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麦31 |
释义 | 品种简介徐麦31系江苏省徐州农科所利用烟辐188/徐州26号有性杂交,后代连续单株选择及品质筛选育成,参加试验代号徐麦4036,原系谱号98202—4—3—3—2。200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品种审定编号:苏审麦200904。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号20090488.8,公告号CNA005901E。 特征特性徐麦31,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幼苗叶色淡,长势较旺,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中等,成穗数多,平均每亩成穗40—45万。起身拔节早,株型较紧凑,剑叶挺,有干尖现象,株高85cm上下,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穗纺锤型,穗大无芒,有少量顶不育,结实较好,平均每穗结实31—33粒。籽粒角质,千粒重45—50g,外观品质好。接种抗病性鉴定:2009年结果,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2010年结果,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纹枯病。田间表现综合抗性较好,耐渍性较强,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轻感叶锈病。成熟期中等,熟相较好。 品质性状2007/2008年省区试测定混合样:容重770/821g/l,蛋白质(干基)含量17.05/15.0%,湿面筋含量37.8/34.3%,稳定时间5.4/7.6min,评价值60;最大抗延阻力252E.U.,延伸性17.0cm,拉伸面积60.2cm2。2009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容重785g/l、蛋白质(干基)15.06%、湿面筋33%、沉降值46.7ml、吸水率57.8%、稳定时间8.4min、最大抗延阻303E.U.、拉伸面积70cm2,延伸性169mm,子粒硬度指数58.5。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淮北片早播组小麦区试平均亩产521.45kg、530.73kg,比淮麦18增产2.98%、6.11%;两年平均亩产526.09kg,比淮麦18增产4.54%。2009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kg,比淮麦18增产4.19%。2008年黄淮南片冬水组预试平均亩产532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3.29%。;2009年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29.6kg,比对照1新麦18增产6.37%,极显著,比对照2周麦18减产1.1%,不显著,区试混合样检测结果,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质标准。2010年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17.5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3%,不显著。二年平均亩产523.6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推荐参加生产试验。 栽培技术播种徐麦31播期弹性较大,正常年份9月底至10月中旬均可播种,配合适宜的播量可获得较高产量。最适播期为10月9—16日,在此范围内适宜播种量为12—16万基本苗,肥力水平偏低或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基本苗。 肥水管理亩产550kg的产量水平,建议总施氮量为14—16kg/亩(基肥尽量增施有机肥,氮肥基追比6.5∶3.5,超高产栽培基追比5∶5),P2O57—8kg/亩,K2O10kg/亩左右。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冬前和返青肥。追肥越冬期亩施2.5—5kg尿素促平衡,在基部一、二节间定长、倒2叶出生前后(3月25日前后),重视拔节肥(亩施尿素10—15kg)的施用,以达到巩固分蘖成穗,主攻大穗,提高粒重的目的。后期注意养根保叶,提高千粒重,一般田块每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5—0.5kg,脱肥田块可每亩另加1—1.5kg尿素混喷。同时应做好田间三沟配套、灌水抗旱等工作,提高抗灾能力。超高产栽培应全程化控,防止倒伏。 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0.1%粉锈宁、纹霉净或立克秀拌种,可减轻或推迟纹枯病发病。返青前后及早用井冈霉素和粉锈宁预防纹枯病。抽穗前后根据当年白粉病的流行趋势,及早用粉锈宁防治白粉病,并结合蚜虫防治,适当与磷酸二氢钾、微量元素等进行药肥混喷,以增加后期光合物的生产量,增强抗逆性;同时注意天气状况及时防治赤霉病。依据“秋防为主,春防为辅”的治草原则,加强草害的防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