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德余
释义

徐德余(1944-),数学教育家,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教授,著有《高等代数》(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等。

个人简介

姓 名:徐德余

性 别:男

民 族:汉

出生年月:1944年7月

政治面貌:共产党员

技术职称:教授。

教 龄:39年

毕业学校:西南大学

工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先进事迹

在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徐德余的书桌上,摆满了近二十年来的论文与专著,其中《高等代数》的教材与专著尤为显眼。他主编出版的教材、专著、教学参考书籍的总字数已达360多万字。如果从1990年出版第一本书算起,到2006年止,每年将编写20万字以上。如此庞大的“工程”,他是怎样完成的?

酷爱数学 得益于大学专家言传身教

196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在数、理、化中,他更喜欢物理。对物理的现象、概念、定律理解得似乎更深透些,应用也觉得更得心应手。而数学较抽象,直接应用较少,要在数学上有所成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师资力量特别强,著名专家陈重穆、教授罗四维、教授赵宏亮都给67级学生讲授基础课。老师们治学严谨,上课十分认真,水平很高,他们上课有不少绝招。教《解析几何》的老师赵宏亮有一手绝活,画解析几何图形,不用任何作图工具,完全凭手来画,画得非常标准,学生们都非常佩服,称赞不已。在这些高水平的老师指导下,徐德余逐渐喜欢上了数学,他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专业基础课考试门门得优。这也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给自己作了规划:毕业时考研究生,继续升造。

在大学三年级时,全年级同学被组织去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春,徐德余回到学校。1968年底被分配到绵阳专区,后又被分配到梓潼县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8月被分到梓潼二中任教,一干就是8年,由于工作认真、踏实,从一般教师提拔为团委书记、教导主任。

执掌教鞭 数学领域初露锋芒

1978年秋,恢复了高考,绵阳地区进修学校办了高师班,地区从各县抽调一批优秀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徐德余也是被点名抽调其中之一。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在1978年12月来到学校报到。当时数学科有77级和78级两届学生,100人左右。原打算教数学分析的他,因工作需要分配教高等代数。当时学校只订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编的《高等代数》教材,参考资料奇缺。幸亏高等代数要过了春节才开课,有点备课的时间。他争分夺秒,认真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写教案,做书后的习题。北大编的《高等代数》体系新、水平高、内容全、难度大,每章习题有两套,特别是补充题比较难解,有些题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解出来。由于原来基础牢,解题能力强,这些难题都被他一一解出。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他组织编写了北京大学《高等代数》的习题解答,印成册发给77级和78级学生。

1979年6月,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不多的水泥顶的教室与宿舍,刚搬过来时连桌椅板凳都很缺。当时通城里的公路是土路,没有公交车。没有蓄水池,每逢大雨后,都要吃黄泥水。为了饮用干净水,只能用明矾澄清。艰苦的办学条件不但没有削弱大家艰苦创业的意志,反而更加激励大家拼搏向上。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给国家教育事业输送合格人材,他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写出高水平的详细教案。为了在课堂上能非常熟练、非常流畅、非常生动的讲授,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上课时不带书,不带备课本,连书上的定义、定理、补充例题等都记得滚瓜烂熟。同学们看到老师上课如此认真,深受感动,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很高。在1987年全省专升本的统一考试中,绵阳师专数学系取得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其中《高等代数》考试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多年后,不少同学评价说:“徐老师身教重于言教,他对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终身受益。”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他也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其中(《首届中日国际环论会论文汇编》,1992年8月,日本出版)成为国际三大检索之一,《正定厄米特矩阵乘积特征值的新估计》发表在美国杂志 《数学实践与认识》,(1989年第4期),引起广泛关注。

大展才华 国内第一本《高等代数》题库诞生

1989年绵阳师专教务处作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凡是校重点课程都要编写试题库。作为重点课程负责人,徐德余不但积极响应,立即行动,按时按要求完成;而且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题库高质量高水平的编写出来,使之能通过出版社的审查,正式出版,并将推向全省、全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他认真地钻研了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有关论述,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6个能力层次归纳为5个能力层次,以此作为编题的分类标准。将收集的题目遵循由浅入深,由记忆到理解,由模仿到创新的循序渐进原则进行编排,于1990年编出全国第一本高等代数题库存《高等代数评估与测试题库》,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题库的系统性强,符合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有助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该题库也为计算机组题奠定了基础。

有了好的题库,如若没有好的抽题软件与之配套,就无法充分发挥题库的作用,无法真正做到克服命题的主观性、随意性及无法实现教考真正分离,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的考核与评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用C语言编制的抽题系统》于1995年研制成功。题库与抽题系统被全国几十所高校采用,取得了一致好评。这是当时教学(考试命题)改革的突出成果,在1995年全国师专教院代数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成果。

耕耘不息 实现课题建设三大心愿

在新世纪里,他有三大心愿: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代数》,《近似代数》教材各一本,将《高等代数》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省教育厅、四川大学出版社共同牵头,组建了四川省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准备出版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师范院校系列教材。鉴于徐德余在《高等代数》教材、教参建设方面的出色工作,他被确定为《高等代数》教材编写的负责人。

为编写好《高等代数》教材,他对现有教材认真查阅、钻研、比较、归纳、提炼、补充与更新,又对近几年入学新生的数学水平作了详细调查,作了较客观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新教材的编写大纲与编写说明,及时召开编写小组的研讨会,他提出了编写思路。编写组对思路作了认真讨论,一致同意他提出的方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代数》教材于2002年11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三年的使用,受到了使用学校及出版社的好评,于2005年出了第二版。这是对《高等代数》教材建设的又一贡献。他的第一大心愿实现了。

在多年的教学中他感到,《近似代数》教材中几十年来大部分内容未变,都是主要介绍群、环、域的概念及理论,很少接触背景、数学意义及实际应用,语言表述及符号上已需改进。在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并且代数学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的今天,编写一本适应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适应西部地区高等院校本科生实际水平的易教易学的新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2006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近似代数》教材,实现了他第二个心愿。

今年,他又在院级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申报了《高等代数》省级精品课,还想研制新的抽题系统,实现他第三个心愿。

他从1993年起任全国师专、教院代数研究会常务理事;其成果《高等代数标准化试题库抽题系统》在全国师专、教院代数教学研究会第五次年会上被评定为“优秀成果”;他先后荣获学校“1990-1991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1997年获校级 “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1999-2000年度“三育人”奖、院级2003-2004年度“优秀教师”称号,绵阳师范学院2006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鞭策自己。在数学与信息科学的道路上,我们祝愿他取得一个又一个新成果,作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贡献。

(杨祖恩 记者吕天清)

科研成果

1."关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的进一步讨论",数学通报,1986年第4期

2."替换定理的另一证明",教材通讯,1989年第2期

3."对正定厄米特矩阵乘积的特征值的新估计",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89年第1期

4."行初等变换对矩阵的行向量的线性关系的影响",数学通报,1990年11期

5."FGT---Dimensions",首届中日国际环论研讨会论文汇编,1992年8月,日本出版

6."一种多项式逼近多变量函数的简便方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0卷

7."高等代数命题系统的研制与实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1卷

8."有限维弱空间与维数公式定理的推广",绵阳师专学报,2001年5期

9.在"高等数学"、"宜昌师专学报","绵阳师专学报"等刊物上还发表了十余篇文章

10.《高等代数评估与测试题库》,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7月,主编

11.《高等代数习题课精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主编

12.《大学数学学习导引》,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主编

13.《高等代数标准化试题库》,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青5月,主编

14.《高等代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主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3: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