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玄妙之门 |
释义 | 玄妙之门,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称玄门。 出处玄妙之门,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称玄门。 玄者,自然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 这是葛洪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玄”是葛洪道教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概念。在《抱朴子》第一篇《畅玄》中,葛洪便开宗明义地提出“玄者,自然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的命题。万殊,指万物。葛洪认为,“玄”是无所不存,神秘莫测的,它细微深远,连绵不绝,“其远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悖乎里驰。……金石不能比其刚,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抱朴子·畅玄》)这样一个深远微妙,来去无踪,神秘莫测,无所不在的东西,却能使天以之高,地以之卑,云行之行,雨以之施,能够诞生元一之气,范铸天地两仪,吐纳众形之始,鼓冶亿类万物。总之,“玄”是天地万物之母,宇宙发生的总根源。葛洪将“道”和“玄”结合起来。“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百类,酝酿彝伦者也。”(《抱朴子·明本》)葛洪认为,对于道或者玄不能简单断定其有或无。“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抱朴子·道意》)道或玄既有既无,亦有亦无,“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抱朴子·畅言》),而最终是“有因无而生”,“有者无之宫”(《抱朴子·至理》),无是占主导地位的。葛洪就是在此命题基础上建立起道教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道德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原文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无,⑦名⑧天地之始⑨;有,名万物之母⑩。故常无欲⑾,以观其妙⑿;常有欲,以观其徼⒀。此两者⒁,同出而异名⒂,同谓之玄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⒄。 注释①道:即老子提出的哲学范畴,指宇宙的本原、规律、法则。②可道:可以言说。③非常道:非,不是。常道,永恒的道。④名: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指“道”的真相。⑤可名:可以说出的名。⑥常名:恒久不变的名。⑦无: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与“有”相对。⑧名:表述,命名。⑨天地之始:指天地混沌未开的状况。⑩万物之母:母,根本。指万物的本原。⑾无欲:即清静无为,与“有欲”相对。⑿妙:微妙、法,解释其意为“常清静无欲”、“常多欲有为。”⒀其:指“道”。微(jiào):原意指边界,引申为事物的开端、征象。⒁此两者:指“无”和“有”。⒂同出而异名:同出。指都出于“道”。异名,不同的名称。⒃玄:深过错幽昧、不可测知的意思。⒄玄之双玄:指深远而又深远。一说这两个“玄”字皆作动词,意为探索再探索的意思。众妙之门:意为一切幽昧深远的宇宙万物及其化规律的总门。 译文我们可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道”;同理,可以用言词说出来的“名”,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就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始基,“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极其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章旨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微妙玄虚。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它不具有任何质的形式,是一种神秘原精神实体。因此说这一章是《道经》的总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