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銤 |
释义 | 徐銤,男,1937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快堆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国家能源工程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徐銤是中国快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中文名:徐銤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7年4月 职业:快堆首席专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主要成就:中国快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简介徐銤,男,1937年4月生,中共党员,1961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实验快堆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快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履历1961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 1961年9月至1971年,先后在北京原子能所和北京194所从事核反应堆零功率装置物理实验研究和快堆技术研究。 1971年底至1987年6月,在核工业一院从事快堆发展战略、快堆设计研究和快堆科研。 1987年7月至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下的快堆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技术上领导快堆科研,快堆设计。 主要成就主持制定了中国快堆发展规划和主要技术选择。 个人荣誉1995年,获中核总直属机关优秀党员称号; 1996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1年,获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十五年突出贡献奖及先进个人称号;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多次被评为中国原子能院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人物故事与快堆结下不解之缘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高浓铀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特批了50公斤高浓铀,支持中国快中子零功率装置实验。1965年,徐銤开始从事快堆研究。1970年,徐銤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1971年,徐銤与快堆研究课题有关的科研人员举家从北京房山搬迁到四川夹江。因当时快堆科研陷入了经费不足、方向不明确的窘境,研究人员一拨接着一拨离开,原本300余人的队伍在短短一年中只剩下100多人。就在很多人选择放弃的时候,徐銤谢绝了待遇更好的单位,继续研究。 蓝图凸显远见卓识1986年4月,200多位专家汇聚北京,共同商讨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徐銤也参加了这一次决定快堆命运的关键会议。经过各方专家的激烈论证,最终将快堆作为能源领域的项目纳入了国家863计划。1987年,徐銤从四川重回原子能院,带回的快堆资料堆满了当时住的小屋。从此,作为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和快堆项目负责人,徐銤开始了新的快堆事业。1995年12月,经国家批准,中国实验快堆项目正式立项,徐銤担任总工程师。中国快堆发展究竟要采用何种路线才最符合我国国情成为关键问题。经过多年研究分析,快堆发展“三步走”蓝图在徐銤心中逐渐清晰。徐銤提出的技术路线加快了中国快堆研发步伐。 坚守诠释报国情怀2000年,中国实验快堆工程开始建设,徐銤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终于从图纸变成现实。徐銤带领自己的团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快堆,建立实验装置40多台套;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快堆设计和安全分析软件系统平台,开发软件程序近80个;建立了中国第一套快堆设计标准规范,制定安全设计准则36个,编制设计标准规范600余个;掌握了快堆设计技术,形成技术文件6000余册,技术报告2000余份,取得专利授权90多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50余项;形成了实验快堆规模的工程建设能力,实现了设备国产化率70%和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行。 徐銤慧眼识才,积极鼓励青年人勇挑重担,并扶上马,送一程。徐銤为中国快堆事业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许多人已成为国家快堆研究中心的学科带头人。 人物言论“国家已经给予我很多,我自己能办的事,就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了。” 相关信息:徐銤奖徐銤曾将所获得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届突出贡献奖奖金10万元捐出作为中国快堆技术创新奖的启动资金,因此将该奖项命名为“徐銤奖”。 “徐銤奖”每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快堆工作的优秀科研人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