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祖洪教授,男,博士,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物理学会理事。1970年6月生,四川自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91.09 ─ 1995.07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更名为“西南大学”)理学学士。95年获物理学教育专业学士学位;1995-2000年研究生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从事科学研究于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学博士2000年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学位科研工作在“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1999.11 ─ 2000.01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研究工作于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00.07 ─ 2002.06复旦大学化学系 (研究工作仍在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11 ─ 至今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003.01 ─ 2005.01美国犹他大学(U. of Utah)物理系副研究员。现为西南大学硕士生导师、凝聚态物理学科点(重庆市重点学科)负责人、西南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市级中心)副主任、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同行评议专家。2007.03 ─ 2008.03美国加州大学(UC-Riverside)物理学系访问教授。
主要从事有机自旋电子学和有机光电子学的器件物理研究。现为凝聚态物理学科(重庆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第三届“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奖”(杰出奖)获得者、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同行评议专家以及西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先后在Nature(第一作者,已引用238次)、Phys. Rev. Lett.、Phys. Rev. B、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Adv. Mater.、Nanotechnology、Organic Electronics、中国科学、自然科学进展、物理学报等杂志上发表50余篇论文。近几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50402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 0772)”、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5145)、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优选资助课题,101006)、教育部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2007)1108]、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 2005BB3049)、重庆市科委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03-7934)等课题。
获奖:
2005年10月获第三届“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奖(杰出奖)”
2005年1月获重庆市教委授予“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经费:50万元)
科研:
(1)LSMO基有机巨磁阻与有机电致发光的高磁场效应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504027)
(2) 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硅基微腔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研究,主持,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5145)
(3) 有机巨磁阻与有机电致发光的高磁场效应研究,主持,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选资助课题(101006)
(4) 由全多孔硅分布Bragg反射镜构成的硅基有机微腔光发射二极管的研究,主持,重庆市科委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03-7934)
论文:
(01) Tunable, narrow and enhanced electroluminescent emission from porous-silicon-reflector- based organic microcavities. J. Appl. Phys. (in press) (通讯作者) (美国, 2005年SCI影响因子2.498,SCI收录)
(02) Magnetic field dependent carrier injection at LSMO/organic semiconductor interfaces. Phys. Rev. Lett. 95, 016802(2005). (第2作者) (美国, 2005年SCI影响因子7.489,SCI收录)
(03) Studies on the microstructure,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organic microcavity devices based on a porous silicon reflector. Science in China Ser. E 48(2), 191(2005). (第1作者) (中国, 2005年SCI影响因子0.4,SCI收录)
(04)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in organic spin-valves. Nature 427, 821(2004). (第1作者) (英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32.182,SCI收录)
(05) Sodium stearate, an effective amphiphilic molecule buffer material between organic and metal layers in OLEDs. Appl. Phys. Lett. 83, 1656(2003). (第2作者) (美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4.308,SCI收录)
(06)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porous silicon materials: Ultrasonically enhanced anodic electrochemical etching. Solid State Commun.127, 583(2003). (第2作者) (荷兰, 2004年SCI影响因子1.523,SCI收录)
(07) Preparation of one-dimensional porous silicon photonic quantum-well structures. Appl. Phys. A 76, 589 (2003). (第2作者) (德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1.452,SCI收录)
(08) Flat layered structure and improved photoluminescence emission from porous silicon microcavities formed by pulsed anodic etching. Appl. Phys. A 74, 807 (2002). (第1作者) (德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1.452,SCI收录)
(09) Narrow-line lihgt emission from porous silicon multilayers and microcavities Semicond. Sci. Technol. 17, 1004(2002). (第2作者) (美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1.222,SCI收录)
(10) Effects of O, H and N passivation on Photoluminescence from porous silicon. Thin Solid Films 388, 271(2001). (第1作者) (荷兰, 2004年SCI影响因子1.647,SCI收录)
(11) Luminescent erbium-doped porous silicon bilayer structures. Adv. Mat. 13 (18), 1402(2001). (第2作者) (德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8.079,SCI收录)
(12) Improvement of the photoluminescence emission from porous silicon microcavities formed by pulsed anodic etching.(第1作者)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s, 2000. Sept., Osaka, Japan.
(13) PL studies of porous silicon microcavities. J. Lumin. 80, 137(1999). (第1作者) (荷兰, 2004年SCI影响因子1.684,SCI收录)
(14) Enhanced hole injection in a bilayer vacuum-deposit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a p-type doped silicon anode. Appl. Phys. Lett. 74(4), 609(1999). (第5作者) (美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4.308,SCI收录)
(15) Photoluminescence study of porous silicon multilayers. (第1作者)
EMRS 1998 Meeting, 1998.6, Strasburg, France.
(16) PL from C+-implanted SiNxOy films grown on crystalline silicon. Appl.Phys. Lett. 71(15), 2193(1997). (第2作者) (美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4.308,SCI收录)
(17) 矫顽力可调的多孔硅基Fe膜. 物理学报55(11), 513 (2006). (通讯作者) (中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1.250,SCI收录)
(18) 多孔硅反射镜基有机微腔器件的微结构和光电特性研究. 中国科学 E 35(3), 278(2005). (第1作者) (中国, 2002年SCI影响因子0.696,SCI收录)
(19) 电致发光色纯性增强的硅基有机微腔. 物理学报52, 1222(2003). (第1作者) (中国, 2004年SCI影响因子1.250,SCI收录)
(20) 多孔硅微腔的窄峰发射. 科学通报 43(24), 2669(1998). (第1作者) (中国, 2002年SCI影响因子0.706,SCI收录)