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许文华
释义

许文华,男,国家一级美术师,郑州人,祖籍庄周故里人氏。现任河南文砚书画艺术中心学术总监,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书画院培训处副主任,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河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自幼喜丹青,善歌赋,爱游历,性豪爽。曾先后拜著名山水画家吴建潮,人物,花鸟画家罗镜泉两先生为师。作品除得师真传外,又从近代黄大痴。黄宾虹诸大师入手,并上追清之石涛。石溪,特醉心于宋之李成,郭熙等古哲先贤。作品能豪放厚重,大气磅礴中见灵秀,又能于古法中得己意,颇受世人欢迎,有上千幅作品被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及海内外友人收藏订购。

中文名:许文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郑州

职业:美术师

代表作品:《太行丰碑》

许文华

其作品曾在中国美协举办“懦子牛杯”,“全国职工美术大赛”,“第五届山水画展”中优秀奖;“九七香港回归”全国书画展中获银奖;第四届海峡两书画大赛《太行丰碑》获荣誉金奖;中国第六届山水画60强金奖等荣誉。被中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授于:“人民优秀艺术家”称号。河南电视台,郑州市电视台曾先后予以专题报道其艺术成就及作品。河南报业集困旗下精品传媒:《河南画报》曾以个人专刊对其艺术成就及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报道;《今日消费》、《时代文艺》、《中华书画名家》、《中国新闻人物》、《文化时报》、《河南科技报》等国内多家报刊媒体曾对其人其画作重点宣传,同时作品及个人艺术传略入海内外百余部大型画册及人物辞典。

为了太行那份情

——青年才俊许文华和他的绘画

结缘太行

许文华是主攻太行的画家,太行山,这座古老的山脉,曾留下了许文华多少脚印,凝聚着许文华多少心血,是他心中神圣的艺术圣殿。在绵延起伏的太行山上,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表达着许文华对太行山的痴迷,对太行人的喜爱,对绘画艺术的执著。

但是,与太行的结缘,其中多少有些无奈的成分。许文华出身农家,在经济很紧张的情况下,能够从事绘画艺术,并得到家人的理解,他已经很感恩,所以,他从来没有太多的奢求。最初的贫困,以及太行山上潜在的精神与他画貌暗合的缘故,使他能从满足感里找到新奇,从此,他选择了太行山。频繁登上太行,与当地人的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他逐渐爱上了那里的山,那里的人,那里的空气,那里的一切。

“嫁”给太行

太行山五龙口(河南济源市)的男女老幼没有不认识那个叫许文华的“大胡子”。许文华对村子也相当熟悉,“村里哪个地方有个石头我都知道,闭上眼睛走路都不会绊着”,这是许文华经常对别人提及的,他把在那里生活当成一种荣耀,他已经和那里的人融为了一体。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大小事都忘不了告诉许文华,并不是为了让他随份子,而是他们知道,许文华是非常喜欢农村那种热闹场面的。

现在的许文华,像是太行山上嫁出去的姑娘,每年的十月份左右,当地都会有人过来把他接回去。因为,一到秋季,山上的山楂,柿子都红了,满山望去,红彤彤的,格外诱人,此时作画,是再好不过的了。当地人也想让许文华过去,品尝山上的野果。但是,山上一到十月份路就不好走了,当地人担心他的安全,所以每年都会接他。在太行的日子也是许文华最惬意的,远离都市尘嚣,独享那份清静和悠然自得。

许文华忠诚于太行山,忠诚于他的艺术事业。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太行,研究太行,画出有深度有内涵的太行,许文华决定把自己“嫁”到太行去。他憧憬着这样的未来:“三间小屋,建在离村子不远的山腰上;屋前辟半亩薄田,或执笔或把锄,大隐于此,圆他“建一茅庐,得半亩薄田,终生于此山”(《洪谷随笔》许文华)的梦。田园生活虽然是他所梦想的,可他为何如此癫狂,真的在太行建小屋?因为,有几件小事深深地触动了他。有次在太行作画时突然下起雨来,同行的王宝贵(济源市书协)、徐卫伟、崔海洋三人就用一块三合板为其撑起一片天空。当画作完成时,许文华除了激动,感激,还有感动。那是老兄对小弟的关爱,平常人对艺术的尊重。为表达自己的感激,许文华决定复制三幅,每人送去一幅,后来只复制了两幅,因为他们实在不忍心看许文华画得太痛苦,一幅画要复制一个月才能完成。在他们的强烈制止下,许文华只好作罢。经历这件事,更坚定了许文华画太行的决心,他已着手收集所有关于太行山的资料。目前他正在寻找八路军当年的办公地址,古代愚公移山、鬼谷子教学的地方——古军校的全部资料,作出更加有内涵有价值的作品,来报答所有关注他的人。

痴迷绘画

许文华对生活上没有什么奢求,总是很节俭,但是对书画方面的书籍、画册等,却从来不吝啬。刚到郑州拜师学画时,许文华生活十分窘迫,处境十分困难。租住在都市村庄一个不足 10平方米的民房里,一桌、一床、一锅、一灶,便是全部家当。当时许文华受聘于一所民办书画学校,每月的工资二百余元,除去吃饭,作画的材料和其他的开支,每月都是毫无结余。他的朋友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许文华为了买一本黄秋园的画册,去做苦力的事。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他和朋友在一起居住,很晚了,也没见许文华回来。当朋友外出寻他时,在大街上发现了瘦弱的许文华,满身的尘土,一脸的疲惫。朋友很悲痛,他却笑笑,幽默地对朋友说:“弄点小钱,把黄秋园的那本画册买回来,就能和大师多亲近了。”

“我宁愿做精神上的贵族,生活上的乞丐。”许文华不在意生活的艰苦,“还可以画画呀。“他总是很乐观地对自己的朋友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拥有远大的理想,生活只是促进自己前进的动力。许文华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要做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画家,为中国绘画史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许文华常说:“画是走出来的。”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成为一位具有实力的画家,必须走出家门,与自然交流,聆听自然的教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文华认为,只有通过“走”,对景物的印象才会深刻,才能挣脱别人的束缚,感悟出自己的东西,做出自己的画。因为“走路”,许文华曾经在太行山上迷路几个月,山上的野果是他的食物,山上的美景是他的伴侣,几个月的时间,他将自己变成太行山上的一位苦行僧。在这次“意外”迷失中,许文华收获了许多,大量的写生手稿,对风景的记忆,对绘画的思索,都为许文华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太行奇遇

憨厚,老实,大胡子,这是青年画家许文华给人的最直观感觉了。问及他的大胡子,许文华很是得意,仿佛那是他最美的一幅作品。这样个性的外形,使他特别引人注意,当然,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奇遇。大概是1988年的秋季,许文华在河南济源市松树坪写生时,遇到了画坛泰斗张仃老先生,可能是因为样子独特(很年轻,但留着大胡子),吸引了老先生的注意。在许文华写生时,老先生一直在旁边观看。画完后,许文华抬头一看:大师!当时心情别提多紧张了。许文华是用焦墨在写生,而老先生当时也在用焦墨创作,老先生就给了许文华一些很宽泛的指点,虽然不是具体的,但对于一个像许文华这样的后生,那也是受益匪浅。

“很感激,真的。那是一位大师对后生的关爱啊。”谈起这段经历,许文华总是很感动,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没有让老先生题个字,或者多问一些自己疑惑。毕竟,那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可能太紧张的缘故吧,他当时真的犯了傻,直到老先生离去许久才回过神来。

理论研究

许文华是一个勤奋的人,一有空他就狠嚼书本,苦钻书画理论,所以对传统书画的认识才会深刻,对传统的把握才会准确到位。许文华常说,他是一个怀旧的人,喜欢传统的东西。所以,他的画非常注重传统,将传统绘画中人与自然的美和情感融入心境,尽可能以个性化和风格化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精神与人性的领悟。加上多年美院式的严谨训练,技巧上的东西在他心中已经得到升华。看到一个景物,他马上能运用自己特有的表现手法作出来。与有些画家不同的是,许文华作画时不一定非要绝对安静的环境。有时,父亲在一旁讲述生活中的琐事,他边听边画,当讲到童年时,思绪回到了童年,创作也随之而变。但情绪激动时许文华是绝对不会作画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有情绪稳定以后,才能冷静地思考,情绪亢奋时手是颤抖的,怎么能作成画?

许文华主要研究五代及宋代的理论,古代画评论,和现代国际上的理论。他认为,现代画界百花争鸣,思想比较解放,理论比较杂乱。多读书,会读书,以及对书本的敏感,他往往从书里就能抓住创作的灵感。书里的某个细节,或音律或是节奏,或诗歌或绘画,经常能与他的心灵产生共鸣,使他兴奋得手舞足蹈。也许这是他能够在青年画家中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原因吧。

文华的画

丰富的阅历,深厚的文化修养,加上许文华独特的文人气质,使他能把太行山的巍峨苍茫雄浑,或疏林古道,或断溪小桥表现得具有浓厚的书卷气息。许文华的画,走的是以人文为本,以古出新的路子,他很注重通过文化精神内核来表现文化的张力。著名山水画家刘万年说:“他(指许文华)的作品不太好看,但很耐看受用。”从笔墨和构图来看,许文华的画确实“不太好看”,像丑女无盐;从内在精神来看,真的很“耐看受用”。

现在再来看许文华的作品,较之三年前有了很大的突破,技法上更加奇肆纵逸,不再拘于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传统的造型,技术的运用不会在作品中能够很自然地运用绘画语言,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宋郭熙的磅礴,黄宾虹的浑厚华滋,石涛的大气以及石溪的沉静各取一点,揉成自己的东西。许文华的画,延承了以往厚重华兹的风貌,造型更严谨,更合乎法度,在笔墨上更加沉着大胆,表现出超越年龄的老成沉稳。

受老师吴建潮的影响,许文华也喜欢在时断时续的勾勒中,添加局部性的淡墨皴染,以突出物象的结构感与厚重感,将多画种的体面关系和谐地融入传统的表达之中,努力实现画家对主体物象的审美改变,使笔下成为画家独特创造的审美造型,成为画家自己审美感受的物象效果。

许文华有时也画花鸟,西画等,但许文华认为那不是自己的主业,只可做调解之用。许文华希望亲身体会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与永恒生命,将大自然铸造成自我情感的化身。把自己的血液融入太行山中,籍此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情思,实现他的梦想。他的画,总是以最自然的创作状态,写最自然的,最熟悉,生命中最感人的事物,用现实主义造型的方法去表现象征主义,同时采用现代形式的视觉效果。能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震撼力,是许文华一生的追求。

“有实力才会有魅力。” 许文华这位具有实力的青年画家和他的画,多次受到媒体的关注。

2003年12月份,《河南画报》封刊,之后创立了今天的《今日消费》。最后一期在编辑时,面对大量的画家作品和各种推荐,总编很是为难。当看到许文华的作品时,总编眼睛一亮:就是他了!在封刊之时,推出一个有实力的青年画家,不是很好吗?这也正符合《河南画报》的办刊宗旨啊。最终,总编力排众议,选择了许文华。许文华也没让总编丢脸,当画报发行后,许多知名画家和出版商把电话打到河南画报社,了解许文华的具体情况。

诚实的话

作为一位严肃的画家,许文华对待画坛上的事情实事求是,就像他对绘画本身一样一丝不苟。许文华性情豪爽,说话从来不遮遮掩掩,把事情弄得很玄乎。他说的话,把许多人气得“脑门疼”,他为此也付出来一些代价,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说真话。每个人都想出名,许文华也不例外,只是他说出来了。一些教条式的介绍诸如勤奋刻苦呀、“幼承家训”呀之类的,许文华说,纯属扯淡,每个画家都勤奋,但并不一定要“幼承家训”,这样说的话,农村的孩子岂不是都不能搞艺术了?如果具备“爱好,恒心,机遇、经济、文人不相轻、政客提携”六个条件,谁都会出名。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许文华笔下的作品一点也没有浮躁的感觉,像他的老师吴建潮、罗镜泉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许文华说,很多人都在批评商业化的炒作如何的不正当,而背后却做出一些连自己都觉得羞耻的事,当了婊子还立贞节牌坊。对于商业化的趋势,他有自己的想法:商业化的运作是很正常的,甚至炒作都是正常的,只有这样,才会突破“以买画为荣,卖画为耻”的心理。死要面子活受罪最要不得,画家也是要生活的,关键是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宣传、吹捧。所以,看待自己的画,许文华从来不做评价,他最厌恶的就是,为了名头不惜一切代价自吹自擂的做法。社会有标准,群众的眼光是最亮的。

“昨天取得的成绩将由种子变成一棵小草,我渴望社会老前辈能像春风春雨一样滋润我一下,我会茁壮成长,将来我也会开出一朵花,结出一粒子来报答社会。”自己强大了,帮助更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深藏在许文华的心中,这与他的老师吴建潮、罗镜泉的教导有很大的关系,二位大师不仅绘画造诣精湛,为人处事更是高风亮节,这些深深地感化着许文华,使许文华放下年轻人那颗浮躁的心,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就让我们一起我们祝愿许文华,让更多的大师关心他,使他能够得到更多大师的指点,让他早日开花,结子。(李海洋)

洪谷随笔

许文华

洪谷,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角,与著名的王屋山相邻。这哩的景色,自古就吸引着大量文人墨客,他们赋诗填词于斯处,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丽篇章与传奇故事。

“ 济源山水好,老伊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日入我手。”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游枋口悬泉偶题》赞美的是太行洪谷的美丽与神圣。合缘的很,是秋、吾亦儒雅一番把洪谷神游了一回。果然名不虚传,这哩山势陡峭,古柏老松遮天蔽日,悬瀑出溪让人惊叹不已。看那高入云端的山峰,好似当年后羿挽弓射日之神态,那幽谷拂须而吟的老者,不就是当年隐居于此而成为了北派水墨山水画鼻祖的荆浩公吗?听向导讲述着每一处的美丽传说,我沿着当年文人墨客的足迹走进了太行深处,走进了洪谷的历史之渊

一路拾阶而上,边走边画着速写,说也奇怪今天每一根线条都准确地表达了我的心意,莫非一路上有荆公助我乎!不知不觉我们行至一片古老的松林,这里林深道幽,哗哗的流水声,合着百鸟的低鸣轻唱,让人忘计了时空,恍惚置身于神境。听向导说这里原是当年荆浩公隐居的万亩松林,看着这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古松,荆浩公于斯处隐居一生终成一代宗师,留下《笔法记》与《匡庐图》等万世传扬的艺术珍品。我心潮澎湃急取纸墨欲给古木写照,向导却说上边美景更多更好我只好向上走去。

出了松林,我不由得回头望一望那养育了画祖的圣地。此时的松林已由一片薄雾笼罩让人不能得其全貌了,凭地给这一片圣地增加了许多神秘。

你看那座山像什么?向导的一声呼唤把我从遥远的历史时空中拉回了现时。我顺着向导手指的方向望见一座形似雄鸡的山峰,我兴奋地脱口而出:“雄鸡”!向导说那是桃都山金鸡岭。天庭玉鸡一叫金鸡则在下和鸣,天下群鬼皆惊,忙回桃都山接受“神茶”、“郁垒”二神检阅,延时不回者要受重罚。我无心考问这“神茶”“郁垒”二神近况如何,只关心这一片秀色。你看那一泓清泉如王带般从悬崖上落下,在岩石上激起朵朵浪花既光润美丽文颇为壮观,跌跌宕宕趾高气扬的从高处落下,溅起的水雾被阳光一照形成条条彩虹。我又仿佛进入了一座七彩的水晶宫里。这情景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趣与气势。我凝视良久急展纸将其揽入画卷,虽不逮意却也为画增色不少。我待再细写深入时向导却又催着赶路啦,无奈只好随着向导前进,但飞瀑难舍忍不住数步驻足回眸。

峰回路转,向上数里路边有一凉亭,依山而建于一块向外突起的巨石上,四周烟雾缭绕、怱隐忽现好似九天宫阕。有一红衣少女在亭内卖茶,手托托盘穿行于客人与云雾之间,红衣与白云相映,似仙女舞于仙宫天府甚是美丽动人。我们在亭内稍事休息喝杯茶又向上行去。

终于到达了这里的最高峰--金鸡岭止。回首瞭望来时的路已如细带般在山腰缠绕迂回了;放眼望去只是一片云海汹涌于蓝天之下;白的制眼并随风向变换着形态,真个是瞬间万变,让人目不暇接。偶尔在云海仍缝隙中露出块黑色峰顶像一头骆驼候缓缓移动、有时像一头奔跑于雪原的雄狮、有时又像一只灵巧的猴子上下蹿跳有时像……。此时白云中的山峰如同画家在洁白纸上创想着千姿百态的形像,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是美的无与伦比的风景画。此时域内的“特产--”太行弥猴顽皮的穿行于游客之间,或立于树上、或坐于石上或戏耍于绝壁之上,叽叽喳喳为游客增添了不少笑声,也给美丽的风景增添了几分灵气,看之让人心旷神怡。难怪荆浩公一生长居斯处,又创下那么多骄人业绩原来山水之灵气使其然也。此时此刻我倒恨己非太行人了,若于斯处建一茅庐、得半亩薄田终生于此山此景死而无憾矣!我本想再细品行“群峰无语立斜阳”的滋味但回去仍路还很长且危险,向导又开始催着下山啦,吾也只能留诸多遗憾随向导而下。 归途中,向导告诉我这里不仅山清水秀、文化气息也非常浓厚。史载唐代的韩愈、诗仙李太白、画家兼诗人之王维都于此地提诗壁上、可惜年代久远己无迹可寻。现存的只有宋代之文彦博和明之王凤所题诗文方、但亦经千百年之风吹雨打早已斑驳陆离实难再现往日风采。!

“公门欲返驾,溪路犹回首。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我吟诵着这首白居易先生之千古绝唱,早己沉迷于这天、地、人、诗、画的意境之中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