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修行
释义

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

基本信息

【词目】:修行。

【拼音】:xiu xing。

【释义】:

1. 修养德行。

2. 宗教中的修炼。

3. 特指出家人修炼。

【详细解释】:

1. 修养德行。

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修行,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

2. 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实践的各种方法。

《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

3. 特指佛教修炼。

《大集经》:“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修行基本阶段

一、外部遵守戒律的初级阶段

世俗人的心被一层厚重的业相所笼罩,必须大量削弱这些业相,求道者才能甚至进入灵性道路。逐步解除业相重负的一般方法,是尽量严格遵守外部的宗教礼仪规范。这种对宗教戒律或传统的外部遵守阶段叫做“夏里亚特”或者说“羯磨-坎达”。它包括日常祈祷,朝拜圣地,履行圣典规定的职责,遵守当代道德意识所普遍接受的既定伦理规范。作为一种灵性训练,外部遵守阶段有其自身的用途,但也绝非没有恶果。因为它不仅易使人变得枯燥死板机械,而且常常滋养某种微妙的自大感。然而,大多数人却迷恋于外部遵从的生活,因为这是安抚其不安良心的最简便方法。

二、进入内在生活现实的阶段

灵魂往往要用几世的时间积累外部遵守的经验教训;但是有朝一日它终归会对外部遵守感到厌倦,而更对内在生活现实感兴趣。当世俗人开始这种更高的追求时,可以说他已经成为求道者。就像经蜕变进入下一个生命阶段的昆虫,灵魂也超越外部遵守阶段(即夏里亚特或羯磨-坎达),踏上灵性解放的道路(即塔里卡特或莫克夏-玛伽)。在这个更高阶段,求道者不再满足于对某些规则的外部遵守,而希望获取那些能使其内在生活具有灵性美的品质。

修行法门的介绍

代表性体系有:道教,佛教,伊斯兰及苏非派,基督教,印度瑜伽等。

道教修行

经典:道德经、南华真经、清静经、庄子、列子等。

代表人物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故须“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庄子曰:“心斋”,“坐忘”。心斋,即心念的止息。坐忘,即心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便获得对道的意识,最终与道合一。

佛教修行

经典:金刚经、心经、大藏经、华严经、涅盘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等。

基本要理在于:戒,定,慧。戒,借助对世俗物的外在放弃,最终内在放弃对它的欲望。定,心念绝对止息。慧,完全证悟真理。

1、佛教精华《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一切多样、有限和可灭的现象形式世界实乃幻相,完全是虚幻和虚假的。

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宇宙中各种现象事物皆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暂时的组合,不是永久不变,所以叫无常。我们的享受、欲望、作为、看、听、闻、尝、触、感觉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思想造作的。所经历的一切生死、善恶、苦乐体验都只不过是影子的体验。如此体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研读经典,通过把心和整个人格专注于迄今心智所领悟的真理来转化之。这种对灵性实在的深度禅思旨在吸收其内在意义,使其脱离心智玩偶的范畴,成为浸润并逐渐转化求道者的最深内核的动力。

3、 净土宗:念佛法门。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念佛法门,以念止念,至于无念,即妄想离,而佛智现。即通过不断地念记佛的实相、观佛像、念佛名等,达到对现象界的忘记,对真理(佛)的记得。

伊斯兰教及苏非派修行

经典:《古兰经》,《伊姆-埃- 科希诺姆》,《苏菲学说概论》,《苏菲派经注》,《脱离迷误》,《哈菲兹诗集》,鲁米的《玛斯纳维》,《夏姆-埃-塔卜里兹》等。

伊斯兰教要求信徒们履行一定的仪式,即伊斯兰教“五功。”它们是:(1)念功:2)拜功(3)课功(4)斋功(5)朝功。 苏非派主要是追求活泼地认识至高的主。对苏菲派来说:“真主是支撑住所有现象的那独一真实生命”。他是所有的一切,除了他再没有任何其他事物。

苏非派的修行方式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肉体的修行指节食、苦行、禁欲等。精神的修炼一般分为3个阶段:教乘、道乘和真乘,即在履行法定功课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内心沉思冥想,净化灵魂,达到“无我”精神状态,与真主合一。

具体修行阶段:1.忏悔;2.禁欲;3.舍弃;4.清贫;5.忍耐;6.信神;7.知足8.平静;9.冥思;10.确信。

该派常念诵“迪克尔”,内容包括“清真言”、“作证词”、《古兰经》文及赞颂安拉、先知的诗文等,旨有“打开心灵之门,获得真主的光明”。念诵“迪克尔”形式可分高念、低念和默念。有的教团将音乐、舞蹈、诗歌引入念“迪克尔”仪式,并伴以各种动作,以增强念诵者的宗教感情。据传,该派最早使用赞珠(即苏卜哈)。苏非神秘主义者强调对真主圣名的虔诚祷告和反复吟诵,达到全心全意集中注意于真主。

基督教修行

经典:《圣经》。《七宝楼台》,《全德之路》,《登上嘉尔默罗山》 ,《心灵的黑夜》,《爱情的烈焰》,《未知之云》等。

基督教的精髓即:信、望、爱。信――相信独一之上帝;相信耶稣基督之救赎与真道。望――盼望今生与来生之真福。爱――爱上帝,爱人类。

核心是爱。“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

基督教神秘主义是其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实践者,本质上有三个神秘体验的阶段:第一,净化;第二,冥思;第三,(与神的)合而为一。实质上包括了至高的品德,心地纯洁,对神的爱和证悟真理的渴望。

琐罗亚斯德教修行

经典:《阿维斯陀》,《达萨提尔》。

琐罗亚斯德教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经典主要是《阿维斯陀》,通称《波斯古经》。教义:阿乎若·玛兹达(Ahura Mazda)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又名欧马兹特(Ormuzd)。阿乎若·玛兹达在善恶二元论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与代表黑暗的恶神阿里曼(Ahriman)进行长期的战斗,最后获得胜利。数千年前,琐罗亚斯德以三个基本训诫的形式给世人留下真理的精华——善念,善言,善行。把这些善念、善言、善行训诫付诸实践,看似容易做起难。

“善思”是指要笃信和崇敬阿胡拉马兹达,不允许妄自尊大,不可亵渎神明,不得心怀邪念。

“善言”是指要歌颂和赞美神主阿胡拉马兹达,严守口戒,不得撒谎、行骗、争吵、漫骂,不可妄行污蔑和诽谤。

“善行”是指要虔敬诸神,严守教规,不犯戒律,勤事耕作,力行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日常修行——祈祷:

1、时辰:将一天分为五个时辰,分由五位神祇保护。每一时辰都须祈祷,一日共五次,称之为“班达吉”(意为“服侍”)。此为必尽之两大基本义务之一早期的祈祷辞可能取自《迦他》或者用迦他语写成的“真言”“咒语”之类。自琐罗亚斯德死后,祭司创作了一本专门用于每月祈祷的经书,称为《七章书》

2、信经:早期教徒还以“信经”形式表达基本信仰和宗教义务。《信经》共九节,迦他语写成,当信徒入教时,都要作为誓词整段念诵。每天祈祷也要念诵。

印度各大瑜伽修行

经典:《薄伽梵歌》,《奥义书》,《瑜伽经》

正统的印度瑜伽包括哈达瑜伽、胜王瑜伽、呼吸控制瑜伽、禅那瑜伽、羯磨瑜伽、巴克提瑜伽六大体系。

1、哈达瑜伽

(Hatha Yoga)——苦行和身体苦修;

2、胜王瑜伽

(Raja Yuga)——通过抵制所有的欲望,在心理上达到自我克制;

3、呼吸控制瑜伽

(Pranayama)——它是肯定型的体系,包括唤醒空达里尼(Kundalini),和次第上升的静心练习。空达里尼(kundalini)是高级身体里的一种潜在能力。被唤醒时,它穿透六个气轮或功能中心并且启动它们。离开导师,空达里尼的唤醒不能把一个人在道路上带很远;这种不加鉴别或过早的唤醒充满了自欺和误用能力的危险。通过肯定型瑜伽体系的呼吸练习阶段(Pranayama)而可能获得的最高成就,是第五层面的客观型觉照或者说半觉照。

这前三种瑜伽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强调身体(或者说意识的载体)的净化与准备,而不是直接涉及意识本身的前进。瑜伽的作用类似于外科医生的作用——切除影响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的病疾。

被唤醒的空达里尼本身不能把任何人带到第七个层面。若是在一个大瑜伽师的指导下被唤醒与引领,它能给予很多罕见的体验,这些体验既有优势又有劣势。重要的是被唤醒的空达里尼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之后它则不能保证进一步的前进。它离不开对至师恩典的需要。

4、禅那瑜伽:知识之道

知识之道,可以是对思辨哲学的追求,要么通过独立思考,要么通过对现存哲学思想体系的研究。也可以通过把心和整个人格专注于迄今心智所领悟的真理来转化之。这种对灵性实在的深度禅思旨在吸收其内在意义,使其脱离心智玩偶的范畴,成为浸润并逐渐转化求道者的最深内核的动力。最终从无知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与梵合一。

5、羯磨瑜伽:行动之道

行动之道,一般可包括一生为人类服务,通过社会、政治或物质项目,致力于改善人类福利。在这种服务中,驱动因素一般是某种责任感,但它常常被权力、声名或其它个人利益的欲望所腐蚀。不管怎样,行动之道会带来诸多快乐和诸多悲哀,许多欢欣和许多幻灭。它往往对灵魂制造进一步的束缚,还因工作者对具体结果的期待而充满骚动不安。它更经常造成自我的扩张而非削减。另一方面,将同一个行动之道内在化,会使它变得纯洁,安全和自发。在这种情况下,求道者可以仍然致力于人道工作,但该工作却不再与个人野心纠葛。这种服务不是对某种责任感的机械反应,而是自发爱的自动表现。通过它,人逐渐地变得更纯洁,并摆脱很多局限。随着对行动结果的完全超然,他获得存在之和谐。在内在认识的启悟下,行动的生活有助于消除我心并加快达到真理意识的步伐。

6、巴克提瑜伽

巴克提瑜伽的要义在于忘记宇宙和念记超灵,放弃低级意识和进入高级意识。对宇宙的忘记和不体验取决于对超灵的念记。根据对超灵的想念,心忘记宇宙。它越想念超灵,就越忘记宇宙。最忘记宇宙,最想念超灵时,它便达到超灵状态。

修行须持续不断地想神。通过连续默想阿瓦塔或至师的形象,或口念神名,崇拜者不用任何仪式之媒介,就能达到对神的专注。崇拜的艺术应该发自于内心。应该牢记,发自内心的崇拜首先需要极大的努力。不可能是心想事成。如果一个人决定实修真正的巴克提,他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心的专注,因为相反的念头很有可能干扰他的心。因为普通人的心境不愿意长时间地保持不变,所以不断地努力激发奉爱是很关键的。相对而言,巴克提瑜伽涉及自忘,可以被每一个人所实修,其道路愉快容易而安全,因为它始终处在大师的悉心关照之下。

在I高级巴克提:一定程度的爱——外在赞美神(shariat)

在II更高级巴克提:更大程度的爱——内在赞美神(tariqat)

分离 —— 渴望与神结合(marefat)

在III最高级巴克提:结合(Wasla)——与神合一(Haqiqat)

修行道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内在的直觉、灵感和确信

在这个展现知识的第一阶段,有一种对灵性现实的更深确信,这是世俗人不可能通过正常认识所达到的。然而,即使这种确信也不是不可动摇的。它仅仅赋予轻微与摇移的神圣知识程度。行者才刚刚开始灵性旅程,还必须面临很多考验。在第一个阶段,求道者逐渐脱离与物质行动领域的纠葛,并向能量领域上升。

在能量领域,个体接受神圣辐射的能力增加,这给予他一种更大的灵性能力感,更大的知识程度和更深的成就感,虽然这些仍然是间歇的和片断的。

第二阶段:真正的觉照(illumination)

现在神圣知识展现等同于真正的觉照(illumination),求道者获得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知识。他已牢牢确立于神圣道路,不复有“堕落”或失去真正觉照的任何危险。考验依然很多,但他怀着深信、自信和决心来面临它们。

求道者所体验的自由,喜悦和觉照大幅度增加,因为心直接与超越的神圣意识交流。在这个更高领域所体验的喜悦,胜过在物质或能量领域可能体验的一切快乐。流自上帝的光明、能力、智慧和喜悦源源不断地辐射而出,现在对这些辐射的直接注入绝对不再有抵制。个体的幸福是不可言喻的,其视见无遮蔽,能力无抑制,平静无干扰,认识毫无削弱。他具足无缺,不断地看见神的真相。在此阶段,行者看见神是独一实在,但他可能会专注于这个万景之景,也可能会跨越最后的鸿沟,与神合一。

第三阶段:人与作为无限真理的神合一。

在灵性旅程的最后及第三阶段,即哈吉卡特(Haqiqat),人与作为无限真理的神合一。这种证悟是自给自足的。人的意识现在完全与有意识上帝的无限真理合一。个体化的灵魂已经彻底地超越了心,与神性成为一体,从而证悟到自己是无限爱、无限和平、无限喜悦、无限能力和无限知识的源头。在成道状态内,神被认识并体验为唯一的实在。

修行指南及总结

世俗人把引向真理的不同途径看作差异巨大,或者甚至相互对抗;造成这种看法的个人因素在行道中被逐渐地超越。最终,不同的道路相汇合,其互依性被揭示给求道者。他看到每一条道路都是其它道路的补充。

巴克提或者说信爱通过感受,成为真理的表现。知识之道通过认识,成为对同一个真理的吸收。行动之道被视作受同一个真理所驱使的意志的结果。

在世俗阶段,人因性格和环境的具体限制,更为某一条而非其它道路所吸引。随着求道者逐步挣脱脑与心的具体限制,这些道路在道途中相互融合。即便是瑜伽士强加给自身的枯燥苦行,也会随个体行内在道路时体验神爱而开花。

遵循上述任何一条道路,都有可能失去个体心,低级我,又保留着完整的意识。然而只有通过内在道路达到顶点时这才成为事实。

失去有限我的最容易和最安全的道路,是通过彻底臣服有意识地与真理合一的至师或神人(阿瓦塔)。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淹没于他们那里;在绝对臣服大师期间,个体不再受那些行动——好的和坏的——所束缚。这种彻底的臣服本身就是彻底的自由。

不同的修行道路,比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及苏非、基督教、印度各大瑜伽体系,都提到造物主或道。造物界是一切的生物,包括人类,所面对的最大奥秘。除非且直到人有意识地与造物主合一并证悟自己与神为一,否则奥秘就不能被揭开或完成;神乃是造物主和造物界合一,在其无限存在中同时包含并超越了二者。

总括来说,修行或证悟神的本然真相,要求彻底放弃分别“我”的虚假个体性。一切的分别和二元感都仅仅是幻相,它由自我生活的业相(印象)所维系,并表现为淫欲、仇恨和贪婪。通过无私的爱和服务之纯洁生活,以及神或至师的恩典,就有可能摈弃这些局限性的业相。通过超越虚幻的分别性面纱,个体化的灵魂得以知道它与神——独一实在——为一。成道——它在第一个旅行的最后阶段的终点和在彻底超越了心领域的第七意识层面所达到——是一切生命的目的。它是整个宇宙产生的原因。

著作《修行》

版权信息

作 者:梦参

撰 稿:方广

市场 价:¥46.00

修行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 码:332 页码

出版日:2008年7月

I S B N:9787544322690

版 次:1版

装 帧:平装

开 本:16

中 文:中文

丛 书名:梦参禅学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为梦老禅学系列《修行》、《随缘》、《禅·简单启示》的合集。在《修行》中,梦老从藏传、北传的佛教传统中,选择出最基本的修行次第,包括“学三皈依”、“皈依的缘由”、“生起决定的信心”、“观心”、“修解脱道”及“发菩提心”等,指导我们如何踏上修行之路。《随缘》从日常生活出发,结合梦老自己丰富的生命经验,阐述了如何在生活中修行、观照、舍离,最后证入解脱的境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信佛就是信你自己的心,是本书的核心。《禅·简单启示》是梦参老和尚首次说明他修学禅宗的心得报告。在书中,他向参加禅净熏修的年轻学子,说明了“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异同,并阐释了“禅”的修行真谛。本书还收录了梦老亲近倓虚老法师、慈舟老法师、弘一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的心得与经验。

目录

PART ONE 修行

学三皈依

皈依的因缘

生起决定的信心

观心

修解脱道

发菩提心

PART TWO 随缘

在生活中修行

观照的力量

舍离的智慧

缘起性空

PATR THREE 禅·简单启示:

观身与观心

祖师禅与如来禅之一

祖师禅与如来禅之二

祖师禅与如来禅之三

亲近四位大师的经验

随机羯磨浅谈

修正自己错误的身语意行为,比如自己有贪嗔痴等身语意错误的观点,思想,言语,行为,那就应该要改正了。

佛学常见词汇

【修行】 依佛法的路线去行持实践。

作者简介

梦参,生于1915年,黑龙江省开通县人。1931年于北京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出家,法名为“觉醒”,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做梦的因缘出家,便给自己取名为“梦参”。出家后,先到虚云老和尚创办的福建鼓山佛学院,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之后又到青岛湛山寺向倓虚老法师学习天台四教。1937年,奉倓老命赴厦门迎请弘一大师到湛山寺,随侍弘老半年,深受弘一大师身教的启发。1940年起赴西藏于色拉寺依止夏巴仁波切、赤江仁波切学习西藏黄教修法次第,长达十年之久。1982年起任教于北京中国佛学院。1984年被迎请到厦门南普陀寺,恢复闽南佛学院,并任教务长。1988年旅居美国,数度应弟子邀请至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弘法。讲述的经论,以华严经、地藏经、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为主。

编辑推荐

读者对象 对佛学和禅学有兴趣的读者

建议陈列类别 佛学·禅修

本书亮点

94岁高龄的梦参老和尚结合自己丰富生命经验的佛法开示,将令你受用无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