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少岳 |
释义 | 徐少岳,男,汉族,出生于1951年。中国剧协会员、四川省剧协会员、南充市剧协副主席、南充市川剧团书记。 1986年任岳池县文教局副局长。1987年—1988年组织南充市地区编、导、演、音乐、美术各艺术力量在岳池历时两年创排两台川北灯戏,先后至全国第六届现代戏年会汇演及北京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1993年调入南充市川剧团任团长、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组织排练几十个大、中、小型川剧、川北灯戏,曾在全国、全省获奖。2006年川北灯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批准;同年,省委宣传部为川北灯戏拍摄10集专辑;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多次拍摄并向全国播放;重新恢复南充市川北灯戏剧团;就此,川北灯戏成为全国一个独立剧种、南充市一大文化品牌,剧团也受到文化部及省、地党政的关怀,为剧团的生存及川北灯戏的传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徐少岳邀请省内18名文学作家为川北灯戏新编剧本21部,召开川北灯戏剧本研讨会并及时投入排练、加工。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使之成为了该剧团职工公认的自建国以来贡献最为突出的南充市川剧团团长。 川剧业内人士评价:目前全川的绝大部分专业川剧团,要么解体,要么名存实亡。虽然有一个川剧团的牌子在,但已经是多年没有演出,也不能演出了。即便是在川内名气最大的省川剧院,也未能坚持常年演出。只有南充市川剧团,管理不乱、班子不散、坚持演出、屡获大奖―― 南充人捍卫川剧之苦旅 老领导再倡振兴川剧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这是对川戏剧目繁多的总结。“世上有的戏就有,踩着楼板唱起走。”一句民谣,把我们重新带回到往昔川剧红火的年代。 如今40岁左右的人应该不会忘记,当年的南充城乡,川剧盛况空前。县县有剧团,乡乡有演出。更有老者回忆,再回首“十年浩劫”之前,在巴蜀大地上,观看川戏更是当时人们娱乐休闲、待客会友的“高级享受”。 1982年,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在表明对川剧这一艺术瑰宝予以“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同时,川剧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其生存现状的不佳由此也略见一斑。25年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虽然川剧的名声越来越大,但川剧的观众却越来越少,专业剧团瓦解,演职人员流散。2006年春天,四川以杨超、马识途为首的12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老同志,向省委及省委主要领导发出了《关于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的建议信》。他们在信中指出:“最具巴蜀文化特色的川剧,在信息时代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化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其影响逐渐式微,台上、台下接班人堪忧,川剧学校招生困难,剧团缺乏演出场所,日常演出稀少,越演越赔,从业人员数量剧减,优秀演员流失,剧作家屈指可数。” 老领导、老同志们并非危言耸听。出于对川剧事业的关心和热爱,他们进行专题调研,同时邀请有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召开了4次座谈会,《建议信》由此出台。 嘉陵江畔的川剧硕果 果城南充,嘉陵江大桥西头。模范街与滨江大道交会处,建团57周年的南充市川剧团就坐落在这里。穿过戏迷巷,走进排练场,记者看到的是生龙活虎的小青年,聚精会神的老演员。锣鼓铿锵,唱腔高亢,一丝不苟的排演既是练兵,又是为当晚的演出作准备。后台一块粉牌,上书当天的演出剧目及演职人员。 指着这块粉牌,团长徐少岳很是骄傲:就凭这,全川独一份啦!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全川的绝大部分专业川剧团,要么解体,要么名存实亡。虽然有一个川剧团的牌子在,但已经是多年没有演出,也不能演出了。即便是在川内名气最大的省川剧院,也未能坚持常年演出。只有南充市川剧团,管理不乱、班子不散、坚持演出、屡获大奖。“市委领导称我们是独扛振兴南充川剧的大旗,其实,在整个四川省,我们也是扛这面大旗的主力军!”徐少岳很是得意。 的确,南充市川剧团是川东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戏剧团体,现有演职人员150人,拥有周海滨、陈全波、袁燕影、汪洋、孙励辉、彭涓、冯诗文等一批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以及川剧中、青年国家二级演员胡瑜斌、陈波、金红等十余人。当年除市川剧团外,在整个南充,每个县市都有专业的川剧表演团体。如今,和川内其他地区一样,各县市的川剧团要么解体,要么名存实亡。南充市川剧团坚持在周末演出两场,每场能售出近200余张票;而在每年春节期间,票价比平时高出一倍,观看演出的观众能达到场场爆满。“南充有一大批离不开川剧的老观众。而散布在民间的大大小小的业余团队,也为川剧留住了一批观众。从这个点上说,民间人士同样是振兴川剧的希望所在。”徐少岳说。 市川剧团曾多次进京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献艺,受到高度评价和赞赏。在参加全国、全省、外省的名种大、中型艺术节、调演、比赛演出中,分别获得全国“金奖”等100多项大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戏剧》、《四川日报》等媒体和专业报刊给予高度评价,被誉为“嘉陵江畔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为川剧、为南充赢得了美誉和荣光。 南充川剧存续之谜 在4月20日,南充市振兴川剧座谈会上,对南充市川剧团的生存发展之道,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南充川剧的传承苦旅,虽然同样艰辛与曲折,但她的一枝独秀,实在值得总结推广。 多年以来,南充市党政部门对川剧艺术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市川剧团作为全民国有事业单位,其职工的工资福利等,全由政府买单,基本上解决了各地“兵无粮而自散”这一难题;1995年,市上给出人事指标,当年剧团得以在全市各县市区招生,培养出如今留团的23名青年学员,基本上解决了学员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南充市川剧团一班人马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是其得以生存发展并寄望壮大的内因。上世纪90年代初期,剧团面临破产解体。剧团领导带领全团职工争取政策、消化官司、发展三产,最终走出困境。时市委副书记蒲显福在总结大会上说:“选好一名干部,救活一个剧团。” 剧团坚持“无剧不成团”的信念,瞄准市场及观众,常年坚持周末及节假日对外公演,满足观众需求。同时瞄准赛场,屡获大奖,提升了业务水平和知名度。如2005年在绵阳举行的四川省精品剧剧目比赛上,剧团举办了川北灯戏专场,其《闹隍会》、《秀才卖缸》、《灵牌迷》、《嫁妈》等轰动了科技城,赢得领导、专家尤其是观众的好评,获得了优秀新剧目等8项大奖,位居全省之冠。 在留住老观众的同时,努力培育新观众。市场与观众,是振兴川剧的两大核心。剧团以多途径、多形式、多品种开发市场,组织小型、特色节目赴全国各地及海外演出,排练与时代合拍的现代戏到学校、基层演出,把川北灯戏等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送入大学校园。远在西南科技大学就读的一名南充学子,在观看了川北灯戏之后,著出长文上网发表,为家乡的文化艺术而骄傲自豪。 在内部管理方面,剧团打破大锅饭,实行演出补贴制度。越演越赔是目前其他剧团不敢坚持常年演出的主要原因。剧团把第三产业的收入用于每场的演出,出场演职人员以角色分工的不同,按4个层次领取补助。“这在提高演职人员积极性、保证其正常收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剧团有了剧,有了观众,有了传承和发展。”徐团长说。 南充川剧地位甚殊 作为团长,徐少岳并非川剧专业演员,但他从事川剧演出团队的管理已经有20多年的经历。在他看来,南充市川剧团之所以能生存、之所以有发展、之所以将壮大的原因,还在于这样一个小小的团队,却坐拥两项“国宝”。 2006年夏秋,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四川在戏剧类有3项,全都与南充有关: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 考证川剧历史,它分为四大流派:川西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其中的川北河发源地,就是我们南充。南充是川北灯戏的摇篮,是川剧弹戏(川梆子)的发祥地。历经数百年风雨,它们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顽强地生存与发展。其中川北灯戏是南充川剧团的看家拿手。在徐少岳他们看来,在南充谈振兴川剧,首要的就是从灯戏开始。 正因为如此,同样是4月20日川北灯戏剧团挂牌成立。它与市川剧团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言及对“国宝”川北灯戏的保护与传承,在感受肩头责任重大的同时,徐少岳们也看到了无限的希望。“国家对我们的重视程度将会更大,扶持力度将会更强!” 如果他的想法仅停留在有了牌子就沾沾自喜这个层面,川北灯戏的前途应该是值得忧虑的。可喜的是,他不是这样。对于将来,徐少岳有一句最形象的话:“要把国宝这个牌子,从博物馆请出来,请到市场上去!” (以上评价部分摘自中国川剧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