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又元
释义

徐又元,有色金属冶炼专家,参加锡矿山矿务局冶炼厂、中心试验室建设,中国锡、锑冶金和复杂多金属矿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开拓者,是中国锑业生产发展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中国优秀的锡氯化冶金专家。

中文名:徐又元

外文名:Xu Youyuan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隆回县

职业:有色金属专家

毕业院校:湖南大学

信仰:无

个人简介

徐又元,有色金属冶炼专家。中国锡、锑冶金和复杂多金属矿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参加锡矿山矿务局冶炼厂、中心试验室建设,是中国锑业生产发展的奠基者之一。

从事云南锡业公司、大厂矿务局的锡锑资源及其他复杂多金属矿的综合利用科研工作,提出采用回转窑氯化工艺处理难选锡中矿,取得锡冶金技术的重大突破,被誉为中国优秀的锡氯化冶金专家。

生平简介

早期

徐又元,1920年6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隆回县滩头三溪徐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不允,读书经历也属坎坷。当他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时已23岁。

此时的徐又元已知人生之艰苦,并努力实践父亲的教诲,不努力读书,不把学业基础弄好,将来不能在社会上生存。由此,他读书努力,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于1947年毕业。

工作

徐又元毕业后,曾受聘于新宁县立中学教书1个月,后由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分派到湖南新化锡矿山矿务局。1947年至1956年,他先后在锡矿山矿务局工程处北冶炼厂、炼锑厂任技术员、生产科副科长、工程师,局中心实验室主任等职,为锑冶炼建设焙烧炉和创建现代炼锑工艺,提高锑品产量和质量,提高锑的冶炼回收率等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在这里,他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通过与工人接触,不断认识、克服自身弱点。他从不满足现状,深信经过发奋努力,“往者不可究,来者则可追”,确立了追求技术和政治并进的人生目标。

科研

20世纪50年代中期,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从全国有色金属系统的厂矿抽调了一批干部和技术骨干充实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今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徐又元被调到该所从事有色金属冶炼的科研工作,担任工程师、专题组长。其间负责研究解决广西平桂西湾冶炼厂收尘系统腐蚀严重的技术难题。他提出的石灰中和法处理布袋腐蚀的技术方案至今仍被生产采用。

他负责江苏含锗铁矿提锗的研究,开发了回转窑挥发法富集锗烟尘回收锗的新工艺。采用该工艺建设的南京江宁凤凰山冶炼厂,是中国最早的锗生产厂之一,为缓解中国当时锗的紧缺状况做出了贡献。1959年徐又元开始对云南锡业公司(简称云锡)难选锡中矿综合利用的研究,并于1960年提出用高温氯化挥发法处理锡中矿的小型试验报告。

技术

1963年,冶金部做出《关于矿冶研究院几个整改的决定》,明确该院作为重有色金属冶炼的研究中心。同年10月,徐又元与有色金属研究院该专业的研究人员、课题和装备一起调入北京矿冶研究院(今为总院),从事科研工作,一直担任专题组长,并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对云锡、大厂矿务局(简称大厂,今柳州华锡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复杂多金属矿的综合利用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科研成果。60年代至80年代试验成功了云锡难选锡中矿高温氯化冶金新工艺并实现了工业化,工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

1967年至1970年,徐又元先后负责开展对大厂砂锡中矿综合利用和铅锡精矿冶炼方案的研究。该矿的铅锑混合精矿属于难冶炼原料,特别是铅锑很难分离,当时国际上尚未有成功的工艺实现工业化生产。徐又元带领专题组的同志开展了多方案的实验研究,终于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处理铅锑混合精矿的冶炼新工艺,解决了铅锑不易分离的技术问题,在金城江建厂。

1965年至1966年,徐又元还开展了云锡锰结核综合利用的研究,所提出的硫酸化处理,曾被云南冶金局确定为扩大试验方案,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

1973年至1979年间,徐又元先后开展了对辽宁黄岗、广东连平含锡、锌磁铁矿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发了一项新工艺,为综合利用中国多金属复杂磁铁矿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徐又元是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成就

毕生精力献给高温氯化冶金事业

徐又元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云锡难选锡中矿高温氯化专题组组长。20多个春秋,他锲而不舍,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为振兴中国锡业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把毕生精力献给高温氯化冶金事业的人。

在锡的选矿过程中,产出一种锡中矿,其产出量约占原矿的5%,含锡量约为原矿的10%。中矿还含有多量的铅、锌、砷、铁以及少量的铟、铋、镉等有价金属。由于锡石及其他有价元素致密地嵌布于褐铁矿中,采用原有的选矿方法,难以得到分离富集,长期以来,使大量的有价金属损失于尾矿中。因此,加强对锡中矿的冶金研究,探录处理锡中矿合理生产流程,不仅对提高锡中矿的回收率,而且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徐又元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特别在火法提取冶金领域的较深造诣,分析了1958年至1963年期间国内外有关锡资源综合利用的文献,并根据他本人主持的云锡高温氯化专题组所做的小型实验结果,于1965年向云锡提出进行难选锡中矿回转窑高温氯化工艺扩大实验的建议。随后在云锡中心实验所进行扩大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指标。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没有来得及做完整的设备实验,在工程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的情况下,当时部分同志对该工艺的难度估计不足,就决定进行日处理锡中矿500吨工厂的建设。70年代初,设计院根据扩大试验的初步结果设计了云锡第三冶炼厂,并在此期间开始施工建设。当时一方面对本工艺的难度估计不足,加之设计和投产初期也没有请徐又元参加,导致工厂中的很多工艺环节和设备结构不合理,以致工厂建成后遇到极大的困难而无法生产。

徐又元来到现场后,他看到新建的工厂不能正常生产,心里非常难过。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该厂投产时遇到的窑头烧结、窑尾收尘系统堵塞、金属分散流失严重、设备腐蚀厉害,即所谓“一结、二堵、三分散、四腐蚀”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近万字的《关于解决三冶锡中矿冶炼技术问题的意见》,阐明了工厂投产遇到技术难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提出改燃重油为粉煤供热,改湿粉料为炉料制团干燥后入窑,以解决炉料结窑;改旋涡为沉降收尘,增设气水分离器,改两段为一段文氏管,增设湿式电收尘和收尘液冷却装置,解决收尘系统堵塞和金属分散问题;采用耐酸材料解决设备腐蚀问题等。根据他的这些建议,对10吨/日规模的半工业试验装置进行配套改造,接着又进行系统的半工业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实现了窑头不结、收尘系统不堵、金属不分散、设备不腐蚀,锡与铅精矿合格,从而打通了全流程。经技术鉴定认为可以作为工业化生产厂改造的依据。后因国家计划改变,将500吨工厂改为100吨。1982年按10吨/日半工业试验的结果进行了100吨工厂的设计。

工厂建成后,徐又元已年过花甲,可他还是带领专题组长期坚持在现场。他是攻关组的主要成员,主笔编写了投产试车大纲,提出了包括设备配套、煤气系统改造、备料作业制度和窑尾压力控制参数等很多有益的建议,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徐又元患有冠心病、痔疮及皮肤病等多种疾病,仍忘我工作,他坚持每天爬几十米长的皮带廊,登回转窑三层平台,深入操作岗位掌握试验进展情况,指导试车投产。仅1983年至1985年间,他在现场达400多天。为了保证攻关试车投产的顺利进行,他经常通宵达旦地整理试验数据,编写试车投产报告。100吨/日工厂投产后,运转正常,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5年通过技术鉴定,1986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委“六五”科技攻关一等奖。国外同行专家到厂参观后,认为该工艺领先国际先进水平30年。

为大厂资源综合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徐又元在研究云锡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就开始对大厂的资源综合利用进行研究。他先后对大厂砂锡中矿和铅锑精矿进行小型及扩大试验,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砂锡中矿由于产量不大,没有建设生产厂。而铅锑精矿的扩大试验成功后,已按徐又元提出的焙烧—熔炼—吹炼—电解工艺在金城江建厂,该厂建成投产后一直都比较正常。铅锑精矿的冶炼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当时国际上尚未有处理这种物料的生产工艺,徐又元带领专题组经过各种方案的探讨和研究,找到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冶炼工艺。从试验研究到工厂投产,他多次到现场做试验、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议,对工艺流程进行了多次调整与改造,使生产逐渐完善,指标不断提高。

为中国磁铁矿的综合利用奋斗不息

中国广东的连平,辽宁的黄岗,福建的龙岩等地均蕴藏有丰富的磁铁矿,因其含锡、铅、锌等太高而不符合炼铁要求,一直未被开采利用。徐又元根据其长期的科研工作经验,以满腔的热诚带领专题组对这类矿石的冶炼工艺进行广泛、深入地实验研究,开发了一个铁精矿制团,链蓖机—回转窑还原挥发法处理磁铁矿,使其中的锡、铅、锌回收,从而达到炼铁要求的工艺流程。经过小型及扩大试验,对影响锡、锌挥发率及球团矿性能的一些因素,如精矿粒度、球团大小、焙烧温度、时间和升温速度,还原剂种类及石灰加入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焙烧过程中,只要控制好适当的操作条件,锡、锌可以达到较高的挥发率,精矿中的锡约有97%,锌约有95%被脱除,产出的焙球可以作为炼铁、炼钢的原料,焙烧过程产出的烟尘,可以作为提炼锡、锌的原料。该工艺达到了预期目的,满足了当时武汉钢铁公司的要求。原计划1979年在湖南株洲钢铁厂做进一步试验后,在武汉钢铁公司建设一个年产250万~300万吨的球团工厂。后因广东连平交通不便,矿石开发有困难,没有条件提供工业实验的试料而终止。之后,徐又元又多次为该项目的工业实验四处奔走,但一直未能如愿。

退休工作

徐又元1989年退休,年近7旬,但他仍壮心不已。患病之前,他坚持每天早晨锻炼身体,白天将过去学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逐题解答,以非凡的毅力训练自己,保持清醒头脑,随时准备需要时再继续工作。徐又元一直过着平淡节俭的生活,一生最爱做的是读书和工作两件事,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天天到办公室看书学习。

徐又元的乡音比较重,一口湖南地方土话。因为别人听他的话有困难,所以他无论是到厂矿考察,还是解决科研工作中的技术关键,总是经过细致思考之后写出完整的书面意见或建议。对其中每一个技术难题产生的原因和现状,解决的具体方案及其技术经济效果都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与阐述。他对院、室的科技开发也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他谦虚谨慎,淡薄名利,一生没有以个人署名在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就是指定他为《有色金属》杂志写的论文也都是以集体名义发表的。徐又元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地在科研战线上勤奋耕耘了半个世纪,为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工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简历

1920年6月27日 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

1943~1947年 在湖南大学矿冶系学习。

1947~1956年 任湖南省锡矿山矿务局技术员、生产科副科长、工程师、中心实验室主任。

1956~1963年 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程师、专题组长。

1963~1989年 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专题组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9年6月 退休。

1999年3月26日 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论著

1 徐又元(冶金部矿冶研究总院冶金室连平组).含锡锑铁矿还原焙烧过程的工艺.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79(4):7~13

2 徐又元(冶金部矿冶研究总院冶金室连平组).从磁铁矿脱除锡锌的研究.有色金属(英文),1980(1):68~7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