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林正 |
释义 | 徐林正,作家、旅行家。曾做过教师、记者、自由撰稿人。出版有《文坛剽客》、《先锋余华》、《骑车走运河》等专著十多种,现致力于完成“骑车走世界”的骑行计划和创作计划。 个人作品 文化批评系列 《文化突围》(简体字版:浙江文艺出版社,繁体字版:台湾生智出版社) 《文化嘴脸》(台海出版社) 《文坛剽客》(台海出版社) 《老李飞刀——李敖的另一种玩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品集系列: 《客厅·网络·咖啡屋》(中国文联出版社) 《明星VS名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名人传记系列 《先锋余华》(浙江文艺出版社) 《六小龄童 猴缘》(京华出版社) 《中国影视明星档案》(浙江文艺出版社) 《当红影视明星档案》(浙江文艺出版社) 《百名影视明星档案》(浙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影视导演档案》(浙江文艺出版社) “骑车走世界”系列 《骑车走运河》(北京大学出版社) 《单车万里走走丝路》(北京大学出版社) 《骑车走越南》(待出) 代表作 《茅盾文学奖缘何矛盾重重》 《文坛剽客》 《骑车走运河》 社会评价 立志打响品牌的自由撰稿人 1998年5月,徐林正从浙江来到了北京,选择了当时并不被外人看好的职业——自由撰稿人。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了在京自由撰稿人中较为出色的一位,不仅靠写稿所得在北京买房置业,还出版了《文坛剽客》、《老李飞刀》、《先锋余华》等8本专著。日前,徐林正对记者袒露了其从事自由撰稿职业的心路历程。 和许多自由撰稿人一样,徐林正也面临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梦想成为独立撰稿第一人 徐林正199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即在浙江兰溪担任了两年乡村教师。1995年10月在浙江《金华晚报》担任文化记者、编辑。1998年3月,从《金华晚报》辞职,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我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厌倦了看别人脸色的生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身心的自由。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有了做自由撰稿人的朦胧想法。我渴望‘落魄江湖仗笔行,独立苍茫自咏诗’。我相信,只要有笔在,任何艰辛的生活都会变成充满讴歌的吟唱。”在徐林正的描述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当年对梦想的渴望。 “我当时的所有积蓄有6000元,这使我可以在北京很从容地游玩和思考。” 正式决定做自由撰稿人是1998年5月1日,此前,徐林正用2400元钱买了一台传真机,在西苑挂甲屯附近租了一间带电话的平房。考虑到日后可能会经常搬家,又特意去双榆树邮局租了一个信箱。这样,就有了此后被很多编辑们熟悉的“北京双榆树邮局17号信箱”。自此,这个信箱与徐林正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一张张面额从数元到数百元的汇款单成了他的“工资”。 徐林正告诉记者,从开始做自由撰稿人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定位为“四独立”的自由撰稿人,即:独立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采稿,也可称独立撰稿人。 “我这个人似乎凡事都喜欢争第一,当时我就想做中国独立撰稿第一人。我认为,要做独立撰稿人,必须经济独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为此,我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向任何人借钱,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赞助。为了做到独立经济,我发奋写稿。仅2003年,就发表、出版作品达50多万字。至今,发表、出版的作品已经超过了100万字。” 徐林正坦言,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自由撰稿人是最自由的,不用费尽心机看单位领导脸色,不用挖空心思处理同事关系,不用每天早起上班,不用着装整洁举止得体。但自由撰稿人也是最不自由的,必须要看生活的脸色:小到一支笔,大到电话费、打车费、房租、饭费。 事实上,为了让稿件有与众不同的卖点,自由撰稿人必须独立撰写稿件,尽量采写独家新闻。徐林正那时的投稿对象主要是省会城市和一些地市级报纸。每篇稿件每次投20多家媒体,每周一、三下午14时到17时,不少媒体会准时打电话来约稿。正是在理想与生活的重压下,他的《当代十大文坛剽客排行榜》、《八国联军侵华留下哪些文化后遗症?》、《人民文学诗歌奖为何颁给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茅盾文学奖缘何矛盾重重》等一些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文化稿件,几乎覆盖了全国主要媒体。一篇好稿件甚至累计收到了上万元的稿费。靠这些收入,徐林正在颐和园边上买房、娶妻,过上了许多自由撰稿人梦寐以求的安定生活。 “与许多自由撰稿人相比,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坚持‘四独立’、不投机取巧,使我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了社会承认,并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我与众不同的采访开场白:‘我叫徐林正,自由撰稿人……’也被越来越多的采访对象所接受。”谈及此,他显得异常兴奋。 “富得只缺钱了” 据记者了解,徐林正曾梦想做一名深入虎穴、揭露真相的记者。其实,即便选择做自由撰稿人,他仍旧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仍旧坚持独立批评的声音。6年的自由撰稿人生涯,他写了“文化批判三部曲”:《文化突围》、《文化嘴脸》和《文坛剽客》。 其中《文坛剽客》出版于2002年6月,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剽窃抄袭的书”。书中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一些他经过深入调查的“文坛剽客”。该书出版后,《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均以显著位置报道了此事。 “我在做批评报道时非常注意收集和保留证据,以便使每一篇批评文章都言之有理,不怕对方打官司。对某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批评对象,出于自我保护,我往往会‘留一手’,不把证据全部发表。在写《文坛剽客》一书时,我左边放着《民法》,右边放着《著作权法》。” 著名作家莫言曾在《文坛剽客》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其实我们应该有一支和专业的记者相抗衡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形成竞争,甚至是监督。许多记者的批评稿子往往因为某种原因遭到封杀,当然也有许多记者的不够水准的稿子因为近水楼台而得到发表。如果有一支健康的生气勃勃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就能改变这种局面。在很多自由撰稿人看来,莫言的话是对他们的期望与肯定。 但现实情况是,在常人看来,所谓“自由撰稿人”似乎不是一个光彩的称谓,无论是新旧社会,自由撰稿人的阶层总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其中就有一些依靠寻章摘句、移花接木生存的文坛剽客。 “某些自由撰稿人确实生活懒散、沉迷酒色、穷困潦倒,一些自由撰稿人甚至不惜移花接木、当‘包打听’、唯钱写稿……对于这些,我一直要求自己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向优秀采访对象学习,尤其是优秀的自由撰稿人学习。如自由撰稿人李敖和余华,他们一个在面对困难时永远保持微笑,一个在文学上特立独行、灵气十足。” “自由撰稿人无规律的生活,往往会导致身体状况不佳。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将生活规律从熬夜改成了早起,坚持锻炼。2003年9月,我参加了北大自行车协会,每周一三五训练。近期,我计划单骑走全国,一方面积累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充分享受骑车的乐趣。”徐林正说。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到了徐林正对于自由撰稿这项职业的热爱。徐林正认为是自由撰稿使他变得富足,以至笑称:“我富得只缺钱了。” 渴望得到尊重 “博尔赫斯的那句话‘仿佛水消失在水中’非常符合我刚到北京做自由撰稿人时的情景。我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呼机,没有手机。我把自己扎扎实实地弄丢了,如同隐在森林的一片树叶,仿佛落在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徐林正告诉记者,做自由撰稿人以来,他时常有找不到自己身份的苦恼,有一种深切的精神上的苦闷和孤独。无论是在办信用卡、租用邮局信箱这样的生活琐事上,还是在做批评报道时,常被要求“开单位证明来!”在徐正林看来,这是对自由职业者、对公民个人身份的一种歧视。 尽管“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包括自由撰稿人在内的自由职业人员的身份,将他们同样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肯定了其合法地位。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自由撰稿人仍然遭遇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其一,自由撰稿人如同“无业游民”,这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问题。在买房、办理信用卡、出国等方面,由于没有“组织”和单位,自由撰稿人的麻烦很多。 其二,写批评文章遭遇报复时,感到很无助。尤其是一些被批评的对象,常借助单位或团体的势力打压自由撰稿人,使自由撰稿人备感势单力薄。 其三,大部分互联网在转载稿件时,均不支付稿费,这对于靠稿费为生的自由撰稿人几乎成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不少人被迫改行。余下的一些自由撰稿人也只能依靠专栏写作维持生计。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17号信箱的稿费单越来越少,但我依然习惯有空就去17号信箱看看,17号信箱已经成了我永远无法割舍的朋友,如果我好久不去,它会寂寞的。然而,有一天,当我打开17号信箱时,发现里面只有一沓厚厚的广告,而没有一张稿费单。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种如同自由撰稿人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血卖不出去的恐慌。我担心自己如同许三观一般,花费心血的稿子突然没人要了,那种多年追求并喜欢的独立撰稿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就会突然失去!” 作者::石新荣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坛剽客》序 莫言 早就听朋友说,有一个能量很大的自由撰稿人名叫徐林正。说实话我对所谓的“自由撰稿 人”没有太好的印象,因为听流言说这些人在暂住地支起一部传真机,把报纸上的消息拼 凑一下就向全国的媒体发送,于是稿费就如雪片般飞来。这当然也是一种劳动收入,但其 合法性和合理性总让人感到有点可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这位仁兄。他的相貌 ,基本上也属于稀奇古怪之列,这倒让我产生了一些亲近之感。后来就这样地交往起来。 徐林正曾告诉我,有一个文坛剽客,从一家杂志上抄了散文《善变的脸》,署上“莫言”的 名,寄给云南一家报纸。文章很快刊登,这个剽客收到了60元稿费。于是我马上想起了一 件疑案:1999年初,云南某文学报纸发表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根据“莫言”的《善变 的脸》,批评我是“变脸”、“反攻倒算”,骂得我一头雾水,听了徐林正的介绍才明白 ,原来我是替这个小剽客背了一个小小的黑锅。我后来还收到浙江几家媒体寄来的几份样 报,发表了“莫言”的数篇不同的文章。我感到奇怪:莫非出现了同名同姓的人?听徐林 正这样一说,才知道都是剽客惹得祸。后来我从徐林正那里知道了那个盗用了我的名字的 人是西北乡村的一个小伙子,心中一点火气也没有了,我只是觉得他应该自己写点文章, 而且我也相信这个小伙子能够写出自己的文章,因为我知道最好的写作训练就是抄写别人 的文章。 徐林正现在一家文化杂志主持“封面人物”专栏,有点受了“招安”的意思,但他最本质 的是自由撰稿人。1998年春,他从南方一家晚报辞职来京,相当一段时间,他“领取工资 ”的方式是到一个邮局专用信箱里取全国各地媒体汇来的稿费。他来京初期的生存方式与 那些“自由撰稿人”类似,但他的不同之处是自己动手采写稿子,而且很快地就因为文笔 的泼辣迅捷和报道的视角独特有了一些知名度,当然稿子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至于有没 有把一篇稿子发给几十家媒体,我没问他,但我想不会没有,十几年前一稿两投还是个道 德问题而被人诟病,现在早就是大家的共识与共行了。 所谓“自由撰稿人”感觉上不是一个光彩的称谓,无论是新旧社会,自由撰稿人的阶层总 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就是依靠寻章摘句移花接木生存的文坛剽客。 如这本书所披露的一些对象,也自称是“中国第一自由撰稿人”之类。 徐林正似乎天生跟文坛剽客过不去,2000年,他曾经列出了《中国当代10大文坛剽客排行 榜》,在网上和大小报刊上到处流传,这很有些“窝里斗”的意思。 我大胆地想,其实我们应该有一支和专业的记者相抗衡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形成竞争,甚 至是监督。许多记者的批评稿子往往因为某种原因遭到封杀,当然也有许多记者的不够水 准的稿子因为近水楼台而得到发表。如果有一支健康的生气勃勃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就能 改变这种局面。徐林正与全国大量的媒体都保持了密切联系,东方不亮西方亮,南方不发 北方发,他的批评揭露文坛剽客的稿子几乎从没有遭到过封杀;他的很多下了采写功夫的 观点鲜明、锋芒毕露的稿子被诸多媒体转发。而他的揭露文坛剽客的稿子,竟然也成了剽 客们的目标,这当然是一个灰色的幽默。 事实上,因为被指控抄袭而从笔墨官司打到法院官司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徐林正多次遭到 “我要告你”的威胁,却一次也没有被告上法庭。这一点,徐林正非常自信,因为他的文 章不是枯燥深奥的学理批评,也不是泼妇骂街的酷评,而是运用事实来说话。徐林正愿意 在收集资料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徐林正经常把被批评者的反批评文章,补充到他的 文章里去,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建立在大量劳动基础上的自信。 徐林正的对文坛剽客的原则是,发现一个,曝光一个。但令他感到伤心的是,曝光的力度 越来越小——许多媒体不爱登揭露文坛剽客的文章——因为文坛剽客泛滥成灾,已经不是 新闻了。于是,徐林正想到写一本专著了。在这以前,他已经出版了两部有关文化批判的 专著《文化突围》、《文化嘴脸》。 事实上,文坛的剽窃现象——岂止是文坛——是一个延续多年的文化痼疾,徐林正的《文 坛剽客》,有那么一点剽窃史的意思,值得正人君子一读,当然也不能不让文坛剽客们借 鉴和学习。 (本文为为台海出版社出版的《文坛剽客》一书作的序) 有梦想,人生才完整 高希希 一段时间,我收到过很多关于京杭大运河题材的剧本和片约,虽然都因美中不足而放弃,但我内心深处,一直想通过影视的形式来解读一下京杭大运河。因为这是一条两千多年历史,三千里行程的世界上最长生命力最旺盛的人工河。这样的运河,该有着多少风景多少故事,多少起承转合,多少恩怨情仇啊!但没想到我的朋友徐林正已经做了这件事,他不是用影视而是用自行车。 2007年夏天,徐林正骑个自行车,从北京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河堤一直骑到杭州,每天到一个地方住下,虽然疲惫不堪,但他依然坚持每晚写下日记。后来,他把日记结集整理成一本书《骑车走运河》,并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五六年前,因为工作关系,我和影视记者徐林正认识。作为一名记者,徐林正为人真诚,在圈子里有一定的知名度。我认识的很多演员都认可他,对他的采访很放心。因此,他在影视圈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会一直干下去的。但后来有一天,徐林正告诉我,他辞职了,要骑车走世界去。我不是特别在意,没想到他一口气走了东北走西北,走了运河走丝路,走了云南去越南,总行程超过两万公里,大部分积蓄所剩无几,但依然很开心。 有一次他告诉我,走遍世界是自小的梦想,现在如果不去做,将来会后悔一辈子。至于钱和工作都不那么重要,反正总能活下去。这么一说,我完全理解了。就像我,就在重拍四大名著热潮时,我婉拒了其他三部的片约,而独独青睐《三国》。因为我小时候经常看《三国演义》,里面的各路风流人物都在我的脑中纵横驰骋,当导演后一直希望用影视的方式把他们再现出来——现在恰好有机会圆梦了。有梦、圆梦的感觉是非常快乐的,无论这梦多小还是多大。 尽管徐林正说,骑车走运河是为了“吃喝玩乐”,但是他其实很深入。因此,《骑车走运河一》书提供的信息,有着其他相类似的书无法替代的价值。在这两个月期间,徐林正分别记录了七段运河的不同风土人情,更着眼运河沿岸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在干涸河堤上放羊的老人,在微山湖里驾着鱼鹰子船捕鱼的渔民,在运煤船上讨生活的船夫……更多的是人,随即碰到的人。我想,如果我要拍运河题材的电视剧,这些个性鲜明却有着高贵理想的小人物也是我关注的一个点。 我想,“骑车走世界”这个梦想已经浸透到他的骨子里。在这个梦想缺失的年代,徐林正坚守着自己的梦想是非常难能可贵,也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有梦想,人生才完整。 (本文为北大出版社出版的《骑车走运河》一书的序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