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蓄血证 |
释义 | 蓄血证是外邪由表入里,热邪与血结于下焦,出现少腹结急,下血,神志如狂,发热等症状的病证。《伤寒论》认为蓄血证是“太阳随经,瘀热在里”,“热在下焦”,是外感热病,病邪入里,热邪与瘀血结于下焦所致,有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的区别。吴又可《温疫论》也论述了蓄血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将蓄血证归在下焦篇。 [证候表现] 蓄血证的主症为:少腹结急,下血,神志如狂,发热。临床表现可见少腹结急或硬满或疼痛,大便出血或阴道出血,如狂或发狂,或喜忘,或神情烦躁,发热或身热,或夜热昼凉,或消谷喜饥,小便自利,脉沉或数。 太阳蓄血证常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并有轻证与重证的区别,阳明蓄血证以喜忘、大便出血为主症,温病蓄血证以夜热昼凉为主症。 [病因病机] 热邪与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经脉不通,故少腹结急或硬满,甚或疼痛;瘀热结于肠道、胞宫,灼伤脉络,则可出现便血或阴道出血;瘀热内结,上扰神明,则见如狂或发狂,或喜忘,或神情烦躁;表邪未解,卫气抗邪,则发热或身热;邪入阴分,则夜热昼凉;胃热亢盛,则消谷喜饥;病位在下焦,尚无涉及膀胱,故小便自利,此为与蓄水证的区别之一;瘀热结于里,则脉沉而数。 《温疫论》认为蓄血“不论伤寒时疫,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便色如漆。大便反易者,虽结粪得瘀而润下,结粪虽行,真元已败,多至危殆”。《温病条辨》认为蓄血证是“邪在血分”,“血分结也”。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治则治法] 蓄血证当以祛邪祛瘀为主,可用活血化瘀、破血逐瘀、凉血散瘀等治法。《伤寒论》对太阳蓄血轻证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太阳蓄血重证用抵当汤、抵当丸破血逐瘀;阳明蓄血用抵当汤破血逐瘀;《温疫论》对邪入血分的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凉血散瘀,是《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去桂枝、甘草,加入了当归、芍药、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若“亡血过多,余焰尚存”,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对于“真元已败,多至危殆”的危重证,未提出治法,郑重光《温疫论补注》提出了“急当温里以固气”的治法。《温病条辨》仿《温疫论》,用桃仁承气汤与犀角地黄汤治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