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尚
释义

简介

徐尚,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

史籍记载

贾谊《过秦论》一书中提及徐尚。

另有史料记载:

且说南路战场。徐尚、李牧, 领着大军,开向怀地。两人正并马行着,探马来报:“蒙恬、公孙衍先于我军赶到怀地。此时,已建好营寨。”两人听罢,便谈了起来。李牧问徐尚道:“今蒙恬、公孙衍,同来敌我。那公孙衍,身居大良造之职,位只在李斯、白起之下,大夫以为此人,才干如何?”徐尚想了想道:“公孙衍本与吕不韦,一同反对新法。秦王嬴政, 用高官任他,以收其心。若依才而论,他不及张仪、蒙恬二人,但其才识,亦不可小看。”李牧点头说:“我遍看秦国上下,不称职者,也只公孙一人——嬴政用人,远在我六王之上。”徐尚点头道:“秦王用人,确是有法。只说蒙氏一家,三代皆屡建战国,今之蒙恬,更深有才略;又有两千铁骑兵,行动敏捷,骁勇善战,你我当小心对敌!”

李牧正要答言,忽见左侧风尘大起。一千秦军骑兵,飞奔而来。徐尚举目看着,笑道:“铁骑兵迎接来了。”李牧一颤大枪,纵马而出。率左翼人马,上前应战。立时,人喊马嘶,一场混战。细看秦军铁骑,人人身强体壮,手用大刀,凶勇异常。这时,徐尚令旗一挥,大兵成包围秦军之势。秦兵主将秦仲见状,大喊一声,率军退出战场, 回营交令。

此时,秦营之中,蒙恬、公孙衍众人,正在等他。秦仲进得大帐,拱手报道:“李、徐果善用兵,我军到时,敌兵毫无混乱。那李牧更是枪法纯熟,勇不可挡。”蒙恬点了点头,叫他一旁坐下休息。

李牧之勇,秦人无人不晓。此时,不免私下议论。公孙衍见众将如此,心中略有不快,起身道:“苏秦有才,他所用之人,自然不凡,但我大秦,顺天应人,一统之势,无人可阻!大家只需各展所长,必可破强敌,立大功,彪炳千古!”众将闻听,气势大振。

蒙恬亦起身道:“公孙大人之言极是。我已得六国大片土地,胜势已成。李牧、徐尚此来,无非垂死之挣!我上有大王,英明仁惠;下有众将,骁勇同心,一统之期,只在明日!”众将闻听,同起道:“愿听将令,死而不悔!”

——蒙恬在军中,素有威望; 公孙衍又是高官,有此二人为首,军心甚齐。

这时,徐尚、李牧,已在秦营以东五里,下好营寨。前已有言,这支人马,皆是齐军,而齐国老将军田单,深知乱世之中,军马紧要,故近年齐与别国虽少有战事,他却日日练兵。自上次齐与赵燕交战,田单重治齐军以来,他见秦国对齐,百般勒索,知齐秦反目,只是迟早。那时两国,必动刀兵。故而更是对人马,加紧训练,所以此支人马,素质颇好。

而自此次联军抗秦以来,大军随苏秦,每到一处,必是轻松而胜;这支人马,自随徐、李,也是所向披靡,故而此时,颇有锐气。

——所以,这支人马,可称劲旅。

当日无话。第二日,蒙恬、公孙衍,出营挑战。列成队伍,严阵以待。大队左右两旁,各有一队人马,甚是惹眼:只见此处人马,皆是骑兵。马上将士,圆睁双目,直视前方,跃跃欲试, 如虎待扑。若是久经战阵之人,一眼便知,此支人马勇猛异常!此为何?正是两千铁骑兵马。

此时,联军营门开了。五千骑兵,当先杀出,分列左右阵角;两万长予手,随后而出,亦分做两阵,列于骑兵内侧;两万短刀手,紧随出营,亦为两队,列于长予手内侧,——此时,两队短刀手之间,尚有丈余尺寸。联军众将,便从此跃马,鱼贯而出,列于阵前。随及两人于帅旗之下,飞马出营, 来至阵前,居中停住。

细看两人,乃是一文一武:文者,长衣飘带,如仙如神;武者,金盔素甲,惊敌惊鬼,正是徐尚、李牧。

蒙恬不由点头道:“敌国战阵,转瞬即成。其治军有法,由此可见。”想到此,看看众将,高声道:“今敌军正有士气,哪位将军愿上阵杀敌,挫其锐气?”一人应声道:“小弟愿往。”蒙恬一看,正是亲弟蒙毅。这蒙毅,自幼受祖父教导,亦有所成。蒙恬点头同意。

他催马而出,倒提长枪,大骂挑战。田分想着秦国对齐,屡屡勒索,深恨秦人,讨令出战。徐尚点头。田分舞刀来至蒙毅近前。蒙毅认的田分,知他是齐人,破口大骂齐国不仁,背弃盟友。田分更骂秦国,横征暴敛, 贪得无厌。两人骂着,各举兵器。战在一处。二十余合,尚未分出上下。

李牧按捺不住,纵马而出,来战蒙毅。秦将魏章,跃马出阵,敌住李牧。但他哪是李牧对手?未五合,李牧大枪,横扫魏章腰部。魏章竖枪拦挡。不想李牧力量甚大,竟将魏章之枪杆应声扫断!魏章大惊,撒手扔枪,正要走时,李牧大枪一摆,正中胸膛,魏章当即毙命。

李牧抽出大枪,继续向前,敌住蒙毅。田分自回。战不十合,蒙毅抵挡不住。秦将孟说,讨令而出,替下蒙毅。只两合,被李牧一枪,刺中右腿,逃回阵去。

秦军连败三阵,一时无人出战。徐尚令旗一摇,三军同声呐喊:“李牧将军,所向无敌。”李牧横枪大笑。那匹战马,也一阵嘶鸣。

蒙恬知要敌李牧,只有自己出马。便请公孙衍,暂掌三军。他左手提刀,右手抖缰,缓缓而出。李牧见是蒙恬,冷冷一笑,问道:“蒙将军秦国上将,可知今日天下,形势如何?”蒙恬亦冷冷一笑,应道:“今我大秦,兵锋东指,所到之处,无坚不摧——只用一月,已得六国大片土地,一统在即!此天人共知之事,何必多问?”李牧哈哈一阵大笑道:“弃大片土地,乃我六国国相苏秦之计。你国中计,却还自以为功,好不知羞耻!今我数国联合, 六王同心,君臣协力,人才广聚,兵马无数。不足十日,已收复二十余城,入函谷、破暴秦, 指日可待,此才是事实!”蒙恬亦是大笑,道:“主帅无能,军马必败;君主无能,国家必亡!今六王朽腐已甚,还想胜我大秦,真笑杀人也!”

李牧大怒,摆枪就刺,蒙恬舞刀相迎。这两人多次交战,互知底细,故而皆是攻多守少,但见枪舞如梨花,刀走如飞雪,果然好看!

这战场本是轻风拂面,两人这一交手,狂风忽起,尘土飞扬, 旌旗猎猎;又有两方大军,各执刀枪,呐喊助威,正显出虎将勇武。

再看两方众人:徐尚自认在此战场之上,无论生出何事,都可应对,故而神态自若。田分盯着交战之人,不肯眨眼,有时为李牧担心;有时见两人,打的精彩,又暗自称好。公孙衍只盼蒙恬取胜。秦仲紧握大刀: 蒙恬但有不测,便上前援助。蒙毅为兄担心,已出了热汗。

此时交战,已过四十合。两人皆已疲乏,但因未分出高下,均不肯罢手,咬牙而战。又十合,两人都是大汗淋漓。蒙恬刀法,有些慢了。

公孙衍恐再战有失,急令鸣金。蒙恬回到队中,已甚是疲乏,难稳坐马鞍。公孙衍传令,将其抬上软床。

徐尚见蒙恬,不能指挥,令旗摇动。田分、申缚,各率左右两军,直冲秦阵!公孙衍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处理!好在秦军训练有素,未有将令,无人乱动。衍随即清醒过来,忙命迎战。但联军已占了优势。两军混战一场,秦军小败。两方各自收兵。

蒙恬向回行着,心中暗道:“徐尚头脑敏捷,不失时机,果然不凡!”到了大帐,众人略作休息,蒙恬、公孙衍,聚齐众将,商议战事。

蒙恬知军中,无人可胜李牧,便问:“李牧善战,与之斗将无益。众位有何妙计,以破敌军?”公孙衍思想片刻,拍手一笑,说:“我看可以如此如此。”蒙恬低头,略作思索道:“大人之计虽好,但徐尚有才,此计恐难奏效。” 公孙衍颇为不快道:“此等妙计,岂会不成?”蒙恬觉的,计纵不成,也无大失,便点头同意。

第二日,两军各列战阵。秦仲拍马而出,单要李牧。李牧纵马出迎。只两合,秦仲败走。蒙毅又出。三合时,两人撒开战马,蒙毅并不拨马回战,直回秦军。

李牧回马,见蒙毅走了,正要再行挑战,秦军阵中,闪出弓弩射手,对李牧便射。李牧大笑,催马舞枪,迎箭而进。那大枪舞的,风雨不透。弓弩手见李牧将至,慌忙退了。这时,李牧已到秦军阵中。但闻残叫不断,转眼之间,数十人已死枪下。秦军大乱。

正此时,却听联军鸣金。李牧无奈,只得回来。到了阵中,便问徐尚:“敌军大乱,大夫不命军马进攻,却叫我回来,是何原因?”徐尚笑道:“将军若大破秦军, 岂不夺了我之大功?”李牧自知,徐尚绝非那等小人,又一思想,问:“莫非秦军有诈?”徐尚道:“蒙恬治军有法,但有不测,阵形不乱。今将军刚入敌军,秦兵就乱,其中定有蹊跷。”

正说着, 探马来报:“左右皆见秦军。”李牧知方才,联军若真的进攻,这时必已被秦军围了,不由深感有愧。

公孙衍见计不成,没了办法。蒙恬就令收兵。徐李亦收兵。蒙恬、公孙衍,率众将回到大帐。公孙衍苦笑,向蒙恬拱手道:“将军料事,胜我多多。衍不自量力,妄用拙计,致使无功而返,真感羞愧!”蒙恬亦拱手,微笑解劝道:“大人,你我皆出于公心, 欲为大王出力,纵然有失,也可原谅。何况今日,只是不胜。”众将都说“正是。”公孙衍这才慢慢,有了笑容。

于是众人围坐,又议军事。众人想到李牧之勇,多无办法。蒙恬果是帅才,他道:“两方交战,当以已之长,攻彼之短,方可取胜。此次两战未果,皆因只注意李牧,以已之短,对彼之长,有失乃是必然。我有铁骑兵,敏而善战;且有多兵之利,此乃我军优势,正当用之。”众人有的点头称是,有的便相互议论。

公孙衍问:“将军可有胜敌之法?”蒙恬道:“我可用铁骑兵,扰敌粮道,迫其分重兵守之。我军于此,可占多兵之势。至于如何破敌,一时还无计策。”

于是蒙恬就命秦仲,依言而行。徐尚果派两万人马,增防粮道,以保畅通。蒙毅起身对蒙恬道:“我军既众于彼,正可斗兵。”几员将佐,跟着赞同。蒙恬道:“徐尚多谋,恐不肯斗,但明日一试,也无不可。”

次日,蒙恬、公孙衍点大兵七万出战。徐尚、李牧闻报,只点两万人马而出。两军列成阵势。李牧纵马而出。蒙恬就命大军进攻,李牧大笑而回。秦军赶来,徐尚令旗一挥,两万联军已退入大营。随即营门关闭。却见寨门之上,两面大旗,迎风升起,各有文字:左者书:“公孙无能,临敌大慌”;右者书“蒙恬有才,不惜人命”。

公孙衍一见大怒。就要攻寨。蒙恬劝住,收兵。思道:“徐尚用兵如此,其才不在我下。我当思妙计,方可胜之。”徐尚、李牧, 也思破敌之计,两方半月未战。

这日,士卒来报徐李:“秦军在其正北二里,又新建一寨。”两人本在坐谈,闻听此报,都知其中,必有蹊跷。李牧站起身来,踱了两步,问徐尚道:“大夫可知蒙恬用意?”徐尚思想着道:“我思有此可能:他分兵两处,寻机迫我分兵守之,使我犯‘兵少而分’之忌。”李牧点头道:“大夫之言有理,但蒙恬有才,他另有谋策, 也未可知。”徐尚站起身来,一边向前踱着,一边说着:“将军之言,极有可能。不过我思敌驻扎两寨,蒙恬只能居其中之一。”说着转过身来,看着李牧道:“而公孙之才,在你我之下。我与将军分兵对敌,先用计探明,蒙恬居处,后伺机而动,可于另一处取胜。”李牧称好。

于是联军,也分兵两处:徐尚仍居旧寨;李牧面对秦军新营,又建一营寨。四座大营,两两相对。

当晚,李牧偷攻敌寨。但距秦营尚远,已被发觉。李牧传令进攻。顿时杀声大起。秦营警戒人马,万箭齐发。其主力大军,转眼集合已毕,各按军令,奔到寨墙,严密防守。

李牧令人马,分左右两路。先命左路猛攻,右路虚张声势;又令右路猛攻,左路虚攻;忽又令左路猛攻;忽又令两路同攻,如此变化。秦军却防守得法,秩序井然。

李牧目的已达,就命收兵。到了大帐,自思道:“秦营别人,绝无此才,这当是蒙恬。”但觉此时就下结论,为时尚早。

第二日,为防万一,李牧又施一计:写封书信,激蒙恬出战,若果有蒙恬出营,自是最好;他纵不出,看如何应对,也可知蒙恬是否在此。

副将申缚,拿了书信,来秦营下书。副将孟说接进营中,问明来意,叫申缚在外等着,他拿着书信,自入大帐。不多时出来,对申缚道:“我家主将有信,请你带回。如何答复,都在信中。”申缚接了书信,告辞回来。见到李牧,说明经过。

李牧接过书信看了,喜道:“这定是蒙恬无疑了!”申缚忙问原因。李牧指着书信,笑说:“书中有‘昨, 李牧只以两万人马,便攻我寨,愚昧之极,不足与战’ 之句。黑夜混战,能估出我军人马数目,公孙衍等绝无此才!”申缚大喜称是。李牧命人,急报徐尚,请他马上行动,以除蒙恬偷回旧寨之可能。

徐尚闻报,心中高兴。传令准备千套秦军衣物。不多时,有人来报:“齐秦多年不战,秦军衣服难找,只找到七百余套好的。”徐尚问:“坏的多少?”“那倒有数千套。”徐尚一笑说:“只把坏的取来。”那人一愣, 下去准备。

徐尚叫千名士卒,穿了秦军衣服,道:“你们去秦军营寨,如此而行。”这千人领命出了东寨门,绕到秦营之外,都喊:“快开寨门,叫我们进去。白起不敌苏秦,已被打败。我们是逃回来的。秦军十有八九都死了,白起也死了。”秦军士卒闻听,飞报大帐。

大营之中,主将果是公孙衍。他正与众将议事。士卒进来,报了此事。却说各处战场,都有信息往来。公孙衍众人,知白起与苏秦战了两场,但皆无胜负,便知这千人,必是联军。众将都说:“这千人定是敌军装扮,来此乱我军心。大人当速速派人,将其擒了。”公孙衍却知蒙恬妙计将成,面露喜色道:“敌军既来,自当破之。蒙毅将军,速率一万人马,出营杀敌。”蒙毅领命,刚要出帐,公孙衍将他叫住,道:“切记!但有不测,需向北而去,不可回营!”蒙毅答应着,引军杀出。这千人一见, 回头就跑。蒙毅紧追。忽人报:“左右皆发现敌军!”

蒙毅大惊,情知上当。忽想起公孙之言,向北便走。田分引着三万大军,包围过来。秦军腿脚慢的,转眼死了千余。蒙毅拼命北逃。田分引军紧追。

跑了半个时辰,两军皆是疲乏。蒙毅正不知如何是好,忽一支骑军,迎面杀来。蒙毅喜不自胜——原来正是铁骑兵马!

秦仲引铁骑兵,让过蒙毅,猛攻联军。联军皆是步卒,奔了许久,疲乏不甚,哪里敌的?被铁骑兵一冲,顿时死尸连倒!

幸好徐尚很快得报,急引军亲至。公孙衍知非徐尚对手,未敢扩大战事,传命收兵。徐尚查点人马,死者不下五千,伤者更有一万。

蒙恬见计策已成,恐再分兵有失,引军回转旧寨。李牧亦引军急回。见了徐尚, 忙问经过。徐尚细细说了,又叹口气道:“蒙恬分兵,果然妙计:他将旧寨,安排妥当,守之有法,知我攻时必用诈计。他却将计就计,亦用诈计迎之。我一时疏忽,中他计策,有负苏兄重托,自当作书请罚。”李牧劝道:“我虽伤了几千人马,但元气尚存。大夫与我,依法守之,伺机而动,尚有胜算。”田分众人,跟着也劝。徐尚叹了口气,自去作书。书罢, 命人送往邯郸。

再说两方主将苏秦、白起。他们各引大军,急奔邯郸。白起下了严令,秦军拼命飞奔。联军将士,更如舍了性命。尤以齐明众人为甚:每日只睡一个时辰,吃饭则是边跑边吃,真如疯了一般!

但两军相比,秦军距邯郸近了不少,其先头骑军,率先赶到。但邯郸百姓,拼命死守。秦军正在急攻,联军骑兵人马,如飞赶到。步卒大队,紧随而至。

白起见秦军大队,离此尚远,只得兵退十里。苏秦将三十五万大军。分为两处:令十万精兵,在城西一里,扎下大寨,以迎秦军。其余人马,驻于城内,先作休息,然后苏秦,亲自训练。邯郸百姓,本想与士卒同庆,但见军中,人人疲乏不堪,不忍打扰,各自散了。

这时,司马错引秦军大队赶到。白起便距联军营寨五里, “一”字儿下三座大寨。左中右三营, 各有兵马十万、十一万、十万, 共计三十一万。邯郸西南有座小山,各曰马服山,白起也令人占了。

秦军休整两日。第三日,白起聚众议事。司马错、内史腾、李信众人同到。给主将见了礼。白起叫众人坐下,他威严看着众人道:“众位,此次彼六国联合,我胜则一统天下,败则国家必亡!我等,皆受大王洪恩,值此关头,当全心为公,若有存私心者,天人共诛!”众人起身,一同答应。

白起叫众人坐下。内史腾想了想,霍然起身,拱手道:“大将军!那苏秦着实可恶!明日对阵之时,我愿独骑闯敌军,舍了性命,斩杀苏秦!”司马错温和一笑,起身道:“将军勇气可佳,但那苏秦,岂是容易杀的?”

正这时,探马来报,言说南北两路战场,大战皆起。司马错拱手问白起道:“大将军,我南北两路大军,皆遇强敌,难免一场激战。大将军看两路人马,前景如何?”众将也都看定白起。

白起道:“南路战场:李牧之才,绝在蒙恬之下。徐尚之人,我知之不多,但苏秦知人善任,既用徐尚,他必有才学。然蒙恬深有才略,久经战阵,当可应付自如。北路战场:赵奢用兵得法,张仪略有不及,但有王何久经大敌,全力相助;且有多兵之利,当可无忧。”

司马错听着,连声说是,拉着内史坐下。其余众人,皆面有喜色。此时,秦军三座大营,数十万士卒,各司其职,尽心努力,都有活捉苏秦,报宜阳仇恨之雄心,锐气颇盛。

联军营中,却更是热闹。原来,此时联军士卒,也已基本恢复体力;苏秦又刻意对城中士卒,进行了一番训练,已决定明日出战。他正与翟璜、公孙喜、魏冉、李兑等人,于营中坐谈,士卒来报:“太子殿下,亲将第一批军需物资,送来邯郸。现已将到营门。”

众人便出营来迎。离着尚远,翟璜便开口笑说:“我军兼程而至,路上舍了许多刀枪物资。今日太子及时送到,明日正可用来破敌,太子当是首功。”太子丹一边急步赶了过来,一边忙道:“哪里,哪里!这功不是我的。”公孙喜道:“太子过谦了!真是过谦了”太子摆手解释说:“不是过谦,这功确实,不是我的。那征粮文书一下,百姓们闻听是送来军前,都是尽力多交!其它物资,也是一征就齐!六国国库中,还有许多,却都派不上用场!——我是毫未费事!”说着开心笑了,众人听着,也都笑了。

翟璜看着苏秦,颇为叹服道:“丞相虑事,实为高远:先留屈大夫、田将军、太子殿下于国中,一可保国是无忧,二可保军前供给充足,免了后患——翟璜真真佩服!”众人亦是皆表敬佩。

苏秦一笑,见士卒已开始搬运物资,便对众人道:“众位,你我过去看看如何?”众人都表同意。那物资实在太多,联军动用了两万士卒,来回搬运。众人边走边看。苏秦先看了粮草,又拿了把刀,看着点头。众人也都拿起刀枪,互相议论,人人称好。苏秦连看了数件,就问太子:“这兵器可都是如此?”太子笑说:“这还是普通的,那边还有更好些的。”苏秦点头道:“贤弟果然尽心。”说着传令将士,将其武器,都换成新的。

正这时,一人连声叫着丞相,挤过来就拜。公孙喜见是一都尉,上前拦阻:“丞相大人,岂是你可随便打扰的?”苏魏李却已看出,这人正是齐明。魏冉上前道:“公孙将军,这是丞相朋友。”公孙喜一惊,但不肯信。

这时,苏秦已将齐明扶起,笑问:“莫非是看太子,送来东西,来此要酒?”齐明嘿嘿笑说:“明日便要交战,就是丞相叫我喝,我也不喝。只是自安陵,跟着丞相以来,知道丞相事忙,不敢打扰,今日正巧遇上,就来拜见。”

李兑在一旁,看着齐明身体,笑问:“你早就说,要与秦死战,怎么却还如此齐全?”齐明看着他,直言不讳,笑着说:“白起攻韩时,丞相已经退稳。不是为了丞相,我才舍不得这条命呢!”苏魏李就笑。太子、翟璜笑着,连说齐明直率。公孙喜看苏齐如此亲热,十分不解。

苏秦想:明日将与强敌交战,军心士气,正是紧要。便对齐明道:“我们到你营中走走,你可欢迎?”齐明自然愿意,在前边引路。

不多时到了。齐明大喊:“丞相来了!兄弟们快来迎接!”四周帐中士卒,正观赏刚换的刀剑,听丞相来了,一起奔出,把苏秦围了。

苏秦看着他们手中刀剑,问:“新换的兵器,可还应手?”士卒们齐说:“应手,应手。而且钢口好。”有的就接着说:“杀起秦国人来,一定好使。”翟璜知苏秦来意,亲切笑问:“战场杀敌,以勇气为先。你们可怕那秦人?”士卒们抢着说:“怕什么,有丞相领着,什么都不怕!”“对,我们家里来了信,叫我好好儿跟着丞相。不多杀几个秦国人,对不起老子!”“别说老子,连我们吃的饭,都对不起:丞相天天叫我们吃好的,吃那么多好的,战场上不用力气,对的起谁?”士卒们七嘴八舌,越说越是起劲儿。有的一边说着,一边用力舞着手中的钢刀,好像此处就是战场。

太子听着,连声说“好”。翟璜笑对苏秦道:“军心如此,破敌有望了!”苏秦笑着点头。其余众人,也是高兴。最后,苏秦对士卒,称赞鼓励一番,叫大家散了。

城中百姓,多无事做。三五成群,或在家中,或在道旁,谈论着战事,不时发出笑声。

苏秦、魏冉、李兑,向齐明告了辞,同翟璜几人,回奔大帐。公孙喜在苏秦身边赔着笑说:“我看齐明有些本事,正该提升。”苏秦并未看他,只道:“众人才德,皆在我心,将军以为对否?”公孙喜明白话中之意,连忙说“是”。

苏秦微微叹了口气,又道:“六王皆喜阿谀之辞。为求留于朝堂,报效国家,向君王略有阿谀,也实属无奈。但在我大营之中,此类之事,勿要再生。”公孙喜闻言,躬身低头,十分肯切,说了声“是”。当日,太子自回六国,不提。

第二日,苏秦、白起,提大军出战。联军组建以来,所向披靡;秦军也是每战必胜,故两方皆有士气。但见阵势摆开,联军个个紧咬钢牙,只欲速战;秦军士卒,个个如狼似虎,怒视苏秦。此时,战场虽无杀声,却格外使人胆寒!

苏白提马而出,见于阵前。苏秦以退求进,妙联六国;白起攻杀一月,得地千里,两人之间,敬意又增。苏秦当先拱手道:“老将军,苏秦有礼了。”白起亦拱手道:“白起还礼。”苏秦看着白起马匹,道:“我观将军之马, 与将军配合自然、协条如一,想来此马随着将军,定是时日已久。”白起闻言,想起以往征战之事,口中微微含笑道:“此马与我相伴,攻伊阙、战匈奴、平巴蜀,细细算来,共同征战,已有七载矣!”苏秦点头道:“将军久战杀场,戎马半生,由此可见一斑了。”说着,顿了一顿,又坦然劝道:“可仔细一算,将军终是,已近花甲,虽威风不减、雄心一就,也当注意身体了。”白起微微点头,视苏秦道:“苏丞相不仅才高学广,且胸怀坦荡。若有一日,能与丞相促膝相谈,我愿足矣!”苏秦笑道:“若果有此一日,秦定日夜相扰,将军想要休息,恐也难了。”说着,两人朗声大笑。

笑罢,白起道:“今日国是在身,你我尚需相战。”苏秦点头道:“秦楚曾为盟友,老将军深知楚军情况,我统领以来,有此训练,将军可愿一睹?”白起欣然同意。两人各自拨马而回。

苏秦传令。不多时,李兑引两千楚军,从城中奔出,直到军前扎住,队伍不乱。苏秦令旗一挥,分为两队,相对“厮杀”,喊声响亮。苏秦传令,三军同喊,以助军威。

白起点头道:“想自苏秦,统率楚军,至今多不过半月,便将其训练如此,果然难得。”说着,传令调出两千老军,岁数都在五十以上,亦列阵演练。秦军也都高呼。

苏秦令旗再挥,楚军停止演练,左右分开。苏秦细看秦军。但见个个精神抖擞,动作整齐化一,进退之间,颇是到位。苏秦不由微微一惊,点头道:“白起治军严整,老者如此,壮者可知!”说着,传令收兵。

回到营中,众人下马,苏秦率众人,直到大帐。苏秦站着,也未叫众人落座,便道:“今我军马,远不及秦军善战。我需回城,加紧练之。营中之事,就请翟大夫,多多费心。”翟璜见苏秦严肃非常,不便玩笑,直言道:“丞相,我之才学,远逊白起。他若来攻,我恐难敌。”苏秦道:“他来攻时,大夫可暂且不动,先来报我。我自会依法而动,保大营不失。”翟璜领命。

苏秦又留下屈匄,以助翟璜。然后,引着其余众将,回到邯郸城中,训练城中人马。任凭白起挑战,城、营皆闭门不出。

第五日,白起探明,苏秦不在营中,而是回城,训练人马,升帐对众将道:“敌军之中,含数国人马,精劣不齐。我军正当趁此时机,设妙计,大破敌军。”

司马错众人就问。白起道:“我先命人,如此而行,苏秦必派兵出战。我与之斗兵,敌不如我军善战,苏秦定如此攻我!我这般处之,可擒苏秦!”众将之中,多以为苏秦,未必上当。司马错却深明此计之妙,连说“ 妙计”。

却说苏秦。正在城中练兵,有人来报:“数百流民,在城外向我乞粮。”苏秦带众人上城观看。果见不少破衣之人,立于城外。这些人一见苏秦,争着要吃的。

苏秦略看了几眼,微微一笑。众人不明,问苏秦为何发笑。苏秦道:“你们看他等,腰粗腿壮;虽有弯腰驼背者,亦是装扮——这些人等,正是秦军!”

公孙喜要讨令杀敌。苏秦道:“不可。他们扮成百姓,今若杀之,传说出去,说我军残杀百姓,于我军不利。”说着,就叫人送出一些粮食,将其打发掉,也就算了。这些百姓,得了粮食,果然离去。

不想苏秦刚要下城,又来了一批,还是要粮。李兑急道:“若秦人一队队,接连不断的,每一来时,我便给粮米,这般下去,如何了得。”苏秦一笑道:“将军莫急,我自有办法。”说着,对魏冉道:“你带两万人马,出城讨战。”魏冉领命去了。苏秦又道:“李兑将军,你带些人马出城,告诉那些秦人,就说战场之上,将要交兵,叫他们速速离去,否则刀枪无眼,难免失手,伤了他们。”李兑连说妙计,带人出城。那些百姓,果然马上走了。

但此时,内史腾引五万人马杀来, 与魏冉展开混战。苏秦知斗兵于已不利, 急引大军杀出, 欲接应魏冉回城。不想苏秦大军,刚到混战之处,白起引大队从左寨杀出,侧翼来攻苏秦。

苏秦略一考虑,叫军马扎住,以弓箭射住白起大军,使其难以接近。又对公孙喜道:“你在此敌住,我带人马抄到敌后。白起闻之,必去击我。那时你与魏冉,伺机而进,可胜内史。我自有退兵之法,你等不必接应。”公孙喜领命。

苏秦为求轻快,只带五千士卒,离了战场,从南侧绕向敌后。正行着,苏秦忽明白起之计。略作思索,叫三个精细士卒,如此如此而行。三人领命去了。苏秦叫士卒减缓而行,心中暗道:“此番必擒白起!”

却说白起,正与联军对射,闻听密报:苏秦绕行,要到秦军之后。大喜道:“苏季子虽是大才,终为我所擒矣!”

想着,便令士卒,继续与敌对射。他则引几十亲兵,向南而来。正行着,却见前方,两个秦卒,正与另一个争吵。白起大怒,勒马喊道:“大敌当前,却敢自相吵闹!来人!给我拿下,待捉了苏秦,当众斩首!”亲兵答应着,上前绑了。

一个被捆士卒喊道:“大将军请容小的一言,不然小的死了,也不甘心!”白起大喝:“已犯军法,还有何说?”那士卒跪下,看着另一个被捆的说:“他叫李四儿,请大将军饶了。”说着转过头来对白起说:“我们同奉命来请大将军,去捉苏秦。我是头目,本当首功。那另一个叫李三儿,是李四儿的哥哥,却要夺我的首功。李四儿主持公道,也说首功是我的。结果争了起来——李四是好人,请大将军饶了。”

白起听罢,看着那李四儿,点了点头,叫人把他放了。又给他匹马。那两个捆着的,一并带着,飞奔向前。

却说苏秦,知前面有片林子,想白起当在那里设伏,故只缓缓而行。忽一人大笑而出,正是白起!接着,左右出现数万人马,转眼之间,将苏秦包围了!

白起笑道:“我知丞相,不肯轻入林中,故设伏于此。丞相速速投降,我王爱公之才,定不计前非,重用于你。”苏秦听着,点了点头,笑道:“苏秦无能,被将军所困。但将军性命却在我手中!还是请老将军投降!”白起闻听,速明语中之意,但为时已晚:李四儿之刀,已在白起腰间!

白起大笑道:“丞相果是神机妙算!”苏秦也道:“将军设伏于此,而苏秦毫无查觉,佩服之至!”白起问:“不知今日之事,公欲如何处之?”苏秦道:“我先放将军,将军随后退兵,如何?”白起点头。

苏秦向李四儿点了点头,李四儿收回刀去。苏秦又道:“我那两个士卒,也请将军放了。”白起点头同意。三人一同,回见苏秦。秦军将佐,都对白起道:“这正是捉苏秦之时!”白起并不理会,向苏秦拱了拱手,回马而去。秦军众将,只得跟着走了。战场之上,两军也各自收兵。

白起回到营中,自思道:“苏秦派李四等,这般接近于我,乃是深知吾见不守军纪者必怒,这一怒之下,我未辨真伪。吾之喜怒,苏秦尽知矣!——日后用计,需更当谨慎!”

苏秦回到城中,公孙喜、魏冉、李兑,早到城内。翟璜也来,询问经过。苏秦说了。众人都赞妙计。魏冉道:“我想丞相纵不被敌围困,也断不会要白起性命。”苏秦笑而点头,道:“白起为人刚正,用兵精妙,我向敬之,如何肯杀。”翟璜点头道:“白起确是大才。但我思他,日后再用伏兵,定难以瞒过丞相双眼了。”苏秦谦虚一笑,转了话题:“此战我为引他中计,冒进险地,险为其所擒。白起用兵如此,日后,这种计策,断不可用。”

却说白起,深知苏秦练好人马之前,乃是大好战机,自然不肯放过。次日便又生一计。于是命众将,依计而动。

且说大将内史腾,引精兵八万,直扑肥城。这肥城在赵都以南十里,城虽不大,却是交通要冲。故苏秦已派了辛剧,引兵两万守着。

秦军正午,到了肥城外,内史腾列成阵势,讨敌要战。辛剧自思道:“敌军远来疲劳,我此时出战,当有胜望。”于是一边派人,飞报苏秦,一边就引兵出战。到了城外,见秦兵马浩浩荡荡,计算人数,定在七万以上,不由暗道:“若知如此,我只当拒守。”

内史腾见是辛剧,拍马舞刀,飞驰而至。鼻中“哼”了一声,道:“小小燕国,屡屡抗我,此次我定要你头!”说着舞刀就砍。辛剧把心一横,冷冷一笑,舞刀迎敌。

斗了约有十合,内史腾占不到便宜,便想用败中取胜之法。于是假意不敌,回马就走。辛剧自知其意,大笑道:“你既知趣儿走了,我便饶你性命。”说完,急忙收兵。

内史腾虽是恼怒,却也无奈。只得一再挑战。但任他如何辱骂,辛剧只是不出。内史腾思考半晌思得一计。便叫士卒,脱下衣服十数件,撕成布块儿,皆用血写道:“城中细作,速开城门。”然后,将这些布块儿,穿在箭上,射入城中。城中百姓见了,不明真象,有的慌了,有的就到处喊着捉拿,顿时乱了。

内史腾便令攻城。辛剧一面派人,安抚百姓;一面提剑上城,亲自指挥,全力防守。但秦人十分善战,分成数队,流番进攻,肥城又关墙矮短,城上险象,渐渐多了。

再说苏秦。他正训练军卒,探马来报:“秦军士卒,三五一组,在我城南几里,捡拾柴草,不知何意。”他刚报完去了。屈匄便到。他向苏秦拱手说:“秦将李信,约三万人马,分成数路,轮翻攻我大寨。翟大夫恐中白起之计,未轻意出兵。如何应对,请丞相示下。”他话音刚落,肥城报事者来报:“敌将内史腾,率兵七八万,攻我肥城。”

苏秦略一思索,对屈匄道:“白起之意,我一时未明。你先回去,叫大夫暂且莫动。片刻之后,我自有计划。”屈匄领命去了。苏秦又对公孙喜、李兑道“你二人各引兵四万,左右呼应,去救肥城。”两人领命而去。苏秦又命,其余人马,严阵以等,准备厮杀。然后与魏冉及众副将,上南城观看。

邯郸乃是平川,城外情景,一览无余。苏秦众人,举目远眺,果见远处许多秦军,分成小组,足有三万人马,散成一片。一个个兵卒,皆低头捡拾柴草。

这时,公孙喜、李兑率大军,已距其不远。只见这些秦军,左右闪开,让出道路。联军远去之后,这些秦兵,同时向公孙喜、李兑人马冲去。一边跑着,一边已列成队伍。

苏秦正看着点头,探马报说,已探明这支人马,正是三万,主将杨端和。接着,又有探马来报:“白起闻我军派兵,援助肥城,又派副将张唐,引兵五万,奔向肥城。内史腾亦分出四万人马,去敌公孙、李兑——敌三路军马,对我八万联军,已成合围之势!”

众将闻听,不免慌了。苏秦却自一笑,他对众将道:“白起之计,我已明了。”众将忙问。苏秦道:“他叫李信,扰我大营。翟公非白起对手,若是出战,白起可用计策胜之 。故我营寨之中,虽有十万大军,却不能用。此时,彼除李信人马,可用者二十八万,我只二十万!且敌军比我善战。此其敢与我斗兵于肥城之因也。”众将大悟。

魏冉忙建议道:“形势如此,也只得由丞相亲去肥城,与敌死战了。”苏秦明白魏冉意思,点头笑说:“形势急迫如此,将军能有对策,可称将才了。但若再有改进,便是最好。”魏冉忙问。苏秦道:“就是攻敌营寨!”魏冉大悟,连说“正是。”苏秦见魏冉已明,不再多说,提大军十万,亲去肥城。

秦军大帐,得了此报,众副将忙道:“苏秦离了邯郸,正可攻城!”白起却说:“彼有翟璜,胜之不易。且我去肥城,必可大胜,乃是上策。”说着起身,想了想,又对司马错道:“待我去后,翟璜必来攻寨。你非他对手。他又兵多,你只可拒守。敌军只多练了几日,成效不会甚大,我想半夜前后,当可凯旋。”司马错站着,躬身细听,一一记住。

白起亲提大军七万,也来肥城。苏白大军先后赶到战场。内史腾见苏秦大军杀来,放弃攻城,八万大军,皆加入混战。辛剧叫百姓守城,他也引军而出。

于是,联军:苏秦大军十万,公孙喜与李兑大军八万,辛剧人马两万,共计二十万;秦军:白起大军七万,内史腾大军八万,张唐大军五万,杨端和人马三万,共计二十三万——总计四十三万大军,在肥城外展开空前混战!

秦军士卒,身大力强,刀法精准,确是骁勇善战;但联军士卒,个个舍死,拼命向前,勇不可挡,故两方自午后开战,战到天晚,未分高下。

白起心中一惊,不肯罢休,传命秦军,继续死战!联军亦拼死抵抗。双方皆点起万千火把,红光冲天。无数的火把,鲜红的热血,闪闪的刀光,拼杀中的辱骂、绝望中的哀嚎——真无半分,人间气象,反似凄残的阴间!

两军又自天晚,战至午夜。秦军毕竟勇猛,渐渐占了上风!白起心中高兴,鼓励士卒,乘胜向前。苏秦竭尽全力,调动军卒士气;联军将士,虽已乏力,但皆紧咬牙关,视死向前。

两方又自午前,战到第二日破晓。双方士卒,或死或伤或耗尽气力,皆无法再战。此时,联军死者,不下七万;秦军亦有三万损失。白起未占到十分便宜,心中不甘,却也无奈;又闻大营危险,就命收兵。苏秦亦引军而回。

再说魏冉,苏秦一去,他便留众副将守城,他则带了一万人马,来见翟璜。两人相见,魏冉说了城中经过。翟璜就点兵八万,两人合兵一处,来攻秦营左寨。营中之事,暂由屈匄负责。

李信三万,扰乱之军,见许多兵马杀来。不敢迎战,急速退了。此时秦军左中右三寨,各有一万五千、两万、一万五千人马。司马错闻联军,来攻左寨,便亲来坐镇。并命李信来此援助。又传令三军:“午夜时分,大军必回。望全军上下,尽心防守。”

联军直到天黑,未破秦寨,但翟璜已知司马错必在此处。便与魏冉分了人马。他继续攻打左寨,牵制司马错。魏冉则引兵四万,来攻右寨。

魏冉先将人马分开:令两万将士设伏;他自引两万来攻秦军大寨(即中间之寨)。联军猛攻,秦军守大寨副将,急向右营求救。

守右寨的副将派出八千人马救时,正中了魏冉伏兵。联军齐声呐喊。秦军领队的不知联军多少,顿时慌了。正不知如何是好,一人左侧冲来,将其一刀砍死,此人正是齐明。秦军失了主将,顿时乱了。联军齐声呐喊,冲将上前。

魏冉听到,此处杀声,只留五千人马,继续虚攻,他则引着大队,来到此处。秦军八千人马,自是不敌,转眼之间,已只剩几百活的。魏冉却令停住,只是困着呐喊。

秦右寨副将闻报,派五千人马来救。魏冉闻讯大喜,一声令下,几百秦军,已经死了。这时秦军五千援军正到。两方一场混战,秦军又几乎全军覆没。此时,已是下半夜了。

魏冉引着三万五千人马,直到秦之右寨,此处只剩两千守军,哪里敌的?只三个冲锋,联军便冲开缺口。齐明大喊一声,当先杀人。接着,自然又是一场混战。秦军大寨,虽听见此处杀声,但守营副将,不知攻大寨联军人数,未敢派兵来救。结果右寨两千守军,无一生还。魏冉得了此寨。这时,天色渐渐亮了。翟、魏闻听白起将回,运着大批辎重,收兵而归。

此战,双方皆受大损。白起一边令人马休整;一边思索,胜敌之计。苏秦则传告全军:“此次肥城战败,全因我军,不如敌之善战,故务需加紧训练。”无伤士卒,只休整一日,第二日便开始演练。士卒之中,无一怨言。

苏秦本想,亲去探看,受伤士卒,但实无时间,便请翟璜几人代劳。受伤士卒,无不感激下泪,都要参加训练。最后,苏秦同意,轻伤者参加。伤重的,还是暂且休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4: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