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宣化冈 |
释义 | 修建拱北是伊斯兰教苏非学派的特征之一。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修建拱北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拱北。哲赫忍耶学派的拱北数量比较多,但最著名的就是宣化冈拱北。宣化冈拱北融汇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精髓,汇集各地能工巧匠,选用各地上好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终于成为哲赫忍耶学派最重要的活动中心和驰名中外的精美建筑群。宣化冈拱北建立以后,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走过了由鼎盛到拆毁再到恢复重建的过程,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宣化冈拱北在哲赫忍耶学派的发展历史中,在西北回族近代发展的历史中,甚至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宣化冈拱北的建立 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失败以后,哲赫忍耶学派遭受了空前的劫难,参与回民起义的哲赫忍耶学派教众,或被残杀,或被发配流放,或被强制迁徙,哲赫忍耶学派遭遇了自传入中国以来最低潮的时期。恢复和振兴哲赫忍耶学派,“继承道统,复兴哲派”的责任,历史的落在了马元章、马元超等人的身上。 清同治九年(1870)年,云南回民反清起义领袖之一的马世麟(马明心之孙,马化龙在云南的“热依斯”,曾以巨额黄金、白银资助过杜文秀起义军),由于叛徒出卖,遭清军重兵围剿,马世麟为保存哲赫忍耶学派的血脉和根苗,于危急中令其长子马元章率领弟元坤、元超等从事先修筑的暗道潜逃,并嘱托马元章出逃后设法营救马化龙的后代。马世麟及义军千余人尽遭血洗,于同治十年(1871)古历二月二十三日遇难牺牲,造成著名的大东沟惨案,时值马化龙牺牲后的四十天。 马世麟被害后,清廷便向全国悬赏拘捕马元章兄弟等人,年仅18岁的马元章率弟元坤、元超及侄儿等,化装成茶商,历尽千辛万苦,在老何爷(即马寅武)等的保护下,九死一生逃出虎口,辗转数省,隐居于四川成都,同治末年(1876)来到甘肃张家川。先住城北董家沟李麻子家,后又迁居原南八营首领李德仓(此时李得仓已接受招安,被钦封武翼都尉,掌管张家川地区的军政大事)府上。马元章之三弟马元超也于光绪年间离开成都来到甘肃,初居天水杨姓人家,后迁居张家川北山,购得刘姓小片土地,过着农耕生活。从此马元章兄弟三人立足甘肃张家川,落户北山,以农耕为掩护,惨淡经营,开始了“继承道统,复兴哲派”的活动。 从同治十二年(1873)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十年间,马元章一方面在张家川县北山秘密讲经传教,一方面又走遍全国十三个省市,秘密宣扬哲赫忍耶学派的教义和修持,深得各地阿訇和教民的拥戴与支持,逐步确立了他作为哲赫忍耶学派领袖的身份和地位。 马元章立足张家川后,在复教活动中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于光绪八年(1882)委派甘肃河州(今临夏市)妥阿訇,用重金买回被清廷示众多年的回民反清起义领袖、哲派第五代穆勒什德马化龙,及其三弟马成龙、长子马耀帮、军师谭生成四人的颅骨,并将其秘密掩埋在张家川北山。以后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哲派”的监控,北山遂成为马元章、马元超二人公开讲经、传教、静修的基地。同时,马元章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主动改善与执政当局的关系,完成了哲赫忍耶学派由秘密传播到公开传播的艰难过程。 光绪十五年(1889),马元章在马化龙的墓地上建起了八卦圆顶屋,始称“北山拱北”,民国四年(1915),马元章将此地取名为“宣化冈”(“宣化”即宣扬、教化之意),并修建了观光楼。民国九年(1920)夏历十一月初八日,海原发生大地震,马元章于西吉滩遇难,遗体被运回张家川,葬于宣化冈。民国十年(1921),马元超又将马化龙之长孙马进成的遗骨从河南汴梁(今开封)搬回张家川,安葬于宣化冈。民国十八年(1920)农历九月二十日,马元超归真,亦安葬于宣化冈。宣化冈遂陆续建有马化龙、马进城、马元章三位穆勒什德和马元超等先哲的墓庐,故宣化冈拱北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学派最有影响的拱北和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 二、宣化冈拱北的建筑规模与风貌 宣化冈拱北座落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北约7.5公里的的查湾村(张家川镇管辖)。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兴建,历时数十年,经三代人建造,使宣化冈拱北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总占地总面积19.94亩,共有院落24处,房屋300多间。拱北周围由苍松古柏等树木环绕,郁郁葱葱形成绿色天然屏障,中间矗立着中国宫殿式的宏伟建筑物,金碧辉煌,甚为壮观。故于右仁曾诗赞云:“金碧参差宣化冈”。 宣化冈拱北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雄伟可观,具有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特征,为甘肃全省名胜古迹之一。 距县城北约2.5公里之赵川村畔,原有一雄伟的石碑,谓“神道碑”(现存宣化冈),此碑是陕甘两省官绅商学人士为元章、元超二人的功绩而树的。朝村北而上就可看见高约10米,宽约20米,底部用石条、上部用青砖砌成的一座门楼,中间开有一上圆下方,高约3米,宽约4米的洞门,其洞深约8米。门上悬一匾额,上书“万物静观”四字,门楼上额镌刻前清翰林哈锐亲书的“宣化冈”三个白底黑色大字。上面建有三间楼阁,飞檐翘角,起脊瓦寿,前后是八盘棂隔门窗,中间门顶悬一木匾,上书红底金色“观光楼”三字,四周有砖砌围墙,向南俯视,可看到张家川城区全景。 入楼门便是一条石台阶路,路左首有一走廊直通“观光楼”,走廊西边有一花园,名叫“别有春”,园内栽有倒柳、竹子、葡萄,种有奇花异草,还建有三个雅致的箍窑,这是主人夏季静修避暑之地。路右首是碾麦的场院、沐浴室院。走上台阶路,是一条从东到西可通车马的巷道,巷道中设有上马石、拴马柱。巷道西有一总门,叫西门,出西门有一条大路直通北山公路。巷道东有一小门,叫东门,出东门有几条小路通北山堡子梁各地。巷道中间修有两间过道楼,登楼可观全冈的景色。巷道南边有七间大楼,是宣化冈私塾楼。靠楼房东边设宰牲院和宽大的蔬菜园子。 巷道北靠西有一砖刻的牌坊门,叫“东阳门”,其横额为“裢里经殿”四字。左右两侧镌刻对联一幅,上联题“跋地疏高门,普望众生登乐界”。下联为“携群游圣域,莫将初步误趋岐”。朝上走铺有石条台阶,入门是一片宽大的公墓区,叫“坟园洼”。洼上栽有松柏数百棵。洼东有一木牌坊门,直通拱北院。 巷道北中间有一大牌坊门,叫“中门”。进门有一过道院,建有五间西房,是过重大忌日活动时散油香的房子,南面有客房和供茶水的房子,东边有三间过道,两边为传达室和接待室,中间过道可通花院(会客院)。花院东边建三间锁子厅,专为招待来冈的达官名流而设的,名叫“接官厅”。靠厅的右首是马元超的静修房,厅左首有十多间主人和贵宾的住房。厅北边走上几个石条台阶,有一月洞门,进月洞门便是“楼院”,院内东边三间安架房为马元章的寝室;西边靠崖有一精致的砖箍窑,为修身念经之地。院内栽有几棵红、白牡丹,长有一棵高大而古老的“山春柳”。楼院后边有一小院,栽有一小块竹林,院内数间房子是马元坤的住宅。花院靠静修房的东边有一道门,进门有一照碑,上书“福”字,内有一走廊通家院,家院西边三间上房为马元超的住室,南北房是其子侄的住室,东边为三间“过厅”。 走出过厅是书房院,出书房院是东院,雇工的宅院和马房院。过厅的南北两边各有月洞门,北边月洞门内为小伙房院,有五间灶房,十多间住房,小伙房是为主人和来客造炊之地。南边月洞门内有两道院,其一为大伙房院,修有三间伙房;其二为女佣人的五间住房。大伙房是专为雇用人设的。另有专门为炸油香设的油香房院,建有十多间房子。 花院的西面是上拱北的崖,靠崖左首为三间楼房,中间有五间过道院,过道中有一个窑洞。崖上用砖刻“留春崖”三个字,靠崖右首走上几个石台阶,有一牌坊门,墙壁上书“天地正气”四字。入门是盘旋而上通往拱北的台阶走廊,走廊顶头有一牌坊门,两侧挂着木刻对联一幅,上书“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进门就到礼拜寺院。寺院西面有五间宏伟的礼拜殿,殿正门上额悬有“阐扬圣教”的木匾,殿门两面挂湖南翰林谢威凤亲书的“清香满室楼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的对联,殿内挂有元章的亲笔提词:“人心惟危道心微,人欲肆时天理灭,切磋琢磨已私尽,真光普照暗复明”(《鉴古训》),还有元章、元超两人亲书的阿文匾对等。 寺院东边有“省心楼”二层,礼拜殿南北相对修建三间明亭,南亭接连干“尔曼里”的“经厅”,北亭连接拱北。东边为一牌坊门,叫“翠真门”,底部是用石条砌的七级台阶,两侧是八字扶柱,上顶是三起檐花龙凤形象,硫瓦透花脊,雄伟壮丽。门上方悬挂北洋军阀政府总理段祺瑞所书“遗古熔今”的匾额。此门专供主人干“尔曼里”时出入行走之门,平时关闭,禁止他人通行。翠真门外靠留春崖边,接连有两道小院,由月洞门相隔,前院内有五间房,是主人家干“尔曼里”换衣之地。后院内有五间东房,是守拱北阿訇的住室。后院西边为五间亭子,亭子中间有过道门,是通拱北的正门。 拱北院内正北面一字并排,建有四座雄伟的砖刻木雕的八卦拱北,自右至左分别为马化龙、马元章、马元超、马进成之墓庐。正中间拱北门上额悬挂“明德宏道”的木匾,全用圆木套成。四座拱北上面是六角圆顶,下面是长方形砖砌底座,内侧四面镶有不透明玻璃,内挂幔帐,墓庐周围有苍松翠柏,茂林修竹,显得肃穆幽静。 宣化冈内的拱北、经厅、礼拜殿等24处建筑群、300多间房屋,都是特请外地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其建筑依自然地形布局,气势宏伟,门庭错综,结构精巧,曲径通幽,别具一格。厅殿和室内铺有名贵的和田地毯,摆设各式的古铜香炉、珠砂花瓶以及精制家具和古玩等。门上大多悬挂名人题赠的匾额。住室和客厅等房内挂有历代名人的字画和元章、元超二人亲作的治教省身格言及对联。书房内藏有珍贵的宋版史书和伊斯兰教的大部经典。 宣化冈原建筑群在1958年反宗教特权、反封建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先后被拆除。从80年代开始仿照原貌在原地重建。先后建成经厅一座,拱北四座,客房、办公室、沐浴室等共达六幢50多间。 经厅为中国古典传统建筑,大屋顶砖木结构,屋面为四坡水,屋架为粗略的大木作结构,隆脊翘角,简瓦覆盖,宏伟庄严。拱北院内有从东到西的石引路,引路上面为三间花亭,为上坟人悼念之地,花亭北面靠崖建有四座雄伟壮观的八卦拱北,右起第一座是同治年间反清起义回族领袖马化龙之墓,两边悬挂“真机亘古在,道运至今开”的楹联。中间两座是马元章、马元超之墓,上悬复制的“明德宏道”匾额,两面挂有“作两间之首领,为万世之范围”的对联。左边是马进成之墓。四座拱北都是从外地请来的古建筑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其建筑和布局,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外形上表现出四角飞阁,挑檐玄斗,角亭对峙,楼塔突起,琉璃简瓦金碧辉映,塔顶玄月独竖一帜。全部工程起架磅礴,结构宏伟,砖刻木雕,玲珑绝巧,漆彩粉染,精美细致,完全按照原样油饰一新,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四座八卦拱北前面正中间立一石碑,是各省教下暨子侄等为元章、元超敬立的墓碑,碑正面中书“马大、三上人光烈、光?夫子之墓”。上首书“民国二十二年九月浣谷旦”,下首书“各省教下暨子侄等同敬立”。碑后面是“前清翰林庶吉士门生哈锐谨撰文,陆军上校愚侄何兆龙敬书”。墓碑前面埋有元章二弟元坤、堂弟元芳及元章三子仁武,元超的二位夫人及其子锡武、毅武、辉武、霆武、桓武、殿武的墓庐。坟园内栽有松柏、龙柏(紫丁香)树木,春季松柏青翠,龙柏花开,香气袭人。拱北之上有一大洼(约3亩地),周围筑有砖墙,洼上栽有松柏、白杨、山杏及沙棘等乔灌木,每临春天,山花烂漫,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景色迷人。 三、宣化冈拱北的历史地位 宣化冈拱北是哲赫忍耶学派的中心,也是广大哲赫忍耶学派教众心中的圣地;是宗教教理的传播中心,也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交流的中心;是人才汇聚之地,也是观光游览的胜地;是近代回族与伊斯兰教学者、知识分子学习、交流的课堂,也是回族精英实现抱负和理想的舞台;宣化冈拱北的历史变迁见证了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宣化冈拱北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哲赫忍耶学派以及整个回族的发展。尽管昔日“金碧参差宣化冈”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但宣化冈在哲赫忍耶学派的发展历史、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甚至在回族的发展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宣化冈拱北的建立,标志着哲赫忍耶学派开始了自马明心、马化龙之后的第三次鼎盛时期的到来。马明心时期哲赫忍耶学派迅速发展壮大,但遭到清政府的残酷打压,马明心本人及其后裔或被残杀,或被发配流放;马化龙时期哲赫忍耶学派重新发展到高峰,但同样遭到清政府的残酷打压,马化龙连同家人被残杀300余口;马元章时期哲赫忍耶学派重新走上了振兴之路,并很快达到了又一鼎盛时期。马元章时期哲赫忍耶学派兴盛以后,没有重蹈历史上由盛及衰的覆辙,而是持续发展。这固然与特定的时代有关系,但马元章吸取先辈们的经验教训,注意避免与当政者的直接冲突与对抗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说马元章开创了哲赫忍耶学派和平发展的历史,一点也不为过。 宣化冈拱北的建立,改变了哲赫忍耶学派传播与发展的格局。在宣化冈拱北建立以前,哲赫忍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地区主要在青海循化、甘肃会宁、平凉、河州(临夏)、伏羌(甘谷)、宁夏灵州(吴忠)等地,但在清朝政府的清剿之下,这些地方成为重点“受灾区”,哲赫忍耶学派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心。而宣化冈拱北的建立使哲赫忍耶学派又有了新的中心。 宣化冈拱北的建立,重新凝聚了哲赫忍耶学派广大教众,使“劫后余生”的哲赫忍耶学派教众,包括当时流离失所的回族人民看到了重新振兴哲赫忍耶学派以及整个回族的希望。 宣化冈拱北的建立及发展,使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了高峰,无论是建筑艺术的发扬,还是汉文典籍的产生与流传,都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宣化冈拱北的建立以及宣化冈宗教中心地位的形成,无论在中国近代历史,还是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宣化冈拱北的历史地位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显得更加重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