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轩辕丘 |
释义 | 轩辕丘在新郑市区一带,即今黄水河(古溱水)和双洎河(古洧水)交汇处的高台地上,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其地貌形态东有马陵岗,西有双岭岗,南有黄岗,北有裴李岗,中间似盆地。溱水、洧水自西北而来,于盆地中切割一凸起的高台地,即是轩辕丘,其中心区在今黄帝故里景区一带。历代史书和辞书记述轩辕丘是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为远古先民聚落地。 典籍记载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大明一统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台湾)林尹、高明《中文大辞典》说:“轩辕丘,地名,在河南新郑县。”以上说明,黄帝是因居住和生于新郑轩辕丘得名。此说符合远古时代部族名、人名、国名因地名而得名的规律。 然而有史说黄帝是因发明物事而得名。《史记·集解》引张晏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册府元龟·帝系》亦说:“黄帝名曰轩辕……又云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楚辞·远游》中说:“轩辕不可攀援兮。”注说:“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为轩辕氏也。”这是说黄帝是为轩辕车制作冠冕服等,而称轩辕。而《释名》则说:“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这是说,黄帝发明了轩辕车而名轩辕。此说实属谬误。黄帝发明很多东西,决不会因发明某一件工具就改名为轩辕,况且轩车和轩服并不是黄帝时最主要的发明,其发明人也不是黄帝,而是奚仲、邑夷,《世本》说“奚仲造车”,《事物纪原》说“帝令邑夷造车便民”。说黄帝是因发明车或车服而得名轩辕,不符合远古人因地名得名的规律。 历史上最早记述黄帝居轩辕丘的是战国《世本》,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产青阳及昌意。”汉代戴德《大戴礼记·帝系》、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从此说:“黄帝居轩辕之丘。”但轩辕丘在何地,史书记载不明。到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明了轩辕丘的地望,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说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县。其后,宋代罗泌《路史》、张君房《云笈七签》、刘恕《通鉴外纪》和无名氏之作《轩辕黄帝传》等皆从其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古代很多史书将“居”作“生”,战国《世本》、汉《史记·五帝本纪》等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实为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常居地。到了明代,《大明一统志》说:“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许多权威史学家都确认黄帝生于新郑县的轩辕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陆应阳的《广舆记》是一部全国权威性的地理志,说:“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将“轩辕丘”说成是“新郑”,成了“新郑”的别名;大史学家王世贞的《御批纲鉴会纂》关于黄帝的出生地记述更为详细明确,说:“黄帝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明代史书皆从此说。清代最权威的史书之一是清雍正三年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说:“轩辕丘在新郑县,黄帝生于此故名。”尤其是大学士傅恒、刘统勋、尹继善,协办大学士尚书阿里衮、刘伦,户部尚书于敏中,刑部尚书舒赫德等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和大史学家吴乘权《纲鉴易知录》等皆说:黄帝生于轩辕丘,轩辕丘在今新郑县。 历代史书说轩辕丘在新郑县,但在新郑县的什么地方?最早说明轩辕丘在新郑具体地方的是明初曹学佺的《天下名胜志》:“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清乾隆二十九年黄帝故里《重修大殿记》碑记述,说:“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说轩辕丘就在今黄帝故里景区之内。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星野考》也说:“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清乾隆四十七年黄帝故里附近《重修玉帝殿记》碑刻说:“吾邑固黄帝之墟也。”陕西大学教授柏明《轩辕黄帝传》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是则轩辕丘当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为刘文学的《黄帝故里文献录》作《序》说:“由此足见,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所居在新郑,其说渊源有自,凿然可据。”1990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题有“轩辕丘”碑。自汉代在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今建设成为黄帝故里景区。 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战国,《世本·卷一帝系篇》:“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名,又以为号。’” 汉,戴德《大戴礼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按:《史记》竹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卷七)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氏之女,世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晋,王嘉《拾遗记》:“轩辕皇帝,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巳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考定历纪,始造书契,服冕垂衣,故有衮龙之颂。变乘桴以造舟楫,水物为之祥踊,沧海为之恬波……”(卷一) 宋,《太平御览·皇王部》:“黄帝轩辕氏,《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居轩辕之丘。’……《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系》:“黄帝轩辕氏,少典之子,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一云姬姓。母曰附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一云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一号帝鸿氏,亦曰归藏氏。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或云寿三百岁。”又:“黄帝名曰轩辕,盖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云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卷二) 宋,刘恕《通鉴外纪》:“有熊氏,原注皇甫谧曰:‘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卷一) 明,天顺五年李贤《大明一统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卷二十六,第18页) 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卷四,第17页) 明,曹学佺《天下名胜志》:“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 明,嘉靖三十四年间《河南通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卷二十一) 明,王世贞《御批王凤洲纲鉴会纂》:“黄帝有熊氏,《白虎通》曰:‘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之子也。黄帝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帝生而神灵,日角龙颜,有景云之象焉。弱而能言,幼而徇齐。徇,疾也,齐,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长而敦敏,成,成人也而聪明。国于有熊,地名,今河南新郑县,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卷一) 明,袁了凡、赵田《御批历代资治纲鉴》:“黄帝有熊氏,按《白虎通》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之子。按,黄帝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帝生而神灵,日角龙颜,有景云之象。弱而能言,幼而徇齐。徇,疾也,齐,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成,成人也。国于有熊。有熊,地名,今河南新郑是也,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卷一) 明,顾锡畴《纲鉴正史约》:“黄帝有熊氏,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氏为诸侯。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姓公孙,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轩辕修德治兵,擒杀蚩尤于涿鹿,诸侯咸推轩辕为天子,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在位一百年。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今新郑县即有熊氏之国。”(卷一) 明,袁黄《新刊通鉴辑要》:“黄帝有熊氏,《索隐》曰:‘按,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之子也。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氏为诸侯。帝榆罔之世,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一统志云,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徇,疾也,齐,速也。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卷一) 明,陆应阳《广舆记》:“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 明,王凤洲、袁了凡《纲鉴合编》:“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之子也。按,黄帝母曰附宝,之神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有熊,地名,今河南新郑是也,故号有熊氏。”(卷一) 明,李兆《读史汇说》:“黄帝有熊氏,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外纪》曰:‘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为诸侯,帝榆罔之世,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生帝于轩辕之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因名轩辕。姓公孙,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 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地理志·古迹》:“轩辕丘,在县境,黄帝生于斯。”(第22页)又,《新郑县志·古圣》:“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曰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国,今河南新郑是也。’其母附宝,感电光绕丁而娠,生帝于轩辕丘,因名之。”(卷三,第15页) 清,顺治十七年贾汉复等《河南通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居此故名。”(卷二十,第9页) 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人物·古圣》:“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其母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丘,因名之。”(第306页) 清,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黄帝者,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其母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妊,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又《开封府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为有熊氏之国,黄帝生于此。”(卷十六,第20页) 清,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清雍正三年本,三百八十卷,开封府部) 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迹下》:“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国,轩辕黄帝居此故名。”(卷之五十二) 清,乾隆二十九年《大清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西北故城。《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黄帝之所都。’《通典》:‘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卷一百五十,第4页) 清,乾隆三十三年,大学士傅恒、刘统勋、尹继善,协办大学士尚书阿里衮、刘伦,户部尚书于敏中,刑部尚书舒赫德《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黄帝轩辕氏,少典氏(神农时诸侯)之子,母曰附宝,见电光绕斗感而有孕,生帝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故曰轩辕氏。姓公孙,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国于有熊(即新郑)。杜佑《通典》:‘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故亦曰有熊氏……’”(卷一) 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星野考》:“《武陵太守星传》:轩辕十七星,如龙形有两角,角有大民,小民。《月令》:季夏盛德在土,其帝黄帝。高诱曰:黄帝以土德王天下,死托祀于中央之帝。《名胜志》: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 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西北故城。《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黄帝之所都。’《通典》:‘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第9214页) 清,吴乘权等《纲鉴易知录》:“黄帝有熊氏,以土德王。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为诸侯。帝榆罔之世,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因名轩辕,姓公孙。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北),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卷一) 清,郭袁恒《历代帝都考》:“帝王应天立极必有建都之所,昔者庖牺氏生于纪(今陕西巩昌府秦州)而为天子都陈(河南陈州府),神农都陈而别营曲阜(山东兖州府曲阜县),黄帝生寿丘(开封府新郑县),都涿鹿(顺天府涿州),少昊始穷桑(兖州城北)而迁都曲阜……”(按:郭袁恒认为寿丘在新郑县) 清,吕世安辑、蔡东藩校《中华全史演义》:“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祈于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妊,阅二十四月,乃生轩辕氏。因产于轩辕之丘,名曰轩辕。轩辕丘,在河南省新郑县境。” 清,段长基《历代统纪表》:“黄帝轩辕氏,代神农氏而有天下,戮榆罔于阪乡泉,诛蚩尤于涿鹿;命大挠作甲子,命隶首作数,命伶伦作律吕、作冕旒衣裳,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蚕。世系,姓公孙氏,因长于姬又以姬为姓。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氏为诸侯。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帝子二十有五人,得姓者十四人。元妃嫘祖生子二人,长玄嚣,次昌意。少典国号非人名也。如谓国君之名,炎帝即少典氏子,黄帝与炎帝中间相隔八帝凡五百余年岂有相代而有天下乎?”(卷一) 清,光绪二十八年田文镜《河南通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国,轩辕黄帝居此故名。”(卷五十三) 清,陈钟珂《历代纪年·五帝纪》:“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为诸侯。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都涿鹿(今直隶保安州)。帝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八年初作甲子,在位一百一十年,葬桥山(今陕西中部县祭陵)。”(清御凤阁刊本,第2页) 清,《新镌古今帝王统系天下分合图》:“黄帝有熊氏,神农母弟之后,世嗣少典为诸侯。姓公孙,生于轩辕丘,名轩辕,长于姬水,改姓姬,河南开封人,都有熊(今开封府新郑县)。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轩辕修德治兵,擒杀蚩尤于涿鹿,诸侯咸推为天子。在位百年,年一百十一岁,制文字,制阵法,造律吕,制历象,制医书,制衣裳、宫室、器用、舟车、货币,划野分州,立井制亩……”(清文林堂藏本,第1页) 清,王在镐《帝王甲子纪》:“黄帝有熊氏,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为诸侯。帝榆罔之世,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感电光绕斗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皆在今河南新郑县。姓公孙,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年十二即帝位,以土德王,在位百年,葬桥山,在今陕西中部县。二年甲子,六十二年甲子。”(咸丰八年务敏斋刊本,第2页) 清,陈诗《竹书纪年集注》:“黄帝轩辕氏,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元年,帝即位,居有熊。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嘉庆六年本,卷一,第1页) 清,杨振镐《绎史》:“《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帝王世纪》:‘黄帝,少典之子……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河图握拒》:‘黄帝名轩辕,北斗黄神之精,胸文曰黄帝子。’《拾遗记》:‘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巳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五行书云,以戊子日生。’”(光绪甲辰年本,卷五,第1页) 清,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衡按:《路史》:‘少典娶于有氏,是曰女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盖少典始则其名,继乃因以为氏,非生黄帝者即此娶有之少典也。《外纪》云:‘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氏为诸侯。帝榆罔之代,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斗而有身,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语最明晰。《晋语》直云少典娶有氏生黄帝误矣。……郑环曰:‘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嗣为诸侯当居有熊。”(清嘉庆十八年本,卷一,第5~7页) 清,嘉庆二十二年、民国十三年《密县志·建置志》:“七圣庙,在古窑沟,即共迷襄野之七圣也。《中州杂俎》:‘在大隗镇南三里许,古窑沟中,数椽已圯,尝往寻故址,惟阪砾鸣春流耳。然自新郑轩辕丘至此四十余里,即河南走襄城,尚隔五六舍,岂可称襄城之野?纵真迷乎,未必迷此。’” 清,林春溥《竹书纪年补正》:“黄帝轩辕氏,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元年,帝即位居有熊。《世纪》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卷一) 清,严富俊《易知录摘要类编·国都》:“黄帝有熊氏,母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姓公孙,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在位一百载。有熊,地名,今河南新郑县。”(卷一) 清,王俭心《历代帝王纪年表》:“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少典妃附宝,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以土德代神农氏治天下,故号曰黄帝。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在位百年,寿一百一十有一岁。子玄嚣践位。”(清道光十八年本,第2页) 清,万健安《历代帝王年表·五帝》:“黄帝轩辕氏,公孙姓,名轩辕,有熊国君之子,因生于轩辕丘故名。代神农氏治天下,都涿鹿,以土德王,作甲子,作算数,造律吕,作衣裳、舟车、宫室、内经,教蚕桑,设井亩,作咸池乐,以云纪官,在位一百十年,崩于荆山之阳,葬于桥山。”(清同治十年浔阳万氏刊本,第2页) 清,蔡方炳《广舆记增订·古迹》:“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 1921年版,方宝观、方毅等23名学者编纂《中国人名大辞典》:“黄帝上古帝王,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第1236页) 民国十七年(1928年)《汜水县志》(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有熊氏轩辕之丘,黄帝都于轩辕之丘,后名具茨,或曰大隗,即汜水东南之绵亘处新郑县,盖属有熊氏故土也。” 1931年版,臧励和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轩辕丘,在河南新郑县西北。《史记·五帝纪》:‘黄帝居轩辕之丘。’”(第754页) 1947年,方毅、傅运森《辞源》(正续编合订本):“轩辕史称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县),故曰轩辕氏。”(第1440页)又曰:“黄帝,古帝名,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第1712页) 1962~1968年版,(台湾)中华文化研究所林尹、高明《中文大辞典》:“黄帝,上古帝号。少典氏子,姓公孙,长于姬水,又姓姬。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曰黄帝。”又:“轩辕,(1)黄帝号也。《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史记·五帝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索隐》:‘按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史记·司马相如传》:‘轩辕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汉书·古今人表注》:‘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楚辞·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注):‘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之为轩辕氏也。……’(2)地名,在河南省新郑县。《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第三十二册,334页) 1980年版,(台湾)杨汤铭《最新世界人名大辞典·中国历朝帝王纪元表》:“黄帝,上古帝,少典氏之子,亦曰地皇氏,帝鸿氏,归藏氏;居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又曰有熊氏。”(第925页) 1983年,《辞源》(修订本):“黄帝。古史记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第四册,第3568页) 1985年版,慕容翊编《中国古今姓氏辞典》:“轩辕,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史记·索隐》。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汉书·古今人表》。轩辕氏,亦为帝鸿氏《风俗通》。轩辕,即黄帝也。宋有轩辕损《通志·氏族略》。”(第230页) 1989年,丁清贤《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考古学现象看阪泉之战及其影响》:“关于黄帝部族居地的地望,古代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有熊,《史记·五帝本纪》引皇甫谧:‘有熊,今河南新郑县是也。’轩辕之丘,《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其地应在今河南新郑一带。”(见《军事史林》1989年第6期) 1992年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讨论会”,发表研讨会《纪要》:“关于轩辕黄帝故里的认同,人们把黄帝故里视为圣地,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侧面研究,认为轩辕故里在新郑地区是可信的。考古学研究说明,新郑地区具有丰富的文物遗存,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周文化,一脉相承,延续不断,处于中国文明萌生的核心地带。历史文献比较研究的结果,新郑县应是轩辕故里。神话与民俗研究结果,发现新郑及其周围地带是黄帝神话密集地带,神话集群在以新郑为核心地带发生,说明新郑远古时曾为天下之中,黄帝居新郑。因此,学者们认为,关于黄帝生于轩辕之丘,都有熊,其地望在新郑县的记载是可信的。”(见张维华主编《黄帝故里——新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9月) 1993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国勇《涿鹿·阪泉地望考》:“我在拙文《黄炎华夏考》一稿中,曾论证认为黄帝和炎帝的老家都在河南新郑,二者本来相安无事,各发展各的,但后来互相发生了冲突:‘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韦昭注:‘济’当为‘挤’,挤也。《传》曰:‘黄帝战于阪泉。’看来‘挤’的结果,是黄帝挤垮了炎帝,炎帝只好出走。走向何方?皇甫谧说是‘初都陈,又徙鲁’,不知何据?我倒认为,炎帝不是向东,而是向西,而且是在距新郑不远的地方。炎帝出走后,新郑自然成为黄帝的一统天下和大后方了。”(“炎黄文化研究丛书·洛汭与河图洛书”1996年版,第321页) 2000年10月,李学勤《拥篲集·〈黄帝故里文献录〉序》:“由此足见,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所居在新郑,其说渊源有自,凿然可据。新郑位于中原核心,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罗琨主编《炎黄汇典·方志卷》:“《(民国)河南新志·卷之十八·大事》民国十八年(1929年)稿本:‘河南跨黄河流域之中,自古帝王多兴于是。故太皞都陈,朱襄都柘城,炎帝初都陈,后徙曲阜,黄帝都新郑(按黄帝都于轩辕之丘,《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帝喾都偃师(按帝喾都亳,《一统志》:亳,今偃师县)。禹平水土而导河、导淮、导沅,施功之处,惟河南为独多。’”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鲁谆、丁丕光主编《炎黄汇典·图像卷》:“《新郑轩辕故里》:轩辕丘,位于新郑市区北。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轩辕故里大殿碑刻:‘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 2002年,陕西省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典礼筹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轩辕黄帝传》:“黄帝的母亲为有氏族的附宝,而其父是少典氏族中的一位男子。黄帝何以名轩辕?据《帝王世纪》的说法,是由居轩辕之丘而得名。轩辕之丘究竟位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按《帝王世纪》:‘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是则轩辕之丘当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 2003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仁民《炎黄颂·前言》:“黄帝,生于新郑,都于新郑,传说甚丰,现存具茨山、黄帝故里、饮马泉、黄帝口、黄帝坟等。”(见王仁民《炎黄颂》2003年11月)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述黄帝授国于有熊,于此建都,居轩辕之丘。这是继汉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和焦延寿《焦氏易林》之后,再次明确河南新郑为有熊国,最早确认黄帝所居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又记述少典妃有氏女登游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感神龙首,而生神农氏炎帝。 黄帝生于轩辕丘。战国《世本》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戴德《大戴礼记》等从此说。轩辕丘在何处?《通鉴外纪》卷一上注引皇甫谧云:“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说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明《大明一统志》说:“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陆应阳《广舆记》说:“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于此因名。”清《大清一统志》、《河南通志》、《开封府志》、《新郑县志》和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等皆记述轩辕丘在新郑县,黄帝生于此故名。新密市的先人编纂的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和民国十七年《密县志》都认定轩辕丘在新郑县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