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许杰
释义
1 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学家

许杰,多用于人名,最为知名者计有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和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许杰先生;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先生,字新吾;1901年生于安徽广德,1989年卒于北京;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当选)。1958年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主要著作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1934)、《宜昌属及宜昌期动物群》(1948)、《柴达木下奥陶系一个新笔石层》(1959)等。

个人简介

许杰(1910—1989),男、号兴吾,安徽广德人。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最早对于笔石的构造、系统分类、演化、生态及含笔石地层的划分对比进行全面研究,是中国笔石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重要奠基人。在腹足类、三叶虫古生物学方面有很多建树。长期担任地质部及地质科学研究院的领导职务,对新中国地质矿产勘查与科学研究很有贡献。

许杰7岁上学,小学毕业后,赴湖州浙江省立三中就读。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入该校地质系,受业于李四光教授等名师。此间,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

1925年大学毕业后,许杰在安庆建华中学和安庆一中等校任教。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怀宁中心县委委员。北伐军抵武汉后,他奔波于安庆和武汉之间做联络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通知他转移隐蔽。他辗转回到家乡,受聘在广德县立初中任教务主任兼教员,半年后辞去教职前往上海。1930年,由李四光举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此开始致力于地质矿产调查和地质研究事业。抗日战争爆发,许杰随研究所到内地,1943年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从事爱国民主活动。抗战胜利后,许杰随研究所迁回南京。1946年他曾以地质调查为掩护,去皖南山区给新四军送过药品和通讯器材。在迎接南京解放中,许杰团结和说服中央研究院的同事,抵制了国民党当局南撤研究院的企图。

南京解放后,许杰被委任为中央研究院接管组组长。1949年底,他奉命接管和改组了安徽大学,先后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和校长。1953年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安徽省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调任地质部副部长,长期分管地质科技等方面的工作。1959年兼任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并领导组建了全国地质图书馆和地质博物馆。

“文革”动乱时期,在受到迫害的情况下,许杰仍承担了地质图表和地质辞典的编辑指导工作。

许杰在其毕生的科研活动中,对中国地质找矿、地质教育、地质实验、地质编图和水文地质工程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为中国的笔石学研究做了奠基性的工作。1949年建国前夕,许杰应召赴北京,出席全国科学会议的筹备会议,共商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大计。1957年冬,他参加我国赴苏科学代表团,参与制订中苏两国科技合作协定和我国发展科技的12年长远规划。1976年,当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他又率领中国地质代表团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出席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5届理事会,提高和扩大了我国地质工作在国际地质界的地位和影响。1958年许杰被苏联古生物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5年荣获联邦德国地质学会授予的最高科学奖——莱欧波尔德·冯·布赫奖。1983年出版的《许杰笔石论文集》是他50余年笔石研究成果的结晶,标志着我国笔石学科的研究水平,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1984年优秀科技书刊一等奖。

1954年9月起,许杰连续当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被选为五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6年2月起,任中国民主同盟二至五届中央常委、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1950年上半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1957年起,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代理事长、名誉理事。

1959年当选为中国地层委员会常务委员,1979年当选为该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1979年起,他改任地质矿产部顾问。1980年7月兼任该部科技委员会主任。

1989年去世。

人物生平

许杰,字兴吾。1901年1月29日出生在安徽广德誓节渡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籍是河南罗山,由于家庭贫困,祖父携带一家老小来到皖南开荒定居。当县城办起洋学堂时,他被送到县立小学学习,因他智力出众,成绩优异,后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三中学。他18岁时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

许杰毕业那年是1919年,正逢“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消息传到南方,也给县城中学生们带来了生气。反帝爱国的思潮在进步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兴办实业”、“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某些学生中萌芽。许杰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毅然北上,去报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在入学注册时,听说学地质能办实业,他就毫不犹豫地决定攻读地质学。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2年预科和4年本科的大学生活,在李四光等名师教导下,获得了比较扎实的地质学知识,为今后的地质科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学习勤奋,多次得到老师的赞扬。在校期间,他就在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地形形成之时期》的处女作。他还积极参加课外学术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地质学会。

1925年,许杰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当时,上海发生了著名的“五卅”惨案,全国各地工人、学生运动此起彼落,预示着一场大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他婉辞了政府部门的聘请,回到了南方。在故乡开始了以教学为掩护的革命活动。1929年,经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介绍,进入了地质研究所,开始了他的地质矿产调查和地质研究活动。

许杰初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时,担任助理研究员。由于在地质学、区域矿产、古生物学、地层学等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于1937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43年他被借调到云南大学矿冶系任教授。1946年他升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任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49年许杰任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后任校长。1952年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许杰被调到北京,任地质部副部长。1959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成立,许杰兼任院长,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1979年,地质部恢复,许杰任顾问。1980年任该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他在耄耋高龄、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及各种学术活动、社会活动。

198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人物成就

笔石地层学

许杰在他毕生的研究活动中,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了笔石动物群和含笔石地层的研究工作中。在地质界,一提起笔石,无人不知许杰;同样,一谈起许杰,也无人不知他在笔石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笔石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种已经绝灭的海生浮游动物,由于它的化石很像保存在岩石层面上的笔迹而得名。笔石动物群进化快,迁移广,盛衰期分明,成为古生物学中一个重要门类,是鉴别古生代早、中期,特别是奥陶纪、志留纪及早泥盆世地层的十分重要的标准化石。许杰在笔石的系统分类、演化、生态,笔石体的构造,以及笔石带的划分与对比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为中国笔石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

许杰首先对中国南方笔石动物群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含笔石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命名了若干古生代早期的地层;随后,他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从研究笔石体的内部细微结构入手,探讨了笔石的演化过程及其分类;他研究了不同笔石群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而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索笔石群的发育、演化和迁移等问题。他在研究对比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含笔石地层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上笔石发源中心的问题。这些重要论断对研究全球古生代地层及其划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30年代初期,他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以后,主要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浙江、江苏以及湖北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在调查中,他采集到不少笔石化石标本,同行们也向他提供了不同地区的笔石标本。这些为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0—1931年他的第一批笔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年度总结报告上,报导了湖北房县、远安,江西武宁,安徽贵池、太平、宁国,浙江昌化以及江苏仑山等地数十种志留纪和奥陶纪的笔石。

1934年,他的第一部专著《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问世。出版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学界的重视。全书用英文发表,附中文摘要和大量图表。详细描述了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4省一些地区的笔石19属、91种,包括新种35个。建立了宁国页岩3个笔石带、胡乐页岩3个笔石带和高家边页岩2个笔石带;并同国外的含笔石地层作了对比。该书附图是许杰在显微镜下用拉普沃尔斯描绘仪手绘后照相缩放成的,图象清晰醒目。该书无论从科学内容和研究水平,还是从精细的绘图技艺上,都胜过路德曼的《北美笔石》一书,可以同当时的最佳经典著作——爱丽斯和伍德的《英国笔石》相媲美。他所建立的笔石带序列,至今仍被广泛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该书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经典之作。

专著发表以后,他又来到安徽宁国县胡乐司系统地测定了庙山至滥泥坞的地层剖面,又采集到大量笔石化石,描述了各层岩性和笔石层的层位,编写了《长江下游之笔石》的第2册文稿,除修改了部分原稿内容外,补充了不少新的材料。可惜文稿在抗日战争中散失了,未能保存下来。他对此一直深以为憾。直到1983年出版《许杰笔石论文集》时,才作了修改和补充。

此后,他又对华南一带的含笔石地层进行了更广泛和系统的研究。1936年他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在宁国页岩之下的绿色页岩中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与英国的笔石化石,对地层对比和笔石研究都十分珍贵。1937年他又在浙江西部的于潜塔山采集到奥陶系上部和下志留统底部的笔石化石,这是中国华南区奥陶系和志留系分界处的第一次重大发现。1947年他通过对皖南、浙西及赣北的宁国页岩中3个心笔石的中国新种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华南区笔石群与澳大利亚笔石群的密切关系。1948年他与马振图合作,通过对湖北宜都八字脑剖面的研究,首次在扬子区发现刺笔石,并建立了寒武、奥陶之间的宜昌期的3个化石带,其中包括笔石2属9种及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在担任领导和繁忙的社会工作的同时,继续对笔石进行研究。他在以后的著作中,已不局限于对属种的描述,更多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和研究问题,使笔石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1959年他研究了湖北竹溪上奥陶五峰组具有特殊附连物的栅笔石和青海柴达木下奥陶统的1个新的笔石群。1964年他与陈培洛合作,对一个十分难得的、保存完好的笔石立体标本进行了精心的解剖,写成《论三角笔石》一文。他们解剖了三角笔石的胞管,再造了四列攀合的笔石体,显示了三角笔石体结构的原理,进一步证明了他1934年提出的将三角笔石归入叶笔石科是正确的,为准确确定其分类位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965年许杰发表了关于笔石体的复杂化的重要论文,这是他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笔石演化的一篇重要代表作。他从分析内因和外因入手,对笔石体的演化趋向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笔石体由多枝变为少枝,易于漂浮,活动范围大,有利于广泛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这是正笔石总的演化趋向,也完全符合进化论的观点。但是,有时由于外因和内因的变化,在某些时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笔石枝由少增多,由简单变为复杂,也就是说,出现笔石体复杂化的演变趋向。这种复杂化现象在古生代共观察到7次3个阶期:早奥陶世晚期1次,中、晚奥陶世3次,志留纪3次。

许杰认为,发生笔石体复杂化的内因是笔石内部的新陈代谢作用,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变化,当作用旺盛,生物体增大,繁殖的个体数量增多;反之,作用衰退,则生物体萎缩变小,繁殖减少。作为笔石体的生活环境条件的外因也是有变化的。在较有利的生活环境下,如海水平静,温度和咸度适当,食物丰富,芽生能力就加强,笔石枝增多。正是由于外界较为合适的生活条件而导致笔石体内部新陈代谢作用的加强,使笔石发生变异。但是生活环境优越的条件不是经常发生的,在地域上也不是普遍的,因而不同时期笔石体复杂化又有其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它具体反映在笔石体的增枝方式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早奥陶世末期的笔石体复杂化表现在均分笔石动物群侧枝增多,即以古老的分枝方式“同分枝”进行;从中奥陶世到晚奥陶世末,则表现在纤笔石动物群次枝的发生,即以新出现的“后分枝”方式进行;到志留纪发生的是单笔石动物群以从胞管口部或胎管口部生出的“幼枝”方式进行。这些正反映了不同时期笔石体复杂化的特殊性,即个性。许杰的这些重要论点,对研究笔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演化及笔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976年许杰和赵裕亭合作,对中国笔石科的演化和分类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根据国内外资料,按照胞管变形和笔石枝递减的情况,将中国笔石科分为3个演化系列,包括5个亚科,11个属,45个种。

1978年许杰赴新疆霍城果子沟实地考察了奥陶纪地层,观测到笔石分子相互混生的现象,提出了关于笔石动物群发源中心的重要假想。他与黄枝高合作发表了《新疆霍城县果子沟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动物群》一文。除建立了3个笔石带(组合带),为天山地区奥陶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外,着重论述了这一地区带中含有不同笔石的分子的相互混生的情景及其形成的原因。这个混生带可与处于西半球的美国得克萨斯的带对比,并认为两者可能都是从华南和澳大利亚的同一个太平洋笔石动物群的发育中心迁移过来的。

1982年秋,许杰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笔石专业组第2次学术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特征及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的学术报告。他与黄枝高、汪啸风一起,详细分析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类型和分区特征,指出在世界两大区(太平洋区和大西洋区)之间,还广泛分布有混合过渡型的笔石群,再一次对笔石动物群发育中心和分区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这一研究把中国笔石学科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1983年11月,地质出版社把许杰有关笔石研究方面的重要论著11篇汇集成《许杰笔石论文集》正式出版,这是许杰半个世纪来笔石研究的综合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奥陶纪、志留纪笔石研究的内容,为中国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笔石带的建立作了开创性的工作,而且也为笔石分类学的发展和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做了重要贡献,本书被评为1984年优秀科技书刊,并授予一等奖。

多能地质学家 许杰除了重点对笔石进行研究外,还对地质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进行了研究。30年代,他对腹足类、三叶虫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935年相继发表了《广西第三纪及第四纪淡水螺化石》和《下蜀层的腹足类化石》等专著。

1936年,他考察了鄱阳湖两岸的湖口、彭泽、都昌一带,研究了庐山至鄱阳湖畔的第四纪冰川遗迹。1937年他分别与马振图、李毓尧合作,发表了《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和《兰田古冰碛层》等论文,为提高这些地区的地质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1937年他全程考察了三峡地区的地质剖面。他与喻德渊一起,租了一条小船,溯江而上,时宿船上,时住庙宇,途经石牌、南沱、黄陵庙、三斗坪、新滩、香溪、秭归、泄滩等处,进行地质矿产考察,采集了大量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建立了三峡地区早奥陶世2个三叶虫化石带,为三峡地区的地层划分、对比和化石带的建立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对武昌附近的煤田和长阳地区的铁矿进行了调查。在他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期间,还对东川、会泽等地的地质矿产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成果先后发表在地质研究所和云南、湖北的有关刊物上。

科学管理专家

20年代末许杰参加了大革命,并加入了早年的中国共产党。30年代初,他翻译了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的著作。40年代,他在昆明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他曾去皖南山区向新四军游击队运送通讯器材、药品和进步书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他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团结和说服中央研究院的同事,共同反对国民党政府把人员和设备南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受党的委托,担任了中央研究院接管组组长,并受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委派,接管和改组了安徽大学。

1954年初,他调地质部任副部长,长期分管地质科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于1959年成立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并兼任院长,为中国地质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的倡导下,还先后组建了全国地质图书馆和全国地质博物馆。

许杰在任地质部领导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北到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到东海,西至新疆,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他曾去青海柴达木石油地质队蹲过点,到过渤海检查海洋物探工作。他多次到云南、四川、内蒙、新疆等边远地区,参加过金矿、铀矿、铅锌矿、钾盐和钨矿等专业现场会。他积极倡导开展水资源、地热资源和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困境中指导《中国地质图集》 、 《中国地质图》 、 《中国构造体系图》和《亚洲地质图》的编审和出版工作,积极支持《中国区域地层表及各大区古生物化石图册》的编纂工作。他编辑指导大型工具书《地质辞典》的出版。他协助李四光撰写《天文地质古生物》一书,组织领导了李四光遗著的整理工作。

为了开展国际地质科技合作交流,推动中国地质科学技术进步,许杰多次率团出国考察、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接待外国地质科学家的来访。1957年冬他作为中国赴苏科学代表团地质组组长访苏2个月,参与制定中苏两国科技合作协定。1966年2月他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非洲参加桑给巴尔独立节庆祝活动,并检查中国地质援外组的工作。1976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恢复中国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许杰率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5届理事会。会上他作了《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报告,系统介绍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扩大了中国地质工作在国际地质界的影响。

许杰在地学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获得国际上很大声誉。1958年由于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他被苏联古生物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的称号。1985年9月,联邦德国地质学会为表彰他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做出的成绩,把当年该学会最高科学奖——莱欧波尔德·冯·布赫奖授给了他。该奖自1946年建立以来,他是37名各国著名地质学家获奖者中的第一位的中国地质学家。

许杰在从事地质事业的60多年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崇高的荣誉。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被派往北京,出席了全国科学会议的筹备会议。1954年9月起,他连续被当选为第1—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1978年3月起,被选为第5、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起任中国民主同盟第2—5届中央常务委员。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58年起,他当选为第1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第2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6年6月被授予荣誉委员称号。1957年起,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代理事长。1984年1月被授予第33届理事会名誉理事称号。

人物年表

1901年1月29日 生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渡镇。

1919年 毕业于浙江省第三中学。

1925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1936年 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37—1945年 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3—1946年 兼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

1945年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49—1954年 任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

1952—1954年 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1970年 任地质部副部长。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 获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1959—1970年 兼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院长。

1976—1979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1届理事会代理事长。

1976年 率团出席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5届理事会。

1979—1984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79—1982年任地质部顾问。

1980—1986年 任地质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5年 获联邦德国地质学会最高科学奖——莱欧波尔德·冯·布赫奖。

1986年 获中国科协荣誉委员称号。

1989年7月11日 逝世于北京。

人物论著

1 许杰.地形形成之时期.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1923(2):81-85.

2 许杰.长江下游各省笔石化石之初步研究.国立中央研究院19年度总报告,1931:161—167.

3 许杰.长江下游之奥陶纪笔石与含笔石地层.国立中央研究院20年度总报告,1932:159—161.

4 许杰.江苏仑山高家边层之研究.国立中央研究院20年度总报告,1932:161.

5 许杰,马振图.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1937(6).

6 许杰,马振图.湖北宜昌长阳地质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简报,1939.

7 许杰.云南会泽一带之地质矿产.云南经济委员会地质调查组特刊,1944.

8 许杰.云南东川区域地质矿产.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48,(17).

9 许杰.宜昌灰岩中之生物群.地质论评,1948,13(3—4):265.

10 许杰,马振图.宜昌建造及宜昌期生物群.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48,17(8):1-51.

11 许杰.从猿到人.安徽大学刊印,1951.

12 许杰,张文佑.综合性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的展开.科学通报,1954(12):47-49.

13 孙云铸,许杰,穆恩之.腔肠动物门,笔石纲.中国标准化石,1955,(1):56—82,地质出版社.

14 许杰.柴达木下奥陶系的一个新的笔石群.古生物学报,1959,7(3):161—192.

15 许杰.一个新发现的具有特殊附连物的栅笔石.古生物学报,1959,7(5):346—352.

16 许杰.地质学的光荣任务与光辉道路.地质学报,1959,39(4):366-372;又载地质月刊,1959(10):26—29;地质论评,1959,19(10):435-438.

17 许杰.全国铅锌矿产会议开幕词.地质论评,1960,20(1):1—4.

18 许杰.大抓推广,把探矿工程的“双革”运动推向新高潮.中国地质,1960(6):3—7.

19 许杰.积极发展地质博物馆事业.中国地质,1960(7):13—16.

20 许杰.在全国探矿工程现场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探矿工程,1960(1112):2—5.

21 许杰.在地质部1960年物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地球物理勘探,1960(3):4-6.

22 许杰.物探化探快报发刊词.物探化探快报,1963(1):1-2.

23 许杰.从三角笔石研究谈谈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西南地质科技情报,1964(1):1—7.

24 许杰,陈培洛.论三角笔石.中国科学,1964,13(4):639—653.

25 许杰,赵裕亭.中国笔石科的演化和分类.地质学报,1976,50(2):121—140.

26 许杰,黄枝高.新疆霍城县果子沟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动物群.地质学报,1979,53(1):1—19.

27 许杰,黄枝高,汪啸风.关于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若干重要问题(许杰笔石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83:275—324.

28 《许杰笔石论文集》编辑组.许杰笔石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83:1—395

参考资料

1.化石网 

2.全球石材网 

3.中国科学院院士风采 

扩展阅读:

1

http://www.lifeall.com/mem/5884/article-94458.ahtml

2

http://www.tt169.com/wenhua/minren/xujie.htm

3

http://jy.boyie.com/dispbbs.asp?boardid=353&id=5807

4

许杰先生的1992:http://auto.eastday.com/eastday/wxhg/zhwz/u1a2250856.html

5

图书资料: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32468&ref=search-1-pub

开放分类:
学者地质学家安徽人古生物学家

2.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文学理论家

2 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文学理论家

生平简介

在浙江天台“清溪落雁”之畔的清溪村,有一位贫民之子,靠着刻苦自励,从小学教员成为大学一级教授、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载入剑桥《世界名人辞典》——他就是许杰先生。

许杰(1901一1993),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文学理论家。原名世杰、字士仁,笔名张子山。浙江台州天台人。

许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与写作,成绩斐然。早年曾在浙江台州、宁海等地任教。曾在南洋吉隆坡担任《群益日报》主编。回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安微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

15岁考进县立中学,不久因母故、家贫而辍学。后入半官费的省立第六师范就读,又因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反对旧的考试制度,鼓吹教育改革,被校方开除。

1921年春,入省立第五师范读书,发起组织微光文艺社,借《越绎日报》版位,刊出《微光》副刊,开始发表小诗、散文和短篇小说;并组织龙山学会,创办龙山夜校,以“为人生”的宗旨,迈出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改造社会的第一步。毕业后,先在台州霞城小学任教,后在故乡与好友王以仁发起成立“星星社”,提倡以教育改革推动社会改革。

1924一1926年许杰在宁波、上海任教时,在《民国日报》、《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作品,其中1924年刊登在《小说月报》第15卷 第8号上的申篇小说《惨雾》,描写两个大家族为了“权力与财富”, 演出了一幕悲壮而又残忍的聚兵械斗的场景,引起文坛的瞩目。茅盾誉之为“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结构很整密”,“全篇的气魄是壮雄的”。加上《赌徒吉顺》等佳作,使他成为当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

1925年被吸收为“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7年2月,北伐军光复浙江,许杰被任命为天台文明小学校长兼省立第六中学小学部主任,在临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许杰被捕,保释后潜回上海,编辑《互济》杂志,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1928年春,奉命去党的活动基地宁海中学任教务主任,5月底因亭旁农民暴动失败,学校被解散, 一片白色恐怖,不得已避往马来半岛吉隆坡,从此与党组织失去了 联系。在那里,他担任华侨《益群日报》总编辑,利用副刊《枯岛》和 《南洋青年》,宣传中国新文学运动,团结和培养了一批华侨和土著 文学青年;并创作了以南洋华侨反帝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国语之父"。由于写了上百篇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的社论,多次被华民政务司传讯,遂于1929年11月辞职回国。此后几年,执 教于上海建国中学、广州中山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等校。

“八·一三”事变后,许杰应聘回故乡任大公中学校长,并主持“县政工人员训练班”,培养抗日干部。1939年8月以后,辗转于广西、福建、上海等地,教学之余,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建国初,许杰被聘为复旦大学教授,翌年秋调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先后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常委,是师大民盟负责人和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1949年6月,许杰先生赴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1950年7月,被选为上海市文联理事。翌年秋,调任新创办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2年当选为华东作协(后改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1955年任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及上海市民盟副主委。

1957年秋,许杰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又备受折磨。然而,真有“台州式硬气”的许杰并不屈服,“瞳瞳日影转,隐隐听鸡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错案得到彻底纠正。

80高龄的许杰,老当益壮,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勤奋笔耕不掇,陆续出版了散文选集、短篇小说集和文学论文集,研究鲁迅散文诗的《<野草>诠释》和回忆录《坎坷道路上的足迹》也相继问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杰先生的错案得到平反,恢复职称和待遇,担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他以80高龄,赴各地参加学术活动,勤奋著述,于1981年出版了《许杰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许杰短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他的回忆录《坎坷道路上的足迹》也开始在《新文学史料》上连载。

人物成就

许杰先生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早在20年代他就以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发表《文艺与社会》等论著引起文坛的瞩目,其后写了很多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结集为《文艺、批评与人生》、《冬至集文》、《蚁蛭集》、《现代小说过眼录》。40年代初,在福建发起成立东南第一专门从事文学评论的社团“文学评介社”,主编《前线日报·文艺评介》双周刊,共出60余期,撰写了20余篇文章,团结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后又发表了总结性和指导性的论文《半年来的东南文艺运动》。

许杰先生又是研究鲁迅的专家;1951年出版的《鲁迅小说讲话》,是最早系统研究鲁迅小说的专著,3年中再版7次,深受读者欢迎。1979年11月,在鲁迅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他被选为理事。1981年6月,他的《〈野草〉诠释》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0年初,90高龄的许杰先生又出版了《许杰文学论文集》和许多诗文短篇;其间,他还但任上海市作家协会顾问、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民盟上海市委顾问和国际笔会上海中心会员等职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人物佚事

读书“读输了”?“读赢了”

许杰先生一生道路曲折,生活坎坷,他的命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写照,凡是知识分子倒霉时,他顶倒霉,凡是知识分子走红时,他自然走红。

1966年11月的一天,寒风凛冽,我随一班老师和同学到上海去取“文化革命”的经。临行前,母亲曾叨念过:你上海的伯伯不知日子好过否?我心想,他一个大教授,恐怕在劫难逃吧?人们常说有第六感觉,我感觉是有存在,母亲的挂念耽心,我的疑惑,一走进上海华东师大校园便证实了,校大门左边的大字报栏里,张贴着一条触目惊心的、浆糊未干的大幅标语“当权派×××包庇大右溜须拍马许杰罪该万死”。我的心顿时砰砰砰跳起来,“伯伯现在在哪里呢?”我回忆起第一次见到伯伯时那可亲的面容,他抱我坐在他的膝盖上,教我数数的情景……,我决心找到他,去安慰他!

“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向值班门卫打听许杰的住处,那门卫审视我的眼神,至今还记得,厉声的盘问也还声声在耳,由于我的左臂上套着“红卫兵”,他才不得已告诉了住处。

许先生住在一幢矮小的平房里,有二小间,面积大约30来平方吧。刚敲开门,只见许夫人正准备烧饭,许老见是“红卫兵”,顿时脸色惨白,我赶快叫“伯伯!姆妈!”伯母先前一直在老家,来上海还没几年,她认得我,见伯伯目瞪口呆,赶紧说:这是笑,阿姆的第三个外甥囡。许先生听后脸上的肌肉才逐渐松开,但还是没有笑脸,也没招呼,就匆忙走进里间去了。

中饭时,伯伯一声不响吃了饭,放下碗又进里间去了,我心中那个爽朗神气的伯伯不见了,眼前是呆滞沉默的伯伯!是啊,他天天被批斗,天天去看打倒自己的大字报,天天去扫操场扫厕所,精神的摧残,肉体的折磨,还有那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我怎么会反党?什么时候反过党?30年代就已不顾安危跟共产党了,今天难道我变了?在那个颠倒了的时代,许老简直对自己也不信任了。那时,他的亲戚朋友学生已没人与他来往,连亲生的女儿也迫于现实与他“断绝关系”,他还有什么话可说!

我要转达母亲的问候,于是我下意识推门走进里间,伯伯坐在写字台边,桌上放着“毛选”和一本32开的红面“毛主席诗词”,他正在写“劳改日记”。小房间周围是三只斑竹书架,上面摆放着许多书,我无话找话,说:伯伯,你书蛮多啊?伯伯叹了一口气,不紧不慢地说:所以我读“输”了!

然而,十年浩劫结束后,他不但以76岁的高龄重登华东师大讲台,带了个研究生,还出版一本《许杰散文集》。我曾学着许杰的腔调说:“我读书读赢了”。

以前八国联军打中国,现在中国女排打败“八国联军”

1985年,我因事去上海,免不了又去许先生家,85岁高龄的许老童颜鹤发,身健步轻,耳聪目明。他告诉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到长风公园去走路,大约走10里左右,回来吃早饭。他又让我晚上别住旅馆,在他家看中国女排与世界名星联队打排球的电视节目,我恭敬不如从命,坐下看了。许夫人中年时便严重耳聋,老年尤甚,偏偏有趣的是,听不见电视声音的她,但却每看到精彩处,都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给老伴听,伯伯风趣地对我说:“喏,你看,我亮眼人还要瞎眼人牵路呢!”说得我忍俊不禁。

那年间中国女排三连冠,苏联、古巴、日本、美国等八个国家的排球名星组成联队,在上海与中国女排打球,结果还是中国女排胜了,许老呵呵大笑起来:“以前八国联军打中国,现在中国女排打败‘八国联军’了!”一句幽默话,深深地体现了许老的爱国思想。

从未谋面的师生情

许老一生从事高等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但他有一位学生,从未谋面却情缘深深。

话还得从反右前说起。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杨万才,从旧书摊里买了一本许杰先生著的散文集,“文如其人”嘛,杨万才看后为许先生高尚的人生哲理所折服,特别欣赏那句“堂堂正正做人”的话。于是大着胆给当时华东师大教授、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许杰写了一封信,谈了一些心得,并讨教一些知识。杨某很快就收到了教授的一封颇长的回信,杨某感动欣喜之至,这封信在同学中迅速传阅,有说杨某幸运的,有说许教授没架子的,尤其是信的内容令学生们赞不绝口!

杨某正准备写回信,厄运降临中国大地,反右运动开始了,许先生首当其冲被定为上海“大右派”,杨某也因与右派通过信而“充军”到新疆伊黎。

杨某自己过着“牧马人”一样的生活,他的父母因独生子的遭遇郁闷伤心过度而先后病故,由一封信引起的悲剧整整演绎了廿多年,而许老却全然蒙在鼓里。

1986年新春,许老意外收到一份伊黎大学寄来的校刊,内中发表了一封杨某写的“廿九年后的一封回信”。

回信是写给许杰先生的,他不知许老还在世否?那殷殷切切、凄凄惨惨的遭遇和不幸,使许老看后夜不能寐,他连叹自己的罪过不轻啊!一对从未谋面的师生开始了天北地南的通信,临近中秋时,许老寄去了上海最好的月饼。

许老的胸怀很宽广,他一生虽坎坷,但从没听到怨言恨语,杨某的遭遇是他一生中触动最深的事件之一,我劝慰他:这不是你的罪过,这是政治运动造成的。但他却口口声声说是自己害了人家,当许老得知杨某已昭雪,而且升为大学副教授,儿子女儿都已考上名牌大学时,聊感欣慰——他们的情缘一直维持到许老逝世。

师生无仇只有爱

许杰先生与当代作家戴厚英的故事鲜为人知。

“反右运动”年间,戴厚英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生,班干部,学习成绩也出类拔萃。那时她是运动的先锋和骨干,自然反许杰先生也十分卖力。

一个文人之所以能成为作家,是因为他能观察生活、客观公正地描写社会现实。戴厚英毕业留校当了教师,从一个充满狂热思想的大学生成长成一个中国文坛的名作家,她的成名作《人啊人》就是写反右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她拿着这本刚出版的书来拜访自己的老师许杰先生,书的扉页还提了意味深长的字句,后来又出了一部《风车轮回转》,反映中国农村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到“文革”这段时期的社会生活,她也请教过许老。

许老不止一次夸奖过戴厚英,当有个朋友无意中谈起:是不是就是当年放大字报整您的那个戴厚英时,许老憨厚地笑笑:学生嘛,思想单纯,人云亦云,您看,现在她了不起了,能写出这么好的小说来,是我当老师的荣光呢!师生无仇只有爱嘛!

老年兄妹小时情

许杰先生有两个妹妹,至今健在,大妹已90高龄,今在宁波女儿处,小妹87岁,是台湾一所小学的退休教师,现住台湾。许老一生十分疼爱两个妹妹,大妹因家贫而当了童养媳,小妹自幼随自己读书,40年代中期随夫去台湾教书,直至1992年重逢。

由于历史政治原因许先生半个世纪来无法与小妹通信,他总是忘不了她,尽管因小妹在台湾而曾使他吃了许多政治苦头,但他心里有底,妹妹夫妻是教书的,不参与政治。他时刻渴望兄妹再有重逢的日子。这天终于到来了;1992年劳动节那天,许老家像过盛大的节日,大清早,许老的三个女儿就到机场去接小姑母,许老夫人忙着置办饭菜,许老乐得手足无措。不时地看他那只怀表,大概10点左右,楼下传一片嘲笑声,许老估计小妹来了,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颤抖着站起来,与他的大妹一起站在门口等,兄妹仨见面时那高兴得想哭的表情,难以用文字表达。许老说,我活到92岁,就是要想再看到我的小妹!他又说:“今天是国际劳动节,也是我家的大喜日,一个值得全家人记住的日子!”

借“首长”的光进晚餐

1989年,许老在天台,县府把他安排在天台宾馆下榻。几天后的一次晚餐,许老走到一间高级用餐厅的门口,被服务小姐挡住了:“对不起,这里安排的是一位首长。”许老笑了,这时后边有人来了,连声说:爸爸!进去进去!原来这首长是许老的大儿子许沪生、在国务院某部门当干部。

席间,许老说:门口那位姑娘只知道有位“首长“,却不知道我是首长的爸爸,我是借了这位‘首长’的光呢!”

许老一生没有在人前炫耀过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其实他的儿女大多比较卓越,大儿子甭说了,大女儿曾是某汽车制造厂的书记,二女儿是上海儿童医院院长,三女儿是剧作家……,他们都很实在,从不显耀,就是清溪人,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都与许老一生那堂堂正正做人的宗旨分不开。

许杰先生在人世生活了93个年头。其中50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不知多少人才;他也出过许多书,为后人留下了精神财富,他的成就不但在天台县志上留下字迹,而且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也留有一席之地,他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纪念。

3 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人物简介

许杰 男,1980年8月出生,湖北仙桃人。现为武汉纺织大学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7.1- 武汉纺织大学 教师

2008.10-2009.3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

2006.8-2006.12 南通大学 教师

2001.9-2006.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硕博连读) 博士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997.9-200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本科 高分子化学

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计划、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人才计划等。在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和化学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

主要论著

1. Jie Xu*, Lei Wang, Li Liu, Zikui Bai, Luoxin Wang, Guijie Liang, Xiaolin Shen, Weilin Xu,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etrahydroquinoline dyes with different spacers used for sensitized solar cells,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in press

2. Jie Xu*, Lei Wang, Guijie Liang, Luoxin Wang, Xiaolin Shen, A gener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treatment for dielectric constants of polymers, 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DOI 10.1002/pen.22016, in press

3. Jie Xu*, Lei Wang, Hui Zhang, Xiaolin Shen, Guijie Liang,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studies on 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chain-transfer constants for styren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DOI 10.1002/app.34255, in press

4. Jie Xu*, Hui Zhang, Qi Xiong, Guijie Liang, Lei Wang, Xiaolin Shen, Li Liu, Weilin Xu, Large Enhancement in 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ies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via photon conversion,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11, Vol. 276: 012195

5. Jie Xu*, Lei Wang, Guijie Liang, Zikui Bai, Luoxin Wang, Weilin Xu, Xiaolin Shen, Conjugate spacer effect on molecular structures and absorption spectra of triphenylamine dyes for sensitized solar cell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Spectrochimica Acta A, 2011, Vol. 78: 287-293

6. Jie Xu*, Hui Zhang, Lei Wang, Guijie Liang, Luoxin Wang, Xiaolin She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ased QSPR study on absorption maxima of organic dyesfor dye-sensitised solar cells, Molecular Simulation, 2011, Vol. 37: 1-10

7. Jie Xu*, Hui Zhang, Luoxin Wang, Weilin Xu, Changhai Yi, Hao Liang, Zengchang Li,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analysis for optical limiting of organic compound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1, Vol. 23: 92-96

8. Guijie Liang, Jie Xu,Weilin Xu, Xiaolin Shen, Hui Zhang, Mu Yao, Modification on crystalline morphology of PEO-based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by Y2O3 nano-filler, Polymer Composite, 2011, Vol. 32: 511-518

9. Jie Xu*, Lei Wang, Luoxin Wang, Hui Zhang, Weilin Xu, Predicting infinite dilution activity coefficients of chlorinated organic compounds in aqueous solution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WHIM and GETAWAY descriptors, Journal of Solution Chemistry, 2011, Vol. 40: 118-130

10. Jie Xu*, Lei Wang, Luoxin Wang, Guijie Liang, Xiaolin Shen, Weilin Xu, Prediction of Setschenow constants of organic compounds based on a 3D structure representation,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11, Vol. 107: 178-184

11. Jie Xu*, Hui Zhang, Lei Wang, Guijie Liang, Luoxin Wang, Xiaolin Shen, Weilin Xu, QSPR study of absorption maxima of organic dyes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based on 3Ddescriptors, Spectrochimica Acta A, 2010, Vol. 76: 239-247

12. Jie Xu*, Hui Zhang, Lei Wang, Guijie Wang, Luoxin Wang, Weilin Xu, DFT and TD-DFT studies on symmetrical squaraine dyes for nanocrystalline solar cells, Chemical Monthly, 2010, Vol. 141: 549-555

13. Jie Xu*, Guijie Liang, Luoxin Wang, Weilin Xu, Weigang Cui, Hui Zhang, Zengchang Li, DFT studies on indoline dyes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J. Serb. Chem. Soc., 2010, Vol. 75: 259-269

14. Jie Xu*, Hui Zhang, Luoxin Wang, Wenxiang Ye, Weilin Xu, Zengchang Li, QSPR analysis of infinite dilution activity coefficients of chlorinated 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Fluid Phase Equilib., 2010, Vol. 291: 111-116

15. Jie Xu*, Lei Wang, Guijie Liang, Zikui Bai, Luoxin Wang, Weilin Xu, Xiaolin She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triphenylamine-based dye sensitizers containing different donor moieties, Bull. Korean Chem. Soc,.2010, Vol. 31: 2531-2536

16. Jie Xu*, Luoxin Wang, Hui Zhang, Changhai Yi, Weilin Xu, Accurate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analysis for prediction of nematic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in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s, Molecular Simulation, 2010, Vol. 36: 26-34

17. Jie Xu*, Qi Xiong, Guijie Liang, Xiaolin Shen, Hantao Zou, Weilin Xu, Ion-polymer interactions in SmCl3(H2O)6 doped poly(ethylene oxide) electrolytes, J. Macromolecular Science Part B: Physics, 2009, Vol. 48, 856-866

18. Jie Xu*, Qi Xiong, Biao Chen, Luoxin Wang, Li Liu, Weilin Xu, Modeling the relativ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atio of Eu(III) complex in different solvents based on QSPR method, 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009, Vol. 19, 203-209

19. Jie Xu*,Hao Liang, Biao Chen, Weilin Xu, Xiaolin Shen, Linear and nonlinear QSPR models to predict refractive indices of polymers from cyclic dimer structures,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08, Vol. 92: 152-156

20. Jie Xu*,Biao Chen, Zhi Zheng, Qijin Zhang, 3D-QSPR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of nonlinear optical responses of organic chromophores,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07, Vol. 87: 275-280

21. Jie Xu*, Zhi Zheng, Biao Chen, Qijin Zhang, A linear QSPR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of second-order NLO chromophores, QSAR & Combinatorial Science, 2006, Vol. 25: 372-379

22. Jie Xu, Bin Guo, Biao Chen, Qijin Zhang, A QSPR treatment for the thermal stabilities of second-order NLO chromophore molecules, Journal of Molecular Modeling, 2005, Vol. 12: 65-75

23. Jie Xu, Biao Chen, Qijin Zhang, Bin Guo, Prediction of refractive indices of linear polymers by a four-descriptor QSPR model, Polymer, 2004, Vol. 45: 8651-8659

24. 许杰,张辉,梁桂杰,沈小林,徐卫林,一种用于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光调制功能凝胶电解质,专利申请号:201110090836.1

4 越剧陆派小生

许杰 男,国家一级演员,工小生,宗陆(锦花)派。现系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越剧院一团副团长。

人物简介

许杰, 安徽六安人,1963年3月出生。1974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工小生,宗陆(锦花)派。1980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任青年剧团主要演员。

他是陆派传人中的佼佼者,他扮相英俊,台风潇洒,唱腔清亮舒展,具有其师清醇味厚、字字送听的特点。许杰继承了陆锦花“时装小生”的特长,在越剧男女合演中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能根据自身条件,尝试着演出各种类型的角色,包括他主动要求扮演的反派“屠岸贾”。他除了主攻陆派外,还能把尹派、范派等越剧小生流派运用自如。尤其可贵的是他的为人------“学师为人”,“老师不仅艺术造旨相当高超,人品、艺德也极其高尚”,“会唱戏首先要会做人”,他牢记老师教诲,献身越剧事业,淡泊名利得失,像天上的雁儿,该后不前排字行,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名利场中能做到这样实属典范。

主要作品

他曾在《珍珠塔》、《花中君子》、《浪荡子》、《天鹅之歌》、《玉镯冤》、《第十二夜》、《血染深宫》、《王子复仇记》、《曹植与甄洛》等剧中担任主角或重要配角。参与越剧电视连续剧《沙漠王子》《汉宫怨》、《新路》的演出。曾在1984年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中以一折《评雪辩踪》荣获“新苗奖”,在1986年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曾多次赴香港演出。

进入21世纪后,主演了现代剧《早春二月》(饰萧涧秋。该剧被摄制成越剧电视剧)和历史故事剧《木棉红》(饰冯宝,该剧被制成VCD碟片发行)。

近年来,他在艺术上日趋成熟,接连主演或参演了《家》、《被隔离的春天》、《千古情怨》等新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的称赞。

5 湖南省岳阳市水务局副局长

许杰,男,汉族,1957年9月生,湖南省湘阴县人,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2月参加工作,湖南大学建工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6年12月任岳阳市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副经理;1990年1月任岳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院长;1993年2月至2001年5月任岳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1999年4月任岳阳市水电局总工程师,2001年12月任岳阳市水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2006年11月任岳阳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分工

协管湖区水利工程、计划财务等工作。分管计划财务科、洞工站、机电排灌科和日贷办。

2003年9月晋升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被评为湖南省水利系统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市第三批优秀专家、岳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水利专家、岳阳市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咨询和抗洪抢险等专业技术工作。

主持、指导和参与完成了几十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同时还主持了96、98、99年三年岳阳市抗击大洪水的专业技术指导工作。完成了长江干流堤防工程,铁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金凤桥水库工程等20多个重大项目的设计。

在《农田水利与小水电》、《水利水电建设》及《湖南水利水电》和大型学术年会上发表了“梯形板内力分析塑性法浅析”、“异形板结构分析的塑性方法”、“组合式沉井(箱)群在水电站设计中的应用”、“深层干扰法对洞庭湖地区透水地基渗流的阻滞作用”等论文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荣获了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优秀设计”二等奖等多个论文奖项。

6 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许 杰,男,汉族,195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1974年4月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89年任中办国办信访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2年1月至1993年6月挂职任山东省昌邑县副县长。2000年9月任国家信访局办公室主任。2005年6月任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7 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许杰,1963年5月生,安徽庐江人,汉族,1982年8月参加工作,无党派,1988年取得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证书,2004年取得澳洲西悉尼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1982年8月后,任广州铁路局电子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科长;1993年3月后,任深圳威斯必得电子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1994年2月后,任广州市易宝电脑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8月后,任香港上市公司易宝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副总裁,兼任易宝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3年8月后,任易宝电脑系统(广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08年4月至今,任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现任广东省软件协会理事和广州市软件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政协第六届广州市天河区委员会委员。

8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个人简历

1995年-1999年:四川大学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专业,学士学位;

2001年-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生化专业,硕士学位;

2004年-200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8年-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学专业,博士后研究;

2011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花粉形成过程中细胞程序性死亡以及脂类合成的基因调控网络,开展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发表论文

1. Li HF, Liang WQ, Hu Y, Zhu L, Yin CS, Xu J, Dreni L, Kater MM, Zhang DB*, 2011, Rice MADS6 Interacts with the Floral Homeotic Genes SUPERWOMAN1, MADS3, MADS58, MADS13, and DROOPING LEAF in Specifying Floral Organ Identities and Meristem Fate, The Plant Cell. 23(7):2536-2552.

2. Jie Xu, Caiyun Yang, Zheng Yuan, Dasheng Zhang, Martha Y Gondwe, Zhiwen Ding, Wanqi Liang, Zoe A Wilson, Dabing Zhang*. 2010, Regulatory Network of ABORTED MICROSPORES (AMS) Required for Postmeiotic Male 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The Plant Cell, 22:91-107.

3. Congmao Wang, Jie Xu (Co-first author), Dasheng zhang, Zoe A Wilson, Dabing Zhang*. 2010,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dentification of in vivo protein-DNA binding sites from paired-end ChIP-Seq data. BMC Bioinformatics, 11:81 doi:10.1186/1471-2105-11-81.

4. Wang Y, Xu J, Ke X, Scheu S. 2010, Tillage, residue burning and crop rotation alter soil fungal community and water-stable aggregation in arable fields. Soil & Tillage Research, 107:71-79.

5. Xu J, Wang Y, Luo Y, Song J, Ke X, 2009, Effects of copper, lead and zinc in soil on egg development and hatching of Folsomia candida. Insect Science, 16: 51-55.

6. Xu J, Ke X, Krogh P H, Wang Y, Luo Y, Song J, 2009, Evaluation of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as indicators of soil metal toxicity to the Collembolan, Sinella curviseta. Insect Science. 16:57-63.

研究成果

在拟南芥/水稻的花药关键转录因子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利用高通量测序、基因芯片表达谱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和方法, 研究花药关键转录因子在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网络,阐明小孢子外壁发育以及花药发育的分子机理。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3项,目前主持和主要参加的在研国家基金项目2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