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鑫桦 |
释义 | 个人履历浙江台州人Xu Xinhua 1983 Born in Taizhou Zhejiang China 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景德镇 Lives and Works in Hangzhou and Jingdezhen 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6 BA,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CAA) Hangzhou,Zhejiang,China 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1 MA,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CAA) Hangzhou,Zhejiang,China 展览个展/Selected Solo Exhibition 2007年《废墟展》 中国美术学院滨江校区爆破现场,杭州,浙江 2007,Xu Xinhua: RUINS,blast si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sRiverside Campus,Hangzhou,Zhejiang 2010年《寻找---徐鑫桦个展》 西湖当代美术馆,杭州,浙江 2010,Xu Xinhua: HUNT FOR,MOCA Westlake,Hangzhou,Zhejiang 2011年《自由---徐鑫桦作品展》 景德镇二号展厅,景德镇,江西 2011,Xu Xinhua: FREEDOM,Jingdezhen NO: IIGallery,Jingdezhen,Jiangxi 展览/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2009年 作品《距离》入选浙江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 浙江美术馆,杭州,浙江 2009,Distance,Zhejiang Province twelfth Exhibition of FineArts,Zhejiang Art Museum,Hangzhou,Zhejiang 2010年 作品《调色板》入选大美瓷语-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 上海 2010,Palette, Exhibi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ne Artsstudents and Teachers, Shanghai 2010年 作品《去色研究》入选第七届中国青年陶艺家双年展 浙江美术馆,杭州,浙江 2010,Withered,The Seventh Contemporary China Young Ceramicartists Biennale Exhibition,Hangzhou, Zhejiang 2011年 作品《捆绑研究—自由》三联 入选宁波陶艺双年展 宁波博物馆,宁波,浙江2011,Bundling— freedom,Ningbo Ceramics Biennale,NingboMuseum,Ningbo,Zhejiang 2011年 作品《捆绑研究》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银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杭州 浙江 2011,Bundling,Excellent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GraduationExhibition,Silver,Art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FineArts,Hangzhou,Zhejiang 2011年 作品 《衣》参加中国当代学院派青年陶艺四十家 ,岭南美术馆, 广东东莞 2011作品《捆绑研究11号》 参加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岭南美术馆, 广东 东莞 评论文章寻觅与担当致徐鑫桦作品展 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历经许多历史性的演绎和纷繁的艺术呈现。东方文化最深层的理念、气质、精神,具有普世意义的形而上的价值观,成为在当下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形态。随着国际影响力的彰显,中国开始有了文化动力来向世界进行自身文化的确认和价值观的输出。中国人自古非常重视人的精神境界,有很丰富的理论。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导向。在文化意识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曾有着至高境界。随着信息化和资讯膨胀的发展,重新建构东方文化价值,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困境将可能产生积极意义。 徐鑫桦正是处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在经历迷茫、困惑、彷徨的历练,不断思考和寻找创作方向,从中国文化深处发掘元素,将汉服作为表现的载体,用宣纸、纱布、泥浆塑造形态,保留材料的自然印迹,注重渲染作品的视觉效果,探寻内在深度的体验和人文精神的表达。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资源转换成个人性的体悟,在借助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力求实现文化上的转型,使作品散发出触动人内心深底对文化的崇敬和再认识。 对于当代人而言,生活越来越注重精神性的诉求,而这种精神性的诉求具体表现在艺术、哲学和宗教。徐鑫桦的作品体现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作品流露出可贵的探索精神,在汉服的基础上,又将红领巾这一颇具中国社会现实标记的符号作为创作形态加以展现。从某种层面上讲,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影响是肯定的,从艺术史发展脉络看中华民族自我文化的更新和担当,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在当今文化资讯的同步性和文化问题的共通性背景下,作为青年艺术家势必将面临寻找新的方向和新的担当。祝愿徐鑫桦能走的更远--- 戴雨享 於杭州钱塘江畔 2011年1月2日 小雪 厚望致徐鑫桦的作品展 刘正(文) 徐鑫桦是陶艺系研究生中最勤奋,同时也是“最不安分”的学生。他的创作思路,常常游走甚至脱离于专业材料之外。作为导师,我常常要求他回到材料的表现中来。但我也经常反问,这种对泥材、釉材的固守,是否正确,是否适合每一个人。在我的习惯的思维中,总认为一名创作者,必须彻底掌握一种表现材料之后,才可以涉猎其他媒介。但是,什么才是彻底的标准呢? 徐鑫桦的创作,是在这样的一种挤压下进行的。然而,我暗自庆幸的是,徐鑫桦的作品,在这样的挤压下,却表现出一种强盛的张力,作品虽然不一定完善,但已可以由此而探究到他的内心,发现他日趋明朗的创作思路。作为导师,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结果,或许创作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过程。对于怀有理想的创作者来说,一直做人人认同,被习惯支配的东西,确实非其所愿。 回想研究生教学这么多年,对其他学生常有赞美之词,唯独对徐鑫桦吝啬,非其作品不佳,是因为总对他抱有不断提升的厚望吧。 霓裳羽衣曲记徐鑫桦个展 在杭州这样的艺术城市,或者说在杭州这样生产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城市,大小的展览在在大小的展馆不间断地举办着,渐渐地乏味和审美疲劳。何况某些展览就是为展而展,为其它的目标做为一种存在证据而进行,展览活动热闹但肤浅,展会更多的成为一种人际交际而非艺术交流,这种展会交际的主角艺术品常常却往往受到冷落。徐鑫桦的陶瓷个展《寻找》举办之前,我真担心这个对艺术虔诚的学子会受到当下环境的伤害——因为他爱他的作品胜过附加于作品的其他关系。其它关系,比如艺术圈内的地位、艺术界权威的认同、甚至艺术品的经济效益……这正是另一些艺术人所热衷的。令人庆幸的是:这次展览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不在于开幕酒会的热闹,也不在于学院领导及艺术行业的一些人士光临。而在于:作品实实在在给予了观者美的享受,而观者也把视线投向了作品本身。 徐鑫桦是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研二的学生,师 从刘正教授。从刘正教授给他的简短的序言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讯息是:徐鑫桦是一个认真勤勉的学生。但他又不是依样画葫芦的跟随者,他有自己独立的创作思维方向,敢于创新。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觉得这两个条件都是必须的。 创新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前进的脚步是由艺术家的创新行为推动的。刘正教授在序言中写道:“徐鑫桦……是最不安分的学生”、“他常常游走于专业材料之外”。这足以说明创新尝试贯穿着徐鑫桦学习创作的全过程:思维的创新、材料的创新、手法的创新。这些创新以具体的形态表现到他的作品中来。他的“瓷衣”系列正是创新思维的成果。“瓷衣”系列是由瓷土烧制而成的洁白霓裳。题材为明代时期的女子服饰,其“姿态”飘逸,纹理清晰,色泽鲜丽,使人误为绫罗。细观之下,其衣袂襟带皱折细致流畅,纱 线经纬分明,一些皱折处薄如纱缕,纹理镂空历历在目。整体造型上如弱风拂过,袖袂翩然,即见其精致,又见其灵动。 徐鑫桦的陶制大圆盘虽是他平时挤时间创作出来的,但古朴的色泽别具味道,看似笨拙的造型,却另有一份大气和包容气质,越赏越有感觉。 从这次展出作品的全过程中,我们可见他的务实与认真。展出作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瓷衣,二是陶塑,三是陶盘。陶盘是在做大作品的空隙里,休息前每天一个“挤”出来的,陶塑是研究生读书期间的创作。而瓷衣则是此次展出的重头戏,为展览专门制作的一个系列的作品。为了这批作品,从构思到完成,都经历了艰难辛苦的历程。作为一个学生,经费上的局限并没有使他草就。他为创作专程到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好的瓷土——制作完成后再运回杭州。或者这本身与作品的成功与否无必然联系,其间的困难也不是本文的主旨,但这份对艺术的虔诚精神却是艺术世界的福音。 从来没有一个评论者会提及作品制作的物理过程,记叙文般的描述对作品的艺术性确无关联。我的意思是:他围绕着作品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正是他对艺术追求的明确态度。 徐鑫桦不仅是一个“不安分”的学子,他已然是一个沉浸在他的艺术王国的真正艺术家。何不让我们随着他的作品,去体味那种冷艳的、同时又悠远的美! 作品介绍主要艺术作品雕塑 绘画 装置 代表作品捆绑研究系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