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一鸣 |
释义 | 1949年4月,金坛解放,当时才十一岁的许一鸣,已经有了四年劳工的经历:他当过算命瞎子的“领路人”,干过放牛娃,捡过粪,也下田干过农活。有天早晨,忽然有人告诉许一鸣,“你父亲在下新河等你,赶快去!”许一鸣赤着双脚,在雨雪地里一口气跑了五里,见到了当了解放军的父亲,父亲见儿子破衣烂衫,瘦得不成人形,失声痛哭。 简介许一鸣(1938——) 江苏金坛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在县里工作的父亲把十二岁的许一鸣送进了王母观小学,不料1952年,父亲突然去世,家庭重陷困境。在村里的帮助下,许一鸣坚持读完了小学,并考取了金坛县中。 人物生平金坛县中的领导知道他是解放军的后代,家境贫寒又是孤儿,就包下了他的全部学费、生活费用。高中毕业时,许一鸣以高分考入人民大学新闻系。1964年,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郭超人到人大新闻系做报告,他说:“雪域高原西藏,那里是新闻的宝藏,有志青年应该到那里去大展宏图,在那里一定会大有作为的。”这一番话在许一鸣的心中激起了浪花,他第一个向组织上报名,愿意到西藏去工作。不久,许一鸣真的被分配到新华社西藏分社当记者。 第一次独立采访是去藏北安多县红海乡,这里是青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脚下,海拔4300多米。时值寒冬腊月,许一鸣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身上厚重的皮衣仿佛变得像纸一样薄,双腿全身都冻得麻木了,骑着马行进在渺无人影的茫茫雪原上。许一鸣就是这样深入基层,跑上一千多公里的路,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写成了三千字的通讯,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在西藏6年,他经受了高原缺氧,常年吃不到蔬菜,冰冻严寒等严酷的考验,这些艰苦的生活使他身体消瘦,留下了许多慢性病。而得到的却是变成铅字的反映西藏新貌的四百多篇文章和大批的图片新闻。 个人作品1970年,许一鸣被分到福建分社,先后采写了《古田会议精神代代传》、《更上一层楼》、《汗水换来发言权》等一批有分量的新闻作品,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总社通报表扬。1974年,福建省委、福建军区召开联席会议,肃清林彪在福建的流毒和影响,许一鸣作为驻分社记者,在8个月里,写了100多篇内参,充分反映了会议的情况,受到了周总理的重视。 1975年,周恩来总理抱病举行国庆招待会,总社推荐许一鸣作为新闻界的代表出席。当他拿到印有周总理签名的国务院大红烫金请柬时,当他聆听周恩来总理发表的最后一次国庆讲话,当他被与会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情绪所感染时,许一鸣深深意识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神圣职责。 个人反映福建有个李庆林曾给毛主席写信,反映知识青年的问题,毛主席寄给他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但江青接见后,李庆林与福建的造反派搞到了一起,时常制造事端,干扰当地的正常工作,宣传“我背后有钢,头上有无线,口袋里有密码(江青给他的电话号码)”。省委领导希望新华社向中央反映这个情况。许一鸣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就李庆林的现实表现写了内参。几乎是在同时,《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也写了内参,是为李庆林评功摆好的,两份内参都送到了姚文元的手中。姚批示对两份内参组织调查,派去的中央调查组姚早定了调子,对许一鸣写的内参逐条进行否定,一下子就将许逼到了险境。为了保护许一鸣,总社特地将许一鸣借调到北京,暂时避了一下风头,直到粉碎了“四人帮”,李庆林被隔离审查,许一鸣才从北京回福建工作。 成就及荣誉许一鸣同志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深入老少边贫地区,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为山区的失学儿童,为群众的温饱问题向党中央和省委建言献策。福建漳州市东山县,地处厦门汕头之间,长期不设海关,各种瓜果、蔬菜、海鲜都要到厦门、汕头验关出口,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致使许多鲜活产品在途中腐烂变质,白白倒入大海。了解这一情况后,许一鸣迅速写了内参向中央反映,中央领导很快作出批示,半月之内就建立了东山海关,为当地农民渔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许一鸣身为分社社长,却始终把自己当成“首席记者”,每年坚持写稿八九十篇,发新闻照片上百幅,发稿的数量高于记者,并且每年都有作品获奖。30多年来,他个人发稿3000多篇,其中内参就有上千篇。另外发了一千多张新闻照片,福建省文联还为他举办过“许一鸣摄影作品展览”。 2、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南海分公司经理195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师。 1978年在空军通讯学校服役,曾任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学员、干部; 1986年12月在无锡广播电视局电台发射部工作; 1988年起在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工作,任景点科科长、无锡太湖影视城三国城主任。 1997年起任公司副总经理; 1998年至2001年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01年4月起兼任南海分公司经理。 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第二届董事会董事。 2004年起至今任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