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科 |
释义 | 徐科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徐科博士在non-polar GaN在LiAlO2衬底上的外延生长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对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外延生长中的极性选择动力学、极性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双层金属极性反转模型;国际上首次发现并阐明了InN外延生长对晶体极性的独特关系,获得高结晶质量InN薄膜,并率先获得InN/GaN量子阱的红外发光。项目的目标市场为氮化物基光电器件的衬底晶片,GaN衬底的实用化将全面推进第三代半导体在节能照明、高功率LED、高功率微波器件、短波长激光器等产业的发展。 徐科 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技术开发部部长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部部长 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 北京科大恒兴高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 技术开发部部长 科研方向机械电子工程 表面检测 图像处理 模式识别 简历1989.9~1993.6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大学本科 1993.8~1998.5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直读博士 1998.6~2000.7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博士后,于1999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研究 2000.7至今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0年7月晋升副研究员,2006年7月晋升研究员 著作论文徐科、周茂贵、徐金梧,等. “基于线型激光的热轧带钢表面在线检测系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Vol.30, No.1, 2008.1 徐科、孙浩、杨朝霖等,形态滤波在中厚板表面裂纹在线检测中的应用,仪器仪表学报,Vol.27, No.9, 2006.9,EI收录 徐科、李文峰、杨朝霖,基于幅值谱与不变矩的特征提取方法及应用,自动化学报, Vol.32, No.3, 2006.5,EI收录 徐科, 徐金梧, 班晓娟. 基于小波分解的某些非平稳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电子学报, 29(4): 566-568, 2001.4 徐科、徐金梧,基于图象处理的冷轧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钢铁, Vol.37, No.12, 2002.12,EI收录 徐科、徐金梧、班晓娟,冷轧带钢表面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钢铁, Vol.37, No.6, 2002.6,EI收录 徐科, 徐金梧, 鹿守理等. 冷轧带钢表面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 钢铁, 35(10): 63-66, 2000.10. EI 徐科、徐金梧、杨德斌,小波变换在齿轮局部缺陷诊断中的应用,机械工程学报,Vol.35, No.3, 1999。EI 徐科、徐金梧,一种新的基于小波变换的白噪声消除方法,电子科学学刊,Vol.21, No.5, 1999 Xu Ke, Xu Jinwu, Lu Shouli, Surface Inspection System for Cold Rolled Strips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English Edition), Vol.6, No.4, 1999。被SCI收录 获得奖励“热轧板带表面在线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热轧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与识别方法”(批准号:60705017),2008.1-2010.12,项目负责人,20万元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B类):“薄带钢表面质量在线检测的关键技术研究”,2007.10-2010.10,项目负责人,28万元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产学研合作项目:“表面质量在线自动检测系统”,2007.11-2008.11,项目负责人,80万元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智能型表面质量在线检测分析系统” (01C26211100778),2001.12-2003.12,项目负责人,150万元 济南钢铁公司合作项目“中厚板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2002.11-2005.12,项目负责人,285万元 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热轧带钢表面质量在线检测系统”,2005.3-2007.12,项目负责人,500万元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炼钢轧钢区段综合节能与环保技术”(2006BAE03A06),2006.12-2009.12,专题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热轧板材晶粒尺寸、残余应力和表面裂纹缺陷在线检测”(2001AA339030),2002.1-2005.12,主要参加人 国家863计划课题:“先进冷加工金属板材性能及表面质量在线监测与监控技术”(2003AA331080),2003.7-2005.12,主要参加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图像处理的带钢表面缺陷自动识别技术” (50074010),2001.1~2003.12,第二申请人,20万元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图像处理的表面缺陷在线检测与识别技术”(重点02015),2002.1-2003.12,主要参加人,10万元 欧盟资助国际合作项目:“Quality Control in Steel Industry by Automatic Surface Inspection Systems”(INCO-DC No. 961895) ,1998.1~2000.5,主要参加人,15.6万欧元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1988年至1995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博士后、讲师,2002年至2004年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参加超高速省电力高性能纳米器件/系统研发项目,项目特聘研究员,2004年至2006年任职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06年8月起为我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纳米测试分析平台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苏州工业园区首届科技领军人才称号、首届姑苏创新创业人才奖、江苏省双创人才奖,第十届江苏省青联常委。 主要学术工作: 近十年来主要从事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外延生长和物性研究,曾在非极性GaN的MOCVD外延生长方面做出开创工作,利用实时和原位监控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氮化物的MBE和MOCVD生长机理、极性选择、极性控制;阐明了极性对InN生长的特殊影响,是国际上最早发现InN窄带隙的研究者之一。目前主要致力于极低缺陷密度氮化物材料物性和相关器件研究、纳米结构高效太阳电池、纳米表征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承担有纳米结构高效太阳电池973项目部分任务、非极性GaN衬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纳米专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引用35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07次;在E-MRS、ISE3、MRS、ICNS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十余次,申请专利6项,获得国际专利一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