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斡
释义

徐斡(170-217),字伟长,汉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县)人。东汉末学者、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现存有诗3首,赋1首及学术著作《中论》20篇。

生平

聪慧好学

徐斡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人称他能通耳而识,过目不忘,教不再告,童年时已诵文数十万言。14岁读五经,发奋忘食,下惟专思,夜以继日。不到20岁,他已遍览经传,出口成章,操翰成文。《中论原序》文中称赞他:“志在总众言之长,统道德之微,耻一物之不知,愧一艺之不克,故日夜 昃不暇食,夕不解衣。昼则研精经纬,夜则历观列宿,考混元于未形,补圣德之空缺,诞长虑于无穷,旌微言之将堕。”“考其德行文艺,实帝王之佐也。”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东汉末年,当时宦官和外戚两个集团交相干政,互相倾轧。造成了政治上极端黑暗和腐败。加之群雄争霸,割据战争和自然灾害频仍,人民群众灾难深重。当时的“冠门子弟,结党权门,交援求名,竞相尚爵”,而他却“闭户自守,不与之群”。表现了他青年时笃学的清明英哲之气。当时的州郡牧守,慕其才名“礼命 ,连武欲致之”,他以颜渊自比,断然谢绝。曹植在《与杨祖德书》中说:“今世之作进,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应 于河朔,伟长撤回擅名于青上,公斡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由此可见他从未从戎出仕之前在齐地青州早已享有盛名了。

投奔曹操

此后,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得到了兵权和地盘,在割据的军阀中曹比较具有远见卓识,实行了抑制豪强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在政治上曹操实行了“用人唯才”的政策,为许多贫寒出身的知识分子开辟了施展才能的道路。《中论原序》说:“会上会拨乱,正路始辟,遂力疾应命,从戎征行,历载五六。”这时他弃家从戎,投奔邺下(故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北,魏初置邺都)做了曹氏父子的僚属。由于曹氏父子都爱好文学并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因此在曹操的周围聚集了许多文人才子,形成了以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群。“七子”之称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乘骐骥于千里,仰齐足面并驰。”曹丕称赞七子之才,无所不学,且各能独创新辞,好比千里良马,并驾齐驱。他们共同创立了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建安文学。

徐斡的生平事迹,史书无单独传纪记载。仅见数言于《王粲传》:“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斡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障、陈留阮禹字元瑜、汝南应 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斡,并见友善。斡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建安七子”除孔融政治上反对曹操,后因此被杀外,上述6人都是曹操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他们来自各方,经历不同,都具有超人的才华与抱负,想依曹氏做一番事业,在此他们并建立了文人之间的友谊。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曾对邺下文人集团的这段生活侧面,作了一些追忆的描述,颇为动人:“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也!昔日游处,行则同舆,止则接席,何尝须臾相秩!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知自乐了。”可见曹丕对这段生活是十分钟情的。此后曹操大军西征,迁都到洛阳,当时曹丕居五官中郎将。徐斡在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府中负责“掌校典藉,侍奉文章”。刘桢在魏王曹操府中为掾属。两府的洛阳城内虽相隔不远,但宫禁森严,却很难相见。为表达别后的想念之情,刘桢写了一首《赠徐斡》诗曰: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

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

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

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

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

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

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

仰视白日光,皎皎高且悬。

兼烛八绂内,物类无颇偏。

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徐斡亦写诗作《答刘侦》

与子虽无几,所经未几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重。

陶陶诸夏别,草木昌且荣。

(《寿光县志》)

从这两首诗中不难看出,他们在洛阳为曹氏父子供职期间内心的压抑与沉闷,空虚与忧思。刘桢恃才性骄,后以不敬罪被曹操降为署吏。徐斡性情中和恬淡,不重视官禄,以著述自娱。曹操慕其德才,特旌命之。他辞疾不就。以后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以“疾稍沉笃,不堪王事”(《中论原序》)为由,辞职不就,回归故里隐居。“潜身穷巷,颐志保真,淡泊无为,惟存正道。环堵之墙,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为戚”(《中论原序》)。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于建安二十二年,在一场疾疫中病逝,年47岁。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十分伤感地说:“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作品

《室思》

徐斡善写五言诗,汉代以前的诗多四言。五言诗是在民间乐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东汉末趋于成熟,“建安七子”及周围文士的五言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徐斡的《室思》等就是这类五言诗。

室思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

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

良会未有期,心中摧切伤。

不聊忧飧食,慊慊常饥空。

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

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惨惨时节尽,兰华凋复零。

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

展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

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

安得鸿鸾羽, 此心中人。

诚心亮不遂,搔首立 。

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

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忧讥。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中国历史文学作品选》)

情思

高殿郁崇崇,广厦凄冷冷。

微风起闺闼,落日照阶庭。

踟蹰雪屋下,笑歌依华楹。

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荣。

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

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

嘉肴既忘御,旨酒亦常停。

顾瞻空寂寂,惟闻燕雀声。

忧思连相属,中心如宿醒。

(《寿光县志》)

这两首诗的社会背景是东汉末年,一些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他们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家乡,奔走权门,或游荡于京师,或进谒州郡,以求得一官半职。当时社会的这种交游之风极盛。“且夫交游者出也,或身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室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中论?谴交篇》)。他对这一社会病态给予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而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这两首诗,则从正面描写家中妇女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与依盼之情,语意缠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着意工巧。其中佳句“思君如流水,可有穷已时”,其意境常为后来的诗人化用。通过这两首诗,表现了他对当时许多良家妇女由衷地同情与怜悯。

徐斡亦擅长辞赋,且独具风格。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赞:“斡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蔡(蔡邕)、张(张衡)不过也。”可惜他的这些作品均已佚失。今《寿光县志》载有他的一篇《齐都赋》。此赋语言清新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章句节律,骈偶纷呈,读来朗朗上口。

齐都赋

齐国实坤德之膏腴,而神州之奥府。其川渎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惊波沛厉,浮抹扬奔。南望无限,北顾无 。蒹葭苍苍,莞菇沃若。瑰禽异鸟,群萃乎其间。带华蹈缥,披紫垂丹。应节往来,翕习翩翩。灵芝生乎丹石,发翠华之煌煌。其宝玩则玄蛤抱玑,驳蚌含 。构厦殿以宏覆,起层榭以高骧。龙楹螭桶,山岜云墙。其后宫内庭,嫔妾之馆,众伟所施,极巧穷变。然后修龙榜,游洪池,折珊湖,披琉璃。日既返而西舍,乃返宫而栖迟。欢幸在侧,便嬖侍偶。含清歌以咏志,流玄眸而微眄。竦长袖以合节,纷蹁跹其轻迅。王乃乘銮玉之辂,驾玄驳之骏。武骑星散,征鼓雷动,旌旗虹乱,盈乎灵圃之中。于是羽旌咸兴,毛群尽起。上蔽穹庭,下被皋薮。

此赋描写王府建筑,内庭生活,细致入微,当是他归隐之居所作。表现了他对故乡齐地山川河流,地域廖廓,自然风光之美丽,特产之丰腴的羡爱之情。以此为铺陈,转而深刻地讥讽和揭露了王府宫廷生活之糜烂奢侈。他的诗赋作品文学造诣很深,但他没有致力于文学创作,所以作品较少。后人曾辑有《徐伟长文集》。现在已很难见到。

徐斡是一位颇有政治见解的哲学家,当世以学者著称。曹丕称赞他:“斡清玄体道,六行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而先贤行状。”(《三国志选?王粲传》)他的代表作是其文集《中论》。此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章风貌。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宏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二十篇。”(《中论原序》)这里清楚地道出了他废它文而志在立论之目的。

他在《治学》篇中论及学习时设喻说:“学犹饰也,器不饰,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 ,没而后已。故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他反复强调学习应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志”和“才”的关系上,他认为“志”为师,“才”为徒,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他还主张凡学者应“大义为先,物名为后”。批评“鄙儒”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议,舍本逐末形而上的治学态度。在《虚道》篇里他说:“人之为德,犹虚器欤!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足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倦。”十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满招损,谦受益”的原理。他还主张借鉴别人得失的经验,来弥补个人见识之不足。他说:“人之耳目尽为我用,则我之聪明无敌于天下矣!是谓人一之,我万之;人塞之,我通之。”把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阐述得极为精辟。

《中论》

徐斡在他的《中论》中倡导求实和以理服人的思想方法。他在《贵验》篇中说:“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微。言之未有益也,不言未有损也。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此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他认为事物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才是可贵的。他主张不讲无益之言,象水、火、金石一样虽无言而人无不尽知其寒、热、坚刚之性。在《考伪》篇中他说:“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夫名之系于实出,犹物之系于时也。物者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斯无为而自成者也。若强为之,则伤其性矣,名亦如之,故伪名者皆欲伤之者也。人徒知名之为善,不知伪善者为不善也。”他主张以实为本,实立而名从之。他明确地指出“实名”与“伪名”的性质区别。以实为本之名属善,伪名者则属于恶。在如何对待名的问题上,他的这种求实的科学态度在今天仍有十分可贵的现实意义。他在论述与人辩论是非的方法时写道:“夫辩者,求服人心也,非曲人口也。故辩之为言别也,为其善分别事类而明处之也,非谓言辞切给而以凌盖人也。故传称《春秋》微而显,婉而辩者,然则辩之言必约以至,不烦而谕,疾徐应节,不犯礼教,足以相称。乐尽人之辞,善致人之志,使论者各尽得其愿而与之得解。其称也无其名,其理也不独显,若此则可谓辩。”(《中论?复辩》)其论述清楚地表明辩论是为了弄清是非,以找出正确的处断意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方法上就要善于听取对方的意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在他的《中论》中还不乏对汉末社会时弊的尖锐批评。他说:“世之衰矣,上无明天子,下无贤诸侯,君不识是非,臣不辨黑白。”“自公卿大夫,州郡牧守,王事不恤,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食,倦不获已。送往迎来,亭传常满。吏卒传问,炬火夜行,阍寺不守。把臂捩腕,扣天矢誓,推托恩好。”“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桓、灵之世其甚者也。”“至乎怀丈夫之容,而袭婢妾之态,或奉货而行赂以自固,结求志属托规图士进然。掷目指掌,高谈大语。若此之类,言之犹可羞,而行之者不知耻。嗟呼!王教之败乃至于斯乎。”(《谴交篇》)这里极其详尽地描绘了东汉末年,从天子至诸侯,公卿大夫,州郡牧守,世俗文人各阶层人士以及遍及整个社会各个角落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糜烂的实质。正是这些原因,激起了农民黄巾起义,引发了军阀割据战争,从而导致了汉王朝的最终灭亡。他把这些社会现象归咎于“王教之败”,实是真知灼见,一语中的。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也有一些不正确的哲学观点。如儒家思想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夭寿篇》)。他也加以推崇。在《爵禄》篇中他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舜、禹、孔子可谓求之有道矣,舜、禹得之;孔子不得之,可谓有命矣。”“故良农不患疆场之不修,而患风雨之不节;君子不患道德之不建,而患时世之不遇。”诗曰:“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伤道之不遇也。岂一世哉!岂一世哉!”他与孔子的遭遇何其相似乃尔。这里他对身逢乱世,怀才不遇,其伤痛感,溢于言表。他认为这是命运决定的。陷入了“宿命论”者的伤痛和迷惘之中。

总之,纵观《中论》一书,洋洋数万言,哲理中和,文风舒缓,集徐斡哲深思想之大成,魏文帝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赞他:“著《中论》(二十篇)一书,成一家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中论》对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研究儒家思想发展史是十分珍贵的资料。书中的许多哲学思想今天仍是可资借鉴的。正如曹丕所称道的,不失为不朽之作。

促进儒学发展

先秦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汉代在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徐斡接受了儒家思想,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他自觉地继承了孔子的事业。他的著作《中信纸》即是以“考六艺,推仲尼孟轲之旨”(《中论原序》)为已任。徐斡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