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许家窑人
释义

中国的早期智人(见智人)化石。出自山西阳高和河北阳原交界的许家窑村附近。距今约10万年。1974~1975年多次发掘。许家窑人化石有头骨碎片、上颌骨和牙齿约20件。其头骨骨壁的厚度、牙齿粗大和嚼面复杂的程度都像北京人。但更多的特征与早期智人相同。脑量估计比北京人大。

发现

1974年在和河北交界的山西阳高县古城公社许家窑村东南 1公里的梨益沟西岸的断崖上,发现了很丰富的古人类古文化遗址。迄今为止获得人类化石共17件,包括顶骨11块,其中两块是较完整的左、右侧顶骨,枕骨2块,小孩左上颌一件,右侧下颌枝一块,牙齿两枚。还有大约2万块的石片和石器以及大量的骨器,另外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化石特点

许家窑人头骨骨壁甚厚,大于北京猿人的平均值。顶骨弯曲度在横向上比北京猿人小,但比现代人大。在纵向上近于北京猿人,枕骨圆枕没有北京猿人宽而突出,更接近于欧洲尼人,枕骨曲度角大于北京猿人,大脑窝比小脑窝大,但又没有北京猿人明显。颌骨鼻前棘清楚,但向前不超过鼻棘点-上齿槽前缘点的直线,而北京猿人缺乏鼻前棘。颌骨的侧面膨胀,腭很低,上颌联合面很宽,上内侧门齿呈铲形,臼齿的大小、粗壮程度接近北京猿人。下颌枝低而宽。许家窑遗址的石器大都是细小的,石核有原始棱柱状石核,是从打制的台面周围的边缘上打击石片,只有少数利用了自然台面;盘状石核是从砾石或石块的周围边缘向两面交互打击。石片的打制方法有利用自然平面打击石片,打击台面的石片,利用台面凸棱打击石片,垂直砸击的两极石片、修理台面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小型单面砍砸器。此遗址的显著特色是石球甚多,大约有1000多个,最大的重达1500克以上,最小的不足100克。

气候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靠内蒙古高原,常受高压控制,东南面有恒山、太行山阻挡,很少受海洋风影响,四季分明,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短暂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6.3°C,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极端最高气温383°C,极端最低气温-30°C。年均降雨量在360~450毫米之间,年际变化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年日照数2705~2999小时,是全国光照资源丰富地区。无霜期128~147天。

文化

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一带,发现了10万~6万年前的人类化石20多块,属于地质时代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20多块化石分别属于10个不同的人类个体。经考古研究,他们总体上已经属于早期智人,并且已经能制造更进步的石器和骨器。发掘出来的石器多达14000件,以石英和燧石为主要原料。用厚石片加工成的龟背形状的刮削器、细小石器和石球,成了许家窑文化的象征。大致说来,许家窑文化多小型石器,类型较多,有些石器精巧复杂,是细石器的母型,小型刮削器占绝大多数,很明显是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发展而来的。许家窑遗址中出土了以数吨计的动物骨骸,却没有见一具完整的动物遗体。看来,成了智人的许家窑人已经具有了更大的战斗力,野兽们都成了他们的口中食和身上衣了。

遗址

“许家窑人”遗址位于古城镇许家窑村东南1.5公里处,南北长600米,东西宽200米,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有10万年左右。1974年,来雁北考古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教授等,由在药材收购站看到一块象牙化石,追踪调查发现。1976~1977年发掘,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埋藏在离地表3米左右的黄绿色粘土层中,有25种动物化石和上万件种类丰富的石器。人类化石有一块头盖骨厚达1厘米多,牙齿粗大,冠面沟纹和“北京人”相似。据专家考证是“北京人”后裔,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阻隔,遂在此定居。这一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有很高的价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意义

人类起源于何处,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考古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1974年,许家窑人的出现,再现了远古人类生息的又一时空坐标,令考古学界的专家们欢欣鼓舞,兴奋不已。

说来话长,人类发展历程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四个阶段,原始群早期为猿人,晚期为古人;从考古学界划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就是猿人、古人、新人时期。许家窑人是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之间,年代距今大约20万—12.5万年。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原理,人类脱胎于动物群,区别在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人类最原始的工具,就是石器,所以说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最早的阶段。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初,还没有报道过旧石器时代遗物、遗址等信息。西方世界人类考古起步早,十九世纪,已建立起旧石器文化的分期序列,一致认为非洲大陆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人类由非洲向欧洲、亚洲扩展而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外国地质考古专家进入中国大陆,中国旧石器考古才开始起步。1924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经人引导来到久已消失的古大同湖边的泥河湾村,考察到含有双壳蚌和脊椎动物化石;露出一套灰白灰黄的河湖相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文章一公诸于世,西方考古学家闻风而动,接踵而至,逐渐揭开了9000平方公里“大同湖”的神秘面纱。法国神甫德日进、桑克华多次来到“大同湖”周边的阳原、大同、平鲁,探清了地层和古生物学上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出有专集,影响颇大。1949年,标志着以外国专家为主的考古时代结束,中国自己的考古专家,步入了神圣的殿堂。随着旧石器考古的逐年深入展开,和许家窑人的被发现,使大同湖边缘的考古,具有了里程碑的意 义。睹物思情,学者专家们憧憬着遥远的大同湖,湖水又深又清,四面环山,丛林繁茂,各种各样的动物时常出没在湖边的草原地带,在天然的动物园之中,有罕见的三趾马、狰狞的披毛犀、凶猛的虎豹、温顺的转角羊、斯文老练的纳马象等,动物化石印证了这一切。这便是古人类生活的地方,是茂密的森林给了古人以栖息的温床,洁净的湖水、河水哺育了人类,许家窑以及周边台地,就是人类生存的沃土,从许家窑村东梨益沟出土的16件人类化石及石锤、石片、刮削器等石制品14041件,石球1079件,工具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由于地壳的变动,存在了数百万年的大同湖,于数万年前湖水渐退消失了,留下了横贯东西的桑干河水。大同湖的消失客观上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走向平川的物质条件,也为今天的考古学者提供了思维路径。考古学家贾兰坡由此拓宽了他的思维视野,从地貌、地层、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华北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即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提出了我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后,大胆的提出中国、东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可能源于华北的论点。此论点的提出,许家窑人的出现,对贾老的考古研究有着启明星的作用,许家窑周边遗址群的陆续出现,如十里河边的青磁窑遗址、小站遗址和阳原的虎头梁、小长梁、马圈沟遗址等等。贾老依此提出华北地区古文化的年代表,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理论基础。

保护

侯家窑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文化遗物最为丰富和规模最大的遗址。许家窑人被学术界定论为周口店中国猿人的后裔。而许家窑文化,则将早期的中国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连结起来,充当了过渡的桥梁,使人类进化与文化渊源的探索得以完整。

在世界考古界及人类学界,许家窑遗址有着显赫的学术地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家窑,位于山西省阳高县;侯家窑,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两村相邻。如今,这一遗址上立着两块标记石碑,一块为山西方面立的“许家窑遗址”碑,一块为河北方面立的“侯家窑遗址”碑。两块相距不到10米的石碑,让同一个遗址拥有了不同的名字。遗址文化分布面积大约有三千平方米,当年考古发掘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辨。祁金富指着一个直径不足两米的土坑说,这里原来是口井,有9米深,是考古队花钱雇村民打的,当时打到8米深时就发现了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那回许家窑一下出了名,现在还经常有国内外的专家和大学生来这里参观考察。”

由于受到自然力的侵害,遗址上的一些地层明显有水流冲刷的痕迹,许多地方已经出现断层甚至坍塌。

在遗址中央,立着一块石碑。碑的正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家窑遗址,山西省人民政府立”,碑的另一面是保护范围说明。距离此碑往东不足10米的地方,同样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侯家窑遗址,河北省文物局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