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玄贞观
释义

玄贞观又名玄帝庙,俗称上帝庙。中国古代道教宫观。在辽宁省盖县西大街路北。1963年辽宁省政府确定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正殿五间,山门三间,占地面积1089.7平方米。

中文名:玄贞观

所属区域:中国辽宁

面积:1089.7平方米

别称:玄帝庙,俗称上帝庙

开放时间:8:30-16:00

门票:免门票

简介

玄贞观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殿前有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碑记。大殿面阔五间,庑殿式屋顶,梁枋及斗拱上均有彩画,清晰艳丽,檩下有墨书“大明洪武十五年四月廿九日吉日立,阖郡官庶人等监造”题记,还有后金天聪九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同治四年、民国十一年四次修缮题记,是研究玄贞观修建历史的重要资料。

玄贞观的公布所在地为辽宁省,公布类型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公布批号为312800,公布地址为辽宁省盖州市。

地理位置

玄贞观又名玄帝庙,辽宁省盖县西大街路北,大殿保留元代的建筑风格。大殿前方的前殿,结构简洁,有明末建筑风格。庙内原供奉"玄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简称"玄帝"。玄贞观建筑气势雄伟,工艺精巧,颇为壮观。关于玄贞观的建筑,历来有很多传说,有人说:"上帝庙建筑技术登峰造极,出类拔萃。但在架最后一根平梁时,出现差错。众人一筹莫展,工程功亏一篑,幸而鲁班赶到,不费吹灰之力即刻完成。"玄贞观在辽宁省古庙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家文物管理局公布为金、元时期所建,是省内现存元时期寺庙建筑中保存较好的一处。虽历经600多年,仍然宏伟可观,不负盛名。硬山式建筑,推测为明以前遗物。大殿建造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据其他梁坊下题记及殿前重修碑记,清代曾多次修缮。也有些学者认为该建筑应早于明代,具有金元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玄贞观原有正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山门、耳房、僧房、佛阁等建筑,现仅存正殿(大殿)、山门、僧房、会房。

走进寺庙

禅岩山之名本身就饶有风趣,耐人寻味。禅岩山上创修的庙宇,人们习惯呼作“禅岩寺”,本是道家庙,却用佛家名,也会使人迷惑不解,其实庙内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和关帝,

这座庙的正式名字叫玄贞观却鲜为人知。此处在地形上属于“八宝锁水口”,观内有一岩洞,有石钟乳滴水,称“金龙滴水”,旧时,小北江是南下的运输水路,从湖南永州(江华)一带的山货从这条水路南下广州,在西岸码头上货启航,经过水路6公里左右,就到玄贞观,这里,就成为众多船工休息的地方玄贞观的名字,反映了庙宇在陡峭的山峦石壁上,悬空而起的非凡气势,又隐含了禅岩风光的幽奇翠耸和雾锁云封。玄贞观中国古代道教宫观。俗称上帝庙。在辽宁省盖县西大街路北。现存大殿和山门。山门三间,硬山式建筑,推测为明以前遗物。大殿建造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据其他梁坊下题记及殿前重修碑记,清代曾多次修缮。

大殿为庑殿顶,覆青瓦,面阔5间,长约15.3米,进深4间,宽约9.7米。檐柱为梭柱造,柱有侧脚,两侧有升起,檐柱上有高厚的阑额与扁薄的普柏枋,出头处做丁字形。普柏枋上

施六铺作斗栱,共30朵,第三跳华栱上,出交叉斜栱,并以斜栱代令栱,上托蝉肚形替木,承撩檐枋。殿内为彻上明造,各梁架榑枋间,分别置有隔架的驼峰、栌斗、单栱、耍头、替木等装饰性的构件。内外檐的梁架和栱眼壁分别绘有和玺等彩画。殿顶正脊前后立面有行龙雕饰,两端有鸱吻。前坡瓦垅中间,镶嵌菱形黄琉璃瓦心1方也有些学者认为该建筑应早于明代,具有金元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四周地面日久垫高,现台基与檐墙埋入地下深约 50 厘米。因翼角出檐深,后期维修时已加小柱支撑。

修缮

1988年开始对大殿进行落架大修。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

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内建筑

大殿为庑殿顶,覆青瓦,面阔5间,长约15.3米,进深4间,宽约9.7米。檐柱为梭柱造,柱有侧脚,两侧有升起,檐柱上有高厚的阑额与扁薄的普柏枋,出头处做丁字形。普

柏枋上施六铺作斗栱,共30朵,第三跳华栱上,出交叉斜栱,并以斜栱代令栱,上托蝉肚形替木,承撩檐枋。殿内为彻上明造,各梁架榑枋间,分别置有隔架的驼峰、栌斗、单栱、耍头、替木等装饰性的构件。内外檐的梁架和栱眼壁分别绘有和玺等彩画。殿顶正脊前后立面有行龙雕饰,两端有鸱吻。前坡瓦垅中间,镶嵌菱形黄琉璃瓦心1方。大殿四周地面日久垫高,现台基与檐墙埋入地下深约50厘米。因翼角出檐深,后期维修时已加小柱支撑。1988年开始对大殿进行落架大修。玄贞观供奉玄天大帝,又称上帝庙。玄贞观正殿面阔五间,长15.3米,明间格外的宽大,长5.6米,超出次间宽2.7米一倍,进深四间,宽9.7米。正殿为庑殿式顶,屋顶较为和缓,出檐深远。

建筑特色

大殿构架举折不高,两侧有侧角和升起。其中正殿斗拱硕大,布置疏朗,补间各间朵数不等,有交叉十字形斜拱、翼形拱、驼峰等构造,个别有偷心造,具有金、元

时期的建筑风格。大殿构架举折不高,两侧有侧角和升起。其中正殿斗拱硕大,布置疏朗,补间各间朵数不等,有交叉十字形斜拱、翼形拱、驼峰等构造,个别有偷心造,具有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殿内有八根金柱,前金柱下有覆盆式柱础两方,梁枋和拱眼壁上都绘有宋绵、蟠龙、狮子、凤凰、麒麟、牡丹、博古和其它花卉纹饰。殿内部分彩画间档较长,画面线条流畅生动。大殿明间脊檩下钉有木牌题记,牌上墨书“大明洪武十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吉日立阖郡官庶人等监造”;梁檩子还有后金在聪九年即公元1635年、清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清同治四年、民国十一等四次修缮题记。原殿三座,现仅存大殿,殿面宽五间,长约15米;进深四间,宽约9.7米,屋顶为庑殿式,斗拱较大。原殿供奉真武祖师画像,今已不存,殿前立有清雍正四年重修碑记。

历史由来

玄贞观虽为州之胜境,名闻暇迩,但传世文献资料却不多,庙内的遗存只是三通小碑而已。通过对历史名人吕思诚、普惠、乔宇在狮子山游览寄居时间的考证,推导出普惠园寂的时间约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禅岩庙的创修约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玄贞观的

冠名最早见于康熙十六年(1677)这是从《补修禅岩小引》碑文中有:“。。。。。。玄贞观基趾颓损将半。”字里行间见到的。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至明朝后期,玄贞观住进了一位有名气的道士叫汪真一,字健阳,在他的主持期间,禅岩庙旧貌换新颜,从殿庑到阁楼以及斋厨静室,皆装饰一新,同时整顿了庙纪

,完善了庙规,使禅岩古刹得以中兴。大功告成后,健阳就在禅岩谷底一块巨石上修了个非门非庙的两层房子,后来人们按其造型称作“笛庙”,之后他就在这里“闭关”不出,静养一室,在内修炼,由小道士给送饭达三年之久。《平定州志》载文曰:“汪真一,字健阳,束鹿人,善修炼术,筑室州之禅岩,仅可容身,窦进食者三年。”清顺治庚子(1660)《再修禅岩小引》的碑文中有:“。。。。。。继而成功告竣,健阳闭关修炼,静养一室,守山事悉附之常贯,常悦,常碧诸弟子。”州志载文和碑文记述相互印证了汪健阳在玄贞观的行踪。

人文景观

玄贞观自汪健阳后,庙内一直都是道士来主持,民国初年(1913)庙内还住着一个“拐道士”,他的生活由大阳泉村来供给,最后一次由姚某送粮至禅岩庙时,发现了拐道士已死,后来庙内就由“老善友”来负责管理。禅岩玄贞观,作为平定古州名胜,历代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不朽诗篇和文章,摘录如下:

游禅岩

明·张修已:

逃禅应自爱深林,跌坐何嫌抱滕吟。

山耸危岩浑妙根,鸟啼空谷即园音。

偶离火宅陶幽兴,几向清池照素心。

世事浮云安足忆,好从惠远照庐岑。

张修已:字君吉,自号买山子,平定人,清初卜居义井村,擅长诗歌,兼娴书法,其诗与白孕彩齐名,为傅山密友,傅山先生曾题其居室为“诗陶”“隘龛”。《游禅岩诗》前四句论述了深林、耸崖、清池,空谷是这里的四大“妙根”,后四句抒发了自己远离世事,结庐深山的志向。

登禅岩山寺

清·李锦书

峻峭不可攀,盘曲度前弯;

面石疑无径,崖回更有山。

苔痕新雨迹,秋色老丹颜;

放眼千峰外,天围指顾间。

李锦书:平定人,康熙五十年辛卯科举人曾任隰县学正。《登禅岩山寺诗》前四句描写了登攀的艰辛,衬托了山的陡峭险峻,后四句写出了美丽的禅岩秋景:翠苔,红叶,峰高,云淡。

游禅岩山偶成

清·周吉谦

独步禅岩上,崎岖石径斜;

槐枯心欲努,柏老背先爬。

地僻难行路,云深不见家。

愿将凡骨洗,泉水净无暇。

周吉谦:(----1908)字地山,平定人,甘愿居乡野山村,喜亦耕亦读,安于贫陋,独嗜于书,著有《典故蒙引》,《中学启蒙》皆付梓流行,尚有《读易一解》未能问世。《游禅岩山偶成诗》前四句描写了作者晚年努力独自登攀崎岖的禅岩山;后四句通过对山阻,云深和清泉描述,表达出自己的超凡脱俗隐士情怀。

游禅岩记

清·张佩芳

蒲台山在平定之西,状若屏风,其西南深隐处为禅岩。巨石攒列,屋皆在岩下,有泉自石罅出,汇为小池,冬夏不竭。乾隆戊戌余以俸满引见,乞假常至其地,壬寅至泗州归,蒲台岁一往游,而禅岩径陡仄,余又艰于行。今丙午夏乃再往。张佩芳:(1732---1793

)初名汝芳,字孙圃,号卜山,出生于平定州城,后迁居阳泉村,乾隆二十一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历任安徽歙县、合肥县令,寿州、泗县知州,官至朝议大夫。此文是作者五十五岁时,在协助知州金源明修葺《平定州志》期间,夏游禅岩山所写,该文章被收入《希音堂集》。盖州上帝庙本名玄贞观,又称玄帝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清以来几次修缮。上帝庙以融汇元明两代的建筑风格和民间特点、建筑雄伟壮观而著称,全木架结构,形制奇特,工艺精湛,彩绘传神。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天开放,免费参观。

寺内文化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玄贞观院内现存清雍正四年捐资碑一通,雍正四年重修玄贞观碑一通。正月初四的玄贞观内热热闹闹,歌舞升平,人头

攒动,乱乱哄哄……庙内彩色图片原供奉"玄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简称"玄帝"。玄贞观建筑气势雄伟,工艺精巧,颇为壮观。关于玄贞观的建筑,历来有很多传说,有人说:“上帝庙建筑技术登峰造极,出类拔萃。但在架最后一根平梁时,出现差错。众人一筹莫展,工程功亏一篑,幸而鲁班赶到,不费吹灰之力即刻完成。”玄贞观在辽宁省古庙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家文物管理局公布为金、元时期所建,是省内现存元时期寺庙建筑中保存较好的一处。虽历经600多年,仍然宏伟可观,不负盛名。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土地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民间信仰和睦相处,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民族色彩和民间风格的文化瑰宝。我国宗教大多离不开名山秀水,无论在喧嚣的都市,还是在边远的民族地区,都留下宗教活动的烙印,充分体现着宗教信仰自由与和谐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