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辉碧 |
释义 | 徐辉碧,无机化学家。长期从事硒的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为揭示硒的营养作用和毒性的分子基础,她系统地研究了多种硒化合物与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硒的营养作用是由于在低浓度时,硒化合物形成了硒中心自由基,故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硒的毒性是由于在较高浓度时,硒在一定条件下会催化产生活性氧自由基。从自由基的角度提出了硒的生物功能具有双向性的分子基础。她的工作为硒的生物无机化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中文名:徐辉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奉新县 出生日期:1933年1月13日 职业:无机化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生平1933年1月13日 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 1953车-1957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 1957年-1961年 在北京化工研究院任技术员。 1962-1964年 在华中工学院任助教。 1965年-1977年 在华中工学院任讲师。 1978-1979年 在华中工学院任副教授。 1979-1981年 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系做访问学者。 1983年至今 在华中理工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化学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 1982-1986年 兼任《分子科学学报》副主编。 1996年至今 兼任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早年事迹徐辉碧1933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1950年冬,她在江西南昌一中读高三时,响应祖国号召参加军干校,1951年初到北京坦克学校,分配任文化教员。因教学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并于1953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3年初,军委决定一批女同志报考大学,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当时受发展原子能科学的鼓舞,她选择了无机化学专业,以“重水分析”为题做毕业论文,从师于张青莲教授。她的论文“落滴法分析重水的研究”发表在1957年的《科学记录》上。这对刚跨入科学殿堂的她,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195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化工研究院从事重水的分离与分析的工作,参与了重水生产的中试。在工作中和同组工作的桂纯合译了《水的同位素分析》一书(苏联А.И.沙登史坦等著),196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考虑到保密问题,译者取笔名纯冰。1961年,徐辉碧和在武汉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任教的中学同学杨叔子结婚,1962年调入该校任教至今。在这里,她为工程物理系仅有的一届学生讲授了“铀钍核材料工艺”。1964 年后,她讲授“普通化学”、“电子材料化学”等课程。“文革”后,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过“高等无机化学”。此外,她还兼任过化学系主任。现为华中理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8年以后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徐辉碧思考学校的无机化学向何处发展?经文献的调查,又拜访了南京大学戴安邦等教授,她决心选择生物无机化学这个边缘学科。1979 年,她作为访问学者派赴美国深造。当年11月,她到了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系,在G.N.Schrauzer教授实验室做研究工作。那时,Schrauzer是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的主席。她被安排在维生素B12系列衍生物合成组和博士生一起工作。维生素B12是含钴的可啉配合物,由于它具有治疗恶性贫血病的功能,是生物无机化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从事维生素B12研究的化学家、生理学家曾三次获诺贝尔奖。她接受了Schrauzer的安排,研究课题是“在氧化—还原条件下从维生素B12r直接合成烷基钴胺素”,目的在于探讨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合成及新的合成方法。经过约半年时间,在国外参与的第一项研究工作结束了,论文发表在1980年德国自然杂志上。后来,作为系列文章,又有两篇论文也发表在同一期刊上。在美国她工作十分勤奋,周末、节假日几乎全在实验室、图书馆度过。她希望能有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有理论和应用意义的研究方向,在回国前半年,她坦率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Schrauzer,得到了他的理解。于是就转向做硒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并把这个研究方向带回祖国。这个方向她已坚持了近20 年。在诸多的必需生物微量元素中,硒是最引人注目的少数几个元素之一,但对硒的生物功能的分子基础,却了解不多。 归国研究1981年11月,徐辉碧归国了。学校为她组成了一个科研组,提供了两间实验室,订阅了10种有关的外文期刊,还提供了起步的科研经费。对硒的生物无机化学,她考虑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阐明硒的生物功能的分子基础,二是研究补硒所需的硒化合物。1982年,她和科研组廖宝凉、周井炎等商定,首先研究硒酵母。约一年半后,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了硒酵母。这是中国首次研制成功的硒酵母由湖北医学院田鸿生教授用它进行了防癌实验,结果表明抑制肺癌的发生率达60%左右。由于防癌的临床研究难度大,他们就用硒酵母与黑龙江大骨节病研究所合作,进行了防治大骨节病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牡丹江第二制药厂经过进一步的工作,于1994年获卫生部新药证书。 参加讨论会以后1982年,徐辉碧参加了“国际化学致癌机理”学术讨论会,从中她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活性氧自由基密切相关。英国学者在一篇综述报告中提到:“缺硒犹如存在过量的致癌的自由基。”对她有很大的启发,她找到了研究硒与癌关系基础的一个切入点。从1983年开始,她和同事与研究生开展了硒和活性氧自由基的基础研究,她的第一个研究生张罗平的论文题是:“用ESR研究硒对过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十几年来,他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对生物分子的损伤及硒的保护作用(即硒的营养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工作中用到的大多为自己合成的硒化合物共有十几种。研究的活性氧自由基有羟基自由基、脂质过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单线态氧。所用的生物样品有:卵磷脂、红细胞膜、眼晶体、肝组织、淋巴细胞、神经细胞等。自由基的测定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研究结果表明,硒化合物能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清除作用随硒化合物种类与浓度不同而异。研究还证明,这种作用是由于硒化合物易形成硒中心自由基。从生物医学意义上看,上述结果分别说明了硒能保护细胞膜免于脂质过氧化损伤;硒能保护眼晶体免受活性氧自由基的进攻,减少白内障形成的可能性;硒能增强免疫功能,预防肿瘤;硒能一定程度上预防神经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这些科学结论有一些创新点,如:阐明了非酶硒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量子化学理论及实验证实了硒中心自由基的存在;捕获到了眼晶体的脂质过氧自由基的ESR图谱;阐明了硒的抗癌作用与提高免疫功能和清除自由基三者的联系;硒能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导致的钙超载。 另外,徐辉碧科研组还研究了硒的毒性与活性氧自由基的关系。硒的毒性是由于硒在较高浓度下会催化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她还提出了硒的剂量效应关系的自由基机理,并从化学模型和动物模型进一步予以证实。 引起关注徐辉碧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美国著名的硒的生物化学、营养学家J.E.Spallholz在1995年“第六届国际硒的生物医学”讨论会召开前,致函徐辉碧说:他查阅了国际上做硒和自由基关系方面的工作,认为他和徐辉碧的工作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建议第六届国际硒会专门组织一个硒与自由基的分会,并由他和徐辉碧共同担任主席,徐辉碧接受了他的建议,共同主持了这一个分会。目前徐辉碧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动物组织中的硒酶、硒蛋白及硒进入蛋白质的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徐辉碧还充分注意到应用研究她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合作,研究了白内障形成的活性氧自由基机理。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防治白内障的眼药“障复明”及防治青少年近视的眼药“天天明”(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中国辐射防护院陈如松教授与徐辉碧及其研究生杨祥良副教授合作,用她们科研组研究的微量元素计算机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食道癌高危人群的防治”研究。徐辉碧与黄开勋教授共同领导了一个科研组,从事新药“胰岛素口腔喷剂”的研究,现已结束临床前的研究工作,并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中心的评审。徐辉碧小组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她的主要著作有“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995),作为副主编之一,参与了王夔主编的《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 人物评价徐辉碧曾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伯乐”奖。她忘我的工作精神,常令青年教师敬佩不已。1998年春节的前几天,年过花甲的她冒着严寒,在北京四处奔波,争取课题。主管项目的同志、接待人员,都被她这种忘我的精神所感动。节假日里,她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甚至为节约时间,她和杨叔子在食堂进餐长达30年。她这种敬业精神,教育和鼓励了许多学生。 徐辉碧对工作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她要求学生要做一个诚实、高尚的人,要有好学风,不能弄虚作假。每一篇论文她都严格把关,不允许有一句夸大其辞的“结论”,或稍有偏颇的“推论”。她和学生们和谐相处,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讨论问题有时可以针锋相对,但又常常爆发出开怀大笑的声音。她把心血都放在教学、科研上。1997年夏天,课题组培养了一批实验大白鼠,可天气太热不利于大白鼠生长。她毅然拆下自家的空调,给课题组使用。为了培养学术梯队,她甘为人梯,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