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玄学家政治思想
释义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以注释儒道经典、清谈玄理为特色的一个学派,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向秀、裴、郭象等。他们借以阐发思想的《老子》、《庄子》、《周易》合称为“三玄”。玄学之“玄”,来源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简介

Xuanxuejia zhengzhi sixiang

玄学家政治思想

political thought of Xuan-Xue philosopher

王弼说:“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老子注》)。玄即玄妙、虚无。但玄学并非玄妙、虚无之学,而是借用道家的“玄”和“道”,通过对本末、有无、众寡等世界观问题的探讨,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和儒家思想的永恒性。

背景

玄学的产生在学术上源于两汉经学束缚的减弱。东汉以后,儒学失势,经学考据和谶纬神学遭到世人厌恶,出现了清议、清谈风气。清议是对人物的评品,清谈的内容主要是老庄的自然无为和养性全真。马融注《老子》,开始了对道家思想的研讨。魏晋时期,社会混乱,政治险恶,攻伐不止,杀戮不已,人人自危,且门阀士族生活腐败,这是玄学产生并盛行的社会政治根源。一些封建士大夫致力于《老子》、《庄子》、《周易》、《论语》等儒道经典的注释、研究和谈论,宣传自然无为,崇尚达生任性,以道释儒,儒道结合,内儒外道,于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玄风”,以谈玄论道来逃避现实政治。自曹魏年间的“正始之音”开始,很多名士口出玄言,不务政事,晋元帝司马睿甚至“餐服玄风”,到南北朝时有的皇帝还“尽玄言之趣”,置玄学馆,玄学风行一时。东晋以后玄学在理论上并无新的发展,出现了玄学与佛学契合的现象。

基本内容

玄学家的政治思想要点有:

① 无为而治

何晏、王弼都是“贵无”论者。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晋书·王衍传》)。从这种以无为本的观点出发,他们主张无为而治。何晏认为,天地以自然为本,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道者无也,所以圣人应当无为。王弼指出:“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老子注》)。这是先秦《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复述,但其哲学根据更为完备,其政治作用更加消极。

② 名教本于自然

这里的“自然”即“无”、即“道”、或人之自然本性,名教泛指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何晏、王弼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比作母与子、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认为名教本于自然,要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但又指出:“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老子注》),实际上比较重视名教的存在和功用。嵇康反对假名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他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主张“任自然”。向秀则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裴、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顺应自然是为了推行名教,只有按照名教的原则办事,才能符合自然,名教是天然合理的。玄学家的论证,总的来说是要调和儒与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封建统治思想寻找依据。

③ 以寡治众

何晏、王弼从一和多、寡和众的哲学思辨中,为专制皇权寻找理论依据。王弼说:“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又说:“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周易略例·明彖》)。认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符合自然之理的。以君御民,就是执一统众之道。向秀、郭象认为,“千人聚,不如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无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庄子·人间世注》)。这里清楚地表明了玄学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立场。

影响

玄学务虚不务实,形成了空谈玄理、不务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适应了门阀士族统治时期腐败政治的需要。但在学术上,玄学家一反两汉以来经学家离经辨句的繁琐作风,抛弃了其中的阴阳灾异和迷信成分,建立起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风气,其思维方式对后世有积极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