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行彬 |
释义 | 人物简介许行彬(1874—1953),名祖谦,又名葆光、仰贤,号西湖闲人,以字行,海宁周王庙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三十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曾任教于杭州师范学校和温州瓯江师范学校。 宣统二年(1910)在杭州办《浙江白话报》,后协助杭辛斋办《浙江白话新报》和《农工杂志》,1906年加入同盟会,曾多次秘晤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后一度出任浙江省议员、财政厅秘书长,又先后办《汉民日报》、《西湖报》、《良言报》、《杭州报》等。 历任浙江省议会一至三届议员、省政府咨议、浙江财政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在袁世凯、孙传芳统治时期以及国民党张静江主浙时,曾因直言遭忌,4次被捕下狱。 1916年,海宁大旱,行彬为赈灾而奔走。在家乡办起国民学校,并为修筑沪杭铁路出过力。交游广阔,办报从政外,在家乡长期经营茧行,并参与创办长安丝厂。 1933年,担任杭州国医业公会主席。 1934年11月,《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因登载批评国民党的文章在海宁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许行彬等谴责这种卑劣行径,要求缉拿凶手,海宁各界为史建纪念碑,公推许行彬起草碑文。 1937年抗战爆发后移居上海,开始广收门徒,其中成分复杂,颇多不良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镇反”运动中,当地的军管会以“恶霸地主”的罪名判了他20年徒刑,1953年,他在忧愤交集中病逝,享年79岁。 人物佚事资助出版《海昌胜迹志》许行彬年幼就聪颖过人,尤其擅长策论,他在宣统元年(1909)撰写的《行彬文稿》抒发了这位年轻人立志变革、锐意创新的豪情壮志。 这一年秋天,考中秀才的许行彬正在家里宴请宾朋。下午,离他家不远的路仲来了一个名叫管元耀的读书人,他想考功名,可是屡考屡败,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放弃功名,把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编书出版,供人阅读。 管元耀见到许行彬后,拿出厚厚的一包文稿请求审阅。许行彬热情地招待来客入座。待看到画的全部是家乡的名景,当下面露喜色,连连称好。可是管元耀却面露难色说:“这部书从收集材料到写作、构图,已经花费了10年时间,非常想把这部书付梓出版,可是却无处筹措资金。” 许行彬一听急忙问:“大概要多少银两可以办成此事?” 管元耀不好意思地说:“起码得一百个大洋。” 许行彬说:“这不成问题,我来帮你想办法。” 许行彬当场拿出二十个大洋,与此同时还给硖石的大商人徐申如写了一封信,请求全力玉成此事。还主动提出愿意为这本书作校对。管元耀满心欢喜而去,找到徐申如后,得到了徐的五十个大洋资助,徐还写了荐信,要求商界同仁群策群力,为这部书的问世出一份力。 就这样管元耀很快就筹到了出书的款项。后来徐申如的儿子徐志摩知道这本介绍海宁风光的书将要出版的消息后,主动找到许行彬,要求两人共同为这部共计八册的木刻雕版《海昌胜迹志》作校对。 《海昌胜迹志》开始陆续出版,到1932年全部出版完毕,对介绍海宁的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今这套丛书已经进入拍品,在网上时有出现,只是价格已经高处不胜寒。尽管已经过去近八十年之久,但在这部书的后记中,作者对许行彬先生的感激之词读来依然叫人动容。 创办《浙江白话新报》许行彬生性憨直,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的前身)毕业后,做过教书先生,还搞过商贸,但最终选择了跟随孙中山先生的道路。他加入同盟会,决意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为了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许行彬不止一次把祖上传下来的金银财宝、良田美地变卖后资助同盟会。为此,孙中山先生把许行彬引为“鸥盟”,每次见面总要向他行脱帽礼。 辛亥革命成功后,许行彬坚拒孙中山先生邀约留在南京政府共谋国事的计划,决意把事业的立足点放在经营《浙江白话新报》等多种刊物上。 《浙江白话新报》始发于宣统二年(1910),它倡导白话,反对女子缠小脚、男子留长发,抨击封建迷信,其超前意识当时无人比肩。作为一个报人,敢于直言,自然会得罪权贵,招来牢狱之灾,但是许行彬身上却有一股子发自内心的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作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忠诚拥护者和追随者,《浙江白话新报》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制,反对军阀割据。为此,他在1911年、1913年、1926年间曾三次入狱,均幸得同乡杭辛斋、蒋百里、王国维、沈钧儒、褚辅成极力营救,才得以获释。 许行彬的新闻出版事业是成功的,《浙江白话新报》最高时发行量达4万多份,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张报纸有观点、有棱角、信息量大,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除此之外,报纸上的策论用笔生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除了许行彬亲自操刀外,杭辛斋、邵飘萍、陈独秀、陈布雷等当时堪称一代文杰的大家,源源不断地为这张报纸提供精彩的稿源。 1932年秋天,许行彬在又一次入狱后,经保释后出狱。由于缺医少药,十四岁的儿子许冠臣因肺结核已病入膏肓。许行彬顾不得狱中的苦涩,亲自带儿赴上海请名医救治,但为时已晚,带回来的只有爱子的骨灰盒。 许行彬痛苦之极,发出“家庭事事剧伤神”的叹息。在后顾茫然之际,他决定将平生积攒下来的三万元大洋,委托海宁周王庙镇上一位姓邱的工匠营造新宅。在许行彬五十六岁这一年,名为“高阳小庐”的住宅竣工。它占地面积两亩余,围墙高三丈两尺,楼高两层,四面皆有走廊。两楼上设有精巧的西式阁楼,专门用于置放爱子的骨灰。此外,还撰写了一篇《高阳小庐记》,将之刻于石碑,置于倦还亭的基石上。 邀请孙中山先生赴海宁海宁钱江潮天下闻名,在观潮胜地海宁,至今还流传着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观潮的动人故事。而邀请伟人前来观潮并全程陪同的这个人就是许行彬。 191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孙中山先生应好友许行彬的盛邀,偕夫人宋庆龄及朱执信、张静江、叶楚伧、蒋介石一行等十人,乘坐上海的头班快车到达沪杭线周王庙火车站。这年,许行彬四十三岁。那天,他早早来到周王庙镇火车站,在他的旁边还有十乘蓝呢大轿和二十多位轿夫。 原来早在几天前,在杭州办报的许行彬接到孙中山先生从上海发来的信件:“行彬同志均鉴:承蒙力邀,余定于9月15日前往观潮,请告知辛斋,陪同前往。你我西湖一别,时日已久,到时定当畅叙。另请备肩舆(即轿子)十乘,以代舟楫。顺颂编安。” 许行彬捧读此信大喜过望,他马上回到老家周王庙镇,一面请人专程去邻近的长安镇,向回家养病的杭辛斋告知此事,一面又赶忙落实轿夫,是夜三更过后,他还在精心筹划接待中的一些细节。 第二天,许行彬落实好十乘蓝呢大轿和所需的轿夫,刚刚想松一口气,又觉得有必要和海宁县知事刘慰仁就接待、餐事等事宜商量一番。次日他又风风火火赶到盐官,就孙中山先生将前往观潮一事向知事刘慰仁作了通报。 刘慰仁一听大吃一惊,连忙表态:从未见过这样的大人物,一应招待事宜愿听行彬兄吩咐。于是两人坐下来,就菜肴品种、场地安排、陪同人员细细斟酌起来,直至太阳落山时分才一一商量定当。说到费用支付,许行彬爽快地提议,一应支出全部由自己承担,可是刘知事却当即否定:“行彬老兄别开玩笑了,由你会钞,我岂不被天下人笑话?只是最好请孙中山先生给我县留点墨宝,以作纪念。” “这没有问题,到时候我会开口的。”许行彬带点杭州官话的海宁乡音回答得相当爽快。 这天上午9时左右,许行彬身穿长衫马褂,头戴礼帽,喜气洋洋地来到周王庙火车站。他一本正经告诉站长,等一会儿有一列从上海方向开来的快车要在这里停靠。站长姓杨,他一脸茫然,以为许行彬在开玩笑,他说:“这可是四等小站,从来没有快车在这里停过啊。” 许行彬见一时讲不清楚,就说:“你把扬旗给我!” 许行彬刚把扬旗(扬旗就是红绿两色的指挥旗)拿在手里,就看到从东面隆隆驶来一列快客。他沉着地挥动手里的红旗。看到信号,快客慢慢停了下来。等车停稳,人们看到从车上下来的是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张静江等十位大人物,顿时都惊讶得合不拢嘴。一行人坐上轿子,在杨姓站长的安排下,直接由旁门出站。 在许行彬家里,孙中山等贵客落座于客厅的红木太师椅子上,喝着香气扑鼻的明前西湖龙井茶,这是许行彬特地从杭州带来的名茶。这天秋高气爽,孙中山先生心情极好,当问及当地民众生活现状时,许行彬无奈地作答:“当地农民主要以植桑养蚕为主,由于蚕茧的销路不畅,只能勉强维持在保本状态。” 孙中山先生一听,马上提议:“民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参与,你在杭州办白话报有一定的实力,你完全可以为当地民生出一把力,如收购蚕茧、兴办丝厂等。”正是有了孙中山先生的这个倡议,在以后的岁月中,许行彬利用临街的房子,开设了蚕茧收购站,把农民卖不掉的茧子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进,然后再卖给杭州的缫丝厂。看到当地的蚕茧量多质优,之后许行彬又一鼓作气与人合伙创办了浙丝一厂,成为当地生丝制造的龙头企业。 孙中山先生谈兴甚浓,他把杭辛斋拉到身边,高兴地说:“你的《国闻报》可是一张相当有影响力的报纸,接下去准备怎么办?” “我仍然要继续宣传民生,反对帝制!”孙中山一把握住杭辛斋的手,提高了嗓音:“民众需要《国闻报》的引导,在这方面你还要继续努力。”他又一把拉住了许行彬的手,“你也要继续努力”,两位报业巨擘的手与伟人的手连在了一起。之后两位报人始终牢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口诛笔伐与倡导恢复帝制的军阀展开了持久的舆论战,因此两人都身陷囹圄,还险些命丧黄泉。 茶过三巡,众人坐上轿子,朝盐官镇方向而去。其间有十来里路程,出于对轿夫的体恤,孙中山先生主动提议暂停休息共计四次。每次暂停,孙中山先生总要跨出轿栏,四处巡视一番,深为江南大地的秀美而赞不绝口。许行彬则在一旁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海宁知事刘慰仁带了各界民众代表及军警,迎候孙中山一行于盐官镇北门外的宜家桥。进城门后,宾主穿过贵为“江南独步”的汉白玉跨街石坊,经过皇家建制的海神庙,来到了海宁县立商科职业学校。这个地方相对安静,没有闲杂人员出入,便于警卫,而且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当地人都把这个地方叫做马公祠。 中午,设圆台正席两桌,附带3席八仙桌,供轿夫用餐。正席宾主混杂而坐,当地绅士宋玉晋、张鹏翔、沈冠英、张陛庚及教育、军警、商业界的代表一一作陪。据当年在海宁县立商校烧饭的阿二伯伯的孙子回忆,招待孙中山先生观潮所用的菜肴,全部是海宁地方特色菜,计有稣缸大肉、红焖羊肉、白斩鸡、八宝鸭、刺毛宴球、清蒸鳗鱼,炒菜有清炒虾仁、油爆鳝丝、蟹黄单炒、清炒鸭舌、红烧肚子、粉皮鲫鱼、雪菜豆瓣泥、小白菜、冬菜炒边笋、发芽豆炒黄豆芽,最后上桌的是两盆汤菜——宴球羹、榨菜肉丝蛋花汤。 无酒不成宴,许行彬深知孙中山先生滴酒不沾,为了既活跃气氛又有杯中物可喝,这次主桌上提供的是杜做酒。这是江南一带农家按传统古法以糯米为原料,自己制作的一种略含酒精度,上口香甜、清醇,有益健康的饮品。孙中山先生大概是第一次喝杜做酒,胃口大开,妙语连珠。 许行彬不失时机提出了索要墨宝的要求,孙中山先生一口答应:“等回上海后就马上动笔!”其余的贵宾面对满桌特色菜肴,无不食指大动。蒋介石小心翼翼地向许行彬问道:“江南一带的豆腐也是很不错的。”言下之意是为什么不上豆腐呢?许行彬一听马上应答:“今天贵客满座,是大喜之日,按我们江南风俗是不宜上豆腐的。”蒋介石一听,若有思索:“是的,是的。” 用毕午餐,孙中山、许行彬一行人来到海塘边上一个名叫“天风海涛亭”的地方。孙中山不时向盐官知事发问,还问得很细致,如海塘长度、海滩面积、潮汐周期、潮高均度、风浪等级等等一系列专业问题,刘知事哪里来这么多的科学知识,他除了疲于应付,就是盼大潮快快到来。 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下午1点左右,天下奇观海宁潮奔腾而至,孙中山先生注目凝望,心潮起伏。大潮过后,一行人在观潮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居中,许行彬紧随其旁,他以一种坚毅的目光直视前方,透露出跟随孙中山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之后孙中山一行从盐官沿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纤道,到达长安镇,沿途民众奔走相告,万人空巷,争睹伟人风采。为了更好地与民众交流,到达长安镇公庆街的时候,孙中山先生特地换了一乘敞篷轿子,满脸笑容向站立在街道两旁的男女老少挥手致意,之后从长安镇车站坐火车回上海。 事隔两天,孙中山就给许行彬寄来了一封情深意长的感谢信,之后又嘱蒋介石把字体为十二厘米大小的榜书“猛进如潮”条幅转交给许行彬。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宁留下的唯一墨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