病得到有效治疗后,癣菌疹会随之减轻乃至消退。 预防癣的复发就能预防癣菌疹的发作。预防足癣应注意足部的清洁卫生,并保持干燥。可用适量醋精加于温水肿泡足,或用中药苦参、土槿皮、蛇床子、枯凡等适量,煎水泡足。平时要避免接触患有癣病的猫、狗等宠物。 分类癣菌疹可以表现为各种形态,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播散性癣菌疹 全身突然出现大量不同形态的皮疹,以针头大的尖或平顶状丘疹为主,常为毛囊性、苔癣样或鳞屑性损害。有时也可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损害。同时原发病灶处病情加重,可出现小水疱。本型多见于头癣患者,可伴有发热、食欲减退、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及白细胞增多。 (2)、疹样癣菌疹 原发病多为脚癣,皮疹常发生手指侧面,有时也可发生于手掌和脚底。皮疹主要为水疱,针头至米粒大小,瘙痒剧烈,有时可伴有压痛。若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可变成脓疱。 (3)、红斑结节样癣菌疹 表现各异,但都无水疱,且不只限于手掌及指侧。根据皮损特点不同分别可呈现出结节性红斑样、远心性环状红斑样、游走性栓塞性脉管炎样、丹毒样及荨麻疹样损害。 可见,癣菌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诊断癣菌疹应与多种皮肤病相鉴别,但癣菌疹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能找到原发癣病病灶。此外,如果做癣菌素皮试常呈阳性反应。癣菌疹的治疗应以治疗原发病灶为主,外用抗真菌药物。 外观(1)、急性播散性癣菌疹全身突然出现大量不同形态的皮疹,以针头大的尖或平顶状丘疹为主,常为毛囊性、苔癣样或鳞屑性损害。有时也可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损害。同时原发病灶处病情加重,可出现小水疱。本型多见于头癣患者,可伴有发热、食欲减退、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及白细胞增多。 (2)、疹样癣菌疹原发病多为脚癣,皮疹常发生手指侧面,有时也可发生于手掌和脚底。皮疹主要为水疱,针头至米粒大小,瘙痒剧烈,有时可伴有压痛。若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可变成脓疱。 (3)、红斑结节样癣菌疹表现各异,但都无水疱,且不只限于手掌及指侧。根据皮损特点不同分别可呈现出结节性红斑样、远心性环状红斑样、游走性栓塞性脉管炎样、丹毒样及荨麻疹样损害。 可见,癣菌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诊断癣菌疹应与多种皮肤病相鉴别,但癣菌疹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能找到原发癣病病灶。此外,如果做癣菌素皮试常呈阳性反应。 癣菌疹的治疗应以治疗原发病灶为主,外用抗真菌药物。 病因和发病机制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用癣菌素作皮内试验,可出现风团样速发反应和结核菌素样迟发反应。癣菌疹的发生与局部癣菌感染灶的炎症程度密切相关,炎症强烈时,大量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引起皮损。动物实验发现,癣菌疹的病理变化是血管内皮损伤和出血性炎症,此反应与异形蛋白引起的反应相同。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比亲人性癣菌更易发生癣菌疹。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常发生于各种皮肤癣菌病急性炎症期,以浸渍糜烂型足癣和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最多见。癣菌疹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类型有: 1.疱疹型最多见。常突然对称性发生于掌心、指侧;皮损为呈米粒大小的水疱,疱液清,壁厚,周围无红晕,严重时掌跖、手足背均可出现水疱甚至大疱;自觉瘙痒和灼热。随原发感染灶的消退,水疱可干涸、脱屑而消退,病灶不愈时可反复发作。 2.湿疹样型对称分布于足背、小腿或四肢泛发;皮损为丘疹、红斑、渗出、糜烂。 3.丹毒样型分布于单侧或双侧下肢;皮损为轻度水肿性红斑,散在数片或融合成大片,类似于丹毒但无明显红肿热痛。 此外癣菌疹还可表现为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或荨麻疹样皮损。 预防诊断诊断和鉴别诊断癣菌疹常与汗疱疹、湿疹、丹毒等相混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有: ①、发生于皮肤癣菌感染灶炎症明显时,并随炎症消退而消退; ②、起病急,皮损多形性,常对称分布; ③、皮损真菌检查阴性; ④、皮肤癣菌素试验阳性。 预防预防和治疗首先应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灶。内用药物以抗组胺药为主,局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 癣菌疹是皮肤癣菌感染灶出现明显炎症时,远隔部位皮肤发生的多形性皮损,是集体对真菌代谢产物的一种变态反应。 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癣。由此可知,现代医学中关于“癣”一词,通常系指浅部真菌病而言。但在祖国医学中“癣”这一字是泛指多种皮肤病,并非浅部真菌病。 癣菌疹属于传染性的皮肤疾病,它跟皮肤炎类似,却不尽相同,后者不会传染。这两种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非常痕痒,出现红疹或小红斑块,越搔皮肤越发红痒,患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癣患处经常出现在出汗较多的地方,如脚部、大腿内侧等,不过皮肤的病变有时不容易分辨,因此病者最好让医生诊治,别胡乱涂药或服药,因为这可能使病情变得更复杂。 皮肤炎和癣菌疹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前者的导因可能与饮食相关,例如吃了某种海鲜类,特别容易引起皮肤敏感,形成皮肤炎;又或者家里使用的地板清洁剂,也可能会刺激皮肤,引起炎症。皮肤癣是由于受到真菌感染而引发,因此两种疾病的疗法也不同。 癣菌感染癣菌疹菌引起的感染---真菌仅侵入已死亡的皮肤组织或其附属器(角质层,甲,毛发)。 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但从临床上鉴别皮肤癣菌是困难的。通常经过人与人或动物至人传染,污染物一般不引起传染。 有些癣菌疹菌仅产生轻度的或不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在这种病例中,病原菌可持续不明,导致逐渐蔓延的皮损周期性的缓解和加剧,皮损有脱屑及轻度隆起的边缘。在另一些病例,感染可为急性,典型的引起足部突发水泡和大泡或头皮炎性沼泽状损害(脓癣),此系对真菌强烈的免疫反应所致,随后感染通常缓解或痊愈。 诊断从临床上是根据感染的部位,而进一步证实是通过将鳞屑溶解于氢氧化钾溶液后直接镜检或通过培养,证明损害部位刮取的鳞屑内有病原真菌存在治疗 大多数皮肤感染用外用的抗真菌剂效果很好,如咪唑类(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酮康唑),环吡酮胺(ciclopirox),萘替芬或特比萘芬。耐药或广泛受累的病例需要全身性治疗。 较新的系统性药物包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口服的三唑类以及特比萘芬---种第二代的丙烯胺类药物。这些药显然比酮康唑更安全和更有效。酮康唑是一种广谱口服咪唑类衍生物,对癣菌疹菌感染有效,尽管偶可产生肝毒性(可严重甚或致死)使其应用受限。伊曲康唑与许多常用的处方药会产生相互作用。特比萘芬使胃排空延迟,有3%~5%的病人出现胃肠道副作用。味觉障碍较少发生,血液系统和肝的副作用罕见。但在用药前及用药后仍需定期查肝功能。除了头癣外,新的抗真菌药治疗所有癣菌疹菌病都比灰黄霉素更有效。 直到最近,灰黄霉素仍是系统性抗真菌药物中应用最广泛的,但随着新药的应用,灰黄霉素作为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第一代药物的使用率正在下降。成人的剂量是微粒灰黄霉素250mg口服,每日3~4次,最好同时予以高脂餐,超微粒灰黄霉素更有利于吸收,对体癣,头癣或股癣应单次或分次给药,总剂量250~330mg口服;对足癣,总剂量则为500~660mg口服。头痛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偶可引起胃肠疼痛,光敏感,皮疹或白细胞减少。血管性水肿也有过报道。也可发生眩晕及较少的红斑狼疮的加重或短暂的听力减退。局部用咪唑类同时口服灰黄霉素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癣菌体癣通常由毛癣菌属引起。特征性的损害为粉红色丘疹鳞屑性环状斑块,有隆起的边缘,向周围扩展,中央趋向消退。鉴别诊断包括玫瑰糠疹,药疹,钱币状皮炎,多形红斑,花斑癣,红癣,银屑病和二期梅毒。一种变异的类型表现为钱币状鳞屑性斑片,缀以小丘疹或脓疱。 对于轻至中度损害,应用咪唑类,环吡酮胺,萘替芬或特比萘芬霜,洗剂或凝胶外擦,每日2次,至少用至损害消退后7~10天。炎症型的体癣对特效的局部抗真菌药通常很有效。泛发,耐药的损害见于红色毛癣菌感染的病人和引起衰弱的全身性疾病者,对泛发性和耐药性体癣,最有效的治疗是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 足癣足癣很常见。典型的须发毛癣菌感染起始于第3和第4趾间,然后累及足跖面。趾间的损害常为浸渍,边缘脱屑,也可形成水泡。伴很多水泡和大泡的急性发作在炎热季节是很常见的。被感染的趾甲增厚,变形。红色毛癣使足底产生鳞屑并增厚,常扩展超过足跖面,呈"软拖鞋状"分布。可有轻重不等的瘙痒,疼痛,炎症或水泡形成。足癣可伴有继发的细菌感染,蜂窝织炎或淋巴管炎,可能复发。足癣可能与浸渍(源于多汗症及封闭的鞋袜),接触性皮炎(由于对鞋内各种物质过敏,特别是粘胶剂),湿疹或银屑病相混淆。 对经过真菌学证实的足癣,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是最有效的治疗,但对急性炎症性感染---系由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很少立即起效。两种中任何一种都可用来治疗慢性感染,并可阻止急性感染加重。趾间的感染用外用制剂治疗即有效。被感染的甲(甲真菌病)采用全身治疗可能需要数月。尤其是当累及趾甲时,治疗很困难。因为这些新药有嗜角质的特性。所以可用伊曲康唑200mg/d1个月或用冲击疗法:200mg每日2次,每月1周,用1~2个月,对无并发症的足癣常能治愈。同时外用抗真菌药可减少复发。 注意足部卫生很必要。洗澡后趾间必须保持干燥,轻轻擦干浸软的皮肤。外用温和的抗真菌扑粉(如咪康唑)。要穿轻便透气的鞋,尤其是在炎热的季节,很多病人甚至赤脚也很有好处。在急性水泡发作时,可在大泡的边缘引流,但不能去除角质的泡顶。使其干燥的方法包括穿刺放液或用稀释的Burow溶液(每日2次浸泡)。 局部治疗很难治愈,但可通过长期治疗取得控制。治疗停止后常有复发。 甲癣这种类型的甲真菌病通常由毛癣菌属引起。指甲的感染比趾甲少见,甲增厚,失去光泽,在游离缘下有碎屑聚集。甲板变厚分离,甲可被破坏。毛癣菌感染与银屑病的鉴别非常重要,因为甲癣的药物治疗是特异性的,并需要长期治疗。 当用灰黄霉素治疗甲真菌病时,获长期治愈的病例不到20%,因此全身性治疗可能要选用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伊曲康唑200mg口服,每日2次,每月1周,用4个月或用特比萘芬250mg/d,治疗指,趾甲感染能达到很高的治愈率。对指甲的甲真菌病,特比萘芬的治疗时间为6周,而趾甲需12周。不必治疗至所有的病甲都消除,因为当停止服药后,这些药物还会存留于甲板,并继续起效。甲感染的局部治疗很少有效,除了浅表白色型以外,其感染仅发生于甲的表面。 头癣头癣主要影响儿童。它通过接触传染,并可造成流行。在美国,断发毛癣菌是常见的病原菌;在其他地方,毛癣菌属的其他种(如紫色毛癣菌)是常见的病原菌。头皮的断发毛癣菌感染在起病时很轻微。炎症常为轻度而持久的,损害既不是环形的,也没有明显的边界,所以很像脂溢性皮炎。头皮上特征性的黑点是由于头发折断所致。可能发生炎性感染。在成人,毛癣菌属可持续存在。在美国,奥杜安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一度为头癣的主要致病菌,现已较少引起。奥杜安小孢子菌的损害为鳞屑性,半秃发的淡灰色小斑片,伴折断的,无光泽的毛发。感染可局限于小范围或扩展,融合至整个头皮被累及,有时环状斑片扩展超过头皮边缘。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通常引起炎症性反应,被感染的毛发脱落。也可发生隆起的,炎性,沼泽样肉芽肿(脓癣),可能被误诊为脓肿或脓皮病,一般可短期内痊愈。 毛癣菌是一种发内癣菌,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在发内见到分节孢子链,在Wood灯下没有荧光。通过在Wood灯下检查头皮有助于小孢子菌感染的诊断,被感染的毛发可有亮绿色荧光。小孢子菌也是一种发外癣菌,其孢子围绕毛发形成菌鞘,菌鞘可通过镜检见到。真菌培养对确诊也很重要。 毛癣菌感染的儿童应该用微粒灰黄霉素混悬液10~20mg/(kg。d),或用超微粒灰黄霉素5~10mg/(kg。d),用药同时进餐或喝牛奶,至少用药4周,或至感染引起的所有体征消失。应在头皮部外用咪唑类或环吡酮胺霜直至头癣治愈,以防播散,尤其是传染给其他儿童。而且每日用2。5%硫化硒洗发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