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培麟 |
释义 | 徐培麟(1925年3月25日-- )中国飞机设计与制造专家。经历飞机修理、仿制到自行研制全过程。20世纪50年代,参加雅克-18教练机试制,荣立特等功。后又参加飞机多种型号的研制工作。70年代他参加组织运8飞机在汉中基地的试生产,完成了运8飞机从试制到定型的全部工作。徐培麟还主持运8飞机在基本型的基础上作的多种设计改型,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人物生平徐培麟,1925年3月25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靠祖上遗留的土地及父亲徐其武工资生活的职员家庭。青少年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和日本侵略军侵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使他从小养成勤奋学习,靠真本事吃饭的习惯。1949年初,在其工作的南京空军配件总厂向台湾搬迁之时,由于受进步思想影响没有去台湾,工厂被解放军华东军区接管后,改为空军22厂,由此正式参加革命工作。 工厂是国民党留下的一个烂摊子,百废待兴,徐培麟积极地参加了恢复重建工作,修复机床设备,被任命为工场主任、代理股长。1952年刚刚起步的新中国航空工业调整,22厂合并到南昌飞机制造厂。从南京到南昌,当时交通不便,设备搬运非常困难,徐培麟与工人师傅一起冒雨挥汗,被记一等功。 在南昌飞机制造厂(320厂),徐培麟先后担任工装设计科副科长、工艺科科长、试制车间技术副主任、副总工艺师等职务,带领技术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积极完成飞机维修和雅克-18飞机仿制工作。他们为雅克-18螺旋桨罩设计制造的模线样板,是新中国第一套模线样板。随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在安-2(运5)飞机仿制中,全面采用了模线样板——切面模型工作法,来制造成套工装设备,保证了装配质量。这在国内飞机制造厂也是首次采用。雅克-18和安-2飞机仿制成功顺利上天。 1958年9月,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九所工作,任飞机工艺研究室第一副主任,六级工程师。从生产一线单位调到科研机构,徐培麟比以前更忙了,在大跃进热火朝天的气氛下,他到西安、沈阳、哈尔滨几个主机厂,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全面接触,帮助工厂搞新工艺、新材料,研究解决新机研制中的具体工艺问题。他先后组织完成轰6的技术摸底和122厂自行设计运输机的工艺性审查,配合112厂解决歼6、歼7试制中部件装配的工艺协调问题。多方面的接触,多机种的研制,使徐培麟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技术储备日渐雄厚。 1965年徐培麟调到沈阳112厂,任副总工程师职务,积极参加歼6、歼7研制,而后又参加研制歼8新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徐培麟被戴上“特嫌”的帽子,隔离审查,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他病倒了。等到从“地下室”解放出来时,本来瘦高的身躯更加清瘦,成了一个衰弱的病人。病好之后,没有什么事可干,他只好每天去图书馆情报室阅读国内外航空资料,学习能找到的有关书籍,一呆三年。三年来,他帮助翻译资料,查阅记录了数千份卡片,写了几十份建议,作了很多次技术讲座。可以说,因祸得福,他等于进修了三年,怀着对祖国航空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地充实着自己。他坚信还能工作,航空工业会需要他,有朝一日云开雾散,他还要加倍努力去干自己喜欢的事业。 1973年,徐培麟刚刚被恢复工作,他听说在陕西秦岭南麓的汉江河畔,国家正在筹建一座大型运输机制造厂,需要大批制造飞机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备受鼓舞。他多次联系主动请缨,于1974年1月春节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飞奔汉中。 新筹建的陕西飞机制造公司(182厂)属三线企业,条件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徐培麟不顾年近半百与工人师傅们大干在一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座座厂房建起来了,设备吊装就位了,运8飞机试制生产开始了。他作为工厂副总工程师、试制领导小组组长,既是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把车间当战场,拼命工作,总想着怎样把失去的宝贵时间抢回来。积蓄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得以有了用武之地,终于盼来了科学的春天。 运8飞机在汉中首架试制,到设计定型、工艺生产定型、并批量交付部队,运8飞机成为空军运输机的主力机种。运8飞机的不断改进改型,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壮大了国威军威,也将徐培麟的事业推向高峰。1978年12月4日徐培麟同志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徐培麟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称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被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模范党员专家的荣誉称号。 徐培麟曾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特邀委员。 技术成就运8飞机是我国自行测绘设计的中程中型军用运输机。60 年代末期在西安(阎良)172厂完成初步设计,1974年首架试飞成功,经国家批准转汉中182厂进行小批试生产。当时的182厂条件很差,基础建设尚未完成,总装厂房没有围墙,工人们住的是临时草棚,然而广大职工就像当年的大庆人一样,夜以继日忘我的劳动,饿了啃几口干馍,困了在工作台上打个盹,硬是用血肉之躯连续拼搏。徐培麟作为试制组组长,带领着从祖国各地调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迎接着会战运8飞机的艰巨任务。运8飞机以创记录的速度——当年转产、当年总装并试飞成功,当运8飞机拔地而起的一瞬间,有多少陕飞人为之流下激动的热泪。零批飞机的零件、部件绝大部分还是老厂生产的,要达到汉中自制尚存在很大距离。徐培麟亲自组织工艺人员,抓工装配套,抓模具样板制造,组织工艺攻关,解决制造关键问题。当年的工艺员大部分是7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徐培麟作为副总工程师,一边组织生产,一边抓人员培训,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无私地献给了运8飞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通过小批生产,达到了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并批量生产交付。运8飞机以其优良的性能成为我军机动作战的主力机种之一,在保卫国防,抗灾救灾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运8飞机的研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徐培麟个人荣立航空工业部一等功。同时通过运8飞机的试制,锻炼了队伍,凝结了一种“能吃苦、能打硬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陕飞精神。 随着国家“七五”、“八五”国民经济计划的调整,提出了“保军转民、以民养军”的口号,作为以生产军用运8飞机为主导产品的182厂来说,军方订货量的陡降使企业面临很大的困境。徐培麟与广大科技人员一样,急工厂之所急,想部队之所需,经过论证,提出在运8飞机多用途上下功夫,走改进改型之路,充分挖掘运8潜力,以满足军、民两方面的各种特殊用途,设计改进运8专业飞机的创新思路。 运8飞机改进的第一个机型是海军急需的海上巡逻机。经过在国内广泛调研,发现国产航电设备不能满足海军需要。为此工厂成立了以徐培麟为组长的国外成品引进小组,与海军一起对国外三家生产航电设备的公司进行了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国外先进电子设备可靠性高,技术精度高,使用维护方便,但是引进的技术难点也有两个,第一是国产运8飞机的安装使用环境和供电状态能否满足设备要求;第二是引进设备能否与国产设备实现交联。经过引进小组与工厂设计所广大设计员的精心设计,在兄弟工厂和航空院校等通力配合之下,所有难题一一攻破,引进获得成功,国产第一架运8海上巡逻机诞生了,经试飞试验,使用部队非常满意。此项设计填补了我国没有海上巡逻侦察机的空白,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巡逻机的研制,从1983年2月课题提出到1985年批量交付,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引进国外先进航电设备与国产自动驾驶仪等实现成功的交联在国内是第一家;主要依靠工厂自己的技术力量完成改装在国内是第一家。运8海上巡逻机的研制为后来运8飞机后续十几个专业机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不久,由徐培麟担任总设计师又为空军研制成功运8A型黑鹰直升机载机,获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基本型运8飞机机身为非气密货舱,货舱乘员必须配戴氧气面罩,舒适性差,且不能长途运输活鲜货物,严重制约运8飞机特长优势的发挥,为此他提出改进气密舱的研制计划。这是一项有远见的改进,被国家批准立项,命名为“运8C型飞机”。航空工业部任命徐培麟为运8C型号总设计师。研制的主要技术难题在于气密机身设计、机身后大门改进设计、重新设计空调系统、31项机载设备新研、5项新材料的应用、全尺寸疲劳试验等。 徐培麟清醒地认识到,要完成这项重大改进,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他首先在技术系统内部对人员进行精心组织、合理调配,组成强有力的总设计师系统,其次组织技术论证,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优化设计方案,对关键项目,他逐项亲自过问,有时把报告带回家,反复验算,不放过任何一点微小的疏漏。为了保证机身气密铆接质量和提高抗疲劳强度,他拍板采用干涉铆接新工艺和十二角螺栓等新标准。运8飞机机身后大门口框密封是一项难题,国产飞机都没有这么大的口框,无设计经验可作借鉴。徐培麟带队考察国外飞机制造厂时,对方在这一关键技术上对中国保密,如果引进技术,代价将十分昂贵。徐培麟没有考虑引进技术,而是相信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他带领工厂设计师们先后完成理论计算,大门运动轨迹计算和气密大口框设计方案,将原来前部两扇内开式大门改为一扇下开式大门,且兼作货桥。经可靠性试验等实践证明,设计非常成功。就是这样依靠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勤奋的精神使运8C型机从1986年开始立项设计,到1988年首架机试飞,用了不到三年时间。1990年完成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交付。运8C型飞机以全新的姿态加入运8家族,为运8向更广泛用途发展、为改装各种特殊用途的专业机提供了良好的改装平台。运8C的研制成功,标志着182厂的设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工厂有能力研制生产更大型的运输机,同时也开创了国内厂所合作联合设计的先河。运8C型飞机的设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徐培麟以自己的杰出贡献再次荣立部级一等功。 徐培麟热爱航空事业,达到入迷的程度。自从解放初期投身航空事业,可以说他与祖国航空工业同步成长。50年来,既经历见证了航空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看到了挑战与挫折。这50 年,他经历了从修理到仿制,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全过程。多次工作调动,没有影响他对航空工业的一腔热忱,即使在“文化大革命”被剥夺了近十年工作的权利,从调汉中之后又发奋把失去的宝贵光阴抢回来。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说:徐老有“三快”,办事快,反应机敏;布置工作快,善于集中正确意见;走路快,作风雷厉风行。他身兼多种职务,工作十分繁忙,所以能快得起来,这与他具有渊博的知识、极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徐培麟的知识和能力来源于他的刻苦钻研精神。他学习认真,勤于实践,善于动脑,他有随手记录的习惯,不论是主持会议讨论或是听取下属汇报,边听边记边归纳整理,很快形成正确地决策;他有博览群书的习惯,中外科技期刊杂志什么都看,尤其是先进技术成果、新工艺新材料、国外飞机发展动态等,使他的知识积累非常丰厚。他英文底子很好,根据工作需要又自学了俄语、日语,能说写读三国语言。由于每天工作很忙,学习又往往是抓紧饭后休息、乘车乘飞机的间隙时间挤出来的。 他一贯生活简朴,衣着朴素,非常注意节约。在国外考察期间,除了工作没上过一次街购物。与外商进行技术商务谈判,又一项一项的抠,不乱花一分钱外汇。他对一起工作的同志要求很严,对自己的要求更严,如一次带队去国外验收产品,住进招待所就埋头阅读资料,了解产品性能,做到心中有数。大家在背后称他为“工作狂”。他身患多种疾病,经常性头痛,饱受痔疮折磨,一天工作下来,使得他筋疲力尽,可是第二天起来又充满活力地投入工作。徐培麟的敬业精神,从未间断,成为182厂职工学习的楷模。 简历1925年3月25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38-1942年 在苏州乐群中学学习。 1942-1944年 在苏州中等专科学校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学习。 1944-1946年 在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员工训练班学习。 1946-1947年 任沈阳空军接管物资委员会成员、沈阳航空机件厂技术员。 1948-1949年 任南京空军配件总厂工具车间技术员。 1949-1951年 任华东军区南京空军22厂第一工场主任。 1952-1958年 任南昌320厂工装设计科副科长、副总工艺师。 1958-1964年 任北京九所工艺研究室副主任。 1964-1965年 任六院总工程师室工程师。 1965-1974年 任沈阳112厂副总工程师。 1974-1995年 任汉中182厂副总工程师,飞机经理部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95年5月 离休。 主要论著1 徐培麟.米格-21资料摸底——工艺方面总报告.航空制造工艺.625所,1964 2 徐培麟.从C-130的发展,看运8飞机的前途.科技与情报.1982(7):25 3 徐培麟副主编.飞机结构工艺性指南 4 徐培麟.参观国外几家电子设备公司的观感.运输机工程.1989 (4):11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