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兰如 |
释义 | 徐兰如,1918年3月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邵伯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系前清的秀才,英年早逝。父亲曾是一个中学的语文教师,后因病失业在家。家庭生活拮据。徐兰如12岁那年,全家迁居扬州城。他也进了江都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进入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预备班,并以优良的学习成绩直升高中。曾主持研制无控固体火箭,取得初步成果。 简介基本信息徐兰如,导弹总体和科研管理专家。曾主持研制无控固体火箭,取得初步成果。20世纪50年代后期,参予领导仿制近程导弹“1059”,并负责弹头装药、引信的仿制和订货工作。后受命主持中程导弹方案的探索和论证。此后,从事导弹的研制和科技管理工作。1966年后,主管三线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工艺布局以及投产前的生产准备,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科研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三线基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兰如在航天系统30多年的工作中,不计名利,甘当配角。多次变换单位,变更工作内容,只要事业需要,他都努力去把工作做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工作认真细致,注重质量,尤其是文字工作,更是反复修改,务求严谨、准确。在工作中,他大胆使用年轻人,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指导年轻人正确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因而深得年轻人的好评。 简历1918年3月 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即今扬州市)。 1936~1938年 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肄业。 1938~1941年 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学系毕业。 1941~1944年 陕西兴平31兵工厂、重庆21兵工厂技术员。 1944~1945年 赴美阿伯丁兵工学校学习轻兵器。 1946~1948年 南京60兵工厂工程师、兵工署火箭科技正。 1949~1950年 在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在军械部任副科长。 1950年 中央技术管理局工程师。 1950~1954年 沈阳724兵工厂技术科副科长。 1954~1956年 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技术处组长、三级工程师。 1957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总设计师室工程师。 1958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上游二号无控固体火箭弹总负责人。 1958~1964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程导弹总设计师 1964~1966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科技部副部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技术部部长,国防部五院科技委委员,七机部科技委委员。 1966~1982年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062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四川省七机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1983~1989年 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科技委委员、顾问委员。 1989年 离休。 生平介绍徐兰如,1918年3月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邵伯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系前清的秀才,英年早逝。父亲曾是一个中学的语文教师,后因病失业在家。家庭生活拮据。徐兰如12岁那年,全家迁居扬州城。他也进了江都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进入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预备班,并以优良的学习成绩直升高中。扬州中学在江苏省是一所知名的学校,不仅注重教学质量,也重视体育锻炼。当时,学校曾有规定,体育不及格要留级。三年的高中教育,他得益匪浅,不但获得了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炼就了一个健壮的体魄,直到晚年,仍然精神饱满。 1936年秋,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内迁。他随学校到了重庆。1938年夏,兵工学校大学部为培养制造兵器方面的人才,招收已学完大学理工科二年的学生入学,学制三年,全部公费。徐兰如既出于一腔抗日的激情,也考虑到在异乡的生活来源问题,报考了该校。在校三年,两年接受书本知识,半年军训,半年实习。1941年毕业后,分配到陕西兴平31 兵工厂,修理枪炮和制造手榴弹等轻武器。1944年春,转到重庆21 兵工厂,在总工程师室工作。 1944年冬,兵工署选派50名优秀技术人员去美国阿伯丁兵工学校学习兵工勤务。徐兰如是其中的一个。他重点学习轻兵器。他在阿伯丁的试验场陈列馆参观时,见到了从德国缴获的V-2火箭和几种大炮弹、火箭弹,拓开了眼界。后来,在沈阳设计旋转稳定式的火箭弹就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1957年1月,奉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总设计师室(六室)工程师、一分院材料研究室(七室)副主任、一分院总体设计部(一部)副主任、中程导弹总设计师,一分院科技部副部长、七机部一院技术部部长。1964年参加三线基地建设,历任062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四川省七机局副局长、总工程师。1983年回京,任航天部一院科技委委员,直至1989年离休。 主要贡献1958年9月,徐兰如在组建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的同时,又受命研制一种无控的固体火箭弹。这种火箭曾被命名为“上游二号”。 为了控制沿海各岛屿间的航道,国防部五院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研制一种射程为40~50千米的无控固体火箭弹。由于徐兰如曾在724厂成功地研制过火箭弹。因此,这项任务就很自然地落到他肩上,并由他牵头组织队伍。他把曾在724厂火箭研究小组一起工作过的成员李乃暨、谢光选请来,共同设计、试制、试验。当时,“1059”近程导弹的仿制工作刚刚开始,各方面都在紧张地工作。要研制“上游二号”就要解决研制队伍、办公地点和生产、试验场所。从结构强度研究室、发动机设计部、化学推进剂研究室和总体设计部,加上材料研究室抽出几个技术人员在二营门里一个四合院的一角开展设计论证工作,提出了设计方案。这枚固体导弹的主要指标为:全长3700毫米,直径324毫米,全弹重550千克,最大射程48千米。钱学森院长听了汇报,并做了具体指示。 这发弹是在211厂几个车间制造、装配的。固体双基药柱是由李乃暨亲自到245厂设计定制的。为满足发动机试车的需要,在云岗试验站后山上建造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的试车台,并用一个内径1.5米的混凝土下水道管作为测试掩体。准备就绪后,第一次发动机试车开始点火,燃烧正常,到接近3秒钟的时候,发动机外壳不耐高温,突然爆炸,没有烧完的药柱飞出10多米远。第二次试车,发动机壳体内涂上了耐高温的涂层。试车圆满成功。 主要著作著作1 徐兰如.治好“重复症”,用好人、财、物,进行体制改革,迎接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讨论会文集,1984:14~22 2 徐兰如.学会两种技术,确立一个思想.航天工艺技术30年回顾与展望,1986:53~58 3 徐兰如.建厂十诫.材料与工艺专业组讨论会文集,1986 4 徐兰如.论新科技创业.国外导弹与航天运载器,1989(7):70~77 5 徐兰如.踏遍青山——062工程选点踏勘记事.四川航天局巴蜀神剑,1995 6 徐兰如译.火箭推进的原理、固体推进剂火箭.兵工月刊,1950 (11):46~62,1951(5):29~38 7 徐兰如译.热处理之原理与应用,火焰与电气表面硬化法,肖特法及杜柯法.1949 8 徐兰如等译.柔性制造系统手册.北京:宇航出版社,1987 建设1964年下半年,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为确保国防尖端科技工业的安全,国防部五院开始组织第二基地建设。徐兰如随周吉一副院长等组成选点组,为大三线踏勘选点,先后到陕甘川青38个县,跋山涉水,行程一万多公里。徐兰如根据实际情况,同有关部门一起提出建设规划和总体布局。在项目确定后,又在定规模、定标准、定进度、作预算上下功夫。1966年,邢台地震后,考虑到天水是地震区,中央同意改在四川达县建点。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同建设部门一起,实行“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徐兰如满腔热情,投入大三线建设。十年动乱中,徐兰如始终在三线,坚守岗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工作。70年代中期,为加快三线基地建成投产,他又为各厂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准备工作。基地建成了,这里也有徐兰如的辛勤劳动和奉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