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顺地区博物馆 |
释义 | 安顺地区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礼堂路17号。邮编:561000 该馆建立于1984年,隶属安顺地区文化局。 馆舍简介该馆经过数年的工作,在文物普查方面,已经掌握了全区文物分布情况,对保护文物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已先后联合举办了安顺地区碑刻拓片展览、王宅明书画展、贵州革命文化史展览。但由于经费等原因,该馆没有推出具有相当规模的基本陈列。 历史回顾安顺蜡染文化 蜡染 古称蜡撷。是贵州各少数民族共有民间传统印染工艺。“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欲去蜡,则花纹如绘”(《贵州通志》)。蜡染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汉唐,兴盛于宋元。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不但发掘了汉唐时代的陶釜和酒具,而且首次发掘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灿然如新,图案为“鹭丝鸟纹”,款式与现代苗族褶裙相差无几。 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就陈列有清代皇家宫廷珍藏的一幅安顺市郊苗族蜡染背扇扇面。 黄果树地区民间蜡染源远流长,以石头寨为例,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设有染缸。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技术,妇女人人能画蜡,故名“蜡染之乡”。 蜡染实际上分为蜡画和蜡染两种形式。蜡画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溶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唯妙唯哨,栩栩如生,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蜡染是将画好的作品通过防染,煮沸、去蜡、漂洗、花现。加之,神秘莫测的冰纹,使蜡染更具抽象画派的韵味。蜡染在安顺苗族布依族妇女中,颇为盛行。苗族图案带有史书性质,似铠甲,象文字,或写意、或抽象,任随驰骋;布依族大多是图腾图案,有太阳纹,有云雷纹、有回纹、有铜鼓纹,连续对称,古朴典雅。蜡染布料常用作衣裙、围腰、床单、背扇、帐檐、挎包、帽子、时装。目前各种蜡染工艺品已是中外游客追求的时尚。 安顺蜡染文化 蜡染 古称蜡撷。是贵州各少数民族共有民间传统印染工艺。“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欲去蜡,则花纹如绘”(《贵州通志》)。蜡染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汉唐,兴盛于宋元。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不但发掘了汉唐时代的陶釜和酒具,而且首次发掘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灿然如新,图案为“鹭丝鸟纹”,款式与现代苗族褶裙相差无几。 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就陈列有清代皇家宫廷珍藏的一幅安顺市郊苗族蜡染背扇扇面。 黄果树地区民间蜡染源远流长,以石头寨为例,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设有染缸。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技术,妇女人人能画蜡,故名“蜡染之乡”。 蜡染实际上分为蜡画和蜡染两种形式。蜡画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溶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唯妙唯哨,栩栩如生,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蜡染是将画好的作品通过防染,煮沸、去蜡、漂洗、花现。加之,神秘莫测的冰纹,使蜡染更具抽象画派的韵味。蜡染在安顺苗族布依族妇女中,颇为盛行。苗族图案带有史书性质,似铠甲,象文字,或写意、或抽象,任随驰骋;布依族大多是图腾图案,有太阳纹,有云雷纹、有回纹、有铜鼓纹,连续对称,古朴典雅。蜡染布料常用作衣裙、围腰、床单、背扇、帐檐、挎包、帽子、时装。目前各种蜡染工艺品已是中外游客追求的时尚。 馆藏珍品该馆现征集了少数民族服饰30余件套,碑刻拓片、陶器、青铜器、书画116件。其中,文物价值较高的有汉代铜斧与铜壶,明永乐八年(1410)普定卫指挥使夫人俞氏墓志铭,清末袁锡臣手书楹联等。 出版著作该馆已编印《安顺文物》、《王若飞故居》文物丛书组织撰写《文物志稿》、《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卷》的有关条目;还为《贵州文化旅游指南》、《贵州文化》、《贵州文物》等书刊提供稿件数十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