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续栖莲社求友文 |
释义 | 汤显祖所作《续栖贤莲社求友文》原见于《莲社求友图》(明代吴彬)画幅卷尾。汤显祖在《续栖贤莲社求友文》中忏悔了自己从事戏剧创作、为情所困的一生,回顾古往今来诸多名人弃官皈依佛门的故事,表达了自己一心向佛、志在莲社的夙愿。 作品名称:续栖贤莲社求友文 外文名称:无 作品别名:无 创作年代:明代 文学体裁:散文(长篇跋文) 作者:汤显祖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续栖莲社求友文》 作品年代:明代 作者:汤显祖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莲社求友图》画本幅仅落“吴彬”名款,卷尾另接纸有汤显祖长跋《续栖贤莲社求友文》。全文如下: 岁之与我甲寅者再矣[2],吾犹在此为情作使,劬于伎剧。为情转易,信于痎疟[3],时自悲悯,而力不能去。嗟来之食夫!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非类。吾行于世,其于情也不为不多矣,其于想也则不可谓少矣。随顺而入,将何及乎?应须绝想人间,澄情觉路,非西方莲社莫吾与归矣。昔远公之契刘遗民等[4],十八贤为上首。而康乐高才[5],求与不许;渊明嗜酒,而更邀上。名迹既迁,胜事遂远,至赵宋省常昭庆之社[6],虚有向、王二相国名,隐迹不著,亦足致慨于出世之难矣。 吾弱冠徘徊坠簪池上[7],因而自念,异日投簪,庶其在此。四纪而馀,因循未果。迩欲奋飞开莲续社,而故林驰传,颇得栖迟。诸所高深,去人大远。津梁一处,允惟厥中,则有唐少室山人李公所隐栖贤故基[8]。谷林石淙,雷动车震;桥名三峡,循涯眺听,空寒应心。五老双流,倾其左侧;龙渊鹿洞,趿其近间。真不尽之灵墟,而无为之尽垝也。中有平畴暖曲,茶笋斯储。谷口江乘,延接非远。兴言葺筑,无负初怀。 冬春间,复闻九江分司钱塘葛公加意道业[9],亟往依之,冀成斯事。比度章门,荀公幅巾归越,而栖贤老释乐愚寔来[10]。乐愚故有净行可语者,旋告之故,乐愚曰:“亦其时也。高天销于炽炭,大地沉于积流,况此聚沫之躯,悬舆之晷乎[11]。虽然,非有同心,安能久处?曷若遂踪林、远[12],大启宗、雷[13],庶使鸾鹤相依,兰菊无绝耳。” 吾愧其言。自惟素尚浅于渊明[14],杂心广于康乐,而敢擅嗣盟以滓前哲。已而静思,有足述者。晋宋之间,世道奇侧,远公夷迹谛交,实深玄虑。我明一家,恢然道广,才度之士,朝壑交容。慕类以悲,感忾而集,要亦语嘿之通怀,往来之大致矣。且吾有二友,汤嘉宾久忾叹于栖贤[15],岳潜初近勤施于昭庆[16]。兹之续斯盟也,成斯役也,二公首其许我乎? 嗟来之食夫!匡、蠡之名迹巨矣[17],宇宙之名流盛矣!遗民通隐,必有周、刘[18];散骑舍人,未乏诠、炳[19]。费神明于匪妙,委日用于无常,情有所必穷,想有所必至。苟怀千秋之寄者,皆将有感于斯言耳。 作品注释[1]莲社:佛教净土宗最初的结社。晋代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与僧俗十八贤结社念佛,因寺池有白莲,故称。 [2]“岁之”句:此文作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汤显祖已六十五岁,故云“甲寅者再”。 [3]痎疟:疟疾。痎,二日一发之疟 [4]远公:高僧慧远,世人称为“远公”。刘遗民,“十八高贤”之一。 [5]康乐:晋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称。 [6]省常:莲宗第七祖,北宋初淳化年间住南昭庆,结莲社,以杭州“本源天下之胜游,乃乐嘉遁”,一时间与会者多“宰相名卿”,“而王文正公且为之社首”(《佛祖统纪》卷二十九)。 [7]“吾弱冠”句:汤显祖隆庆四年在南昌中举,往西山峰寺谢考官张岳,晚过池上,坠一莲簪,作有《莲池坠簪题壁诗》。 [8]李公:唐代李渤,字濬之,洛阳人。曾隐居庐山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白鹿洞”)读书。[9]葛公:荀寅亮,钱塘人。万历十四年任江西右参议备兵九江。 [10]乐愚:汤显祖有《答乐愚上人》:“此时世路人情,大非昔比。做官人失势,出游亦难如意。况衰飒老僧,数百里外,向朱门求儭,能悲施者何人?安之矣。两贵人俱无报书,亦无庸相报也。莲社文久附去,远公有灵,世岂无具龙象大力者,成此胜事,不必隐向鸡鹜索食也。”“莲社文”当即《续栖贤莲社求友文》。 [11]悬舆之晷:辞官家居之时。悬舆,同悬车。古人七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称七十岁悬车之年。晷,时间。 [12]林、远:东晋高僧支道林、慧远。 [13]宗、雷:“十八高贤”之宗炳、雷次宗。 [14]渊明:晋诗人陶渊明,与慧远为方外之交。 [15]汤嘉宾:史宾尹。曾官南京国子监祭酒,罢归。 [16]岳潜初:名元声,嘉兴人。官工部都水司郎中,以言事罢归。 [17]匡、蠡:匡,匡山,即庐山;蠡,彭蠡湖,即潘阳湖。 [18]周、刘:“十八高贤”之续之、刘遗民。 [19]诠、炳:“十八高贤”之张诠、宗炳,皆弃官而皈依佛门者。 作者简介汤显祖是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西临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登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临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他52岁正式罢职赋闲在家,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李贽的诸多学说带有市民阶层个性解放色彩,对汤显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官场中的腐败与尔虞我诈使意气慷慨的汤显祖厌恶政治,辞官归隐故里玉川,潜心戏剧创作,二十几年时间里陆续创作了《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的相继问世,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汤显祖晚年退隐闲居故乡临川,由于体弱多病生活凄苦,同道好友李贽、达观相继被害狱中,更加剧了他内心苦闷。达观与李贽并列为当时思想界“二大教主”,达观与汤显祖神交多年,几十年来他总在关注并劝说汤皈依佛门。家中又接连遭遇回禄之灾与丧子之痛,使汤显祖彻底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原本存有的佛道之心重新萌发,遂有续栖贤寺结莲社之念。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年已65岁的汤显祖邀约友人汤嘉宾(前南京国子监祭酒)、岳潜初往庐山栖贤寺隐居共结莲社。其实这一年冬汤显祖母亲去世,他守孝在家不可能外出,更何况弃家离开临川上庐山。因此,他与友人企图再结莲社的宏愿便无法实现。吴彬求友续栖贤寺结莲社无非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罢了,并非真正出家,但要比那些一般的居士更加精进。汤显祖曾为栖贤寺迎请得长六佛像,由于赞助人九江兵备道葛寅亮退职怀乡而资金困难。次年正月汤显祖的父亲以88岁高龄去世,他作为长子再不能外出。 作品相关《莲社求友图》明代吴彬《莲社求友图卷》,拖尾有同时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长跋《续栖贤莲社求友文》。画心纵28.3厘米,长68.9厘米;题跋纵29厘米,横239厘米。 该卷绘画与书法几乎各占一半。乍一看,是图属于点景人物山水画,画面构图以山水为主,人物点景,而仔细观察分析,结合汤显祖的题跋,画中人物在该图中并非仅仅是点景,而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