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寿辉 |
释义 | 徐寿辉(1320—1360),一名真一,又作真逸,罗田(今属湖北)人,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卖布出身。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与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年打败,蕲水失陷,退入黄海梅山中。1355年势力复振。1360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后明玉珍追尊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人物简介徐寿辉(1320—1360),一名真一,又作真逸,罗田(今属湖北)人,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卖布出身。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与湖北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兵打败,蕲水失陷,退入黄海梅山中。1355年,势力复振。1360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部众归属陈友谅。后明玉珍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徐寿辉墓冢徐寿辉墓冢尊为徐氏祖墓,位于大别山脚下的湖北省罗田县河铺镇马驿坳村境内,其墓依托于名叫乌云寨的山峰,风水还算不错,其墓传说曾经被盗过,具体情况不详。据相关资料显示,徐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墓冢其中包含徐两位夫人。墓冢负责人是当地的一名老党员,义务的负责照看墓冢。徐氏祖墓,每三年大祭,徐氏子孙遍布全国,特别是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气势宏大场面壮观。 徐寿辉真容雕像重庆弹子石大佛寺五佛殿中、左旁斜坐卧狮、鹰钩鼻的文殊菩萨像,实为建于明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元末反元南方红巾军领袖、天完国皇帝徐寿辉真容雕像。史记徐寿辉“相貌异众” (但非“目有重瞳”)(参见《明实录·徐寿辉传》)。据考证,现存唯一的这座徐寿辉真容雕像,是身为红巾军后裔的工匠秘密建成,其真实身份在隐藏了五百九十年后、二零一一年才被发现(参见‘重庆大佛寺五佛殿秘藏着现存唯一的六百年前抗元义军领袖明玉珍与徐寿辉像’(网上版刊于‘天涯社区>天涯论坛>风土人情’))。五佛殿中对应的骑象普贤菩萨像,实为同时所建、徐寿辉手下红巾军将领、后创建大夏国的明玉珍真容雕像。 生平徐寿辉是罗田多云乡上五堡(今天堂九资河)人,原是贩卖土布的小商贩,他身格魁伟,相貌非凡,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北方白莲教会的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大别山北面发动几万黄河民工起义,直打到大别山脚下的光山县。对元朝统治早就不满的徐寿辉,见时机已到,便与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到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并于同年八月,在大别山主峰所在地的多云山庄即天堂寨中发动起义,徐寿辉被拥戴为首领。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同时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集众,亦又称“香军”。 徐率领的红巾军,一举攻取了罗田县城。九月,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了圻州(今圻春)和黄州,并在水陆要冲之地圻水(今浠水)建都,国号“天完”(“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大元”),定年号为“治平”,设置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等军政机构,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铸有铜印,发行钱币。徐亦在圻水县城附近的清泉师太殿上称皇帝即位。 徐创建政权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红巾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徐以现今黄冈市为中心根据地,派出两路大军向江西、湖南挺进。红巾军纪律严明,不淫不杀,每攻克一地,只把归附的人登名于户籍,余无所扰,因而深得人心,队伍迅速扩展到百万人,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当时有首民谣说:“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对红巾军根据地进行围剿,天完政权的重要领导者人彭莹玉战死,国都圻水县城也被攻破,“莲台省”将士四百余人壮烈牺牲。徐率领部队先后退到黄梅县挪步园一带和沔阳县的滨湖地区紧持战斗,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第三年春天,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压取江西、湖南,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并于汉阳县城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随后,徐又派人到罗田故里多云山中建田元殿,筑紫云台,还在山之最高处立一“无敌碑”,以夸示其功绩。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正当红巾军迅速壮大,士气日盛的时候,徐的部将倪文俊却心怀叵测,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其阴谋败露后,自汉阳逃往黄州,被陈友谅所捕杀。陈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旧部。 至正十九年(1359)徐寿辉又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年号为天定。此时陈友谅已掌管着军政大权,便权欲熏心,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并暗心将徐的心腹部将逐一杀害。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暗置伏兵,以察言观色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诱骗至太平(今安徽当涂)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陈自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不久亦被朱元璋击败。 评价徐寿辉在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位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震撼大半个中国,最终导致元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徐寿辉创建天完政权,尽管前后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但对后来朱元璋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朝,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关延伸红巾军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该事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红巾军的背景,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韩山童等人决定在5月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颍州,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起义。 北方红军兴起之后,南方长江流域也纷纷打着红军的旗号起事,如彭莹玉、徐寿辉等在湖北,徐寿辉称帝,国号宋,此外,王权在南阳地区的“北琐红军”、孟海满在荆襄一带的“南琐红军”等。 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也先帖木儿率兵攻刘福通红军,获得数次胜利,赞宰相脱脱督战攻徐州,杀芝麻李,并由贾鲁攻濠州,并由答失八都鲁攻灭南北琐红军,南方元军与徐寿辉军队互有胜负。 至正十五年(1355年)战局有所转变,刘福通先立韩林儿为帝,都亳州,其后数战后,击败答失八都鲁的军队,并展开反攻,甚至逼近大都,南方红军则在湖南、湖北获得胜利,朱元璋则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渡长江占领集庆(今南京)。至元十七年前(1357年)前后,在北方以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为首的元军将领(但当时已不听中央号令各自为政)开始对北方红军展开反攻,红军内部也发生争执分裂,势力渐弱,1363年,北方红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南方红军将领陈友谅则于1360年杀徐寿辉自代。此后各群雄互相争战,已渐失去原本红巾军的性质。 红巾军军歌风从龙,云从虎, 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 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 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 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 杀尽胡儿才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 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 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 不破黄龙誓不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